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項南傳連載七十

真正奉行實事求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甚至是要付出代價的。

項南正是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大膽提出在福建修正“以糧為綱”的做法。他強調,我們要看到福建“人均不足七分地”這個事實。同時也應該看到,福建山多海闊,山區人均有20多畝山林,可以林果間作,發展茶果、林產化工;沿海到處有灘塗、淺海,可供養殖、捕撈,全省海域面積比陸地還大,除海水養殖外,還可捕撈,發展海運,開發海洋化工……

為了打通農村幹部的思想,項南苦口婆心給大家算了三筆賬:一是福建的陸地面積12萬多平方公里,

可以利用的漁場面積13.6萬平方公里,海闊憑魚躍,天空任鳥飛,真是大有可為。但這麼大的海洋沒有很好地利用。二是陸地12萬多平方公里,折成1億8000多萬畝,這裡面耕地面積2000萬畝,還不到九分之一。三是河流、道路、城市、房屋等面積加起來,扣除2000萬畝,也還有1.4億畝山地,這麼大面積的山區創造的財富多少呢?也不到6%。

項南提出,

正因為福建是個缺糧省份,更應該十分重視糧食生產,而修正“以糧為綱”,決不是要放鬆糧食生產,而是不要單打一地抓糧食生產。他對幹部們說,福建人均只有七分耕地,但山林和海洋則人均有十四畝,如果只在七分地上打滾,不在十四畝山海上做文章,福建怎麼能翻身、富起來呢?

在省領導中,對念“山海經”的懷疑,亦大有人在。一位省委常委擔心地問:“口糧不夠麼辦?”具有經濟頭腦的項南答道,

口糧不夠可以向鄰區、鄰省或從國外購進。地、縣也可以成立糧食貿易公司,與外地訂立合同,大做糧食生意。這樣就可以把有限的耕地多騰出一些種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再把它們運到外地去,把玉米、高粱運回來;把香蕉、荔枝運出去,把蘋果、梨子運回來。這樣生意就做活了,就可以以商業促進經濟發展。

項南考慮問題善於舉一反三,他從這位常委懷疑的口吻中得到啟發,

對“山海經”又有創新。他說,我們念“山海經”,又要講“生意經”,貨通四海利則興呀。他說,我們念“山海經”的目的,就是為了給社會提供越來越多的商品。既然是從事商品生產,就得設法把商品賣出去,如果賣不出去,豈不白念“山海經”了嗎。所以每個山區和沿海社隊安排生產時,要多瞭解和研究市場動向,哪些商品暢銷或趨向暢銷,就多生產;哪些商品滯銷或行將滯銷,
就不生產或少生產,並及時轉向,以免產品積壓造成損失。同時,必不可少的是,地、縣領導機關和有關部門也應從提供資訊、組織收購、積極調運、擴大銷路等方面,扶持各社隊在大興山海之利中做到貨暢其流。

項南專程到閩西調研後指出,漳平縣永福花鄉立足本地,摸清行情,以銷定產的做法和經驗,值得仿效。不過,俗話說得好,“生意興隆通四海”,我們可不能僅僅滿足在本地打開銷路,還必須“通四海”方可“生意興隆”。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某種商品在這裡或此時滯銷,而在那裡或彼時卻很暢銷。因此,我們應該立足本地,面向“四海”,盡可能把自己的產品遠銷到外社、外縣、外省以至外國市場上去。這不僅是念好“山海經”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山海經”念得好壞的主要標誌之一。當項南瞭解到永福是革命老區,龍岩地區老區辦主任廖國偉,為推動花卉科研,搞活花鄉流通,撥款支持花農創辦《花卉》雜誌,為推行花鄉“生意經”做了大好事。項南高興地說:“要給廖國偉主任記一大功!”

