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曹雪濤委員:創新,驅動醫學科技進步

“對於醫學界的科技工作者來說,學習十九大精神,

就是要樹立國家意識,並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導向,繼續做好醫學科技創新工作,從而滿足人民群眾對於健康生活的美好需要,這也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日前舉辦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啟動實施一周年媒體溝通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院校長曹雪濤院士告訴記者。

曹雪濤是中央國家機關代表團的十九大代表。

他說,在他聆聽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時,其中提到的“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繼續實施健康中國戰略”等內容,讓他極受鼓舞,同時也深感責任重大。因為,他擔任院長的中國醫學科學院作為醫學領域的“國家隊”,承擔著多項國家醫學科技創新的重大使命。

醫學領域“國家隊”屢屢斬獲科技創新“金牌”

“責任重大也意味著擔當重大。

有多大擔當才能幹多大事業,盡多大責任才能有多大成就。作為科技工作者,學習十九大精神,就是要以十九大報告作為行動綱領,將十九大精神和我們具體從事的醫學科技創新工作結合起來,爭取取得更多的醫學科技成果。”曹雪濤強調。

實際上,中國醫學科學院一直在致力於醫學科技的突破。

去年10月,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周年時,該院曾評選出了建院60年的“十大科技成就”,

其中排在首位的就是脊髓灰質炎系列疫苗的研製及其在中國兒童計畫免疫中的應用。

脊髓灰質炎疫苗應用於脊髓灰質炎即小兒麻痹症的計畫免疫。2015年1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批准了全球首個Sabin株脊髓灰質炎疫苗埃必維的生產註冊申請,該疫苗正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作為我國擁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重大創新產品,

埃必維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生物學研究所歷經近30年研發出來的科技成果,其不僅填補了我國在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生產領域的空白,更打破了發達國家對脊髓灰質炎滅活疫苗生產技術的壟斷,對我國乃至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消滅脊髓灰質炎都產生了積極影響。因此,WHO致函我國相關部門,提出將我國生產的埃必維引入全球根除脊髓灰質炎行動計畫中。

在全國範圍內控制和基本消滅麻風病的防治研究成果,也主要來自於中國醫學科學院。

據曹雪濤介紹,麻風病防治研究成果,不僅在我國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而且也成為發展中國家實現消除和基本消滅麻風病的範例。近年來中國醫學科學院皮膚病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又深入開展了麻風病衛生系統研究、短程聯合化療、高危人群麻風病化學預防和耐藥監測等技術措施的研究,並取得系列成果,為進一步鞏固麻風基本消滅的成果和提高麻風病患者生活品質作出了新的貢獻。

就在前幾天,全球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還發表了兩篇關於我國高血壓管理現狀的文章。這兩篇文章,出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蔣立新教授團隊,這也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取得的重要階段性成果。

在曹雪濤看來,上述這些科技成果無不聚焦國家的重大疾病防治,既體現了醫學科技工作者的家國意識,也契合並滿足了人民對於健康生活的需求。

“成績給了我們信心。但正如習總書記在報告中所描述,我國已經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同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隨之而來的是人民對於健康生活需要的變化,這就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們在新起點上有新作為,才能不負‘國家隊’使命。”曹雪濤坦言。

我國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依然面臨著重大挑戰

那麼新時代應如何滿足人們更多的健康需求並進一步推進衛生與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工作呢?在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司長秦懷金看來,這首先需要客觀認識並評價我國衛生與健康領域科技創新的現狀。

“經過10年的重大專項的支持,我國衛生與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取得了明顯進步,但我國的創新研發能力仍處於國際上的第三梯隊,與處於第一梯隊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秦懷金說。

以新藥創制為例。據秦懷金介紹,自2008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實施新藥創制重大專項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資140多億元以支持新藥創制,十年間共有28種新藥獲批國家一類新藥。這些一類新藥有部分打破了跨國藥企的壟斷,也有少數領先國際,但總體而言,在新藥研製領域跨國藥企的壟斷地位依然存在,我國居民對新藥可及性的獲得感仍然不強。更為重要的是,跨國藥企的壟斷還是造成我國居民看病貴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說,我國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依然面臨著重大挑戰。因此,我國需要持續加強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持續推進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這其中要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等機構在創新體系中的不同作用,尤其是發揮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國家醫學科學創新體系的核心作用。”秦懷金強調。

其實,把中國醫學科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慶祝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周年所發賀信的囑託。而為了不負重托繼續當好醫學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曹雪濤表示,中國醫學科學院下一步將著重于核心創新能力的提升,並致力於研究出一批惠民,同時可以提升國家實力的醫療科研成果。“因為,核心創新能力事關長遠發展,中國醫學科學院作為國家級研究機構,必須具備國際一流的創新能力,才能承接相應的國家任務。”曹雪濤說。

