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她上過清華、掃過廁所,她是中國的驕傲,被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

我們總是把目光投在明星身上,明星結個婚、離個婚、出個軌都能刷爆朋友圈,我們樂此不彼的為其轉發點贊。而那些真正為中國作出貢獻的人卻總是無人問津!

今天,我想把目光投向一位己逝去的科學巨匠,

世界級的物理學家。

她是中國的驕傲,被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她是"三錢"之一的錢三強的夫人,曾跟居里夫人學習鐳學。

上世紀40年代他們夫妻鈾核三分裂的發現震驚世界,然而因為對中國的歧視,諾貝爾獎沒有發給他們。

這成為諾貝爾獎的遺憾。然而世界物理界對何澤慧三個字充滿敬意。

從2005年開始,溫家寶總理先後6次去看望她。

這位巨匠名字叫何澤慧,山西省晉中市靈石縣兩渡人,她的成就絕不亞於獲諾貝爾獎的屠呦呦,她才是真正的明星。

何澤慧出生堪稱簪纓世家的名門望族,清朝三百年,這個家族出過十五名進士,二十九名舉人,山西人講話,“無何不開科”。

如今蘇州的網師園,曾是何家私宅,正是何澤慧無私地把它獻給了國家。

何澤慧的八個兄弟姐妹中,共出了4位著名的物理學家、一位植物學家、一位醫學家。

何澤慧自小聰慧,當年清華物理系招生,她是唯一的“女狀元”。她後來回憶:“考浙江大學的人有800多,我報考的是物理學系,他們取的只有我一個女生,你說我的運氣好不好?清華大學人多而且特多,一共有近3000人,清華的希望小得不得了!”

童年的何怡貞、何澤明、何澤慧

後來,她選擇去了清華。也是在這裡,她和錢三強兩個人相識相戀,被稱為“清華的金童玉女”。

戀愛並沒有耽誤何澤慧的學業。

當時中國的大學寬進嚴出,清華的課業尤為繁重。最終物理專業只有10人順利畢業,何澤慧是第一名。而第二名,正是她的丈夫,錢三強。

清華畢業後,錢三強前往法國留學,跟隨居里夫人的女兒學習。而何澤慧當然不會甘於只成為“背後的女人”,她有足夠的能力與愛人並肩而立。

何澤慧很有報國熱情,隨著戰爭爆發,她和幾位男生一起去到南京軍工署求職,希望以自己的專業報效國家。但幾位男生被留下了,成績更好的何澤慧卻因為是女性被拒之門外。

她不會坐等機會到來,於是她決定出國深造。出國前她得知,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的系主任曾經在南京軍工署當過顧問。於是,她到德國後直接找到了這位系主任,希望進入技術物理系學習。

沒想到馬上被拒絕了。技術物理系主任說:這個不大可能,因為我們技術物理系是個保密的系,是不可能吸收外國人的,尤其更不可能吸收女性來學彈道專業。

但何澤慧不服輸。她據理力爭:你可以到我們中國來當我們軍工署的顧問,幫我們打日本鬼子。我為了打日本鬼子,到這裡來學習這個專業,你為什麼不收我呢?

最終她說服了系主任,成為第一個就讀於該學校的外國學生,也是該專業第一個女性。

剛毅勇敢,不卑不亢,這就是一個強大的女性,一個真正的貴族。

後來德國爆發戰爭,她與錢三強只能通過書信交流。因為戰爭的關係,書信不能封口,且僅限25個字,就這樣通信兩年,錢三強鼓起勇氣,寫了一封後來看來影響了近代中國物理學界的信。是錢三強給何澤慧的求婚信。

錢三強在信中說道:“經過長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結婚的請求,如能同意,請回信,我將等你一同回國。”她的回復很簡單:“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等我們見面後一同回國。”

半年後,何澤慧只提了一個箱子隻身前往法國,和錢三強完婚。不久,他們一起合作發現了鈾核裂變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很大反響,她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被外國科研團隊集體爭搶。

而抗日戰爭爆發後,當時已在國外享有盛譽的錢三強何澤慧,帶著僅7個月大的女兒毅然回國,支援祖國的核子物理研究工作。

夫婦二人為祖國的核彈事業貢獻突出。當年氫彈爆炸成功。第二天,法國法新社科學編輯賽爾日•貝爾發表文章寫道:

人們認為錢三強是中國的核彈之父。

那時,兩位科學家正是風華正茂之年。錢三強主持了我國核彈事業的發展,而何澤慧也屢次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讓中國在多領域中不落于強國之後。她的科研項目還獲得首次國家自然科學獎。

但因遭同僚妒忌,無奈被調整崗位,何澤慧曾被安排在實驗室掃廁所,打掃衛生。後來又和丈夫到陝西農村參加勞動改造,5年的科研黃金時期就這樣度過了。

無論是被命令掃廁所,還是在偏遠農村,都沒有讓何澤慧敗下陣來。這位堅強的女性,等到了重回科研領域的那一天。

5年後,她再次主持科研工作,馬上意識到當時中國空缺的科研領域,大力支持發展,推動了中國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起步和發展。

後來,國家決定為科學家們正名。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的錢三強表示:

中國原子彈研製成功決不是哪幾個人的功勞,更不是我錢三強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外國人往往看重個人的價值,喜歡用‘之父’、‘之冠’這類稱謂。

而何澤慧更是。中國又有幾人知道她姓名?

