華文網

尉任之專欄:種子,你在哪裡?

每天的日程大約是這樣的:早上五點多起身,簡單梳洗後,隨亞洲和L去附近山間小路散步,順便采一些野菜回來。散步約莫半小時,回到木屋,一碗糙米飯,清茶或梅醋,配清炒或汆燙的野菜。

去亞洲和L的木屋,從產業道路轉進碎石子的山道再轉入夯土的小徑,要拐一個兩百多公尺的半圓形的彎。這塊跟隔壁阿伯買來的地,只與阿伯的農舎為鄰。山中有水電,但沒有瓦斯,洗澡燒飯都靠柴火,若不走進彎道,無法想像山裡這片細長狹小的臺地有著開闊的視野,溪穀兩側的大山由深到淺,層層迭迭地向無限遠處攀升。

L是一個寡言的男人,學歷不高,卻比許多高學歷的人更有智慧;他做木工,

幫人搭木屋,用撿拾的漂流木或便宜買來的枕木做手工傢俱。他發現這塊清淨地時還是單身一人,先租地搭了一間簡單的木屋,幾年後亞洲來了,才又慢慢買地,擴建木屋。上山前亞洲是中部一家報社的記者,工作壓力大,身體心情都不好,某天來到山上,看破貪癡怨怒,就此住下。亞洲和L的木屋後面有幾叢姿態各異的老梅,但他們自己不太種東西,
他們種的是心田,自給自足,至於滿山破壞水土的檳榔樹,他們則又更加厭惡了。

他們家的地址是林棚巷,林棚巷很長,從山腳永興村到山腰林棚村曲曲折折的一條產業道路都叫林棚巷。山上人家多務農,檳榔和梅,不富裕,離城市又遠,人口外流特別嚴重。離家的年輕人沒什麼家庭支柱,還是做勞力活跟基層服務業的多;討生活不容易,有人生了孩子無暇照顧,

乾脆送回家鄉給阿公阿嬤帶。一九九七年初識亞洲跟L的時候,中投公路還沒通車,台中到水裡必須經過集集,山路一上一下起碼要三小時。一九九八年中投公路通車後,車程縮短了一個多小時,跟亞洲他們越加熟識,去水裡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那是我的晃游年代,大學課業貧乏無聊,我便只顧著在中部的鄉鎮浪遊,有時不下山,就在亞洲他們家的榻榻米上打地鋪。

一九九零年代,

少子化還沒有今天這麼嚴重,永興村和林棚村各有一所小學,分據林棚巷兩端。離亞洲他們家比較近的興隆小學地處偏僻,規模小設備也比較簡單,一年級一班學生都還不足額,然而,比起現代化許多的永興小學,面對著陳有蘭溪的興隆小學享有一片大開大闔的風景:倚靠山壁的校舍前面是操場,操場另一邊是升旗台,升旗台下去是一片呈四十五度的水泥臺階。
坐在面對大山和溪流的臺階頂端,聽潺潺水聲,看懸浮在山腰的霧靄在陽光升起時稀釋、飄散、蒸騰,也就是後來我去興隆小學跟小朋友一起做版畫那個星期,每天早上從亞洲他們家下來後到上課前這段空當的例行公事。這裡雖然還不到原住民部落,卻已經很有山地小學的味道了。

去山裡小學帶小朋友做版畫是李的主意。李長我幾歲,是一個讀哲學的半仙,頭腦快,意見多,理想掛在嘴邊吹。一天帶他上山,L不在,亞洲正好要到興隆小學送東西,便領著我們一起去興隆小學散步。李見到眼前的山景立刻興奮起來,提出寒假他來這裡教英文我來這裡教版畫的請求。李說說罷了,沒想到亞洲放在心上,跑去跟認識的學校老師交涉,一拍即合。

興隆小學學生版畫作品之一

一九九九年的春節來得晚,去興隆小學帶小朋友的營隊訂在二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按年級把小朋友分成兩個梯隊,一到三年級的小朋友做橡膠版,四到六年級的做木版;一到三年級上英文課的時候,四到六年級就在隔壁教室做版畫,反之亦然。山上的生活平淡淳樸,但是,對孩子們來說,日復一日,也是很單調的。問題其實不在生活本身的平淡,而是當你知道幾十、幾百公里之外有另外一個“便利”、“發達”的世界的時候,小小的心靈是不可能不有所嚮往的。如果說,在千禧年將臨的那個年代逛大興農(超市)是山城水裡最重要的消遣之一,我們這個雜牌的營隊能吸引孩子們的參與,也就不足為奇了。

報名很熱烈。雖然有些家長抱持懷疑的態度,但基於免費,孩子在假期又可以有事幹的心態,還是把孩子送來了。更多的家長是熱情的,有的送來栽種的蔬果,有的端來大碗水餃,看你沾著辣椒大蒜一粒一粒送進肚裡。

