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恐懼背後的科學:為什麼有人喜歡被嚇

恐懼背後的科學:為什麼有人喜歡被嚇

恐懼,或許與地球上的生命一樣古老,它是一種基本而深層的反應。它隨生物學的歷史演變,以保護生物免受能感知到的威脅,從而維持其完整性。

恐懼可以是像被觸碰到觸角時畏縮的蝸牛一樣簡單,也可以像人類的焦慮那樣複雜。

無論我們喜歡還是討厭體驗恐懼,都很難否認我們對它的敬畏。考慮到動物的大腦回路和人類心理學,一些負責我們作出“戰鬥還是逃跑”反應的主要化學物質也參與到一些其他積極的情緒狀態,如高興和興奮。所以,在恐慌期間所體驗的高喚醒狀態,也可能在更積極的情況中體驗這種說法是有道理的。

但是,“有點害怕”和深深感受到的恐懼之間的區別是什麼呢?

對於那些專注於治療恐懼和研究其神經生物學的精神科醫生而言,從他們的研究和臨床案例的結果中表明,決定我們如何體驗恐懼的一個主要因素是情境。當我們的“思維”大腦對我們的“情感”大腦給予回饋,讓我們感受到自己處於一個安全的空間時,我們可以快速地改變我們體驗到的這種高喚醒狀態的方式,

從恐懼變成享受或興奮。

例如,萬聖節要到了,你走進一個“鬼屋”,並已經預期到有一個“鬼”會跳出來嚇你,這時你知道這並不是一個真正的威脅,所以你能迅速地重新標記體驗。相比之下,如果你晚上在黑暗的胡同裡行走,

這時一個陌生人開始追逐你,你的情緒和思維大腦將會達成一致,讓你認為這種情況是危險的,該是逃跑的時候了!

但大腦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呢?

【我們如何體驗恐懼?】

恐懼反應從大腦開始,再向身體各處傳播,以進行最佳的防禦或逃跑反應的調整。恐懼反應始於大腦的杏仁核區域,在大腦顳葉中,這部分的形狀像杏仁一樣,是用來檢測刺激狀態下的情緒特徵。

例如,只要我們看到一張帶有情緒的人臉,杏仁核就能被啟動。這種反應在情緒憤怒和恐懼表現得更加強烈。危險信號的刺激(如捕食者的視線)能引發在杏仁核中的恐懼反應,啟動了參與戰鬥或逃跑反應的運動機能相關的領域。它也觸發應激激素的釋放和交感神經系統。

這導致身體發生變化,使得我們在危險中更具有效率:大腦變得高度警覺、瞳孔放大、支氣管擴張和呼吸加速。

心率和血壓都會升高,流向骨骼肌的血液和葡萄糖增加。與生存並不休戚相關的器官運轉會減慢,如胃腸系統。

大腦中被稱為海馬體的部分與杏仁核密切相關。海馬體和前額葉皮質能幫助大腦解讀感受到的威脅。它們參與到更高層次的情境資訊處理,這有助於人們判斷感知的威脅是否是真實的。

例如,在野外看到獅子可以引發強烈的恐懼感,但在動物園中看到同一只獅子給人的反應更多的是好奇,甚至認為獅子很可愛。這是因為海馬體和額葉皮質會根據處理資訊,並且抑制途徑會阻礙杏仁核的恐懼反應及其下游結果。基本上,我們大腦的“思維”回路向我們的“情感”區域保證了——一切OK。

【如何瞭解其中差異?】

與其他動物一樣,人類經常通過個人經歷來瞭解恐懼,例如被很凶的狗攻擊過,或看到過其他人被狗攻擊。但是,對待恐懼,人類進化出了一種有別於其他物種的非常有意思的學習方式,即通過“說明”,我們可以從口頭表達或書面文字中學習恐懼!如果有一個寫著“狗很危險”的標誌,那麼接近狗就可以引發恐懼反應。

