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2018年:會是樓市最艱難的一年?

隨著年底將至,媒體開始展望2018年的房地產市場。

一種說法正在坊間流傳:2018年,

很有可能是房地產行業最難過的一年。真的是這樣嗎?

要回答這個問題,近期的兩條財經新聞值得關注:

消息一:據“證券日報”報導,截至今年三季度末,A股136家上市房企負債合計超過6.04萬億元,同比增加1.4萬億元,同比增長幅度達23.21%。A股平均每家上市房企負債達445億元;剔除預收賬款後的資產負債率超過70%的有51家,占比超過37.5%。

消息二:據“經濟參考報”報導,今年以來地方債發行不斷提速,

前三季度分別發行了4745億元、1.38萬億元和1.67萬億元。上述3.5萬億地方債中,2.12萬億為置換債券,1.4萬億為新增債券。截至9月底,今年已有14個省份發行土地儲備專項債券125只共計1589.5億元,年內仍有千億規模的土地儲備專項債券尚待發行。

讀者可能會問:這一堆數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其實很簡單。消息一告訴我們,由於今年房企拿地“大躍進”,所以房企負債率大幅上升。

財政部官網上的資料也告訴我們,

今年前9個月“中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32031億元,同比增長39.4%”。也就是說,僅僅在賣地環節,各地政府9個月就已經拿到了3.2萬億。

消息二告訴我們:地方政府為了拉大經濟,在土地收入激增的情況,仍然在拼命借債。今年前9個月新增負債1.4萬億,

其中以“土地儲備專項債券”的形式借錢1589.5億元,今年最後2個月還準備以這種名目再借1000億!

此外,在未來兩個月,也就是今年11月和12月,各地還有一輪狂熱的土地出讓。據“21世紀經濟報導”稱,一些開發商已經覺得“吃不下”了。

2015年去庫存比較生猛,造成了到8月末的時候全國商品房“消化週期”只有5個來月,商品住宅的“消化週期”只有3個來月。為了避免“無房可賣”,最終引發價格飆升,

國家開始控制銀行貸款、場外配資。

目前,如果你在北上深買新房,從拿到銀行“貸款承諾函”到最終開發商獲得銀行貸款,時間長度平均超過4個月,有報導說最長的放貸週期可能高達6個月!

也就是說,開發商在交出巨額購地款、無法及時拿到購房者的銀行貸款後,

債務率在不斷上升。由於資金鏈條空前緊張,已經成為調控政策的“案上魚肉”。再加上對場外配資、銀行杠杆的控制,購房者想借錢買房也空前困難。這時候,如果政府願意,完全可以把2018年變成樓市最寒冷的年份,讓房價出現顯著下跌。

但反過來:在開發商拿地熱情空前高漲的2017年,政府賣地收入大幅增長40%的情況下,地方債在加速發行,“土地儲備專項債券”規模不斷膨脹。由此可見,地方政府穩增長的壓力很大,希望在樓市冬天到來之前“多籌備點糧食”的願望非常強烈。

如果銀行在按揭市場上不放鬆,那麼2018年開發商的銷售、回款將非常困難,進一步拿地的能力將受到制約。對於地方政府來說,2018年賣地收入大幅下降已成定局。

於是問題來了:到那時候,地方政府將怎樣來穩增長、保就業?繼續擴張地方債規模嗎?事實上,中國的“國債+地方債”占GDP的百分比正在逼近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弄不好在2018年就會越過警戒線。

在這種情況下,在2018年適當放鬆樓市是必然的。當然,這種放鬆未必是限購、限貸等“顯性政策”的放鬆,而是“銀行房貸額度”、“銀行放款速度”這類“隱形政策”的放鬆。

反正在2018年政府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讓地方債飆升,要麼讓樓市不那麼寒冷。

由此可見,地方政府穩增長的壓力很大,希望在樓市冬天到來之前“多籌備點糧食”的願望非常強烈。

如果銀行在按揭市場上不放鬆,那麼2018年開發商的銷售、回款將非常困難,進一步拿地的能力將受到制約。對於地方政府來說,2018年賣地收入大幅下降已成定局。

於是問題來了:到那時候,地方政府將怎樣來穩增長、保就業?繼續擴張地方債規模嗎?事實上,中國的“國債+地方債”占GDP的百分比正在逼近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弄不好在2018年就會越過警戒線。

在這種情況下,在2018年適當放鬆樓市是必然的。當然,這種放鬆未必是限購、限貸等“顯性政策”的放鬆,而是“銀行房貸額度”、“銀行放款速度”這類“隱形政策”的放鬆。

反正在2018年政府只有兩個選擇:要麼讓地方債飆升,要麼讓樓市不那麼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