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地球不爆炸,他們不放假,宇宙不重啟,他們不休息!在濰坊,你認識這樣的人嗎?

記者

究竟是個怎樣的職業?

▼▼▼

有人說

選擇了記者這個職業

就註定了要做一隻鳥

一直飛呀飛

累了

就在風裡休息一會兒

……

今天

2017年11月8日

第18個記者節

這是一個充滿詩意與激情的日子

但也是一個不放假的節日

這一群人

無私無畏,

一台相機,

一支筆,

一個話筒,

一台攝像機,

就是他們的武器。

 當您看到下面照片時,

畫面上的器材正和它們的主人,

一起奔忙在新聞的路上。

(高新區傳媒中心《高新區報》▲)

(高新區傳媒中心高新頻道新聞部▲)

(高新區傳媒中心高新頻道專題部▲)

(高新區傳媒中心高新頻道節目部▲)

(高新區傳媒中心高新頻道技術部▲)

(高新區傳媒中心高新頻道播音部、“夢響高新”電臺▲)

(高新區傳媒中心新媒體運管部、濰高網▲)

他們皮膚暗淡無光

掛著濃重的黑眼圈

一副身體被掏空的樣子

總是心事重重加班不停

仿佛有上千萬的生意要談

他們說

“就我這樣

我媽已經對我的終身大事不抱幻想了”

他們有輕重不一的強迫症

看到一切文字

都會不自覺地去檢查錯別字

標點使用是否合規

遣詞造句是否精確

會不會引起讀者的歧義

他們說

“是‘地’!不是‘的’!

是‘得’!不是‘的’!!”

(掀桌子)

他們像尊雕塑般長期久坐於案前

因而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

肩頸、腰椎僵硬疼痛症狀

他們說

“一塊鋼筋砸下來

頸椎沒事

鋼筋碎了一地”

他們是青年養生界的中堅力量

嘲笑自己靠咖啡香煙“續命”

拿著保溫杯泡枸杞熬夜

“我見過淩晨123456點的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杭州山東濰坊……”

他們對於節假日的理解

是換個地方找選題

換個地方批閱手機裡成批的新聞帳號

真正休假時恨不得昭告天下

但行李箱裡還是給筆記型電腦騰了位置

“我控制不住伸向電腦的手啊”

何為新聞工作者

他們說

整個世界旋轉成模糊一片

他卻屹立不移

即使流了鼻血

依舊昂然奮起

△范長江,青年時代走出書齋,以筆桿為武器,投身抗日救亡運動。“長江一支筆,勝過百萬兵。”他是第一個報導西安事變真相的人,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欲成大河者,必長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長,則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蕩奔騰之日;基愈固,則人生事業愈不敢限其將來。”他行進6000多裡,歷時10個月,撰寫而成的《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已成新聞報導、非虛構文學的經典之作。

范長江·說

“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聞記者這樣有更多誘惑與壓迫的。一個稍稍有能力的記者,在他的旁邊一方面擺著:優越的現實政治地位,社會的虛榮,金錢與物質的享受,溫暖美麗的女人,這些力量誘惑他出賣貞操,放棄認識,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擺著:誹謗,污蔑,冷眼,貧困,軟禁,殺頭,這些力量強迫他顛倒是非,出賣靈魂。新聞記者要能堅持真理,本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實在非常重要。”

△鄒韜奮,原名鄒恩潤,以“韜奮”為筆名,意在“一面要韜光養晦,一面要奮鬥”。他主編《生活》週刊,啟發一代進步青年。創辦三聯書店,影響了國人的閱讀品味。以畢生精力,做“永遠立於大眾立場”的新聞記者。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生活》週刊如是寫道:“本周要聞是全國一致傷心悲痛的國難,記者忍痛執筆記述,蓋不自知是血是淚。”那一刻起,他再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

鄒韜奮·說

“作為編輯,我只是為讀者服務,一生樂此不疲。”

△約瑟夫·普利策,美國大眾報刊的標誌性人物,他逝後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百年來,普利策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特別是新聞獎,更是美國報界的最高榮譽。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美國記者無不以獲得普利策新聞獎作為奮鬥的目標。

普利策·說

“倘若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

△沃爾特·李普曼,美國最負盛名的專欄專家。他的寫作活動延續60餘年,一生寫下總數達1000萬字的上萬篇時政文章。他一生中直接參與和間接影響了美國歷史上的許多重大的國務和外交事件,與邱吉爾、戴高樂、赫魯雪夫、墨索里尼等首腦人物都有直接接觸。對於當時很多美國人來說,他讓記者成為一項“僅次於總統的職業”。

李普曼·說

“記者以由表及裡、由近及遠的探求為己任,去推敲、去歸納、去想像和推測內部發生什麼事情,它在昨天意味著什麼,明天又可能意味著什麼。這就是我們的職業,一個不簡單的職業!我們有權為之感到高興,因為這是我們的工作!”