項南胸有成竹地強調,福建不發揮山和海的優勢,孤立地抓糧食生產,實在是戰略上的失策。他說,我們搞經濟工作,把這兩個大頭,一個山、一個海丟在一邊,沒有充分利用山多海闊這一優勢。32年來,精力就放在那1900多萬畝的耕地上,而主要放在糧食上,這就造成了全省經濟的畸形發展,不成比例。就是糧食生產,也沒有過關,現在仍然是個缺糧省份。這不能不說與我們沒有很好的利用山、海有很大關係。如果把山林、海洋很好地利用起來,人民富足起來,反過來又可刺激和促進糧食的大幅度增產。農民有了資金,就可以搞水利設施,可以發展科學技術,可以搞機械化。沒有錢,這些事情就很難辦,所以孤立地搞糧食是很難搞上去的。

通過與科學家接觸,項南又學到不少科技知識和資訊,更堅定了這一看法。老教授李來榮對項南說:你打開地圖看看,福建省在地球上屬於北回歸線稍北一點,在北緯25°左右,這裡氣候是最理想的了,而且全世界就這塊土地最好。項南虛心請教問道:為什麼說是最好?李來榮教授在地圖上指點道:從福建往東,就是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往西走就是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蘇丹。雖然緯度大體相同,但這些地方雨量都很少,都很乾燥,有的還是連片沙漠。然而真像個綠洲的,就是福建這塊。加利福尼亞、墨西哥降雨量也就是四五百毫米,福建大概有一千二至二千多毫米,所以我們這裡是得天獨厚,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陽光充足。

李來榮教授繼續說道,為什麼閩南的蘆柑、雪柑比別的地方甜?為什麼四川、江西的就差一些?為什麼就是福建的漳州、龍溪,廣東的汕頭、潮州這一塊長的柑橘好?原因在哪裡?因為它自然條件好,氣溫高,雨水足,日照長。項南聽罷,感到有理,這對他的決策大有參考價值呀!

(未完待續)

還必須“通四海”方可“生意興隆”。經常有這樣的情況,某種商品在這裡或此時滯銷,而在那裡或彼時卻很暢銷。因此,我們應該立足本地,面向“四海”,盡可能把自己的產品遠銷到外社、外縣、外省以至外國市場上去。這不僅是念好“山海經”的一個重要手段,也是“山海經”念得好壞的主要標誌之一。當項南瞭解到永福是革命老區,龍岩地區老區辦主任廖國偉,為推動花卉科研,搞活花鄉流通,撥款支持花農創辦《花卉》雜誌,為推行花鄉“生意經”做了大好事。項南高興地說:“要給廖國偉主任記一大功!”

項南胸有成竹地強調,福建不發揮山和海的優勢,孤立地抓糧食生產,實在是戰略上的失策。他說,我們搞經濟工作,把這兩個大頭,一個山、一個海丟在一邊,沒有充分利用山多海闊這一優勢。32年來,精力就放在那1900多萬畝的耕地上,而主要放在糧食上,這就造成了全省經濟的畸形發展,不成比例。就是糧食生產,也沒有過關,現在仍然是個缺糧省份。這不能不說與我們沒有很好的利用山、海有很大關係。如果把山林、海洋很好地利用起來,人民富足起來,反過來又可刺激和促進糧食的大幅度增產。農民有了資金,就可以搞水利設施,可以發展科學技術,可以搞機械化。沒有錢,這些事情就很難辦,所以孤立地搞糧食是很難搞上去的。

通過與科學家接觸,項南又學到不少科技知識和資訊,更堅定了這一看法。老教授李來榮對項南說:你打開地圖看看,福建省在地球上屬於北回歸線稍北一點,在北緯25°左右,這裡氣候是最理想的了,而且全世界就這塊土地最好。項南虛心請教問道:為什麼說是最好?李來榮教授在地圖上指點道:從福建往東,就是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和墨西哥,往西走就是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埃及、蘇丹。雖然緯度大體相同,但這些地方雨量都很少,都很乾燥,有的還是連片沙漠。然而真像個綠洲的,就是福建這塊。加利福尼亞、墨西哥降雨量也就是四五百毫米,福建大概有一千二至二千多毫米,所以我們這裡是得天獨厚,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陽光充足。

李來榮教授繼續說道,為什麼閩南的蘆柑、雪柑比別的地方甜?為什麼四川、江西的就差一些?為什麼就是福建的漳州、龍溪,廣東的汕頭、潮州這一塊長的柑橘好?原因在哪裡?因為它自然條件好,氣溫高,雨水足,日照長。項南聽罷,感到有理,這對他的決策大有參考價值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