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暢遊名勝古跡:“皇家園林博物館”——保存最完整的皇家行宮御苑

世界之大,是否有種想要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卻糾結於該去哪裡遊玩?

是高山?湖泊?草原?大海?自然美景?還是人文故居、名勝古跡?

本期開始,小編給大家介紹下我們中國最著名的建築旅遊景點,

感受一下我們古人的智慧。

慈禧太后的寢宮——頤和園

清 頤和園全景圖

頤和園,中國清朝時期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占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

頤和園

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

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旅遊景點。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

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后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裡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

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1961年3月4日,頤和園被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同時公佈的承德避暑山莊、拙政園、留園並稱為中國四大名園,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07年5月8日,

頤和園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09年,頤和園入選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中國現存最大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

乾隆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從海澱到香山這四座園林自成體系,相互間缺乏有機的聯繫,中間的“甕山泊”成了一片空曠地帶,乾隆決定在甕山一帶動用巨額銀兩興建清漪園,以此為中心把兩邊的四個園子連成一體,

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20公里的皇家園林區。

頤和園

頤和園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水面占全園的四分之三。集中了全國園林藝術的精華,構思最巧妙、最有特色的是她的長達728米的長廊,長廊和廊中的繪畫本身就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另外她還起到了將園內各個景點有機地聯繫起來的作用,烘托出園林整體的美。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諸園中最大的湖泊,

湖中一道長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劃分為三個大小不等的水域,每個水域各有一個湖心島。

這三個島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徵著中國古老傳說中的東海三神山──蓬萊、方丈、瀛洲。由於島堤分隔,湖面出現層次,避免了單調空疏。西堤本是一條不寬的堤岸,沒有什麼實際作用,可是設計者偏要將平坦的堤岸人為地斷開,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於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昆明湖的南邊是建園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小島,人們也叫它龍王廟,用十七孔橋將它與湖的東岸連接起來。由十七孔橋、龍王廟和西堤將昆明湖裝點起來,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萬壽山的南坡(即前山)瀕昆明湖,湖山聯屬,構成一個極其開朗的自然環境。這裡的湖、山、島、堤及其上的建築,配合著園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連續展開、如錦似繡的風景畫卷。前山接近園的正門和帝、後的寢宮,遊覽往返比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區,所以園內主要建築物均薈萃於此。

造園匠師在前山建築群體的佈局上相應地運用了突出重點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築群,從湖岸直到山頂,一重重華麗的殿堂台閣將山坡覆蓋住,構成貫穿於前山上下的縱向中軸線。這組大建築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築物──帝、後舉行慶典朝會的“排雲殿”和佛寺“佛香閣”。

後湖的河道蜿蜒于萬壽山北坡即後山的山麓,造園匠師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與宮牆的局促環境,在北岸堆築假山障隔宮牆,並與南岸的真山脈絡相配合而造成兩山夾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寬有窄,時收時放,泛舟後湖給人以山複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為園內一處出色的幽靜水景。後山的景觀與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林木蓊鬱,山道彎曲,景色幽邃。

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築物大都集中為若干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境組成精緻的小園林。它們或踞山頭,或倚山坡,或臨水面,均能隨地貌而靈活佈置。後湖中段兩岸,是乾隆帝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後山的建築除諧趣園和霽清軒于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餘都殘缺不全,只能憑藉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模。

在堤岸上建起“西堤六橋”,形成優美的“六橋煙柳”,景色絲毫不亞於杭州西湖的蘇堤,六座橋中最美的是玉帶橋。昆明湖的南邊是建園時有意保留下來的小島,人們也叫它龍王廟,用十七孔橋將它與湖的東岸連接起來。由十七孔橋、龍王廟和西堤將昆明湖裝點起來,又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園林藝術的借景手法,將遠處的西山和玉泉山群峰納入遊人的視線,湖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萬壽山的南坡(即前山)瀕昆明湖,湖山聯屬,構成一個極其開朗的自然環境。這裡的湖、山、島、堤及其上的建築,配合著園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連續展開、如錦似繡的風景畫卷。前山接近園的正門和帝、後的寢宮,遊覽往返比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區,所以園內主要建築物均薈萃於此。

造園匠師在前山建築群體的佈局上相應地運用了突出重點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組體量大而形象豐富的中央建築群,從湖岸直到山頂,一重重華麗的殿堂台閣將山坡覆蓋住,構成貫穿於前山上下的縱向中軸線。這組大建築群包括園內主體建築物──帝、後舉行慶典朝會的“排雲殿”和佛寺“佛香閣”。

後湖的河道蜿蜒于萬壽山北坡即後山的山麓,造園匠師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與宮牆的局促環境,在北岸堆築假山障隔宮牆,並與南岸的真山脈絡相配合而造成兩山夾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寬有窄,時收時放,泛舟後湖給人以山複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為園內一處出色的幽靜水景。後山的景觀與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環境,林木蓊鬱,山道彎曲,景色幽邃。

除中部的佛寺“須彌靈境”外,建築物大都集中為若干處自成一體,與周圍環境組成精緻的小園林。它們或踞山頭,或倚山坡,或臨水面,均能隨地貌而靈活佈置。後湖中段兩岸,是乾隆帝時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買賣街”遺址。後山的建築除諧趣園和霽清軒于光緒時完整重建之外,其餘都殘缺不全,只能憑藉斷垣頹壁依稀辨認當年的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