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大擔當!中國為何能贏得全世界讚譽?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但和平與發展仍是時代主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更加強勁。同時,人類依然面臨諸多難題和挑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依然任重道遠。

2015年9月,習近平主席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提出“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5年9月2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出席第70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並發表題為《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夥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講話。

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堅持正確義利觀,按照“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和“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加強援外工作統籌謀劃和整體設計,著力創新思路、完善舉措,積極履行國際責任和義務,不斷深化我國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係和全面合作,

深入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用實際行動為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

重大援助舉措彰顯中國擔當

△2016年4月29日,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在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舉行揭牌成立儀式。

黨的十八大以來,

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中非合作論壇約翰尼斯堡峰會、G20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等重大國際場合相繼宣佈一系列務實援助倡議和舉措,創新提出“8個100”專案、中非“十大合作計畫”、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設立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金磚國家經濟技術合作交流計畫等重要舉措,在扶貧減貧、疫病防控、氣候變化、難民救助等全球和地區性問題上提出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引領和平與發展潮流,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2017年5月,習近平主席在“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宣佈“未來3年向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中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600億元人民幣”等系列發展合作舉措,集中體現了消除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國決心”和“中國行動”,向世界展現了我國致力於促進人類共同發展的大國責任與歷史擔當,
受到受援國和國際社會高度評價。

民生援助讓受援國切實受益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落實習近平主席宣佈的系列重大援助舉措,在農業、教育、衛生、減貧等領域實施了2000余個民生援助專案,向受援國人民送去“中國溫暖”。為迦納、塞內加爾、辛巴威等國援建醫院、學校,實施打井供水專案,有效改善當地百姓尤其是婦女兒童的生活條件;實施東亞鄉村減貧合作示範項目,幫助老撾、柬埔寨、緬甸三國建設村級減貧合作示範點,援建防洪工程和道路,提供農機具和糧種,培訓農民和技術人員,受到當地人民熱烈歡迎;為亞非發展中國家實施近萬例“光明行”白內障複明手術,讓因貧困無力醫治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很多患者摘下眼罩後,熱淚盈眶地感謝中國和中國醫生,“光明行”品牌活動贏得了有關國家政府和廣大民眾的高度讚揚和衷心感謝。

△“光明行”小組在實施白內障手術

2016年以來,商務部通過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與國際組織開展各類援助專案合作,用於應對非洲糧食危機、難民問題等全球性挑戰,增進其他發展中國家民生福祉,共同推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關援助項目包括通過世界糧食計畫署向索馬里、南蘇丹等受饑荒影響國家提供緊急人道主義糧食援助;通過聯合國難民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向敘利亞、黎巴嫩、阿富汗、伊拉克等國境內難民和流離失所者提供醫療衛生、生活物資、臨時住所等人道主義援助,累計受益人口超過五百萬人。聯合國和受援國政府均對中方上述及時高效援助深表感謝,表示中方援助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彰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援建重大專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商務部充分發揮援外部際協調工作機制作用,根據受援國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統籌利用各類援助資金和手段,援建農業、工業、交通運輸、能源電力、資訊通訊等領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300餘個,幫助受援國滿足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破除發展瓶頸。全力推進實施中巴(基斯坦)跨境光纜、中馬(爾代夫)友誼大橋、白俄羅斯及柬埔寨經貿合作區配套工程、柬埔寨體育場、非洲疾控中心等領導人關注的重大工程項目,助力互聯互通,促進共同發展。實施規劃諮詢類項目,如中緬經濟走廊規劃、巴基斯坦瓜達爾市整體規劃以及中尼(泊爾)、中越(南)鐵路、兩洋鐵路等重大專案規劃,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發展經驗、共謀發展大計。

△建設中的馬爾地夫中馬友誼大橋

中國援建的中馬友誼大橋,不斷刷新世界橋樑建設記錄,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友誼之橋、發展之橋,馬爾地夫總統亞明在大橋開工儀式上說:“得知中國同意承建大橋專案是我最幸福的時刻。建成這座大橋是馬爾地夫人民世代夙願,也是整個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石。”當地民眾把到大橋專案工作視為榮耀,在專案組擔任人力資源主管的阿米拉曾留學中國,他動情地說:“我父親為我在這裡工作而感到自豪。我當初選擇學中文是因為中國越來越強大,中文越來越普及。現在,馬爾地夫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這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新機遇。”

援外培訓提升受援國自主發展能力

△2017年7月6日,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舉行首屆碩士學員畢業典禮。

黨的十八大以來,商務部穩步加大援外培訓力度、豐富課程設置、創新培訓方式,在華舉辦培訓班共5000餘期,派出各類管理人員和技術專家共3萬人次,派出青年志願者近300人次,累計為受援國培養近40萬名各類人才,涵蓋工業、農業、商貿、教育、醫療、環境保護、減貧等多個領域,有力提升了受援國人力資源素質,提升了可持續發展能力。