我們以類似的方式來感知安全:與馴化過的狗相處,看到其他人與狗之間的安全互動,或看到一個寫著“狗很友好”的標誌。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被嚇?】

恐懼能造成分心,這可以作為是種積極的體驗。當可怕的事情發生時,在這一刻,我們的大腦會高度警覺,不會專注於一些其他的瑣事(在工作中遇到麻煩、為隔天的大考擔心等等),這將我們帶到了此時此地。

此外,當我們與和我們有關的人一起遇到這些可怕的事情時,會發現情緒往往會以積極的方式傳染。我們是種社會生物,能夠相互學習。所以,比如當你在鬼屋裡看到你的朋友很快就從尖叫變成大笑時,從社交層面上說你可以很快接收到朋友的情緒狀態,這能對你的自身情緒產生積極影響。

雖然如情境、分心、社會學習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我們體驗恐懼的方式,但有一個共同的能將所有因素連在一起的主題,即我們的控制感。當我們能夠分辨什麼是真正的、什麼不是真正的威脅時,我們既享受那一刻的驚悚感,又對這段體驗進行重新定義,那麼我們則處於一個由我們自我掌控的位置。這種對控制的感知對於我們如何體驗以及應對恐懼至關重要。當我們克服最初的“戰鬥或是逃跑”的衝動時,我們常常能體會到滿足感,讓我們對我們的安全感到放心,也更有信心面對最初嚇到我們的事情。

另外一點需要記住的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同,因此對於覺得什麼東西可怕或愉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知。這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雖然有些人可以享受被驚嚇,而有些人是直接的討厭驚嚇呢?

【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被嚇?】

由動物腦中的恐懼引起的興奮間的任何不均衡,以及人類大腦中的控制感可能會引起太多或不足的興奮。如果一個人感知到的體驗是“太真實”,那麼一種極端的恐懼反應會壓倒對這種情況的控制感。這種情況甚至也發生在那些喜歡恐怖經歷的人身上,當恐懼感太過於真實,恐懼反應便不受大腦皮質的調節。

另一方面,如果體驗對情緒大腦的刺激不夠,或者它讓思維認知大腦認為太過虛幻,這種體驗可能會變成無聊感。例如一個生物學家不能調低自己的認知大腦水準以做到在看僵屍電影時,不對僵屍身上那些極不可能、不真實的身體部分進行分析,因此他們可能無法像其他人一樣享受觀看《行屍走肉》。

所以如果情緒大腦感覺到太恐懼,而認知大腦無能為力,或者如果情緒大腦覺得無聊,而認知大腦太壓抑,那麼恐怖電影和恐怖體驗可能就變得不好玩了。

【什麼是恐懼症?】

沒有任何樂趣和享受成分,只有不正常的恐懼和焦慮水準會導致嚴重的痛苦和功能障礙,並能削弱一個人成功和快樂生活的能力。幾乎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在他們的生活中體驗到一種焦慮症,近8%的人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焦慮恐懼症包括各種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廣泛性焦慮症、分離焦慮症、PTSD和強迫症等。這些狀況通常從年輕的時候就會開始,並且沒有適當的治療能慢性的削弱並最終影響患症者的生活軌跡。但好消息是,我們可以以心理治療和藥物形式的方式,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對其進行有效治療。

文:Arash Javanbakht & Linda Saab(韋恩州立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

譯:二宗主

原文連結: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e-science-of-fright-why-we-love-to-be-scared-85885?xid=PS_smithsonian

例如,在野外看到獅子可以引發強烈的恐懼感,但在動物園中看到同一只獅子給人的反應更多的是好奇,甚至認為獅子很可愛。這是因為海馬體和額葉皮質會根據處理資訊,並且抑制途徑會阻礙杏仁核的恐懼反應及其下游結果。基本上,我們大腦的“思維”回路向我們的“情感”區域保證了——一切OK。

