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軍民融合發展納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內容,強調堅持富國和強軍相統一,強化統一領導和頂層設計、改革創新和重大專案落實,形成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格局,

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全面貫徹十九大精神,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發展道路,加強党的集中統一領導,服從服務強國強軍歷史進程,以構建一體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為目標和主線,努力開創軍民融合深度發展新時代。

國家戰略是為維護和增進國家利益、實現國家目標而綜合發展、合理配置和有效運用國家資源和力量的總體方略。

國家戰略能力,是運用戰略資源和手段實現戰略目的的能力。新時代我國的國家戰略目標,就是在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實現偉大夢想,必須推進偉大事業。推進偉大事業,必須進行全域謀劃。綱舉而目張。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就是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之“綱”,
戰略明確途徑,能力提供支撐。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是將軍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貫徹于國家總體建設的全領域全過程,在國家總體戰略、國家安全戰略、國家發展戰略,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戰略、鄉村振興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軍民融合發展戰略,以及軍事戰略、海洋強國、網路強國戰略等各個國家戰略層次、各個領域上打破軍民壁壘隔閡,
大幅提升國家在重大科技創新、先進工業製造、戰略新興領域、軍事實力和戰爭潛力、維護國家安全、國際戰略博弈等方面的戰略能力,實現軍民兩大體系規劃統籌、進程同步、力量共用、要素融合、政策協同、制度相容,實現國家總體建設目標的有機銜接,實現途徑上軍民密切協同,手段建設上軍民一體交融,在強國強軍的偉大進程中最大程度凝聚軍民建設合力。

習主席著眼國家安全和發展的戰略全域,將軍民融合發展有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的重要內容,充分把握我國軍民融合發展的階段性特徵,適時提出“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重大命題,並將其作為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的重要標誌,既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和國家對軍民融合發展本質要求的深刻認識,也是戰略思維和頂層設計方法在軍民融合發展中的充分體現。

軍民融合發展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期七大國家戰略之一,目前已進入體系推進、跨越發展的新階段。隨著戰略實施向縱深推進,必須堅持正確的方法論,增強頂層設計和實踐推動的整體性、關聯性和集成性,推動各類戰略體系和能力協同共振、有機融合,形成強大推進合力。

增強整體性,強化戰略統籌。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是從富國和強軍兩大事業的維度,強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在軍民縱向建設體系之間的橫向協調,形成協同效力,實現國家總體目標。為此,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加強和完善党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根本保障。需要從國家治理體系和總體戰略的高度,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按照縱向一體貫通、橫向配套銜接的要求,依據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兩條主線,區分總體戰略、領域戰略、區域空間戰略和發展方式戰略等不同類別和不同層級,統籌軍用與民用、供給和需求、基礎與應用、體系和要素等多重關係,區分“戰略-能力-要素”的不同層級,科學確定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總體結構、主要功能及相互關係,把相關各類子系統、力量、要素聯成一張“大網”,構建具有複雜矩陣結構形態的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確保國家整體建設的有機協調、全面推進。

增強關聯性,促進軍地協同。體系是由多個系統相互連接所形成的“系統之系統”。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是由多項戰略和能力的子系統、多個結構要素、多個層次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互動作用構成的有機整體。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需要在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總體框架下,研究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軍民相互影響的內在機理、作用條件、客觀規律,增強各戰略和能力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和雙向互動性。為此,要充分發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等跨軍地、跨部門高層統籌統管機構的重要作用,推動軍地各領域各部門各層級在戰略制定、戰略實施和能力建設中的統籌協調,軍民同心協力構建“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相統一”的命運共同體,“利國利軍利民相統一”的利益共同體,以及“共同參與、密切協作、開拓創新”的責任共同體,實現國家發展戰略與國家安全戰略緊密銜接,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同步設計、同步落實、同步推進。