錢三強離世後,何澤慧拒絕搬到條件更好的院士樓,就一直守著他們1955年搬進來的這套老房子,屋裡的陳設,也絲毫沒有變動。她90幾歲還一直去到單位辦公,不要配車,堅持自己坐公交。

中科院院士李惕碚在2009年慶賀何澤慧95歲華誕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在何先生那裡,科學研究就是探索自然的本來面目,如此而已。權位和來頭,排場和聲勢,以及華麗的包裝,對何先生都沒有作用;她會時不時像那個看不見皇帝新衣的小孩子,冷冷地冒出一句不合時宜而又鞭辟入裡的實在話。

直到離世,她一直住在中關村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社區中,這裡已經破敗不堪,昏暗的樓道裡貼滿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廣告,小院裡到處可見各種各樣雜物。

而這裡,曾經聚集了“中國最高級的一批大腦”:其中包括59位留在大陸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中的9位,中國科學院首批233位學部委員中的32位,以及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的8位。

時間飛逝,人們紛紛與這老小區告別,只有何澤慧還住在這裡。屋子保留著錢三強在世時的模樣,往後的20年間,何澤慧與滿屋書香為伴,直至2011年離世。

這是她生前住過的地方

何澤慧出身名門貴族,曾富甲一方,在她身上卻毫無驕奢的影子,反而樸素踏實。她是真正的科學家,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卻無人認識。

她備受尊重,卻蝸居在小小的老宅中與世長辭。但她在精神上卻始終保持高貴。

她沒有豪宅,沒有奢侈物件,甚至主動放棄了更好的生活,只為報效祖國。但卻擁有最矜貴的驕傲與自尊。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貴族。

她的低調源自她的淡泊名利。在籌建“兩彈一星”團隊時,人選名單裡原本有何澤慧,但因為她是錢三強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終與研究團隊擦肩而過。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兩彈一星”工程。氫彈研發時,一個重要的資料,便是她帶人在實驗室完成了驗證。

2000年秋冬,何澤慧院士在“神舟二號”發射場

在1994年國家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大辭典》時,她堅決不同意立傳。故在此系列叢書第六集"物理學"部分,沒有她的名字。她的傳記出現在了書中最後。編者不得不加了特別說明:"此篇傳記雖早已約稿,但因何澤慧本人謙讓不同意立傳,後在本書編輯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作者才著手撰寫並于全書付印前交稿。因全書頁碼已定,不便插入相應學科,故補排在最後。特此說明。"

何澤慧院士工作照

她的低調還源自她的淡定自若。86歲時,何先生每週還要堅持幾次到高能物理所上班。晚了就從食堂買幾個包子、饅頭帶回去吃,渴了就喝點白開水。

她家住在中關村,所裡想派車接送,她堅決不要,還是擠公共汽車。何先生也經常會一個人坐公車去買菜。她就像一個普通老太太,讓你感覺不到大科學家的派頭。

她的生活一丁點兒也不講究,書桌上的鎮紙是老人自己撿來的鵝卵石。在人們都開始用名牌武裝到牙齒的時代,老人依舊提著一個人造革書包,那書包帶子已經斷了,用繩子系著,革裂開了,用針線縫了起來。她的衣服上還有補丁,腳穿老式解放鞋。

晚年何澤慧接受採訪

單位幾次來說可以搬到條件更好的院士樓居住,但都被何澤慧拒絕了。

她的低調更源自她的寵辱不驚。1967年,氫彈爆炸成功;1968年,何澤慧和錢三強被下放到陝西一個幹校。何澤慧負責敲鐘,敲得很精准,時間甚至可以用來對表。錢三強認為在幹校是浪費時間,很焦躁,何澤慧卻很豁達:“著什麼急,聽天由命吧。”

何澤慧常放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國家是這樣一種東西,不管對得起對不起你,對國家有益的,我就做。"

