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日清明,你需要瞭解的這些知識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具特色、最重要的一個節氣。

清明不僅標誌著一年農業生產的正式展開,同時也是中華民族一個重要的傳統節日。既充滿了希望,也彌漫著憂傷;既展望未來,也懷念過去。

在城裡人的記憶中,清明大約只是追憶先祖或亡人的專屬節日,而在農村,則開啟了春耕的大幕。在長江以南地區,清明節開始播種,“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早稻、瓜果都進入播種期,小麥開始楊花,油菜謝花結莢。鄉村四月無閒人,田畦上,

村路旁,走動著荷鋤肩犁的鄉親,村野裡,蛙聲齊鳴,布穀聲聲,火紅的杜鵑開遍山林。

清明一般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太陽達到黃經15度。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中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鵪;三候虹始見。”意即在這個時節先是白桐花開放,接著喜陰的田鼠不見了,

全回到了地下的洞中,然後是雨後的天空可以見到彩虹了。清明一到,氣溫轉暖,雨量增多,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也叫寒食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到了隋唐年間,清明節和寒食節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日,

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從此,清明節踏青掃墓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滿族、赫哲族、壯族、鄂倫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個少數民族,也都有過清明節習俗。

作為對死去親人表達懷念之情的一項全民性活動,清明節掃墓的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

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雲:“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此外蕩秋千、蹴鞠(中國式足球)、踏青、植樹、放風箏、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和習俗。

民間關於清明的諺語很多。“清明要明,穀雨要雨”,說的是清明前後如果出現好天氣,那麼,這一年就會風調雨順。

當然,這句話與清明多雨的實際並不矛盾,在清明節前後,天氣一般都是晴雨交織,時而春雨綿綿,時而春光明媚。在湖北和江蘇農村,更有“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之說,而江西農村的農諺“清明宜晴,穀雨宜雨”則直接點名了節氣對氣候的要求。中國古代的諺語“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如秀才中了舉”,卻又是強調在清明前後如果有雨,可能對農業豐收更有裨益。有關清明的諺語舉不勝舉,有些諺語之間看起來互為矛盾,這是因為各地的諺語都是當地勞動人民站在各自的氣候條件下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就當地而言,是具有較強科學性的。

就中醫養生來講,清明是高血壓的易發期,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高血壓患者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率也較正常血壓者高出3—5倍。因此,應當減輕和消除異常情志反應,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太極拳作為首選鍛煉方式;避免參加帶有競賽性的活動,以免情緒激動;避免做負重性活動,以免引起屏氣,而引起血壓升高等。飲食方面,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對形體肥胖者,須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對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在降低攝鹽的同時,還應增加鉀的攝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類食品。

有關清明的諺語舉不勝舉,有些諺語之間看起來互為矛盾,這是因為各地的諺語都是當地勞動人民站在各自的氣候條件下總結出來的,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就當地而言,是具有較強科學性的。

就中醫養生來講,清明是高血壓的易發期,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加而增加,高血壓患者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塞的發病率也較正常血壓者高出3—5倍。因此,應當減輕和消除異常情志反應,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暢,選擇動作柔和,動中有靜的太極拳作為首選鍛煉方式;避免參加帶有競賽性的活動,以免情緒激動;避免做負重性活動,以免引起屏氣,而引起血壓升高等。飲食方面,須定時定量,不暴飲暴食。對形體肥胖者,須減少甜食,限制熱量攝入,多食瓜果蔬菜。對老年高血壓者應特別強調低鹽飲食,在降低攝鹽的同時,還應增加鉀的攝入,如多食用蔬菜、水果類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