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國家啟動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從“多產糧”轉向“產好糧”

目前,我國糧食生產能力已達1.2萬億斤,但是結構性矛盾十分突出,

優質品種供給不足。國家糧食局和財政部今年啟動實施了“優質糧食工程”,推動糧食生產從重視產量向重視品質和效益轉型,增加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促進城鄉居民由“吃得飽”向“吃得好”轉變,助推糧食產業經濟實現提質增效。

【構建促農增收長效機制】

糧食產後管理不科學是制約當前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和影響農民種糧收益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設糧食產後服務體系,

是推進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的重要抓手。

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主要是針對市場化收購條件下農民收糧、儲糧、賣糧、清理烘乾等諸多難題,建立專業化的經營性糧食產後服務中心,打造農民需要的糧食產後服務功能,為農戶開展“代清理、代乾燥、代儲存、代加工、代銷售”等“五代”服務。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將服務範圍擴展到提供市場訊息、種子、化肥和融資、擔保服務,

推廣訂單農業等,從2017年起開始建設,力爭在“十三五”末實現全國產糧大縣全覆蓋。

國家糧食局負責人表示,通過建設糧食產後服務體系,有利於構建促農增收的長效機制:

通過為農民提供專業化的清理、乾燥、分類等服務,促進糧食提檔升級,大幅度提高糧食保質能力;

通過向農民提供糧食保管等服務,為農民適時適市適價賣糧創造條件,增強議價能力,促進種糧農民持續增收。

通過糧食產後服務中心和農戶科學儲糧設施建設,大幅降低農戶儲糧損失率。

通過整合產後服務資源,形成完整的服務鏈,提升農業專業化水準,促進農村第三產業發展,提高服務效率和勞動生產率,增加農民收入。

【築牢糧食品質安全“防火牆”】

糧食品質安全事關廣大人民群眾的一日三餐,責任重於泰山。

據瞭解,經過多年持續不懈努力,我國已初步建立了國家糧食品質安全監測體系,

有效保障了口糧品質安全。但是,目前基層糧食品質安全檢驗能力還比較薄弱,縣級國家糧食品質監測機構只有45個,覆蓋面僅1.6%,與我國6億多噸糧食產量和消費量嚴重不匹配。此外,還普遍面臨檢驗設備陳舊落後、食品安全指標檢驗能力薄弱、監測檢驗業務經費嚴重不足等問題。

國家糧食局負責人表示,通過實施“優質糧食工程”,計畫在“十三五”期間,

建立完善由6個國家級、32個省級、305個市級和960個縣級糧食質檢機構組成的糧食品質安全檢驗監測體系,抓好“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全產業鏈的檢驗監測,監測覆蓋面提升60%以上,糧食產品綜合合格率提升5%以上,為更好地保障國家糧食品質安全提供強有力支撐。

先進的標準體系是保護糧食品質安全的第一道“防火牆”。目前,國家糧食局歸口管理587項糧食標準(國標336項,行業標準251項),覆蓋收購、儲存、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在標準制修訂過程中,進一步突出了糧食產品的品質安全要求,增加品質安全控制指標,對產品的名稱、原料和加工工藝等實行強制標識。研究制定了一批先進的糧油產品檢驗方法和標準,如真菌毒素、重金屬等污染物快速檢測方法,糧食製品中過氧化苯甲醯、溴酸鉀、吊白塊、礦物油等非法添加物的檢測方法等。目前,我國糧油產品品質安全檢驗方法標準與國際標準及發達國家標準已基本一致。

【形成“優糧優價”流通機制】

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計畫,推動形成“優糧優價”市場流通機制,通過發揮流通對生產和消費的引導作用,在確保糧食數量安全前提下,促進廣大種糧農民和糧食企業生產優質糧油,通過優質優價增加收入,力爭到2020年全國產糧大縣的糧油優質品率提高30%以上,農民種植優質糧油的收益顯著提升。