2005年,溫家寶總理首次前往何澤慧的住處探望她。已經滿頭銀髮、91歲高齡的她,卻依然還在工作。溫家寶評價她:何先生在女科學家中是少有的,是人中麟鳳。

何澤慧說:"作為一名科學家,本來就應該樸素、真實、勤奮、誠實、講真話。"

溫總理答應何澤慧說:"我一定不失約,每年都來看您,希望您身體健康。"

1992年6月28日,錢三強逝世。199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自錢三強去世後,家裡的東西幾乎沒有變過。不論是臥室還是書房,何澤慧都盡可能地保持著錢三強生前的樣子,也許這就是她紀念錢三強的最好方式。

2011年6月20日7時39分,何澤慧院士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7歲,居里夫人的外孫女發來唁電。党和國家領導人都發來唁電,對何澤慧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一位畫家形容何澤慧:“她是一塊純白的玉,非常質樸。”

看完,心中只有敬意,她,才是真正的明星!

正是她的丈夫,錢三強。

清華畢業後,錢三強前往法國留學,跟隨居里夫人的女兒學習。而何澤慧當然不會甘於只成為“背後的女人”,她有足夠的能力與愛人並肩而立。

何澤慧很有報國熱情,隨著戰爭爆發,她和幾位男生一起去到南京軍工署求職,希望以自己的專業報效國家。但幾位男生被留下了,成績更好的何澤慧卻因為是女性被拒之門外。

她不會坐等機會到來,於是她決定出國深造。出國前她得知,德國柏林高等工業大學技術物理系的系主任曾經在南京軍工署當過顧問。於是,她到德國後直接找到了這位系主任,希望進入技術物理系學習。

沒想到馬上被拒絕了。技術物理系主任說:這個不大可能,因為我們技術物理系是個保密的系,是不可能吸收外國人的,尤其更不可能吸收女性來學彈道專業。

但何澤慧不服輸。她據理力爭:你可以到我們中國來當我們軍工署的顧問,幫我們打日本鬼子。我為了打日本鬼子,到這裡來學習這個專業,你為什麼不收我呢?

最終她說服了系主任,成為第一個就讀於該學校的外國學生,也是該專業第一個女性。

剛毅勇敢,不卑不亢,這就是一個強大的女性,一個真正的貴族。

後來德國爆發戰爭,她與錢三強只能通過書信交流。因為戰爭的關係,書信不能封口,且僅限25個字,就這樣通信兩年,錢三強鼓起勇氣,寫了一封後來看來影響了近代中國物理學界的信。是錢三強給何澤慧的求婚信。

錢三強在信中說道:“經過長期通信,我向你提出結婚的請求,如能同意,請回信,我將等你一同回國。”她的回復很簡單:“感謝你的愛情,我將對你永遠忠誠,等我們見面後一同回國。”

半年後,何澤慧只提了一個箱子隻身前往法國,和錢三強完婚。不久,他們一起合作發現了鈾核裂變的新方式——三分裂和四分裂現象。在國際科學界引起很大反響,她被西方媒體稱為“中國的居里夫人”。被外國科研團隊集體爭搶。

而抗日戰爭爆發後,當時已在國外享有盛譽的錢三強何澤慧,帶著僅7個月大的女兒毅然回國,支援祖國的核子物理研究工作。

夫婦二人為祖國的核彈事業貢獻突出。當年氫彈爆炸成功。第二天,法國法新社科學編輯賽爾日•貝爾發表文章寫道:

人們認為錢三強是中國的核彈之父。

那時,兩位科學家正是風華正茂之年。錢三強主持了我國核彈事業的發展,而何澤慧也屢次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讓中國在多領域中不落于強國之後。她的科研項目還獲得首次國家自然科學獎。

但因遭同僚妒忌,無奈被調整崗位,何澤慧曾被安排在實驗室掃廁所,打掃衛生。後來又和丈夫到陝西農村參加勞動改造,5年的科研黃金時期就這樣度過了。

無論是被命令掃廁所,還是在偏遠農村,都沒有讓何澤慧敗下陣來。這位堅強的女性,等到了重回科研領域的那一天。

5年後,她再次主持科研工作,馬上意識到當時中國空缺的科研領域,大力支持發展,推動了中國宇宙線超高能物理及高能天體物理研究的起步和發展。

後來,國家決定為科學家們正名。被譽為“中國原子彈之父”的錢三強表示:

中國原子彈研製成功決不是哪幾個人的功勞,更不是我錢三強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外國人往往看重個人的價值,喜歡用‘之父’、‘之冠’這類稱謂。

而何澤慧更是。中國又有幾人知道她姓名?