【如何瞭解其中差異?】

與其他動物一樣,人類經常通過個人經歷來瞭解恐懼,例如被很凶的狗攻擊過,或看到過其他人被狗攻擊。但是,對待恐懼,人類進化出了一種有別於其他物種的非常有意思的學習方式,即通過“說明”,我們可以從口頭表達或書面文字中學習恐懼!如果有一個寫著“狗很危險”的標誌,那麼接近狗就可以引發恐懼反應。

我們以類似的方式來感知安全:與馴化過的狗相處,看到其他人與狗之間的安全互動,或看到一個寫著“狗很友好”的標誌。

【為什麼有些人喜歡被嚇?】

恐懼能造成分心,這可以作為是種積極的體驗。當可怕的事情發生時,在這一刻,我們的大腦會高度警覺,不會專注於一些其他的瑣事(在工作中遇到麻煩、為隔天的大考擔心等等),這將我們帶到了此時此地。

此外,當我們與和我們有關的人一起遇到這些可怕的事情時,會發現情緒往往會以積極的方式傳染。我們是種社會生物,能夠相互學習。所以,比如當你在鬼屋裡看到你的朋友很快就從尖叫變成大笑時,從社交層面上說你可以很快接收到朋友的情緒狀態,這能對你的自身情緒產生積極影響。

雖然如情境、分心、社會學習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我們體驗恐懼的方式,但有一個共同的能將所有因素連在一起的主題,即我們的控制感。當我們能夠分辨什麼是真正的、什麼不是真正的威脅時,我們既享受那一刻的驚悚感,又對這段體驗進行重新定義,那麼我們則處於一個由我們自我掌控的位置。這種對控制的感知對於我們如何體驗以及應對恐懼至關重要。當我們克服最初的“戰鬥或是逃跑”的衝動時,我們常常能體會到滿足感,讓我們對我們的安全感到放心,也更有信心面對最初嚇到我們的事情。

另外一點需要記住的是,我們每個人都不同,因此對於覺得什麼東西可怕或愉悅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知。這又提出了一個問題:雖然有些人可以享受被驚嚇,而有些人是直接的討厭驚嚇呢?

【為什麼有些人不喜歡被嚇?】

由動物腦中的恐懼引起的興奮間的任何不均衡,以及人類大腦中的控制感可能會引起太多或不足的興奮。如果一個人感知到的體驗是“太真實”,那麼一種極端的恐懼反應會壓倒對這種情況的控制感。這種情況甚至也發生在那些喜歡恐怖經歷的人身上,當恐懼感太過於真實,恐懼反應便不受大腦皮質的調節。

另一方面,如果體驗對情緒大腦的刺激不夠,或者它讓思維認知大腦認為太過虛幻,這種體驗可能會變成無聊感。例如一個生物學家不能調低自己的認知大腦水準以做到在看僵屍電影時,不對僵屍身上那些極不可能、不真實的身體部分進行分析,因此他們可能無法像其他人一樣享受觀看《行屍走肉》。

所以如果情緒大腦感覺到太恐懼,而認知大腦無能為力,或者如果情緒大腦覺得無聊,而認知大腦太壓抑,那麼恐怖電影和恐怖體驗可能就變得不好玩了。

【什麼是恐懼症?】

沒有任何樂趣和享受成分,只有不正常的恐懼和焦慮水準會導致嚴重的痛苦和功能障礙,並能削弱一個人成功和快樂生活的能力。幾乎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在他們的生活中體驗到一種焦慮症,近8%的人有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焦慮恐懼症包括各種恐懼症:社交恐懼症、廣泛性焦慮症、分離焦慮症、PTSD和強迫症等。這些狀況通常從年輕的時候就會開始,並且沒有適當的治療能慢性的削弱並最終影響患症者的生活軌跡。但好消息是,我們可以以心理治療和藥物形式的方式,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對其進行有效治療。

文:Arash Javanbakht & Linda Saab(韋恩州立大學精神病學助理教授)

譯:二宗主

原文連結:https://theconversation.com/the-science-of-fright-why-we-love-to-be-scared-85885?xid=PS_smithso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