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心理中的“觀察者效應”——壓力狀態下我們會表現更好還是更糟?

作者:南瓜落落

編輯:shin

不知道各位學生時代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某一場並不簡單而且對你很重要的考試中,你正在緊張地努力答題。嚴厲的監考老師在到處走動,防止學生作弊。

慢慢地,監考老師走到了你的背後,更恐怖的是,他/她(請想像你最害怕的一位老師)停了下來!他/她站在你背後其實也不過半分鐘一分鐘,甚至或許根本不是在看你的卷子,而只是碰巧那裡風扇比較涼快。但那段時間對你來說就像一個世紀那麼長。那一刻,你體會到了什麼叫做鋒芒在背,什麼叫做度日如年,什麼叫做靈魂出竅……你腦子裡飛速地在幾個念頭當中切換,
“老師怎麼還不走”,“老師我真的沒有作弊啊不要再看了”“這題本來我是會的!但是怎麼突然就不會做了,老師你聽我解釋……”,唯獨沒有關於如何解題的任何線索。

圖1. 那一天人們又想起了被監考老師統治的恐懼(圖片來源//www.school-clipart.com)

姑且不論考試結果如何,

現在我們可以給小時候惴惴不安的自己一個遲來的安慰了:你不是一個人,會過分緊張也不是你的錯,而是一種再普遍不過的現象。在心理學領域甚至有一個專門的短語來形容這種“迫切想要成功或者證明自己所造成的壓力反過來影響了正常發揮”的現象,叫做choking under pressure,直譯過來就是“壓力下的窒息”,是不是很形象呢?

/"壓力下的窒息"/

關於choking under pressure的機制,心理學家們給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

第一種解釋名為“別瞅了再瞅我削你”(Distraction theories,中文不詳。請原諒作者翻譯水準有限),即,我們之所以會在高壓環境中表現得不如意,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被別的類似於擔憂或者緊張的情緒所分散,從而不能發揮出集中注意力時能發揮出的正常水準(Beilock & Carr, 2001)。而另一種解釋則與之幾乎完全相反。“繼續瞅讓你看看我的厲害”理論(Explicit monitoring theories,中文依然不詳。再次道歉,作者已經放棄翻譯了)是說,
恰恰是因為壓力增加了我們對於發揮出優異水準的渴望程度,從而更加把注意力集中在我們正在做的事情上,而我們做的很多事情反而是在不那麼集中注意力的時候做得更好,因此才會在專注的情況下表現得更糟。簡單來說,“別瞅了”理論認為我們發揮失常是因為注意力被分散了,而“繼續瞅”理論則認為我們發揮失常是因為我們的注意力在壓力環境下更加集中了。

讀到這裡是不是有點困惑又有點小興奮?困惑在於為什麼截然相反的兩個理論可以被用來解釋同一個現象(心理學果然是偽科學!),興奮在於想繼續瞭解這背後的道理(心理學好神奇啊難道這都能圓回來?)。那我們喝口奶茶繼續往下說。

通過進一步的研究,心理學家們發現,之前我們所說的“壓力源”其實可以根據不同的特性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壓力源是過程導向的(e.g. Gimmig, Huguet, Caverni, & Cury, 2006),我們暫且稱之為“老大哥在看著你”,簡稱老大哥壓力(這裡的理論在心理學領域中尚且沒有統一的命名,作者就自己編了,將就著看)。簡單來說就是,在我們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被人盯著。體育比賽中有很多情形都可以歸為這一類,比如運動員平時訓練中時時刻刻被教練盯著,以便於糾正動作,在比賽中甚至動作會被錄下來在全世界慢動作播放。與之相對的另一種壓力源則是結果導向的(e.g., Jackson, Ashford, & Norsworthy, 2006),姑且叫做“你們都是蟲子,主不在乎”,簡稱蟲子壓力。這也很好理解,我們的壓力源(任課老師,公司領導,等等)其實並不在意我們完成任務的過程如何,而只在乎我們考試有沒有通過或是有沒有按時提交報告。

圖2. 想像一下你在場上,你的一舉一動都被那麼那麼多人盯著,是不是有種“路都不會走了”的感覺?