△南南學院畢業學員合影

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是習近平主席2015年9月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對外宣佈的重大援外承諾,於2016年4月在北京大學掛牌成立,旨在總結分享中國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治國理政成功經驗,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政府管理高端人才,是中國推動南南合作、促進共同繁榮的重要舉措。2016年9月,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成功招收第一批來自衣索比亞、柬埔寨、牙買加等23個國家共48名博士碩士學員,在過去一年多的學習生活中,學員們積極參與課程學習研討,到中國各地實地參訪,直觀感受到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蓬勃活力和民生的持續改善,親眼目睹了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成功實踐,真切感知中國發展經驗的精髓。在2017年7月6日首批碩士學員畢業典禮上,柬埔寨畢業生吳俊誠說:“我在這裡收穫最大的就是,學習到了中國發展的經驗。中國發展就像一個奇跡,通過制定清晰和精准的政策,配合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在短短30年的時間內就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而這裡的課程涵蓋了國家發展的所有要義。”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體現中國道義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地震、颶風、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和戰亂、衝突頻發,造成受災國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積極回應國際社會呼籲,及時提供緊急救災物資或現匯援助,並根據需要派遣救援隊和醫療隊,幫助受災國減輕災害影響,儘快重建家園。2016年4月,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正式啟動對外人道主義緊急援助部際工作機制,確保在第一時間向受援國提供必要的人道主義援助,有效提高了國際救援快速反應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累計向70餘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177批次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有效緩解人道主義危機,彰顯我負責任大國形象,堅定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在關鍵時刻靠得住、幫上忙的信心。

△震後的中國援建尼泊爾公務員醫院

2014年,西非國家暴發埃博拉疫情,形勢嚴峻,人民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向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援助,先後分5次提供總計7.5億元人民幣的現匯和物資援助,並派遣醫療專家組,提供生物實驗室等緊急救護設備和設施等。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8.1級強烈地震,正在尼執行援建任務的161名中國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全部投入救災工作,中國援建的尼泊爾公務員醫院項目在地震中屹立不倒,成為當地重要營救中心,中國政府先後3次向尼泊爾政府提供1.4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物資援助,五大領域二十五個災後重建項目為尼人民建設新生活提供強力支援。2016年4月,厄瓜多爾7.8級強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向厄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助物資由5架包機跨越萬里運往災區,厄外長隆稱讚“中國是反應最快、行動最迅速的國家之一”,厄災民感謝中國人民“在絕望中給了我們希望”。2017年9月,加勒比海地區連續發生強烈地震和颶風災害,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啟動緊急救援回應機制,分別向古巴、墨西哥提供多輪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向多明尼克、安地卡及巴布達提供緊急現匯援助,得到受災國當地政府和人民的衷心感謝,墨西哥培尼亞總統盛讚中國及時提供的慷慨援助,表示對中國“感激不盡、銘記於心”。

幫助老撾、柬埔寨、緬甸三國建設村級減貧合作示範點,援建防洪工程和道路,提供農機具和糧種,培訓農民和技術人員,受到當地人民熱烈歡迎;為亞非發展中國家實施近萬例“光明行”白內障複明手術,讓因貧困無力醫治的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很多患者摘下眼罩後,熱淚盈眶地感謝中國和中國醫生,“光明行”品牌活動贏得了有關國家政府和廣大民眾的高度讚揚和衷心感謝。

△“光明行”小組在實施白內障手術

2016年以來,商務部通過南南合作援助基金與國際組織開展各類援助專案合作,用於應對非洲糧食危機、難民問題等全球性挑戰,增進其他發展中國家民生福祉,共同推動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有關援助項目包括通過世界糧食計畫署向索馬里、南蘇丹等受饑荒影響國家提供緊急人道主義糧食援助;通過聯合國難民署、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向敘利亞、黎巴嫩、阿富汗、伊拉克等國境內難民和流離失所者提供醫療衛生、生活物資、臨時住所等人道主義援助,累計受益人口超過五百萬人。聯合國和受援國政府均對中方上述及時高效援助深表感謝,表示中方援助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彰顯了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援建重大專案推進“一帶一路”建設

商務部充分發揮援外部際協調工作機制作用,根據受援國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統籌利用各類援助資金和手段,援建農業、工業、交通運輸、能源電力、資訊通訊等領域重大基礎設施項目300餘個,幫助受援國滿足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破除發展瓶頸。全力推進實施中巴(基斯坦)跨境光纜、中馬(爾代夫)友誼大橋、白俄羅斯及柬埔寨經貿合作區配套工程、柬埔寨體育場、非洲疾控中心等領導人關注的重大工程項目,助力互聯互通,促進共同發展。實施規劃諮詢類項目,如中緬經濟走廊規劃、巴基斯坦瓜達爾市整體規劃以及中尼(泊爾)、中越(南)鐵路、兩洋鐵路等重大專案規劃,與廣大發展中國家分享中國發展經驗、共謀發展大計。

