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意匠之手——手工藝術國美之路”展覽隆重開幕

回歸手藝根源,復興東方經典。2017年11月8日上午10時,“意匠之手——手工藝術國美之路”展覽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拉開序幕。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教授致辭並宣佈展覽開幕。

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周武教授、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珍妮特·德布斯女士以及中國美術學院校友、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胡平教授先後在開幕式上致辭。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還有國際陶藝學會主席雅克·考夫曼先生,希臘總理參事達維塔·季莫斯賽尼斯先生,中國美術學院黨政領導班子胡鐘華、王贊、孫旭東、薑玉峰、杭間、高世名、應達偉、徐國強,老教授陳淞賢、陳守義、馮羅錚、陳之川、朱維明、劉建國、侯又民等,來自國內外藝術院校、藝術專業機構、媒體朋友以及全院師生。開幕式由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正主持。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許江教授致辭

許江在致辭中強調了手與作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他認為人的心靈之想,體魄之勞,凝詞雙掌十指,心手合一,心手兩忘,最是東方藝術的寫照;手工如人心人意的工具,

無所不能,無精不致,手工之作即代表那種上手的興發和品質。“手工藝術學院建立雖遲,但其以‘以手通意、以技入道’來作為當代手工傳習之道的內涵,構造日常生活的實驗狀態,以臻‘心想手到、上手哲思’的理想狀態的追求,卻是理得通透、想得明白。”許江認為此番展覽之題“意匠之手”,便是手工藝術學國美之路的傳神旗幟。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劉正主持展覽開幕式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周武教授致辭

本次展覽的策展人周武教授在致辭中說道:“此次展覽以‘意匠之手’為主題,

正是基於對東方手工藝特徵的思考,蘊涵著手工藝術創作對“以技入道”理想狀態的追尋,體現了專業的價值取向。”周武認為,“意匠之手”的精髓在於使用“手”去領會造物之妙,通過“手”去認知事物並打開思想的屏障,把沒有思想的物質昇華為精神的圖騰,意義不止于匠人技藝層面的體驗,還承載著手工藝術為人、為學、為藝思想的表達,折射出讀書養心、上手勞作的創作觀和育人觀。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珍妮特·德布斯女士

中國美術學院校友、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胡平教授致辭

此次展覽內容包括手工藝術學科的歷史文獻、手工材料、製作工具、示範課程、領先平臺,以及學科教師優秀個人創作、科研成果和畢業生“新星工坊”等。展覽涉及勞作上手的體悟、經驗知識的傳達、思想觀點的打磨,啟發觀者超越視覺感知而認識事物本源,通過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維度的展示,體現“工匠”胸有成竹之精神和“意匠”哲學思辨之智慧,展現學院再興傳統手工藝術、塑造東方人文手藝思想脊樑之抱負與理想。

序:意匠之手

手,令我們延攬捕獲、撫親痛失的雙手,正是人類偉大的進化。人的心靈之想,體魄之勞,凝此雙掌十指,構成地球上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生存之核。

中國文化的詩書畫一體,凝在一杆筆、一雙手。此手筆輕重提按,風流使轉,既寫日常諸事,又抒春秋情懷。心手合一、心手兩忘,最是東方藝術的寫照。中國陶器的發明,內蘊人之手代表人力天工的造化。那盤泥與拉坯,那器形與釉色,那封泥與窯燒,天工造物,出神入化,無不鐫印著手的力、手的工、手的生活與品味、手的智慧與神采。那陶壺瓷盞中絪縕的從來便是華夏文化的常情與溫度。手工結著中國藝作的環,從甲骨、青銅器到縑帛、竹木簡牘、石刻字畫。手之工原指工匠的曲尺,手工便如人心人意的工具,無所不能,無精不致。舊時北京的諸般手工匠作稱“京作”,蘇州的諸般手工匠作稱“蘇作”。“作”如人的乍起,手工之作即代表那種上手的興發和品質。

