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是第18個記者節 10人獲評“青島市新聞英才”

首屆“青島市新聞英才大獎”獲獎者合影,左二為半島都市報全媒體編輯中心常務副主任商光輝。

文/半島全媒體記者 肖玲玲 圖/半島全媒體記者 吳璟 報導

半島都市報11月7日訊 “無論是白天的行走,還是夜晚的堅守,他們都在用激情書寫著自己的新聞理想,用真情去捕捉一點一滴新聞線索,用無限的熱情去傳播社會的正能量……”2017年11月8日,對於新聞工作者來說是一個特殊的日子——第十八個記者節。在第十八個記者節到來之際,《做黨和人民信賴的新聞工作者——青島市慶祝第十八個記者節特別節目》錄製完成,並將於11月8日晚9點在青島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首播。

此次“特別節目”由青島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工作者協會主辦,青島日報社、青島市廣播電視臺、青島出版集團、半島都市報社聯合協辦。在90分鐘的節目裡,首屆“青島市新聞英才大獎”,首屆“青島市新聞英才獎提名獎”,“2017年青島市優秀新聞工作者”,“2017年青島市優秀新聞工作團隊”等本土重量級新聞獎項陸續頒出。

其中,半島都市報全媒體編輯中心常務副主任商光輝、青島日報全媒體城市新聞中心主任王傑等10名優秀的島城新聞從業者獲“首屆青島市新聞英才”殊榮。

今年的記者節,遇上了黨的十九大這一舉世矚目的盛事,有著特殊的意義。“不忘初心”這四個字寫在黨的十九大大會主題的開頭,擲地有聲。而這又何嘗不是一個新聞從業者的堅持。

記者,肩負著引領導向,服務大局,鼓舞士氣,凝心聚力的職責和使命,是時代進步的觀察者、記錄者,更是時代發展的參與者、建設者。只要有新聞,我們就會出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永遠在路上。

作為“特別節目”的一個重要環節,來自不同媒體平臺的6位新聞人分享了他們親身經歷的新聞故事,也讓我們透過他們的視野,更加深入地瞭解和感受到當代中國的變革與發展。

他們講述的,不僅是記者故事,更是當代中國人的故事。

英才故事

半島都市報全媒體編輯中心常務副主任商光輝: 6000個長夜漫漫,守住報紙“最後一環”

熟悉商光輝的人都知道,熱愛運動的他是個特別好脾氣的人,跟別人說話時總是笑眯眯的。然而一旦進入工作狀態,他便掛起一副“認真臉”,安排工作節奏分明,俐落乾脆。“編輯中心是報紙出版的最後一環,我如履薄冰,不敢懈怠。

”17年夜夜一字一句一段一篇,商光輝走得踏踏實實,“一路走來,不敢說成績,但也有一點自己的心得體會。”說到這,商光輝又擺出了招牌的“認真臉”,字字鏗鏘:“銘記使命,敢於擔當。”。

“我們的部門以前叫總編室,經常有讀者打來電話要找總編,我和同事們就得耐心地解釋,為啥總編室裡沒總編。時間長了,我逐漸體會到這三個字背後的含義,那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慢慢我懂得,報紙是白紙黑字,每一個字都是板上釘釘,都是公信擔當。”

商光輝坦言,夜班的工作千頭萬緒,從下午的編前會,到次日淩晨印刷廠開機,他每天重複的是近十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從定版定稿、到下版校對、簽字付印,電話鈴聲、匆匆腳步……長夜漫漫對於我和同事們往往是瞬間即過。”累,毋庸置疑,但從濰縣路55號的小樓,到南京路110號的半島都市報社大廈,“6000個夜晚,讓我對這份事業有了再也割不斷的感情。”

“半島走過18個年頭,再也不是一報獨打天下,已然成為一艘報網端微共生共融的傳媒航母,深度融合的背後是1700萬受眾和用戶。從總編室到全媒體編輯中心,名稱變了,初心不忘;從傳統報人到融媒新兵,角色換了,夢想猶在。我們有幸命運垂青,必當砥礪前行,不負時代!”他語氣堅定道。