“中國好糧油”是指符合“中國好糧油”系列標準要求的優質糧油產品。國家糧食局今年9月份正式發佈了“中國好糧油”系列標準,包括小麥、小麥粉、掛麵、稻穀、大米、食用玉米、飼用玉米、大豆、食用植物油、雜糧、雜豆生產品質控制規範等12項糧食行業標準。與現行標準相比,“中國好糧油”標準對安全性要求更加嚴格,注重加強品質評價,宣導適度加工,更加突出營養特性,強調產品品質追溯資訊。國家糧食局還著手建設國家級“中國好糧油”線上銷售平臺,統一制定“好糧油”標準、標識及使用管理規定,經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符合標準的,允許使用國家統一標識。這一系列措施為我國創建國家級糧油品牌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是中國好糧油行動的主要目標。例如,吉林省近年來大力推進吉林大米品牌建設,與品牌建設之初相比,全省水稻播種面積增加了近100萬畝,達1300萬畝,優良品種覆蓋率超過80%;中高端大米產量由9億斤增加到15億斤,增長了66%。一批有基礎、有實力、有品牌、有市場的糧食企業,帶動農民擴大優質糧食種植,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加快推進產業升級,提升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水準。

例如,江蘇農墾集團100多萬畝綠色優質水稻種植基地、山東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15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內蒙古恒豐集團6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成為增加優質糧食供給、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國家糧食局負責人表示,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糧食質檢體系建設、“中國好糧油”行動是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的三個主要內容和重要抓手。三者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緊密銜接,共同服務於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為更多、更好地向社會提供“優質糧食”保駕護航,推動形成“種糧農民種好糧、收儲企業收好糧、加工企業產好糧、人民群眾吃好糧”的糧食流通新體系,為保障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 資訊來源農管家官微

覆蓋收購、儲存、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在標準制修訂過程中,進一步突出了糧食產品的品質安全要求,增加品質安全控制指標,對產品的名稱、原料和加工工藝等實行強制標識。研究制定了一批先進的糧油產品檢驗方法和標準,如真菌毒素、重金屬等污染物快速檢測方法,糧食製品中過氧化苯甲醯、溴酸鉀、吊白塊、礦物油等非法添加物的檢測方法等。目前,我國糧油產品品質安全檢驗方法標準與國際標準及發達國家標準已基本一致。

【形成“優糧優價”流通機制】

實施“中國好糧油”行動計畫,推動形成“優糧優價”市場流通機制,通過發揮流通對生產和消費的引導作用,在確保糧食數量安全前提下,促進廣大種糧農民和糧食企業生產優質糧油,通過優質優價增加收入,力爭到2020年全國產糧大縣的糧油優質品率提高30%以上,農民種植優質糧油的收益顯著提升。

“中國好糧油”是指符合“中國好糧油”系列標準要求的優質糧油產品。國家糧食局今年9月份正式發佈了“中國好糧油”系列標準,包括小麥、小麥粉、掛麵、稻穀、大米、食用玉米、飼用玉米、大豆、食用植物油、雜糧、雜豆生產品質控制規範等12項糧食行業標準。與現行標準相比,“中國好糧油”標準對安全性要求更加嚴格,注重加強品質評價,宣導適度加工,更加突出營養特性,強調產品品質追溯資訊。國家糧食局還著手建設國家級“中國好糧油”線上銷售平臺,統一制定“好糧油”標準、標識及使用管理規定,經省級糧食行政管理部門認定符合標準的,允許使用國家統一標識。這一系列措施為我國創建國家級糧油品牌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

“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是中國好糧油行動的主要目標。例如,吉林省近年來大力推進吉林大米品牌建設,與品牌建設之初相比,全省水稻播種面積增加了近100萬畝,達1300萬畝,優良品種覆蓋率超過80%;中高端大米產量由9億斤增加到15億斤,增長了66%。一批有基礎、有實力、有品牌、有市場的糧食企業,帶動農民擴大優質糧食種植,實現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加快推進產業升級,提升綠色優質糧油產品供給水準。

例如,江蘇農墾集團100多萬畝綠色優質水稻種植基地、山東濱州中裕食品有限公司15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內蒙古恒豐集團60萬畝優質小麥種植基地成為增加優質糧食供給、帶動農民增收的重要力量。

國家糧食局負責人表示,糧食產後服務體系建設、糧食質檢體系建設、“中國好糧油”行動是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的三個主要內容和重要抓手。三者相互依託、相互促進、緊密銜接,共同服務於糧食生產、流通和消費,為更多、更好地向社會提供“優質糧食”保駕護航,推動形成“種糧農民種好糧、收儲企業收好糧、加工企業產好糧、人民群眾吃好糧”的糧食流通新體系,為保障新時代國家糧食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 資訊來源農管家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