根據壓力源的不同,我們受到的影響也是不同的。老大哥壓力通常會使我們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完成任務這個行為上,比如舞蹈演員在面對台下觀眾的時候會時刻提醒自己動作是否到位。而蟲子壓力則會通過引入新的念頭(如果截止日期之前研製不出飛船就會被拍扁好可怕好可怕)而使我們的注意力從完成任務的“行為”上分散出去。

那麼我們現在知道了,壓力源的不同可以用來解釋高壓環境下我們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還是更加分散。那麼為什麼無論集中注意力還是分散注意力都可能導致我們的表現更加糟糕呢?這就要說到這個話題中的另一個變數了,那就是任務類型。

通過《我們不聰明,但我們蠢得很有規律》這篇文章我們知道,雙重加工理論(dual process theory)可以用來解釋我們的很多決策和行為,而雙重加工理論的重點便是,我們的日常活動都是由兩個系統合作完成,快速本能的系統1,以及緩慢準確的系統2(對沒錯,這是作者下的很大的一盤棋,之前的那篇文章其實是這篇科普文的科普文……)。投射到日常需要完成的“任務”上,我們的“任務”也同樣可以大致分為這兩種。比如對絕大部分成年人來說,走路和閱讀母語文字就是可以單純依靠系統1來完成的任務,而解數學題和理解高深的學術文章則需要調用系統2(如果對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不明確,可以回去複習上一篇文章喲)。這裡我們就要介紹一個很巧妙的實驗,這個實驗向我們證明了,壓力源是否會對我們的表現造成影響,不僅僅取決於壓力源的類別,更關係到我們完成的任務更依賴系統1還是系統2(DeCaro, Thomas, Albert, & Beilock, 2011)。

圖3. 隨性的系統1和理性的系統2

這個實驗使用了基於規則(rule-based,以下簡稱RB)和資訊整合(information integration, 以下簡稱II)這兩種不同的類別學習(category learning)方法,分別代表系統2和系統1任務。類別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我們需要通過觀察和試錯來總結出一定的規律,來判斷幾個刺激(stimuli,通常是圖像)屬於兩個或多個類別中的哪一種。這裡要稍微注意一下,在心理學中類別學習的概念雖然和電腦中的分類學習(classification/regression)有相似之處,但側重點乃至於實驗範式都不同。

對於RB的類別學習,我們只要把握了某種直觀的規律,就可以輕鬆完成任務。比如從試錯中我們知道了,蘋果是類別A,松樹是類別A,山羊是類別B,鹿鹿也是類別B,那麼我們大致可以判斷,植物都是類別A,動物都是類別B。

圖4. 這是一個典型的RB分類例子。在試錯幾次之後,受試就能夠很容易地歸納出“藍色背景的圖是A類,黃色背景的圖都是B類”的規律

但另一方面,II的類別學習就比較微妙了。II學習的特點是,“我感覺有規律但我說不出”。通常來講,資訊整合類別學習的刺激都是在圖像的多重維度上同時變動,而這樣的變動雖然可以輕易被人感知到,卻很難用語言描述出來。這裡注意,之前那個RB圖片的例子裡,雖然圖案的變動也涉及到多個維度(背景顏色,內部物體的顏色、數量和形狀),但用於判斷類別的維度只有一個(背景顏色)。而在II中,幾個維度的資訊都會用在類別的判斷中。

圖5. 一個“多重維度上的變動”的例子。這四張人臉的區別涉及到眼距、眼睛高度、鼻子長度和嘴巴的高度。

將RB和II這兩種類別學習的特點和我們之前介紹的雙重加工理論對比,我們會很容易發現這裡存在著一一對應關係。的確,RB類型的學習主要依賴於較為緩慢、有意識、一次只能處理一種資訊(一個維度)、需要用到注意力和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系統2,而II類型的學習則依賴於自動、無意識、同時處理多種資訊(多重維度)、不需要用到注意力的系統1。