青島日報全媒體城市新聞中心主任王傑: 新聞在哪裡,記者就應當出現在哪裡

“詩人紀伯倫說‘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一是創造,一是傳播’。記者這個職業,就是同時在做這兩件偉大的事。”說起記者這一職業,王傑有著強烈的自豪感,“我有幸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成為一名黨報新聞工作者。行千里路,訪萬家事,努力記錄時代的潮汐。”作為一名新聞從業者,王傑在進入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以來,經歷了夜編科、特刊部、總編室、外宣部、科教部、區域新聞中心、城市新聞中心等多個崗位的錘煉。但即使是這樣,他依然毫無倦怠之意,而是對新聞工作充滿激情、心懷敬畏;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在王傑看來,新聞在哪裡,記者就應當出現在哪裡。2003年“非典”期間,他分秒必爭,準確傳遞這個城市抗擊疫情的點滴進程以及無畏的信念;2008年,深度參與青島奧帆賽報導,用新聞的方式讓世界深入認識這座奧運之城的神采,特別是青島籍射箭選手張娟娟獲得金牌後,策劃推出了青島日報“號外”,讓在青的數百名國外記者體會到令人驚歎的青島速度……王傑堅信,不忘初心,方能行穩致遠。在科教部工作期間,他帶領的團隊率先發現並挖掘了慈善明星“微塵”,經過持續推動,“微塵”已經成為青島這座城市的一個精神符號,成為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公益符號。

青島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採訪部副主任王代金: 扛起攝像機拿起筆,奮戰在新聞一線

今年36歲的王代金於2007年7月山東大學碩士畢業後,便進入青島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成為《青島新聞》欄目的一名記者。2017年7月,擔任新成立的台新聞中心採訪部副主任。十年時間,他堅守理想、飽含激情,始終奮戰在新聞一線,用肩上的攝像機和手中的筆,記錄著,傳播著。

作為一名時政記者,王代金多次採訪報導党和國家領導人來青視察調研、中央和省市委重大決策部署等重要時政活動。時政採訪時間緊、任務急,他從寫好每篇稿件、拍好每個鏡頭入手,所有新聞採訪全部實現了安全零事故。

作為《青島新聞》欄目的骨幹記者,他承擔了多項艱難險重的採訪任務。2012年10月,到省內東營、煙臺、濰坊等7城市採訪,采寫播發14篇高品質稿件,為青島藍色經濟發展提供借鑒;2014年9月,他參與策劃並帶著年輕記者赴上海浦東、浙江舟山、甘肅蘭州等地,用短短1個多月時間,采寫稿件近30篇,為新生的西海岸國家級新區出謀劃策……

每一次採訪,他都充滿激情、自信應對,並不斷用創新的思維、手段去豐富螢屏。同時,王代金還始終堅持“三貼”近原則,深入基層一線,進農村、下社區、入企業。用鏡頭記錄普通百姓,訴說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連結

首屆青島市新聞英才名單

王傑 青島日報全媒體城市新聞中心主任

田璐 青島晚報政教新聞部副主任

祝洪珍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廣播經濟頻率總監

路樹青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生活服務頻道青年領軍人才

王代金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採訪部副主任

商光輝 半島都市報社全媒體編輯中心常務副主任

高向軍 財經日報社副總編輯

苟旭迪 城陽廣電中心新聞中心主任

段海鷹 青島早報社會新聞部主任

趙昌東 老年生活報副總經理

[編輯: 劉曉明]

慢慢我懂得,報紙是白紙黑字,每一個字都是板上釘釘,都是公信擔當。”

商光輝坦言,夜班的工作千頭萬緒,從下午的編前會,到次日淩晨印刷廠開機,他每天重複的是近十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從定版定稿、到下版校對、簽字付印,電話鈴聲、匆匆腳步……長夜漫漫對於我和同事們往往是瞬間即過。”累,毋庸置疑,但從濰縣路55號的小樓,到南京路110號的半島都市報社大廈,“6000個夜晚,讓我對這份事業有了再也割不斷的感情。”

