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人生哲理小品:唐僧是信仰苦旅的一條鯨

在《西遊記》的四個人當中,唐僧是最令人擔憂的一個。他沒什麼能耐,卻偏偏當了齊天大聖孫悟空、天蓬元帥豬八戒和捲簾大將沙和尚的師父,看著極不協調。他軟弱,哪怕遇到一丁點兒的麻煩事都搞不定;他偏執,

有時偏執得令人抓狂,尤其是在“三打白骨精”和“真假美猴王”那兩件事上,看得真讓人為他著急。他這個師父當的,既無駕馭徒弟的能力,又無上天入地的本事,關鍵時刻還要靠幾個忠勇的徒弟保護,顯得無能極了。這是唐僧給人們留下的最直觀的印象。

但是有一點是其他任何人都比不上他的,唐僧信仰堅定,對人畜無害,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緩慢地向目標邁進,即便無數次地被取經路上的各種妖怪威逼利誘,但他總是不為所動,只要孫悟空把他救出魔窟,他就不會停止向西天前進的步伐。正是這種一根筋的執著精神成就了唐僧,使他成為取回真經第一人,名垂千古,受人膜拜。

可以這麼說,在信仰的苦旅上,唐僧是一條執著的鯨。鯨有什麼樣的精神品格呢?軀體笨重,和平安詳,總是按照自己的方向緩慢地前進,即便被鯊魚咬掉一塊肉也不停止前進、也不糾纏打鬥。它在海中潛行,孤獨地遨遊,只知前行,不問結果。這說的完全就是唐僧嘛。

看過《西遊記》的人不難發現,在取經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難中,唐僧遇到過金錢、權力、美色的誘惑,更有數不清的危險危及生命,但唐僧不為所動,一心向佛,最終帶領團隊來到大雷音寺,取得真經。如果取經路上有哪怕半個考驗沒挺住,他就不可能取得這麼大的成就。

唐僧像極了大海裡遨遊的鯨,和平安詳,一生只做一件事,不爭功不躲過,不嘩眾取寵,也不打退堂鼓,

他只有一個信念,就是去西天取經,其他事似乎和他無關。這些性格和他的徒弟們形成鮮明的對比,當面對強大的邪惡勢力搞不定時,孫悟空會任性地說:俺老孫可以回花果山當齊天大聖!豬八戒則鬧著要分行李回高老莊找媳婦。沙和尚不言不語,隨大流,取經要參與,分家時也少不了他,屬於牆頭草。就這樣一個團隊,最終戰勝了所有的災難和考驗,來到了大雷音寺,不得不歸功於唐僧的堅定信仰,
他不僅是團隊的風向標,也是整個取經團隊的精神領袖。他把取經路上的考驗作為一種修行,用堅定的信仰輻射整個團隊,使團隊具有超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最終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其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的內心裡都有一個取經團隊。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就像李宗盛《凡人歌》裡唱的那樣:“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閒,既然不是仙,難免有雜念……”這個雜念是什麼呢?《西遊記》總結得很清楚:孫悟空代表著我們的表現欲,豬八戒代表著我們的享樂欲,沙和尚代表著我們的贖罪欲,只有唐僧代表著我們精神的最高信仰。

所以人生中不管有多少困難,只要認定目標,就要像唐僧一樣,做一條默默前行的鯨,在浩瀚無比的大海中靜靜遊弋,不管世俗如何,只做最好的自己。(劉志軍/文)

但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就像李宗盛《凡人歌》裡唱的那樣:“你我皆凡人,生在人世間,終日奔波苦,一刻不得閒,既然不是仙,難免有雜念……”這個雜念是什麼呢?《西遊記》總結得很清楚:孫悟空代表著我們的表現欲,豬八戒代表著我們的享樂欲,沙和尚代表著我們的贖罪欲,只有唐僧代表著我們精神的最高信仰。

所以人生中不管有多少困難,只要認定目標,就要像唐僧一樣,做一條默默前行的鯨,在浩瀚無比的大海中靜靜遊弋,不管世俗如何,只做最好的自己。(劉志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