中華手工之藝,源遠流長,抱朴而懷文。江南人以茶米為食、麻絲為衣、竹陶為用、林泉為居,其生活蘊育著諸般手工技藝。技可通道,其技其藝,凝著民族的鄉土世界。那幾乎是中華文化最朴質的原鄉、最悠遠的學堂。1928年,國立藝術院于西湖創立,其建院的二十四字宗旨第一條即是“整理中國藝術”,此藝術即指手作諸般之藝。創院的大師一輩均親好傳統手作之藝,林風眠先生于陶作之藝、潘天壽和黃賓虹先生于金石之藝、劉開渠先生于石工之藝俱存獨到造詣。如此民族民間手作的轉釋以為繪畫之藝的滋養,自是中國美院傳承布新的重要手法,在近九秩歷史中從未離斷。建院初的圖案系,便設有陶瓷專業課,注重手工之藝的傳習。直至上個世紀最後的十年,都以工藝系來統稱各類設計專業。而手工藝術學院分身獨立而為學院建制,卻是兩年之前建立“五學科十學院”結構之時,面對設計工業與產業勃興之潮,謀劃傳統手作的傳習與活化而在全國首創格局的。歷史上工藝系的分拆重建、更名轉型的遷變,投射了手工傳習的堅守與變革及其富於深度的歷史軌跡。

十五年前,應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羅傑院長之邀,我初訪該院。這個美國東海岸的最早拓發之地的樸素小鎮,整整一個街區,一棟樓一個學園的佈局令我難忘。每個學院的底層均是實驗室、熱成型樓一層一藝、基礎部的專門教學、博物館的豪華東方收藏,所有這些後來都融入了我院校園的建造,形成象山校區結構性的建造特色。但其中熱成型的建造卻拖得較晚,這也直接影響了手工藝術學院的姍姍來遲。學院建立雖遲,但其以“以手通意、以技入道”來作為當代手工傳習之道的內涵,構造日常的生活實驗狀態,以臻“心想手到、上手哲思”的理想狀態的追求,卻是理得通透、想得明白。手工藝術學院以陶藝為引領,舉辦多屆國際學術雙年展,在全國展覽中屢獲獎項,並在中韓日的交流展中獨佔鰲頭。此番展覽之題“意匠之手”,便是手工藝術國美之路的傳神旗幟。

“意匠”之說追溯源遠,總讓人想到羚羊掛角搬的超脫、山林遠眺般的超邁,但最讓我輩寤寐思服的正是《莊子》。《莊子》之書自是意匠之手的天書。輪扁斫輪而論聖人之言,“得之于手而應於心”,可為手工記憶與傳授的真正圭臬。佝僂者承蜩之有道,“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其“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正是手感的磨礪與用志的跬積。而解衣槃礴者在常規中不趨不立,獨自苦修若業,輒然沉醉而忘形,得磅礴大氣,只若手作者深耕與生長的寫照。如是,那百千青年藝匠的手,便既是當代創造活生生的特寫,又是莊子逍遙而遊、扶天而上的千年的意匠風神。

許 江

2017年11月5日

展覽為中國美術學院“國美之路”系列展覽之一,分為“手工的記憶”、“手感的磨礪”、“手作的深耕”和“手藝的生長”四大版塊,旨在通過歷史文獻、學科建設、學術成果、教學思想等方面的展示,回溯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專業的發展歷程,梳理學科文脈、傳承學術品格。

手工的記憶: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專業歷史悠久,其源頭可以追溯到1928年西湖國立藝術院創立之時所設立的圖案系,當時,便開設了“陶瓷”專門課程。在之後近九十年的歷程中,手工藝術專業歷經合併、分拆、重組,從1958年成立工藝美術系,到2015年5月29日正式成立手工藝術學院,專業系科的調整變化折射出中國手工藝術的發展歷程。在這個過程中,鄧白、周輕鼎、高建新、馮羅錚、杜曼華、郭春田、李松柴、章培筠、顧方松、陳淞賢等老一輩的先生們留下了豐厚的知識積澱、歷史傳統和精神財富,並激勵著後人不斷創新、創造。