頭兩天李樂壞了,孩子們圍著他轉呀轉的,第三天他開始覺得無聊,找了藉口溜下山去。我自己對教育並不懷抱任何想法,更何況我們這個時代,門外漢都能成為誨人不倦的專家達人,教育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去某個地方教某些人做某件事我內心是很排斥的;木版和橡膠版無論在器材或技術方面都是很單純的表現手法,做久了雖然會有自己的心得,也可以發展出很獨特的藝術,但事實上,除了幾個必須注意的事項外,我沒有可以教給別人的技巧。

第一件注意事項是工具,尖口刀、圓口刀、平口刀、斜口刀該怎麼用,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印的時候用馬連吃力不討好,不如準備兩個滾筒,一個滾墨,另一個乾淨的滾鋪在版子上的紙背。第二項是畫稿,版上的畫稿跟刻好印出來的結果左右顛倒,工作的時候可以不時用鏡子照一照。第三項是安全,不准拿刀對著同學,更重要的是,雕版的時候,如果右手拿刀,記得把左手放在後面,左手拿刀,記得把右手放在後面,不聽話,小心流血如注……

小傢伙們很興奮,靈感一個比一個豐沛,開工兩個多小時,就有人打完稿,排隊來領刀子了。教室裡只聽到“嘩—嘩—嘩”的聲音,個子比較小的同學有的撅著屁股,有的一隻腳坐在另外一隻腳上,努力地工作著。但是,沒幾個人記得你說的,右手拿刀的,居然把左手放在前面,左手拿刀的,又把右手放在前面。再說一次,沒人理你,大吼一聲,也充耳不聞。收工時手上沒有包紮的同學寥寥無幾,血流成河,橫屍遍野,優碘OK繃乾脆整箱搬來教室。

經過第一天的慘痛教訓,大家都學乖了。第二天幾乎沒有人受傷,但洗手台前總是你推我擠地排著一堆小朋友——大家都急著在鏡子裡看倒過來的畫稿。小傢伙們的創造力超乎想像,我做了十年的版畫他們一下就上手了。住在比亞洲他們家更高處的小陳每天總是害羞地打招呼、說再見,別的同學都刻了快一半了,他還搔著腦袋,對著天花板傻笑。我跟他說,不急,但千萬不要抄襲,從你自己的日常生活找一個主題。後來,他做了一張很棒的版畫,一個男人背著鐮刀上山采檳榔。

“是你爸爸嗎?”我問他。

“不是,是我爺爺。”小陳還是一副靦腆的模樣,低聲回答。

原來他父母在台中工作,離婚後把他送回山上跟爺爺同住。小陳的爺爺是老榮民,在水裡種檳榔幾十年了。

山裡的小孩受到都市文明的影響到底還是少一點,一點觸媒就把生命本質比較粗糙的力量誘發出來,與其說教小朋友做版畫,不如說陪他們做一件未來某一天他們回想起來或許還會覺得美好的事。他們不受學院的污染,不講透視,不講比例,反而帶給我這個大學生很大的啟發。

興隆小學學生版畫作品之二

從台中到臺北,從臺北到巴黎,又從巴黎到盧瓦河畔的莫雷,十七年搬了四五次家,我卻一直留著這些小學生的版畫,只有一捆記著他們名字的印樣不知去向。

我最後一次去水裡是一九九九年六月,同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大震重創中臺灣,六天后,我飛來法國,開始他鄉為家的生活。一直想回去水裡,拍照和勘景說了許多年,至今一事無成。二零一二年冬天,我在臺北見到久違多年的亞洲,她告訴我招生不足的緣故,興隆小學二零零九年已經廢校。

當年的小朋友今天都二十幾歲了,但是,在我的腦海裡,他們的形象還是一群活蹦亂跳的小學生。

他們之中還有人拿刀做版畫嗎?一九九九年二月那個星期的經驗有在他們的體內茁壯嗎?我很懷疑,但我希望無論他們從事哪個行業,心中仍蘊含著美的種子。

意見多,理想掛在嘴邊吹。一天帶他上山,L不在,亞洲正好要到興隆小學送東西,便領著我們一起去興隆小學散步。李見到眼前的山景立刻興奮起來,提出寒假他來這裡教英文我來這裡教版畫的請求。李說說罷了,沒想到亞洲放在心上,跑去跟認識的學校老師交涉,一拍即合。

