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李光富會長:道教要隨方設教、與時偕行

“道教要隨方設教、與時偕行”

——專訪中國道教協會李光富會長

在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慶祝成立20周年之際,8月18日,中華文化學院就道教中國化等問題,專訪了中國道教協會李光富會長。

“道教要隨方設教、與時偕行”

中華文化學院:道教作為中國五大宗教之一,是唯一一個中國本土宗教。不過,世俗社會對道教存在一些誤解,比如很多人對道教的印象就是算命、八卦。在這方面,您認為道教今後要怎樣改變自身形象,

擴大社會影響?

李光富會長:道教要隨方設教、與時偕行。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道教的精神已經融入社會之中。道教的社會教化功能,一方面是尊道貴德、積德行善,引導人們做好事、做善事;另一方面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崇尚自然。

在這一社會化過程中,很多人忘記了道教的精髓,膚淺地認為道教只是算命、看相、風水。其實,諸如婚喪嫁娶等禮儀,都是道教的形式。風水只是一種片面的叫法,

實際上是道教幾千年來的宗教經驗的總結。在合適、順意方面,現在的人們走偏了,只說風水。城市的設施條件好、便捷、安全,人們就說城市風水好。實際這不是迷信,從道教的角度說,這是在表達城市給了人們安逸、平安。

道教崇尚天人合一、祈福太平,它涉及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隨方設教,就是用道教禮儀為社會祈禱,為社會服務,引領人們向善,從禮儀這方面把社會引導好。

中華文化學院:如何讓更多的人正確理解道教的理念?

李光富會長:道教要解經釋典,通過經典與傳統引導人們。比如“忠孝誠信”,這樣的理念就貫穿始終。

道教講求忠孝誠信、修成正果,引導大眾孝敬長輩、尊老愛幼,讓人們崇尚功德心,在這方面多個層次而不是單方面引導他們。同時,道教尊道貴德、崇尚自然,也在引導每個人多做善事、多做好事。

“道教要與傳統文化相匹配、與現代社會文化相融合”

中華文化學院:全國宗教工作會議提出了要堅持走宗教中國化的道路。道教作為本土化的宗教,它如何理解中國化?

李光富會長:實際上,不僅中國本土宗教要中國化,外來的宗教也都要中國化,也必須要維護中國化。當下各大宗教在中國生活,都要按照中國的傳統,必須要維護國家的穩定、社會的發展,要與中國的文化相融合、相匹配。

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中國的認同。

道教的中國化,既要和中國的傳統文化相匹配,又要與現代社會的先進文化相融合。要與當今社會文化融合在一起,起到穩定社會的作用。比如,人去世後講究入土為安,是過去的傳統;現代人去世後要火化,否則就違背了現代社會的法律法規。

堅持道教中國化道路,我們要從教育、宣傳、教理教義等多重管道來引導。

在與現代社會文化相融合方面,我們正在與全國的道教界人士、社會各界的專家教授們一起研究,如何去掉不適合當今中國社會的內容,以及如何更新我們的內容,做到與社會同步、與社會同行。

中華文化學院:現代社會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宗教如何去體現對社會乃至對每個人的關懷?

李光富會長:不只是中國,西方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過程當中,也出現了物質豐富給人們帶來精神困惑的情況。物欲知足帶來精神空虛,人們要淡泊名利,養心、健身。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即便擁有再多的東西,身體不健康了或者心理不健康了,就都變成了虛無。

道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可以從老祖宗的智慧中找到解決之道。比如用道德經來闡述,就是要知足常樂、平安是福。把這些優秀的傳統繼承、發揚下去,也是道教服務社會的一個主要途徑。

中華文化學院:面對社會的商業化,如何加強道觀管理?

李光富會長:社會的商業化進入道教的領域,有些宗教人士道風不正,甚至出現借機斂財的現象,帶來了不好的社會影響,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方面。

道教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規範化、制度化,把道教打造成社會的一片淨土。現在党和國家都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道教更應該樹立純淨意識,要持戒守戒。作為出家道士,要守規守矩、完善自我、規範自我,只有自身做好了才能引導社會、帶動社會。這對道教而言是必須的。同時,道教要服從國家的管理,也要接受社會的監督。中國各種宗教不受外國勢力的影響,一直堅持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和自治、自養、自傳的原則。政府宗教部門讓宗教自我管理,一是管好廟,保護好文物古跡,管理好宗教活動;二是要管好自己,要完善自己教職的規章。如果不符合國家的方針政策,就不能給你申報,就要被取締。

大家都在一個中華大地上,必須接受各個方面的管理、監督。實際上出家人的路很窄,你穿上了道衣,挽起了頭,就如同孫悟空戴上了緊箍咒,人人都是監督者。

“道教正在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培訓力度”

中華文化學院:中國道教協會負責人4月時曾在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進行學習,一兩年之內計畫全國道教宮觀的負責人、管理者都要在中華文化學院學習。去年以來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進行了教學改革,增加了中華文化方面的課程,以求達到文化共識。那麼,道教為什麼如此看重培訓教育?對中央社院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您如何評價?

