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伯夷叔齊誓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孔子為何說他們是自找的

伯夷叔齊是殷商末年東夷部落孤竹國的兩位王子,由於父親想傳位給他們,但是他們不想幹,於是雙雙逃亡到西周,投奔了周文王,住在養老院裡。周文王死了之後,武王十年生聚,

決定起兵伐紂,結果出發時被這兩兄弟攔住了,大罵武王不忠不孝,要不是同為東夷跑出來討生活的已經混成西周二把手的姜子牙替他們說話,他們就被砍了。

武王伐紂大勝歸來,兩兄弟傻眼了,決定不吃周朝的穀子,跑到首陽山采薇度日,結果雙雙餓死了。臨死前寫了一首詩,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於嗟徂兮,

命之衰矣!”

三皇五帝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也把這兄弟倆騙了。武王伐紂這場革命,是一個政權用赤裸裸的暴力手段推翻另一個政權,並非三皇五帝的禪讓。兩兄弟覺著這事太不靠譜了,於是搞得整個人都不好了,於是不想活了。

但是這首詩歌充滿怨天尤人之意,於是孔子學生子貢就問孔子,伯夷叔齊死的時候有怨嗎。孔子說,求仁得仁,何怨之有。他們一生追求的就是仁義的名聲,

世人也給了他們仁義的名聲,他們還有什麼可以怨恨的呢。

孔子還說,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所以他們是無怨的。道不同不相為謀,人各有志。伯夷叔齊只是追求了自己的理想,選擇了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已。司馬遷在此基礎上引申說,孔子的學生顏回,好學深思,德行高雅,就是每天吃不飽飯,年紀輕輕就死掉了。但是他的弟弟顏蹠上山當了強盜,終日殺人放火暴戾恣睢,

帶了幾千人橫行天下,各大諸侯王國都對他禮讓三分,最後壽終正寢。難道顏回也去抱怨嗎。

天地以萬物為芻狗。芻狗就是木偶。萬事萬物都是上天手中的一個木偶,讓你演啥你演啥。這就叫造化。所以每個人活在世上,不要抱怨,不要頹廢,豎立自己心中的目標,

遵循自己心中的聲音,一直走下去就是了。伯夷叔齊餓死是一種活法,姜子牙立國血食是一種活法,顏回盜蹠也是一種活法,都是各人的造化。讓他們互換活法,行嗎。

司馬遷說,君子最怕的就是名聲得不到發揚。伯夷叔齊要不是孔子給他們宣揚,他們早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成為滄海一栗,還能夠像這樣千古傳誦嗎。顏回要不是跟了孔子當學生,就是學究天人,

能夠留下好學的名聲嗎。

所以說“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一個人再有才華,再有能力,沒有一個好的平臺和有影響力的人物帶你,想成功揚名是相當不容易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