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宋初科考,為何舉子個個都是“快槍手”?原因很簡單

宋代是我國科舉考試走向正規化、制度化的朝代。

然而,北宋初年的科舉考試卻出現了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自宋太祖初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30年科舉考試共產生了22位狀元。這些狀元中有不少成為北宋前期的著名人物,如楊礪、宋准、王嗣宗、胡旦、蘇易簡、王世則、梁灝、陳堯叟等。巧合的是,這些狀元都是考試最先交卷者。

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知道宋太祖是武將出身,武士對決講究眼疾手快,而對於文人考試,太祖也更欣賞那種下手快的高手。

於是,他確定,參加殿試的舉子,都要完成三個題目,誰最先交卷即為狀元。

有一次殿試,宋太祖同時遇到了兩個“快槍手”。開寶八年(975年)的殿試中,舉子王嗣宗和陳識兩人同時完成,同時交卷。宋太祖犯難了,一場科考總不能出現兩個狀元吧?

於是,頗好搞笑的宋太祖就讓兩人在朝堂之上打一架,誰贏誰為狀元。結果,王嗣宗摔倒了陳識,中了狀元。王嗣宗因而被人戲稱“手搏狀元”。

到了宋太宗初期,依然以出手快為取捨標準。從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的呂蒙正,到後來的胡旦、蘇易簡、陳堯叟等,個個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槍手”,題目拿起就能動手,文如泉湧,一揮而就,皆因搶先交卷成了狀元。

雖然“以先進卷者為第一”,

然而皇帝的初衷並不單單是以行文快慢為唯一的取捨標準,他們的要求是文理順而才思捷,即又快又好。但是凡事斷章取義都多,又好又快落實到下麵就變成了無所謂好、只尋求快了。

於是,普天下的讀書人紛紛尋找成章捷徑和答題良方,管他文辭美不美,義理通不通,下筆千言,胡拼亂湊,只要下手快就行。這種華而不實的文風逐漸盛行,影響十分惡劣。

一些有見識的朝臣看出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就一再向太宗上奏章。太宗皇帝也很快就認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危害性,便決定採取措施刹刹這股歪風。

殿試的時候,宋太宗特意從《莊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個字,擬了道非常冷僻的賦題,他要看看這些平日以敏速相誇的考生們是如何抓耳撓腮的。

考題發下去不久,眾考生還在眉頭緊鎖之際,李庶幾就草草成篇,搶先交卷了。看到他那輕鬆得意的樣子,宋太宗不禁怒火中燒,對著李庶幾大聲呵斥,當場把轟出了考場。這次,文思敏捷的李庶幾落了榜,作文慢慢騰騰的孫何卻中了狀元。

從此,科考不再以答題快慢為標準,科場“快槍手”也沒了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