為了驗證這一點,DeCaro和同事們設計了第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除了RB/II的類別學習任務以外,參加實驗的被試們還有一個附加任務,以此來造成對注意力的不同影響。在“分散注意力”組,在用來進行類別學習的刺激之前會先呈現一個字母或者數位。被試們的附加任務便是判斷這個字母或數位是不是某個指定目標(比如大寫S)。為了記住指定目標,並且在附加任務中也保證一定的正確率,被試便不得不分散出一部分的注意力還應付附加任務。而在“集中注意力”組,附加任務則要求被試們對自己的類別學習成果做出自信度的評價,這樣被試就不得不去仔細考慮他們做出分類決策所應用的方法,從而在做選擇的時候更加集中注意力。

圖6. “集中注意力”組的任務中,在做出某張圖片應該屬於哪個類別的判斷之後,被試還需要回答對自己的這一個判斷有多少信心

該實驗的結果正如我們所預料。RB組的被試在被分散注意力時的表現比沒有附加任務時明顯更差,但在集中注意力時的表現卻沒有受到影響。II組的被試則與之正好相反,在集中注意力時反而表現更差,分散注意力時沒有影響。

那麼如果再聯想到之前的壓力源和注意力的對應(老大哥壓力-集中注意力,蟲子壓力-分散注意力),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做出老大哥壓力->讓人集中注意力->影響II任務的表現;蟲子壓力->分散人的注意力->影響RB任務的表現的推測呢?下一個實驗便驗證了這一猜測。這一次的附加任務不再是專門用來分散或集中注意力,而希望通過引入不同的壓力源來達到影響注意力的效果。在“老大哥壓力”組,研究人員除了一直盯著被試以外,還告訴被試,實驗過程會被全程錄影,錄影也會被放給其他學生和研究人員看;在“蟲子壓力”組,被試們則被告知在類別學習中表現好的人可以得到一定數額的金錢獎勵,表現不好的人則沒有。

實驗結果再次印證了我們的猜測。RB任務組的被試明顯受到了“老大哥壓力”的印象,但在“蟲子壓力”的影響下表現並沒有太大的變化;II任務組的結果剛好相反,在“蟲子壓力”下表現很差,但卻不受“老大哥壓力”的影響。

通過這麼兩個實驗,不同的壓力源和不同類型的任務通過對注意力的控制聯繫了起來。我們知道,對過程的看重會使人更加集中注意力來完成任務,因此對於不那麼需要注意力的任務反而會造成負面影響;而對結果的看重會使人分心,從而影響到需要專心致志完成的任務的表現。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最開始提到的“別瞅了”和“繼續瞅”理論都可以用來解釋choking under pressure現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事物要透過表面看本質。就像是一個人咳嗽打噴嚏,有可能是因為感冒,也有可能是因為過敏一樣,表面一樣的東西在本質層面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表面上一樣的“壓力源”或許就會有不同的形式,從而對我們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因此對表面現象不能泛泛而談一概而論,對症下藥才能設計出好實驗。

The end

參考文獻

(1)Beilock, S. L., & Carr, T. H. (2001). On the fragility of skilled performance: What governs choking under press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30(4),701.

(2)DeCaro, M. S., Thomas, R. D., Albert, N. B., & Beilock, S. L. (2011). Choking under pressure: multiple routes to skill fail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0(3), 390.

(3)Gimmig, D., Huguet, P., Caverni, J. P., & Cury, F. (2006). Choking under pressure and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hen performance pressure reduces fluid intelligence.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3(6),1005-1010.

(4)Jackson, R. C., Ashford, K. J., & Norsworthy, G. (2006). Attentional focus, dispositional reinvestment, and skilled motor performance under pressur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8(1), 49-68.

心理學家們發現,之前我們所說的“壓力源”其實可以根據不同的特性大致分為兩種。第一種壓力源是過程導向的(e.g. Gimmig, Huguet, Caverni, & Cury, 2006),我們暫且稱之為“老大哥在看著你”,簡稱老大哥壓力(這裡的理論在心理學領域中尚且沒有統一的命名,作者就自己編了,將就著看)。簡單來說就是,在我們完成某項任務的時候,我們的一舉一動都被人盯著。體育比賽中有很多情形都可以歸為這一類,比如運動員平時訓練中時時刻刻被教練盯著,以便於糾正動作,在比賽中甚至動作會被錄下來在全世界慢動作播放。與之相對的另一種壓力源則是結果導向的(e.g., Jackson, Ashford, & Norsworthy, 2006),姑且叫做“你們都是蟲子,主不在乎”,簡稱蟲子壓力。這也很好理解,我們的壓力源(任課老師,公司領導,等等)其實並不在意我們完成任務的過程如何,而只在乎我們考試有沒有通過或是有沒有按時提交報告。

圖2. 想像一下你在場上,你的一舉一動都被那麼那麼多人盯著,是不是有種“路都不會走了”的感覺?