李光富會長:相較於其他宗教,道教的人才很匱乏。現在全國道教廟觀僅8000來所,人才數量更少。因此,道教必須培養人才,而且要從多個層次、多個角度培養人才。我們正在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培訓力度,要把培養好的人才用到實際工作崗位上去,把他們的智慧用到現實社會上來。一是鍛煉,二是培養,三是發揮他們的作用。

在培訓方面,以前有道教學院,現在還有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這些培訓平臺為我們道教人才提供了機會。在中央社院的培訓,是完善思想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培訓中,通過專家教授們的引導,學員們會超越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更進一步掌握國家的形勢、方針、政策,也有機會與更多道友們交流,汲取眾人的智慧,多方面增長學識。在這個培訓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對我們的説明很大,特別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何相融合、相銜接是很重要的,這是在培育中國文化的根基。

祝福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舉辦的針對五大宗教界人士的培訓能夠越辦越好,共識教育越做越強。

歡迎微信里加關注 獲取更多道家丹功資料:chinadaoinfo

我們正在與全國的道教界人士、社會各界的專家教授們一起研究,如何去掉不適合當今中國社會的內容,以及如何更新我們的內容,做到與社會同步、與社會同行。

中華文化學院:現代社會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宗教如何去體現對社會乃至對每個人的關懷?

李光富會長:不只是中國,西方社會在高科技發展的過程當中,也出現了物質豐富給人們帶來精神困惑的情況。物欲知足帶來精神空虛,人們要淡泊名利,養心、健身。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即便擁有再多的東西,身體不健康了或者心理不健康了,就都變成了虛無。

道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可以從老祖宗的智慧中找到解決之道。比如用道德經來闡述,就是要知足常樂、平安是福。把這些優秀的傳統繼承、發揚下去,也是道教服務社會的一個主要途徑。

中華文化學院:面對社會的商業化,如何加強道觀管理?

李光富會長:社會的商業化進入道教的領域,有些宗教人士道風不正,甚至出現借機斂財的現象,帶來了不好的社會影響,這是我們必須要注意的方面。

道教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規範化、制度化,把道教打造成社會的一片淨土。現在党和國家都在加強黨風廉政建設,道教更應該樹立純淨意識,要持戒守戒。作為出家道士,要守規守矩、完善自我、規範自我,只有自身做好了才能引導社會、帶動社會。這對道教而言是必須的。同時,道教要服從國家的管理,也要接受社會的監督。中國各種宗教不受外國勢力的影響,一直堅持實行獨立自主、自辦教會和自治、自養、自傳的原則。政府宗教部門讓宗教自我管理,一是管好廟,保護好文物古跡,管理好宗教活動;二是要管好自己,要完善自己教職的規章。如果不符合國家的方針政策,就不能給你申報,就要被取締。

大家都在一個中華大地上,必須接受各個方面的管理、監督。實際上出家人的路很窄,你穿上了道衣,挽起了頭,就如同孫悟空戴上了緊箍咒,人人都是監督者。

“道教正在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培訓力度”

中華文化學院:中國道教協會負責人4月時曾在中華文化學院(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進行學習,一兩年之內計畫全國道教宮觀的負責人、管理者都要在中華文化學院學習。去年以來中央社會主義學院進行了教學改革,增加了中華文化方面的課程,以求達到文化共識。那麼,道教為什麼如此看重培訓教育?對中央社院的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您如何評價?

李光富會長:相較於其他宗教,道教的人才很匱乏。現在全國道教廟觀僅8000來所,人才數量更少。因此,道教必須培養人才,而且要從多個層次、多個角度培養人才。我們正在加強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培訓力度,要把培養好的人才用到實際工作崗位上去,把他們的智慧用到現實社會上來。一是鍛煉,二是培養,三是發揮他們的作用。

在培訓方面,以前有道教學院,現在還有中央社會主義學院(中華文化學院),這些培訓平臺為我們道教人才提供了機會。在中央社院的培訓,是完善思想的一個重要部分。在培訓中,通過專家教授們的引導,學員們會超越自己的思維和認知,更進一步掌握國家的形勢、方針、政策,也有機會與更多道友們交流,汲取眾人的智慧,多方面增長學識。在這個培訓過程中,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對我們的説明很大,特別是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如何相融合、相銜接是很重要的,這是在培育中國文化的根基。

祝福中央社會主義學院舉辦的針對五大宗教界人士的培訓能夠越辦越好,共識教育越做越強。

歡迎微信里加關注 獲取更多道家丹功資料:chinadao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