興隆小學學生版畫作品之一

一九九九年的春節來得晚,去興隆小學帶小朋友的營隊訂在二月的第一個星期。我們按年級把小朋友分成兩個梯隊,一到三年級的小朋友做橡膠版,四到六年級的做木版;一到三年級上英文課的時候,四到六年級就在隔壁教室做版畫,反之亦然。山上的生活平淡淳樸,但是,對孩子們來說,日復一日,也是很單調的。問題其實不在生活本身的平淡,而是當你知道幾十、幾百公里之外有另外一個“便利”、“發達”的世界的時候,小小的心靈是不可能不有所嚮往的。如果說,在千禧年將臨的那個年代逛大興農(超市)是山城水裡最重要的消遣之一,我們這個雜牌的營隊能吸引孩子們的參與,也就不足為奇了。

報名很熱烈。雖然有些家長抱持懷疑的態度,但基於免費,孩子在假期又可以有事幹的心態,還是把孩子送來了。更多的家長是熱情的,有的送來栽種的蔬果,有的端來大碗水餃,看你沾著辣椒大蒜一粒一粒送進肚裡。

頭兩天李樂壞了,孩子們圍著他轉呀轉的,第三天他開始覺得無聊,找了藉口溜下山去。我自己對教育並不懷抱任何想法,更何況我們這個時代,門外漢都能成為誨人不倦的專家達人,教育還有什麼好說的呢?去某個地方教某些人做某件事我內心是很排斥的;木版和橡膠版無論在器材或技術方面都是很單純的表現手法,做久了雖然會有自己的心得,也可以發展出很獨特的藝術,但事實上,除了幾個必須注意的事項外,我沒有可以教給別人的技巧。

第一件注意事項是工具,尖口刀、圓口刀、平口刀、斜口刀該怎麼用,可以達到什麼樣的效果;印的時候用馬連吃力不討好,不如準備兩個滾筒,一個滾墨,另一個乾淨的滾鋪在版子上的紙背。第二項是畫稿,版上的畫稿跟刻好印出來的結果左右顛倒,工作的時候可以不時用鏡子照一照。第三項是安全,不准拿刀對著同學,更重要的是,雕版的時候,如果右手拿刀,記得把左手放在後面,左手拿刀,記得把右手放在後面,不聽話,小心流血如注……

小傢伙們很興奮,靈感一個比一個豐沛,開工兩個多小時,就有人打完稿,排隊來領刀子了。教室裡只聽到“嘩—嘩—嘩”的聲音,個子比較小的同學有的撅著屁股,有的一隻腳坐在另外一隻腳上,努力地工作著。但是,沒幾個人記得你說的,右手拿刀的,居然把左手放在前面,左手拿刀的,又把右手放在前面。再說一次,沒人理你,大吼一聲,也充耳不聞。收工時手上沒有包紮的同學寥寥無幾,血流成河,橫屍遍野,優碘OK繃乾脆整箱搬來教室。

經過第一天的慘痛教訓,大家都學乖了。第二天幾乎沒有人受傷,但洗手台前總是你推我擠地排著一堆小朋友——大家都急著在鏡子裡看倒過來的畫稿。小傢伙們的創造力超乎想像,我做了十年的版畫他們一下就上手了。住在比亞洲他們家更高處的小陳每天總是害羞地打招呼、說再見,別的同學都刻了快一半了,他還搔著腦袋,對著天花板傻笑。我跟他說,不急,但千萬不要抄襲,從你自己的日常生活找一個主題。後來,他做了一張很棒的版畫,一個男人背著鐮刀上山采檳榔。

“是你爸爸嗎?”我問他。

“不是,是我爺爺。”小陳還是一副靦腆的模樣,低聲回答。

原來他父母在台中工作,離婚後把他送回山上跟爺爺同住。小陳的爺爺是老榮民,在水裡種檳榔幾十年了。

山裡的小孩受到都市文明的影響到底還是少一點,一點觸媒就把生命本質比較粗糙的力量誘發出來,與其說教小朋友做版畫,不如說陪他們做一件未來某一天他們回想起來或許還會覺得美好的事。他們不受學院的污染,不講透視,不講比例,反而帶給我這個大學生很大的啟發。

興隆小學學生版畫作品之二

從台中到臺北,從臺北到巴黎,又從巴黎到盧瓦河畔的莫雷,十七年搬了四五次家,我卻一直留著這些小學生的版畫,只有一捆記著他們名字的印樣不知去向。

我最後一次去水裡是一九九九年六月,同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大震重創中臺灣,六天后,我飛來法國,開始他鄉為家的生活。一直想回去水裡,拍照和勘景說了許多年,至今一事無成。二零一二年冬天,我在臺北見到久違多年的亞洲,她告訴我招生不足的緣故,興隆小學二零零九年已經廢校。

當年的小朋友今天都二十幾歲了,但是,在我的腦海裡,他們的形象還是一群活蹦亂跳的小學生。

他們之中還有人拿刀做版畫嗎?一九九九年二月那個星期的經驗有在他們的體內茁壯嗎?我很懷疑,但我希望無論他們從事哪個行業,心中仍蘊含著美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