根據壓力源的不同,我們受到的影響也是不同的。老大哥壓力通常會使我們把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完成任務這個行為上,比如舞蹈演員在面對台下觀眾的時候會時刻提醒自己動作是否到位。而蟲子壓力則會通過引入新的念頭(如果截止日期之前研製不出飛船就會被拍扁好可怕好可怕)而使我們的注意力從完成任務的“行為”上分散出去。

那麼我們現在知道了,壓力源的不同可以用來解釋高壓環境下我們的注意力會更加集中還是更加分散。那麼為什麼無論集中注意力還是分散注意力都可能導致我們的表現更加糟糕呢?這就要說到這個話題中的另一個變數了,那就是任務類型。

通過《我們不聰明,但我們蠢得很有規律》這篇文章我們知道,雙重加工理論(dual process theory)可以用來解釋我們的很多決策和行為,而雙重加工理論的重點便是,我們的日常活動都是由兩個系統合作完成,快速本能的系統1,以及緩慢準確的系統2(對沒錯,這是作者下的很大的一盤棋,之前的那篇文章其實是這篇科普文的科普文……)。投射到日常需要完成的“任務”上,我們的“任務”也同樣可以大致分為這兩種。比如對絕大部分成年人來說,走路和閱讀母語文字就是可以單純依靠系統1來完成的任務,而解數學題和理解高深的學術文章則需要調用系統2(如果對系統1和系統2的特點不明確,可以回去複習上一篇文章喲)。這裡我們就要介紹一個很巧妙的實驗,這個實驗向我們證明了,壓力源是否會對我們的表現造成影響,不僅僅取決於壓力源的類別,更關係到我們完成的任務更依賴系統1還是系統2(DeCaro, Thomas, Albert, & Beilock, 2011)。

圖3. 隨性的系統1和理性的系統2

這個實驗使用了基於規則(rule-based,以下簡稱RB)和資訊整合(information integration, 以下簡稱II)這兩種不同的類別學習(category learning)方法,分別代表系統2和系統1任務。類別學習,顧名思義,就是我們需要通過觀察和試錯來總結出一定的規律,來判斷幾個刺激(stimuli,通常是圖像)屬於兩個或多個類別中的哪一種。這裡要稍微注意一下,在心理學中類別學習的概念雖然和電腦中的分類學習(classification/regression)有相似之處,但側重點乃至於實驗範式都不同。

對於RB的類別學習,我們只要把握了某種直觀的規律,就可以輕鬆完成任務。比如從試錯中我們知道了,蘋果是類別A,松樹是類別A,山羊是類別B,鹿鹿也是類別B,那麼我們大致可以判斷,植物都是類別A,動物都是類別B。

圖4. 這是一個典型的RB分類例子。在試錯幾次之後,受試就能夠很容易地歸納出“藍色背景的圖是A類,黃色背景的圖都是B類”的規律

但另一方面,II的類別學習就比較微妙了。II學習的特點是,“我感覺有規律但我說不出”。通常來講,資訊整合類別學習的刺激都是在圖像的多重維度上同時變動,而這樣的變動雖然可以輕易被人感知到,卻很難用語言描述出來。這裡注意,之前那個RB圖片的例子裡,雖然圖案的變動也涉及到多個維度(背景顏色,內部物體的顏色、數量和形狀),但用於判斷類別的維度只有一個(背景顏色)。而在II中,幾個維度的資訊都會用在類別的判斷中。