何為記者?地球不爆炸,記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啟,記者不休息。

風裡雨裡節日裡,記者不在新聞現場就在趕往新聞現場的路上。

沒有四季,只有兩季,你關注就是旺季,你略過就是淡季。

他們是青年養生界的中堅力量

嘲笑自己靠咖啡香煙“續命”

拿著保溫杯泡枸杞熬夜

“我見過淩晨123456點的

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武漢杭州山東濰坊……”

他們對於節假日的理解

是換個地方找選題

換個地方批閱手機裡成批的新聞帳號

真正休假時恨不得昭告天下

但行李箱裡還是給筆記型電腦騰了位置

“我控制不住伸向電腦的手啊”

何為新聞工作者

他們說

整個世界旋轉成模糊一片

他卻屹立不移

即使流了鼻血

依舊昂然奮起

△范長江,青年時代走出書齋,以筆桿為武器,投身抗日救亡運動。“長江一支筆,勝過百萬兵。”他是第一個報導西安事變真相的人,新中國新聞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欲成大河者,必長其源,欲成大事者,必固其基。源愈長,則此河之前途愈有浩蕩奔騰之日;基愈固,則人生事業愈不敢限其將來。”他行進6000多裡,歷時10個月,撰寫而成的《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已成新聞報導、非虛構文學的經典之作。

范長江·說

“我想世界上很少有像新聞記者這樣有更多誘惑與壓迫的。一個稍稍有能力的記者,在他的旁邊一方面擺著:優越的現實政治地位,社會的虛榮,金錢與物質的享受,溫暖美麗的女人,這些力量誘惑他出賣貞操,放棄認識,歪曲真理。另一方面擺著:誹謗,污蔑,冷眼,貧困,軟禁,殺頭,這些力量強迫他顛倒是非,出賣靈魂。新聞記者要能堅持真理,本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實在非常重要。”

△鄒韜奮,原名鄒恩潤,以“韜奮”為筆名,意在“一面要韜光養晦,一面要奮鬥”。他主編《生活》週刊,啟發一代進步青年。創辦三聯書店,影響了國人的閱讀品味。以畢生精力,做“永遠立於大眾立場”的新聞記者。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生活》週刊如是寫道:“本周要聞是全國一致傷心悲痛的國難,記者忍痛執筆記述,蓋不自知是血是淚。”那一刻起,他再也沒有放下手中的筆。

鄒韜奮·說

“作為編輯,我只是為讀者服務,一生樂此不疲。”

△約瑟夫·普利策,美國大眾報刊的標誌性人物,他逝後立下遺囑,將財產捐贈給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普利策獎。百年來,普利策獎象徵了美國最負責任的寫作和最優美的文字,特別是新聞獎,更是美國報界的最高榮譽。每一個希望有所作為的美國記者無不以獲得普利策新聞獎作為奮鬥的目標。

普利策·說

“倘若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守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發出警告。”

△沃爾特·李普曼,美國最負盛名的專欄專家。他的寫作活動延續60餘年,一生寫下總數達1000萬字的上萬篇時政文章。他一生中直接參與和間接影響了美國歷史上的許多重大的國務和外交事件,與邱吉爾、戴高樂、赫魯雪夫、墨索里尼等首腦人物都有直接接觸。對於當時很多美國人來說,他讓記者成為一項“僅次於總統的職業”。

李普曼·說

“記者以由表及裡、由近及遠的探求為己任,去推敲、去歸納、去想像和推測內部發生什麼事情,它在昨天意味著什麼,明天又可能意味著什麼。這就是我們的職業,一個不簡單的職業!我們有權為之感到高興,因為這是我們的工作!”

何為記者?地球不爆炸,記者不放假,宇宙不重啟,記者不休息。

風裡雨裡節日裡,記者不在新聞現場就在趕往新聞現場的路上。

沒有四季,只有兩季,你關注就是旺季,你略過就是淡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