錢三強離世後,何澤慧拒絕搬到條件更好的院士樓,就一直守著他們1955年搬進來的這套老房子,屋裡的陳設,也絲毫沒有變動。她90幾歲還一直去到單位辦公,不要配車,堅持自己坐公交。

中科院院士李惕碚在2009年慶賀何澤慧95歲華誕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在何先生那裡,科學研究就是探索自然的本來面目,如此而已。權位和來頭,排場和聲勢,以及華麗的包裝,對何先生都沒有作用;她會時不時像那個看不見皇帝新衣的小孩子,冷冷地冒出一句不合時宜而又鞭辟入裡的實在話。

直到離世,她一直住在中關村上世紀五十年代的社區中,這裡已經破敗不堪,昏暗的樓道裡貼滿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廣告,小院裡到處可見各種各樣雜物。

而這裡,曾經聚集了“中國最高級的一批大腦”:其中包括59位留在大陸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中的9位,中國科學院首批233位學部委員中的32位,以及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的8位。

時間飛逝,人們紛紛與這老小區告別,只有何澤慧還住在這裡。屋子保留著錢三強在世時的模樣,往後的20年間,何澤慧與滿屋書香為伴,直至2011年離世。

這是她生前住過的地方

何澤慧出身名門貴族,曾富甲一方,在她身上卻毫無驕奢的影子,反而樸素踏實。她是真正的科學家,為國家做出突出貢獻,卻無人認識。

她備受尊重,卻蝸居在小小的老宅中與世長辭。但她在精神上卻始終保持高貴。

她沒有豪宅,沒有奢侈物件,甚至主動放棄了更好的生活,只為報效祖國。但卻擁有最矜貴的驕傲與自尊。

這才是真正的中國貴族。

她的低調源自她的淡泊名利。在籌建“兩彈一星”團隊時,人選名單裡原本有何澤慧,但因為她是錢三強的家人,又是女性,最終與研究團隊擦肩而過。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參與了“兩彈一星”工程。氫彈研發時,一個重要的資料,便是她帶人在實驗室完成了驗證。

2000年秋冬,何澤慧院士在“神舟二號”發射場

在1994年國家科學出版社出版《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大辭典》時,她堅決不同意立傳。故在此系列叢書第六集"物理學"部分,沒有她的名字。她的傳記出現在了書中最後。編者不得不加了特別說明:"此篇傳記雖早已約稿,但因何澤慧本人謙讓不同意立傳,後在本書編輯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作者才著手撰寫並于全書付印前交稿。因全書頁碼已定,不便插入相應學科,故補排在最後。特此說明。"

何澤慧院士工作照

她的低調還源自她的淡定自若。86歲時,何先生每週還要堅持幾次到高能物理所上班。晚了就從食堂買幾個包子、饅頭帶回去吃,渴了就喝點白開水。

她家住在中關村,所裡想派車接送,她堅決不要,還是擠公共汽車。何先生也經常會一個人坐公車去買菜。她就像一個普通老太太,讓你感覺不到大科學家的派頭。

她的生活一丁點兒也不講究,書桌上的鎮紙是老人自己撿來的鵝卵石。在人們都開始用名牌武裝到牙齒的時代,老人依舊提著一個人造革書包,那書包帶子已經斷了,用繩子系著,革裂開了,用針線縫了起來。她的衣服上還有補丁,腳穿老式解放鞋。

晚年何澤慧接受採訪

單位幾次來說可以搬到條件更好的院士樓居住,但都被何澤慧拒絕了。

她的低調更源自她的寵辱不驚。1967年,氫彈爆炸成功;1968年,何澤慧和錢三強被下放到陝西一個幹校。何澤慧負責敲鐘,敲得很精准,時間甚至可以用來對表。錢三強認為在幹校是浪費時間,很焦躁,何澤慧卻很豁達:“著什麼急,聽天由命吧。”

何澤慧常放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國家是這樣一種東西,不管對得起對不起你,對國家有益的,我就做。"

2005年,溫家寶總理首次前往何澤慧的住處探望她。已經滿頭銀髮、91歲高齡的她,卻依然還在工作。溫家寶評價她:何先生在女科學家中是少有的,是人中麟鳳。

何澤慧說:"作為一名科學家,本來就應該樸素、真實、勤奮、誠實、講真話。"

溫總理答應何澤慧說:"我一定不失約,每年都來看您,希望您身體健康。"

1992年6月28日,錢三強逝世。1999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勳獎章"。自錢三強去世後,家裡的東西幾乎沒有變過。不論是臥室還是書房,何澤慧都盡可能地保持著錢三強生前的樣子,也許這就是她紀念錢三強的最好方式。

2011年6月20日7時39分,何澤慧院士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7歲,居里夫人的外孫女發來唁電。党和國家領導人都發來唁電,對何澤慧院士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一位畫家形容何澤慧:“她是一塊純白的玉,非常質樸。”

看完,心中只有敬意,她,才是真正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