圖5. 一個“多重維度上的變動”的例子。這四張人臉的區別涉及到眼距、眼睛高度、鼻子長度和嘴巴的高度。

將RB和II這兩種類別學習的特點和我們之前介紹的雙重加工理論對比,我們會很容易發現這裡存在著一一對應關係。的確,RB類型的學習主要依賴於較為緩慢、有意識、一次只能處理一種資訊(一個維度)、需要用到注意力和工作記憶(working memory)的系統2,而II類型的學習則依賴於自動、無意識、同時處理多種資訊(多重維度)、不需要用到注意力的系統1。

為了驗證這一點,DeCaro和同事們設計了第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中,除了RB/II的類別學習任務以外,參加實驗的被試們還有一個附加任務,以此來造成對注意力的不同影響。在“分散注意力”組,在用來進行類別學習的刺激之前會先呈現一個字母或者數位。被試們的附加任務便是判斷這個字母或數位是不是某個指定目標(比如大寫S)。為了記住指定目標,並且在附加任務中也保證一定的正確率,被試便不得不分散出一部分的注意力還應付附加任務。而在“集中注意力”組,附加任務則要求被試們對自己的類別學習成果做出自信度的評價,這樣被試就不得不去仔細考慮他們做出分類決策所應用的方法,從而在做選擇的時候更加集中注意力。

圖6. “集中注意力”組的任務中,在做出某張圖片應該屬於哪個類別的判斷之後,被試還需要回答對自己的這一個判斷有多少信心

該實驗的結果正如我們所預料。RB組的被試在被分散注意力時的表現比沒有附加任務時明顯更差,但在集中注意力時的表現卻沒有受到影響。II組的被試則與之正好相反,在集中注意力時反而表現更差,分散注意力時沒有影響。

那麼如果再聯想到之前的壓力源和注意力的對應(老大哥壓力-集中注意力,蟲子壓力-分散注意力),我們是不是就可以做出老大哥壓力->讓人集中注意力->影響II任務的表現;蟲子壓力->分散人的注意力->影響RB任務的表現的推測呢?下一個實驗便驗證了這一猜測。這一次的附加任務不再是專門用來分散或集中注意力,而希望通過引入不同的壓力源來達到影響注意力的效果。在“老大哥壓力”組,研究人員除了一直盯著被試以外,還告訴被試,實驗過程會被全程錄影,錄影也會被放給其他學生和研究人員看;在“蟲子壓力”組,被試們則被告知在類別學習中表現好的人可以得到一定數額的金錢獎勵,表現不好的人則沒有。

實驗結果再次印證了我們的猜測。RB任務組的被試明顯受到了“老大哥壓力”的印象,但在“蟲子壓力”的影響下表現並沒有太大的變化;II任務組的結果剛好相反,在“蟲子壓力”下表現很差,但卻不受“老大哥壓力”的影響。

通過這麼兩個實驗,不同的壓力源和不同類型的任務通過對注意力的控制聯繫了起來。我們知道,對過程的看重會使人更加集中注意力來完成任務,因此對於不那麼需要注意力的任務反而會造成負面影響;而對結果的看重會使人分心,從而影響到需要專心致志完成的任務的表現。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最開始提到的“別瞅了”和“繼續瞅”理論都可以用來解釋choking under pressure現象。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對事物要透過表面看本質。就像是一個人咳嗽打噴嚏,有可能是因為感冒,也有可能是因為過敏一樣,表面一樣的東西在本質層面可能存在很大的差異。表面上一樣的“壓力源”或許就會有不同的形式,從而對我們造成截然不同的影響。因此對表面現象不能泛泛而談一概而論,對症下藥才能設計出好實驗。

The end

參考文獻

(1)Beilock, S. L., & Carr, T. H. (2001). On the fragility of skilled performance: What governs choking under press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General, 130(4),701.

(2)DeCaro, M. S., Thomas, R. D., Albert, N. B., & Beilock, S. L. (2011). Choking under pressure: multiple routes to skill failur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 140(3), 390.

(3)Gimmig, D., Huguet, P., Caverni, J. P., & Cury, F. (2006). Choking under pressure and working memory capacity: When performance pressure reduces fluid intelligence.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13(6),1005-1010.

(4)Jackson, R. C., Ashford, K. J., & Norsworthy, G. (2006). Attentional focus, dispositional reinvestment, and skilled motor performance under pressure. Journal of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28(1), 4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