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出國留學名校真的能讓你高人一等嗎?揭秘各國常春藤教育階層化

名校情結似乎不單單是學生本身有著這樣的心態,連家長們也都“參合”進來了。一方面是為了孩子將來更好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表現出了一個愛面子的特性。家長也希望在向身邊的同事介紹自己的孩子時能提到一個人盡皆知的專有名詞,

來滿足一下自己的虛榮心。或許生活中就是因為這樣的一些因素助長了許多人的名校情結。

出國留學的小夥伴更是不少人已經將名校情結根植於心,甚至在選擇國家上也都只挑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出名的留學國家,

接下來在選擇學校時更是挑選哪些耳熟能詳的常春藤。盲目選擇的背後你是否也曾思考過,就讀名校就一定會讓你在人群中顯出高人一等的地位嗎?

英國工党議員 David Lammy MP日前公佈了一份關於劍橋和牛津生源的報告,報告中的資料指明,2010級到2015 級的學生,有大約 80%都來自社會頂層家庭。並且這些學生的父母,要麼是從事光鮮、高薪的職業,

要麼是位居管理高層。

以上這張圖中的兩個地區描繪,剛好說明了這個結論!左圖中綠色表示的是劍橋錄取學生最多的地區,而右圖的深色代表的是英國上流人群分佈最集中的地區,也可看到兩圖的分佈有異曲同工之妙。

儼然,教育階層化是一個越來越無法掩蓋的事實,

而我曾經在同學口中聽到的故事,也許更能說明教育與階層的關係。

你的身邊是“精英的階層化”嗎?

的確,在名校裡人人都可被稱作精英——與其說是精英,倒不如說是“精英階層”更準確,他們要麼來自背景殷實的家庭,要麼各方面“看起來”都優秀得近乎完美。他們人人都不想脫離這個“精英階層”,以致於校園裡常常出現各種歧視。

在名校裡你還可能會親耳聽到有同學洋洋得意說“要不是我爸爸給學校贊助,

我肯定不會出現在這裡”。這種現象在常春藤是常態,反而那些家境貧困、沒有那麼“多才多藝”(所謂多才多藝是指不僅成績好,還精通擊劍、大提琴、高爾夫等上流社會的愛好)、靠自己實實在在努力進名校的孩子,卻時常遭受著歧視。

名校裡真正的朋友可能少之又少

在這種奇怪的階層氛圍裡甚至形成了一套獨立的社交原則,

在這個規則下很多人只關心自己能不能贏、是否完美。你很少交到真正的朋友,取而代之的是“精英”之間暗自的相互較勁。

曾聽聞2個常春藤的同學一起爭取一個行業頂尖企業的實習名額。一同學對另外一人說:我們兩個無論誰先開始實習,都不要做朋友了吧。被告知的那人實在感到極度困惑和詫異,為什麼要讓彼此走到這一步?結果是,他的同學被錄用了,然後再也沒有跟他打過招呼。他告訴我其中的邏輯是:如果我比你優秀,反正我們也不屬於一個世界的人,也沒必要做朋友了。(對,就這麼直接)

你以為這樣的相互較勁僅限於實習機會的攀比?錯了!學分、興趣社團、選修課數、甚至睡覺時間,無一不被學生拿來攀比。這似乎已成為“精英階層”預設的規則。

曾在耶魯任教的威廉·德雷謝維奇,在他的書中,精准地描述了這一群學生:過於自信卻輸不起;朋友圈同質化,固步自封。他把他們稱作“優秀的綿羊”。

如此看來,那些“精英階層”的學生雖然接受著上層教育,精神上卻似乎很不健康,他們不快樂、不輕鬆,甚至已然麻木。你說這種說法極端也好,片面也罷,但不可否認,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一角。

英國劍橋大學

常春藤並非就高人一等,關鍵還是個人努力

這些故事一定程度上呼應了國內所謂的“階層上升通道關閉”、“寒門難出貴子”等說法,但自己仍然要樂觀。

身邊肯定有突破命運桎梏的他們,並且不在少數:

