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請您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講一碗“苕粉”的故事

文/艾汐

請您尋出家裡祖傳的黴綠斑斕的銅香爐,點上一爐沉香屑,聽我講一碗“苕粉”的平常故事。原諒我不厚道邯鄲學步搬了張愛玲的話,只是這時候確實很想這樣說。

言歸正傳,

上次工作原因,到讀過書的小城上時候,有點想吃苕粉,雖然時間緊張只是和好友匆匆一聚地品嘗了一下,但回來後還是想起在小城的求學生活。
​ 它沒有你想像中該有的小地方的土土的樣子,然而也不是高大上的精緻的樣子,似乎看上去很隨意普通,
但它卻有我們從前記憶中的味道。

雖說窮人孩子早當家,窮人孩子一定會做飯菜,但卻可能不那麼講究精緻,外出求學也一樣,要麼天天炒飯,要麼天天火鍋。所以也有吃膩的時候。

而每月的伙食費也還是能支撐外出幾次品嘗小吃的。於是經濟實惠的苕粉便成了首選。三四塊一碗,管飽,最主要還好吃,鹵得透,苕粉有嚼勁,粉條久煮不爛。我離開小城後,儘管其他地方也有,

樣子也一樣,但味道卻大相徑庭。說到苕粉還是小城的最入心胃。

​ 一般需要粉絲苕粉混合著,味道更獨特,加上特製辣椒和調料。飯量好的還可以加鹵雞蛋、鹵豬皮、鹵豆腐。吃得尤其滿足。也是窮學生偶爾“大方”請客的地方。

它應該算是小城特色,

然而它也如同小城的生活節奏和性格,不緊不慢,它似乎不急於壯大,不急於向天下宣告它有多好。它們還是慢悠悠的東一家西一家。有些還在深巷子裡。外人似乎也都不知道它的存在,因為它如此不爭不搶不顯眼。

可或許這就是它該有的樣子,也才屬於我們記憶中共同的美食吧。若是它成為喧鬧旅遊街區一份子,隨處可見。可能反而失去了那份感覺了……

(未經作者允許,

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但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