“手工的記憶”以手工材料為主線帶出歷史故事,通過專業事件紀元時間軸的劃分,梳理歷史發展的脈絡,運用記錄、存檔、重播等方式開啟對手工記憶的系統性觀察,引導觀者對事物文脈進行深度閱讀。

1984年鄧白先生給陳守義老師的書信

老工藝系老照片(二排左七為鄧白先生)

八十年代鄧白先生(左二)與李松柴老師(右二)在課堂教學

1988年王建軍老師在美院陶瓷廠用手工拉坯機創作陶藝作品《殼》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成立以來,以工作坊教學改革為抓手,積極宣導“活化傳統工藝,聚焦東方美學,深耕民間田園,再造生活時尚,振興新型手藝”的辦學宗旨,深化完善專業教學體系的建設。學院下設陶瓷藝術設計、玻璃藝術設計、首飾與金工藝術設計、漆與木作藝術設計四個專業方向,其中,歷史最悠久的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已創辦57年。如今,各專業以民族傳統手工藝的轉型升級為核心,梳理課程群教學方案的思路,不斷深化鏈狀工作坊實驗的特色,注重拓寬材料創作實驗的廣度,兼顧挖掘理論思辨研究的深度。四個專業方向互動共生,已形成資源分享的格局。

“手感的磨礪”重點展示手工藝術學院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以工具之路導引出學院四個專業的十二個教學案例,強調手工藝術的教學是借助對專業工具的掌握和對工藝特性的理解,將材料、技藝、設計、藝術、思想的調和與融通,啟動為人與物、手與藝之間的對話,可謂是一種手感磨礪的方法。

手作的深耕

當前傳統工藝的振興正處於社會產業轉型的大變革時期,手工藝術的研究注重理論與實踐兼具,強調縱向和橫向問題的比較分析。目前,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四大專業已有多項國家課題立項,學生作品在全國美展上表現突出,其獲獎數量居全國同類院校前列。與此同時,1998年以來,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專業創建了“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杭州國際當代陶藝雙年展”、“杭州國際當代玻璃藝術展”、“杭州國際首飾與金屬藝術展”、“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等重大國際學術展覽平臺,形成“4+1”展覽群,確立學院在專業領域的學術優勢。近年來學院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頻繁,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名校建立了學術合作。

“手作的深耕”重點表現手工藝術創作的拓新和學術交流平臺的建構,展示的主要內容包括學院教師作品、學術交流文獻及學院有代表性的國際領先平臺。這是對手作人文內涵的深耕——通過視覺的觀讀,打撈超越視覺的精神體驗,其中包含著勞作者的智慧和中外藝術創作的經驗,即身體力行、以技入道,是為意匠之藝。

手藝的生長

教育的宗旨是讓學子懷揣專業之信念,面對未知,求索不止。一所大學文脈得以傳承,主要在於學院歷代學人所秉承的學術人文思想。手工藝術學院建立的意義,在於相傳工藝學脈,以上手的勞作培育人性之美,除了技藝的培養、品格的鍛造外,還以追求卓越創造意識的培育為指歸。為此,學院著重以創造性意識開啟對於手工藝術本體語言方式方法的研究,致力於建構一個新型手工藝術育人體系,著力破解手工藝術的承傳與融合創新的關鍵性問題。

“手藝的生長”以“意匠之手”系列紀錄片的形式,聚焦學院在學術和創作方面的前沿性探索和創新性實踐,從不同的角度演繹藝術家和教育者對於手藝傳承與生長的思考,展現學院再興傳統手工藝術、塑造東方人文手藝思想脊樑之抱負與理想。

