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三個故事,三種忠誠,你是哪一種?

故事一:

北宋時期,李逵違反軍令私自下山:

宋江:你違背軍令,

獨自下山,害得我等日夜兼程,險些壞了大事,你這黑廝知罪嗎?

李逵:哥哥,鐵牛這都是為了你啊。

宋江:住口,你這廝違抗軍令,定斬不饒!

李逵:鐵牛這顆頭就是給哥哥長的,你幾時想砍,就幾時砍,你不心疼,俺又有何捨不得?願砍就砍吧!

故事二:

古印度,兩個夥伴自幼一起成長,後來,在其中一位的大力輔佐下,有一位當上了國王,兄弟兩人雖然君臣相稱,但依然親密如初。

後來,國王變了,變得好逸惡勞,唯圖私利而置百姓道義于不顧。一天,大臣含淚刺殺了國王。自我了斷前,有人問大臣:你們攜手幾十載,你難道不在乎兄弟情誼嗎?這位大臣說:我在乎兄弟情誼,但我更在乎心中的正義。

故事三:

西元前384年,亞里斯多德出生在希臘北方的史塔吉拉城,

他的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御醫,家境富裕,17歲時,亞裡斯多德來到雅典,進入柏拉圖創立的學園一待就是二十年,從最初的學生變成教師。柏拉圖死後,亞裡斯多德總結前人哲學思想的基礎,否定了他老師的很多觀點和理論,創立了與柏拉圖截然不同的哲學體系,成為人類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哲學大家。有人戲謔亞里斯多德,說他學術不專,違背忠誠,
亞里斯多德說了那句舉世名言:我愛我的老師,但我更愛真理。

第一個故事講的是“中國式忠誠”:針對的是某個首領、某個人,凡是“當家的”吩咐的,無論善惡,不問黑白,未置可否,不加懷疑、不由分說、不得有誤!這是“忠誠”裡面最低級的層級:“愚忠”。

第二個故事講的是”古印度式忠誠“:這種忠誠不再針對某個人,

重點是看某個人的作為跟人們心中的信仰能否相符,凡是與信仰和價值觀不符的,不論你是什麼身份,我都做不到一味的忠誠。這是“忠誠”裡面較高的層級:“小忠”。

第三個故事講的是”古希臘式忠誠“:我不管你是什麼身份,也不管你是什麼階層和信仰,我為人行事的唯一標準就是:真理,不趨炎附勢,不降心相從、不飲泣吞聲、不含垢忍辱,

這才是當今社會作為推崇的最高層級的忠誠:大忠。你屬於哪一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