增強集成性,優化力量結構。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作為一項舉國工程、系統工程,橫跨經濟、社會、軍事、科教等諸多領域,貫通國家、行業、區域等多個層級,涉及軍地雙方多維資源和力量的統籌調配與使用,其本質是要打破軍民“自成體系、獨立運行”的二元分離結構,對兩大建設體系進行綜合集成和整體優化,將要素、力量進行主動優化、選擇搭配,相互之間以更為合理的結構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加符合國家戰略需求,整體功能更加強大,且優勢互補,運行協調匹配的新結構、新體系。重點形成三大類型結構:一是形成互為依託,充分融入型結構。例如,對於比較典型的軍民通用性活動,軍隊不自建體系,能力形成主要依託地方;國家的核應急救援等力量也可依託軍隊有關力量建立,等等。二是軍民結合、分層優化型結構。按照不同能力生成過程中軍民通用性和特殊要求性的差異,遵循應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確定差異化的軍民結構比重。三是基礎一體,軍民協同的結構。對於軍地雙向需求都很強勁,各有建設力量,需要整合軍內資源與軍外資源,形成建設合力的,通過推動各類技術、人才、知識、資本、設施、資訊和管理等要素的軍民交融滲透和一體共用,構建軍民統一的產業基礎、科技基礎、設施基礎、人才基礎和資訊基礎,打造軍民“公共資源池”,實現軍民一體兩用。

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是從富國和強軍兩大事業的維度,強化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在軍民縱向建設體系之間的橫向協調,形成協同效力,實現國家總體目標。為此,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域、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把加強和完善党的集中統一領導作為根本保障。需要從國家治理體系和總體戰略的高度,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新形勢下軍事戰略方針,按照縱向一體貫通、橫向配套銜接的要求,依據國家發展和國家安全兩條主線,區分總體戰略、領域戰略、區域空間戰略和發展方式戰略等不同類別和不同層級,統籌軍用與民用、供給和需求、基礎與應用、體系和要素等多重關係,區分“戰略-能力-要素”的不同層級,科學確定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總體結構、主要功能及相互關係,把相關各類子系統、力量、要素聯成一張“大網”,構建具有複雜矩陣結構形態的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確保國家整體建設的有機協調、全面推進。

增強關聯性,促進軍地協同。體系是由多個系統相互連接所形成的“系統之系統”。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是由多項戰略和能力的子系統、多個結構要素、多個層次相互關聯、相互影響、互動作用構成的有機整體。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需要在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的總體框架下,研究各個領域各個環節軍民相互影響的內在機理、作用條件、客觀規律,增強各戰略和能力之間的相互依存性和雙向互動性。為此,要充分發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等跨軍地、跨部門高層統籌統管機構的重要作用,推動軍地各領域各部門各層級在戰略制定、戰略實施和能力建設中的統籌協調,軍民同心協力構建“發展和安全兼顧,富國和強軍相統一”的命運共同體,“利國利軍利民相統一”的利益共同體,以及“共同參與、密切協作、開拓創新”的責任共同體,實現國家發展戰略與國家安全戰略緊密銜接,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同步設計、同步落實、同步推進。

增強集成性,優化力量結構。構建一體化的國家戰略體系和能力作為一項舉國工程、系統工程,橫跨經濟、社會、軍事、科教等諸多領域,貫通國家、行業、區域等多個層級,涉及軍地雙方多維資源和力量的統籌調配與使用,其本質是要打破軍民“自成體系、獨立運行”的二元分離結構,對兩大建設體系進行綜合集成和整體優化,將要素、力量進行主動優化、選擇搭配,相互之間以更為合理的結構形式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更加符合國家戰略需求,整體功能更加強大,且優勢互補,運行協調匹配的新結構、新體系。重點形成三大類型結構:一是形成互為依託,充分融入型結構。例如,對於比較典型的軍民通用性活動,軍隊不自建體系,能力形成主要依託地方;國家的核應急救援等力量也可依託軍隊有關力量建立,等等。二是軍民結合、分層優化型結構。按照不同能力生成過程中軍民通用性和特殊要求性的差異,遵循應融則融、能融盡融的原則,確定差異化的軍民結構比重。三是基礎一體,軍民協同的結構。對於軍地雙向需求都很強勁,各有建設力量,需要整合軍內資源與軍外資源,形成建設合力的,通過推動各類技術、人才、知識、資本、設施、資訊和管理等要素的軍民交融滲透和一體共用,構建軍民統一的產業基礎、科技基礎、設施基礎、人才基礎和資訊基礎,打造軍民“公共資源池”,實現軍民一體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