8日下午,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教授主持“杭州國際當代手工藝術論壇 · 敘史”研討會開幕式當天下午

開幕式當天下午在杭州藍天清水灣國際大酒店還舉辦了“杭州國際當代手工藝術論壇”,此次論壇持續兩天,以“勞作上手”為主題,由“敘史”、“明藝”、“辯工”和“化育”四個分主題論壇構成,四大主題各有側重。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教授、高世名教授,我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楊振宇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教授將分別擔任論壇主持,多位國內外手工藝術相關領域的藝術家和學者出席論壇,展開了一場“有關手藝與時間的跨界對話”。

展覽現場:

意匠之手——手工藝術國美之路

◎ 展覽時間:2017年11月8日—11月25日

◎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市南山路218號)

◎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 承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

◎ 學術主持:許 江

◎ 策 展 人:周 武

來源中國美術學院

整理編輯:美術君

更多美術資訊,歡迎關注貴州美術網。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珍妮特·德布斯女士

中國美術學院校友、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胡平教授致辭

此次展覽內容包括手工藝術學科的歷史文獻、手工材料、製作工具、示範課程、領先平臺,以及學科教師優秀個人創作、科研成果和畢業生“新星工坊”等。展覽涉及勞作上手的體悟、經驗知識的傳達、思想觀點的打磨,啟發觀者超越視覺感知而認識事物本源,通過觸覺、視覺、聽覺等多維度的展示,體現“工匠”胸有成竹之精神和“意匠”哲學思辨之智慧,展現學院再興傳統手工藝術、塑造東方人文手藝思想脊樑之抱負與理想。

序:意匠之手

手,令我們延攬捕獲、撫親痛失的雙手,正是人類偉大的進化。人的心靈之想,體魄之勞,凝此雙掌十指,構成地球上不同族群、不同文化的生存之核。

中國文化的詩書畫一體,凝在一杆筆、一雙手。此手筆輕重提按,風流使轉,既寫日常諸事,又抒春秋情懷。心手合一、心手兩忘,最是東方藝術的寫照。中國陶器的發明,內蘊人之手代表人力天工的造化。那盤泥與拉坯,那器形與釉色,那封泥與窯燒,天工造物,出神入化,無不鐫印著手的力、手的工、手的生活與品味、手的智慧與神采。那陶壺瓷盞中絪縕的從來便是華夏文化的常情與溫度。手工結著中國藝作的環,從甲骨、青銅器到縑帛、竹木簡牘、石刻字畫。手之工原指工匠的曲尺,手工便如人心人意的工具,無所不能,無精不致。舊時北京的諸般手工匠作稱“京作”,蘇州的諸般手工匠作稱“蘇作”。“作”如人的乍起,手工之作即代表那種上手的興發和品質。

中華手工之藝,源遠流長,抱朴而懷文。江南人以茶米為食、麻絲為衣、竹陶為用、林泉為居,其生活蘊育著諸般手工技藝。技可通道,其技其藝,凝著民族的鄉土世界。那幾乎是中華文化最朴質的原鄉、最悠遠的學堂。1928年,國立藝術院于西湖創立,其建院的二十四字宗旨第一條即是“整理中國藝術”,此藝術即指手作諸般之藝。創院的大師一輩均親好傳統手作之藝,林風眠先生于陶作之藝、潘天壽和黃賓虹先生于金石之藝、劉開渠先生于石工之藝俱存獨到造詣。如此民族民間手作的轉釋以為繪畫之藝的滋養,自是中國美院傳承布新的重要手法,在近九秩歷史中從未離斷。建院初的圖案系,便設有陶瓷專業課,注重手工之藝的傳習。直至上個世紀最後的十年,都以工藝系來統稱各類設計專業。而手工藝術學院分身獨立而為學院建制,卻是兩年之前建立“五學科十學院”結構之時,面對設計工業與產業勃興之潮,謀劃傳統手作的傳習與活化而在全國首創格局的。歷史上工藝系的分拆重建、更名轉型的遷變,投射了手工傳習的堅守與變革及其富於深度的歷史軌跡。