△建設中的馬爾地夫中馬友誼大橋

中國援建的中馬友誼大橋,不斷刷新世界橋樑建設記錄,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友誼之橋、發展之橋,馬爾地夫總統亞明在大橋開工儀式上說:“得知中國同意承建大橋專案是我最幸福的時刻。建成這座大橋是馬爾地夫人民世代夙願,也是整個國家未來發展的基石。”當地民眾把到大橋專案工作視為榮耀,在專案組擔任人力資源主管的阿米拉曾留學中國,他動情地說:“我父親為我在這裡工作而感到自豪。我當初選擇學中文是因為中國越來越強大,中文越來越普及。現在,馬爾地夫參與了‘一帶一路’建設,這為我們帶來了許多新機遇。”

援外培訓提升受援國自主發展能力

△2017年7月6日,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舉行首屆碩士學員畢業典禮。

黨的十八大以來,商務部穩步加大援外培訓力度、豐富課程設置、創新培訓方式,在華舉辦培訓班共5000餘期,派出各類管理人員和技術專家共3萬人次,派出青年志願者近300人次,累計為受援國培養近40萬名各類人才,涵蓋工業、農業、商貿、教育、醫療、環境保護、減貧等多個領域,有力提升了受援國人力資源素質,提升了可持續發展能力。

△南南學院畢業學員合影

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是習近平主席2015年9月在聯合國成立70周年系列峰會上對外宣佈的重大援外承諾,於2016年4月在北京大學掛牌成立,旨在總結分享中國及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治國理政成功經驗,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政府管理高端人才,是中國推動南南合作、促進共同繁榮的重要舉措。2016年9月,南南合作與發展學院成功招收第一批來自衣索比亞、柬埔寨、牙買加等23個國家共48名博士碩士學員,在過去一年多的學習生活中,學員們積極參與課程學習研討,到中國各地實地參訪,直觀感受到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蓬勃活力和民生的持續改善,親眼目睹了中國特色發展道路的成功實踐,真切感知中國發展經驗的精髓。在2017年7月6日首批碩士學員畢業典禮上,柬埔寨畢業生吳俊誠說:“我在這裡收穫最大的就是,學習到了中國發展的經驗。中國發展就像一個奇跡,通過制定清晰和精准的政策,配合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國在短短30年的時間內就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之一。而這裡的課程涵蓋了國家發展的所有要義。”

緊急人道主義援助體現中國道義

近年來,世界範圍內地震、颶風、洪澇、乾旱等自然災害和戰亂、衝突頻發,造成受災國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積極回應國際社會呼籲,及時提供緊急救災物資或現匯援助,並根據需要派遣救援隊和醫療隊,幫助受災國減輕災害影響,儘快重建家園。2016年4月,商務部會同有關部門正式啟動對外人道主義緊急援助部際工作機制,確保在第一時間向受援國提供必要的人道主義援助,有效提高了國際救援快速反應能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累計向70餘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177批次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有效緩解人道主義危機,彰顯我負責任大國形象,堅定了廣大發展中國家對中國在關鍵時刻靠得住、幫上忙的信心。

△震後的中國援建尼泊爾公務員醫院

2014年,西非國家暴發埃博拉疫情,形勢嚴峻,人民生命受到嚴重威脅。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向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援助,先後分5次提供總計7.5億元人民幣的現匯和物資援助,並派遣醫療專家組,提供生物實驗室等緊急救護設備和設施等。2015年4月,尼泊爾發生8.1級強烈地震,正在尼執行援建任務的161名中國工作人員在第一時間全部投入救災工作,中國援建的尼泊爾公務員醫院項目在地震中屹立不倒,成為當地重要營救中心,中國政府先後3次向尼泊爾政府提供1.4億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物資援助,五大領域二十五個災後重建項目為尼人民建設新生活提供強力支援。2016年4月,厄瓜多爾7.8級強震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向厄提供緊急人道主義援助,援助物資由5架包機跨越萬里運往災區,厄外長隆稱讚“中國是反應最快、行動最迅速的國家之一”,厄災民感謝中國人民“在絕望中給了我們希望”。2017年9月,加勒比海地區連續發生強烈地震和颶風災害,中國政府第一時間啟動緊急救援回應機制,分別向古巴、墨西哥提供多輪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向多明尼克、安地卡及巴布達提供緊急現匯援助,得到受災國當地政府和人民的衷心感謝,墨西哥培尼亞總統盛讚中國及時提供的慷慨援助,表示對中國“感激不盡、銘記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