“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聚集一批人才,培育一批人才,並助力一批人才的成長。人是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更是創新的決定性因素。創新型人才特別是領軍型人才及戰略科學家在創新體系當中,有諸多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進行一批戰略科技人才、領軍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培養,一定要充分調動一線骨幹醫療科技人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得更多青年醫學科技人才聚集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讓他們到這個國家級平臺上來發展、成長和成功。”曹雪濤表示。

一花不是春。致力於把中國醫學科學院建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也不是為了讓中國醫學科學院一花獨放。

曹雪濤介紹,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建成核心基地的過程中,還致力於創立一些可推廣的科技創新模式,比如可複製的創新工程實施的頂層設計、動態管理、績效評估方案等。曹雪濤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科研院所借鑒這些可複製的模式,加入到科技創新的隊伍中來,共同致力於健康中國建設,從而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準繼續作出新貢獻。這,也不僅僅是曹雪濤的希望,還是國家的希望。

並取得系列成果,為進一步鞏固麻風基本消滅的成果和提高麻風病患者生活品質作出了新的貢獻。

就在前幾天,全球頂級醫學雜誌《柳葉刀》還發表了兩篇關於我國高血壓管理現狀的文章。這兩篇文章,出自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的蔣立新教授團隊,這也是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與健康科技創新工程取得的重要階段性成果。

在曹雪濤看來,上述這些科技成果無不聚焦國家的重大疾病防治,既體現了醫學科技工作者的家國意識,也契合並滿足了人民對於健康生活的需求。

“成績給了我們信心。但正如習總書記在報告中所描述,我國已經進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同時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隨之而來的是人民對於健康生活需要的變化,這就對我們的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需要我們在新起點上有新作為,才能不負‘國家隊’使命。”曹雪濤坦言。

我國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依然面臨著重大挑戰

那麼新時代應如何滿足人們更多的健康需求並進一步推進衛生與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工作呢?在國家衛生計生委科教司司長秦懷金看來,這首先需要客觀認識並評價我國衛生與健康領域科技創新的現狀。

“經過10年的重大專項的支持,我國衛生與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取得了明顯進步,但我國的創新研發能力仍處於國際上的第三梯隊,與處於第一梯隊的發達國家相比還有相當大的距離。”秦懷金說。

以新藥創制為例。據秦懷金介紹,自2008年國家衛生計生委實施新藥創制重大專項以來,中央財政累計投資140多億元以支持新藥創制,十年間共有28種新藥獲批國家一類新藥。這些一類新藥有部分打破了跨國藥企的壟斷,也有少數領先國際,但總體而言,在新藥研製領域跨國藥企的壟斷地位依然存在,我國居民對新藥可及性的獲得感仍然不強。更為重要的是,跨國藥企的壟斷還是造成我國居民看病貴的重要原因。

“也就是說,我國衛生健康領域的科技創新依然面臨著重大挑戰。因此,我國需要持續加強科技創新體系的建設,持續推進衛生與健康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這其中要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企業等機構在創新體系中的不同作用,尤其是發揮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國家醫學科學創新體系的核心作用。”秦懷金強調。

其實,把中國醫學科學院建設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為慶祝中國醫學科學院建院60周年所發賀信的囑託。而為了不負重托繼續當好醫學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曹雪濤表示,中國醫學科學院下一步將著重于核心創新能力的提升,並致力於研究出一批惠民,同時可以提升國家實力的醫療科研成果。“因為,核心創新能力事關長遠發展,中國醫學科學院作為國家級研究機構,必須具備國際一流的創新能力,才能承接相應的國家任務。”曹雪濤說。

“與此同時,我們還需要聚集一批人才,培育一批人才,並助力一批人才的成長。人是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更是創新的決定性因素。創新型人才特別是領軍型人才及戰略科學家在創新體系當中,有諸多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們一定要進行一批戰略科技人才、領軍科技人才的培育和培養,一定要充分調動一線骨幹醫療科技人才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得更多青年醫學科技人才聚集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讓他們到這個國家級平臺上來發展、成長和成功。”曹雪濤表示。

一花不是春。致力於把中國醫學科學院建成為我國醫學科技創新體系的核心基地,也不是為了讓中國醫學科學院一花獨放。

曹雪濤介紹,中國醫學科學院在建成核心基地的過程中,還致力於創立一些可推廣的科技創新模式,比如可複製的創新工程實施的頂層設計、動態管理、績效評估方案等。曹雪濤希望,可以有更多的科研院所借鑒這些可複製的模式,加入到科技創新的隊伍中來,共同致力於健康中國建設,從而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準繼續作出新貢獻。這,也不僅僅是曹雪濤的希望,還是國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