十五年前,應美國羅德島設計學院羅傑院長之邀,我初訪該院。這個美國東海岸的最早拓發之地的樸素小鎮,整整一個街區,一棟樓一個學園的佈局令我難忘。每個學院的底層均是實驗室、熱成型樓一層一藝、基礎部的專門教學、博物館的豪華東方收藏,所有這些後來都融入了我院校園的建造,形成象山校區結構性的建造特色。但其中熱成型的建造卻拖得較晚,這也直接影響了手工藝術學院的姍姍來遲。學院建立雖遲,但其以“以手通意、以技入道”來作為當代手工傳習之道的內涵,構造日常的生活實驗狀態,以臻“心想手到、上手哲思”的理想狀態的追求,卻是理得通透、想得明白。手工藝術學院以陶藝為引領,舉辦多屆國際學術雙年展,在全國展覽中屢獲獎項,並在中韓日的交流展中獨佔鰲頭。此番展覽之題“意匠之手”,便是手工藝術國美之路的傳神旗幟。

“意匠”之說追溯源遠,總讓人想到羚羊掛角搬的超脫、山林遠眺般的超邁,但最讓我輩寤寐思服的正是《莊子》。《莊子》之書自是意匠之手的天書。輪扁斫輪而論聖人之言,“得之于手而應於心”,可為手工記憶與傳授的真正圭臬。佝僂者承蜩之有道,“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其“用志不分,乃凝於神”,正是手感的磨礪與用志的跬積。而解衣槃礴者在常規中不趨不立,獨自苦修若業,輒然沉醉而忘形,得磅礴大氣,只若手作者深耕與生長的寫照。如是,那百千青年藝匠的手,便既是當代創造活生生的特寫,又是莊子逍遙而遊、扶天而上的千年的意匠風神。

許 江

2017年11月5日

展覽為中國美術學院“國美之路”系列展覽之一,分為“手工的記憶”、“手感的磨礪”、“手作的深耕”和“手藝的生長”四大版塊,旨在通過歷史文獻、學科建設、學術成果、教學思想等方面的展示,回溯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專業的發展歷程,梳理學科文脈、傳承學術品格。

手工的記憶: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專業歷史悠久,其源頭可以追溯到1928年西湖國立藝術院創立之時所設立的圖案系,當時,便開設了“陶瓷”專門課程。在之後近九十年的歷程中,手工藝術專業歷經合併、分拆、重組,從1958年成立工藝美術系,到2015年5月29日正式成立手工藝術學院,專業系科的調整變化折射出中國手工藝術的發展歷程。在這個過程中,鄧白、周輕鼎、高建新、馮羅錚、杜曼華、郭春田、李松柴、章培筠、顧方松、陳淞賢等老一輩的先生們留下了豐厚的知識積澱、歷史傳統和精神財富,並激勵著後人不斷創新、創造。

“手工的記憶”以手工材料為主線帶出歷史故事,通過專業事件紀元時間軸的劃分,梳理歷史發展的脈絡,運用記錄、存檔、重播等方式開啟對手工記憶的系統性觀察,引導觀者對事物文脈進行深度閱讀。

1984年鄧白先生給陳守義老師的書信

老工藝系老照片(二排左七為鄧白先生)

八十年代鄧白先生(左二)與李松柴老師(右二)在課堂教學

1988年王建軍老師在美院陶瓷廠用手工拉坯機創作陶藝作品《殼》

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成立以來,以工作坊教學改革為抓手,積極宣導“活化傳統工藝,聚焦東方美學,深耕民間田園,再造生活時尚,振興新型手藝”的辦學宗旨,深化完善專業教學體系的建設。學院下設陶瓷藝術設計、玻璃藝術設計、首飾與金工藝術設計、漆與木作藝術設計四個專業方向,其中,歷史最悠久的陶瓷藝術設計專業已創辦57年。如今,各專業以民族傳統手工藝的轉型升級為核心,梳理課程群教學方案的思路,不斷深化鏈狀工作坊實驗的特色,注重拓寬材料創作實驗的廣度,兼顧挖掘理論思辨研究的深度。四個專業方向互動共生,已形成資源分享的格局。