雖然大環境不夠完美,不可否認在名校仍然可以結識到心思單純、待人誠懇的學生;也會看到過克服貧困、歧視,最終實現醫學夢想的學生;以及家境殷實,卻還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追夢的學生。

面對著各自的困境,勇於突破他們才是精神的貴族,而並非那些沒有足夠實力,靠著企業家老爹老娘才進入常春藤的學生;也不是那些不肯省下看電影的時間來學習,還說自己“已經盡力了”的學生。

因為回歸教育的本質之後,你不可否認的是,好的大學在獨立思考、領導力、開放性思維、審美上的培養仍然是普通學校望塵莫及的。環境的確可以影響一個人,但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足夠堅定,一個好學校(不一定是常春藤)仍然是好的跳板。

儼然,良好的經濟實力的確能讓你接近很多資源與機會,這為你提供了更多的優勢去申請頂尖大學。但並不代表你身處名校就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因為就讀名校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成功者。

你是否曾聽過那一句話:

人類行為中的93%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那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

成功的概率小,但成功絕不會光顧那些還未開始就把自己殺死的人,如果你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是不是頂尖名校其實沒那麼重要,只要你堅定自己的目標,那就只管去做吧,哪怕只有 1%的概率,誰又敢確定自己不能成為其中之一?

本文責任編輯:小龜龜留學網晴天顧問

然後再也沒有跟他打過招呼。他告訴我其中的邏輯是:如果我比你優秀,反正我們也不屬於一個世界的人,也沒必要做朋友了。(對,就這麼直接)

你以為這樣的相互較勁僅限於實習機會的攀比?錯了!學分、興趣社團、選修課數、甚至睡覺時間,無一不被學生拿來攀比。這似乎已成為“精英階層”預設的規則。

曾在耶魯任教的威廉·德雷謝維奇,在他的書中,精准地描述了這一群學生:過於自信卻輸不起;朋友圈同質化,固步自封。他把他們稱作“優秀的綿羊”。

如此看來,那些“精英階層”的學生雖然接受著上層教育,精神上卻似乎很不健康,他們不快樂、不輕鬆,甚至已然麻木。你說這種說法極端也好,片面也罷,但不可否認,這是真實發生的故事一角。

英國劍橋大學

常春藤並非就高人一等,關鍵還是個人努力

這些故事一定程度上呼應了國內所謂的“階層上升通道關閉”、“寒門難出貴子”等說法,但自己仍然要樂觀。

身邊肯定有突破命運桎梏的他們,並且不在少數:

雖然大環境不夠完美,不可否認在名校仍然可以結識到心思單純、待人誠懇的學生;也會看到過克服貧困、歧視,最終實現醫學夢想的學生;以及家境殷實,卻還是懷著一顆赤子之心追夢的學生。

面對著各自的困境,勇於突破他們才是精神的貴族,而並非那些沒有足夠實力,靠著企業家老爹老娘才進入常春藤的學生;也不是那些不肯省下看電影的時間來學習,還說自己“已經盡力了”的學生。

因為回歸教育的本質之後,你不可否認的是,好的大學在獨立思考、領導力、開放性思維、審美上的培養仍然是普通學校望塵莫及的。環境的確可以影響一個人,但如果你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足夠堅定,一個好學校(不一定是常春藤)仍然是好的跳板。

儼然,良好的經濟實力的確能讓你接近很多資源與機會,這為你提供了更多的優勢去申請頂尖大學。但並不代表你身處名校就有高人一等的地位,因為就讀名校也並不是所有人都是成功者。

你是否曾聽過那一句話:

人類行為中的93%是可以預測的,而剩下的那7%無法預測的人則改變了世界。

成功的概率小,但成功絕不會光顧那些還未開始就把自己殺死的人,如果你有充分的心理準備,是不是頂尖名校其實沒那麼重要,只要你堅定自己的目標,那就只管去做吧,哪怕只有 1%的概率,誰又敢確定自己不能成為其中之一?

本文責任編輯:小龜龜留學網晴天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