“半島走過18個年頭,再也不是一報獨打天下,已然成為一艘報網端微共生共融的傳媒航母,深度融合的背後是1700萬受眾和用戶。從總編室到全媒體編輯中心,名稱變了,初心不忘;從傳統報人到融媒新兵,角色換了,夢想猶在。我們有幸命運垂青,必當砥礪前行,不負時代!”他語氣堅定道。

青島日報全媒體城市新聞中心主任王傑: 新聞在哪裡,記者就應當出現在哪裡

“詩人紀伯倫說‘世界上最偉大的事一是創造,一是傳播’。記者這個職業,就是同時在做這兩件偉大的事。”說起記者這一職業,王傑有著強烈的自豪感,“我有幸在這個波瀾壯闊的大時代,成為一名黨報新聞工作者。行千里路,訪萬家事,努力記錄時代的潮汐。”作為一名新聞從業者,王傑在進入青島日報報業集團以來,經歷了夜編科、特刊部、總編室、外宣部、科教部、區域新聞中心、城市新聞中心等多個崗位的錘煉。但即使是這樣,他依然毫無倦怠之意,而是對新聞工作充滿激情、心懷敬畏;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在王傑看來,新聞在哪裡,記者就應當出現在哪裡。2003年“非典”期間,他分秒必爭,準確傳遞這個城市抗擊疫情的點滴進程以及無畏的信念;2008年,深度參與青島奧帆賽報導,用新聞的方式讓世界深入認識這座奧運之城的神采,特別是青島籍射箭選手張娟娟獲得金牌後,策劃推出了青島日報“號外”,讓在青的數百名國外記者體會到令人驚歎的青島速度……王傑堅信,不忘初心,方能行穩致遠。在科教部工作期間,他帶領的團隊率先發現並挖掘了慈善明星“微塵”,經過持續推動,“微塵”已經成為青島這座城市的一個精神符號,成為在全國有影響力的公益符號。

青島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採訪部副主任王代金: 扛起攝像機拿起筆,奮戰在新聞一線

今年36歲的王代金於2007年7月山東大學碩士畢業後,便進入青島電視臺新聞綜合頻道成為《青島新聞》欄目的一名記者。2017年7月,擔任新成立的台新聞中心採訪部副主任。十年時間,他堅守理想、飽含激情,始終奮戰在新聞一線,用肩上的攝像機和手中的筆,記錄著,傳播著。

作為一名時政記者,王代金多次採訪報導党和國家領導人來青視察調研、中央和省市委重大決策部署等重要時政活動。時政採訪時間緊、任務急,他從寫好每篇稿件、拍好每個鏡頭入手,所有新聞採訪全部實現了安全零事故。

作為《青島新聞》欄目的骨幹記者,他承擔了多項艱難險重的採訪任務。2012年10月,到省內東營、煙臺、濰坊等7城市採訪,采寫播發14篇高品質稿件,為青島藍色經濟發展提供借鑒;2014年9月,他參與策劃並帶著年輕記者赴上海浦東、浙江舟山、甘肅蘭州等地,用短短1個多月時間,采寫稿件近30篇,為新生的西海岸國家級新區出謀劃策……

每一次採訪,他都充滿激情、自信應對,並不斷用創新的思維、手段去豐富螢屏。同時,王代金還始終堅持“三貼”近原則,深入基層一線,進農村、下社區、入企業。用鏡頭記錄普通百姓,訴說他們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連結

首屆青島市新聞英才名單

王傑 青島日報全媒體城市新聞中心主任

田璐 青島晚報政教新聞部副主任

祝洪珍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廣播經濟頻率總監

路樹青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生活服務頻道青年領軍人才

王代金 青島市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採訪部副主任

商光輝 半島都市報社全媒體編輯中心常務副主任

高向軍 財經日報社副總編輯

苟旭迪 城陽廣電中心新聞中心主任

段海鷹 青島早報社會新聞部主任

趙昌東 老年生活報副總經理

[編輯: 劉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