“手感的磨礪”重點展示手工藝術學院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以工具之路導引出學院四個專業的十二個教學案例,強調手工藝術的教學是借助對專業工具的掌握和對工藝特性的理解,將材料、技藝、設計、藝術、思想的調和與融通,啟動為人與物、手與藝之間的對話,可謂是一種手感磨礪的方法。

手作的深耕

當前傳統工藝的振興正處於社會產業轉型的大變革時期,手工藝術的研究注重理論與實踐兼具,強調縱向和橫向問題的比較分析。目前,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四大專業已有多項國家課題立項,學生作品在全國美展上表現突出,其獲獎數量居全國同類院校前列。與此同時,1998年以來,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專業創建了“中國當代青年陶藝家作品雙年展”、“杭州國際當代陶藝雙年展”、“杭州國際當代玻璃藝術展”、“杭州國際首飾與金屬藝術展”、“亞洲當代陶藝交流展”等重大國際學術展覽平臺,形成“4+1”展覽群,確立學院在專業領域的學術優勢。近年來學院國際學術交流活動頻繁,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名校建立了學術合作。

“手作的深耕”重點表現手工藝術創作的拓新和學術交流平臺的建構,展示的主要內容包括學院教師作品、學術交流文獻及學院有代表性的國際領先平臺。這是對手作人文內涵的深耕——通過視覺的觀讀,打撈超越視覺的精神體驗,其中包含著勞作者的智慧和中外藝術創作的經驗,即身體力行、以技入道,是為意匠之藝。

手藝的生長

教育的宗旨是讓學子懷揣專業之信念,面對未知,求索不止。一所大學文脈得以傳承,主要在於學院歷代學人所秉承的學術人文思想。手工藝術學院建立的意義,在於相傳工藝學脈,以上手的勞作培育人性之美,除了技藝的培養、品格的鍛造外,還以追求卓越創造意識的培育為指歸。為此,學院著重以創造性意識開啟對於手工藝術本體語言方式方法的研究,致力於建構一個新型手工藝術育人體系,著力破解手工藝術的承傳與融合創新的關鍵性問題。

“手藝的生長”以“意匠之手”系列紀錄片的形式,聚焦學院在學術和創作方面的前沿性探索和創新性實踐,從不同的角度演繹藝術家和教育者對於手藝傳承與生長的思考,展現學院再興傳統手工藝術、塑造東方人文手藝思想脊樑之抱負與理想。

8日下午,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教授主持“杭州國際當代手工藝術論壇 · 敘史”研討會開幕式當天下午

開幕式當天下午在杭州藍天清水灣國際大酒店還舉辦了“杭州國際當代手工藝術論壇”,此次論壇持續兩天,以“勞作上手”為主題,由“敘史”、“明藝”、“辯工”和“化育”四個分主題論壇構成,四大主題各有側重。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教授、高世名教授,我院藝術人文學院副院長楊振宇教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主任陳岸瑛教授將分別擔任論壇主持,多位國內外手工藝術相關領域的藝術家和學者出席論壇,展開了一場“有關手藝與時間的跨界對話”。

展覽現場:

意匠之手——手工藝術國美之路

◎ 展覽時間:2017年11月8日—11月25日

◎ 展覽地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杭州市南山路218號)

◎ 主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

◎ 承辦單位:中國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

◎ 學術主持:許 江

◎ 策 展 人:周 武

來源中國美術學院

整理編輯:美術君

更多美術資訊,歡迎關注貴州美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