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被世人所遺忘“蘇聯英雄”朱可夫元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是擊敗德國的主力部隊,而朱可夫又是蘇聯軍中當之無愧的第一人。其赫赫戰功在二戰各國將領中無人可比。這位從莫斯科到柏林諸大戰役的成功者,

是蘇軍“戰爭英雄”

朱可夫於1896年出生在一個貧困的家庭裡,1918年參與紅軍。在與高爾察克白軍的戰役中,從兵士升至連長。後又多次進修,先是1920年畢業於騎兵訓練班,後於1925年又畢業于騎兵指揮員進修班,歷任騎兵旅旅長、騎兵監察部助理、騎兵第4師師長、騎兵第3軍和第6軍軍長、白俄羅斯特別軍區副司令等職。

1939年6月,朱可夫調任駐蒙蘇軍第1集團軍群司令,指揮蘇蒙軍隊成功地施行了圍殲日軍重兵集團的哈拉哈河戰役,粉碎了日軍北進的希圖。朱可夫因而被初次授予“蘇聯英雄”稱號。之後,一躍而成爲一顆耀眼的明星。1940年6月,他提升爲大將,並被任命基輔特別軍區司令。1941年1月,朱可夫被任命蘇軍總顧問長,儼然成了蘇軍的首腦人物。

蘇德和平時期,朱可夫任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成員和代表、戰時最高副統帥、第一副國防人民委員、方面軍司令、方面軍總司令,屢次參與制定戰略方案,指揮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白俄羅斯、柏林等一系列重要戰役,曾代表蘇軍承受德軍投誠。戰後,任駐德集群總司令兼蘇占區最高軍事行政長官、武裝力氣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國防部第一副部長、部長。他為人果決,

作風武斷,具有組織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豐厚經歷,擅長在次要突擊方向上集中少量兵力,擅長運用坦克兵團,交叉迂回,聯繫合圍。朱可夫4次榮膺蘇聯英雄稱號,獲列寧勳章6枚,著有回想錄《回想與考慮》。

1941年6月22日,蘇德和平迸發。在德軍解圍列寧格勒,

情勢危如累卵之際,朱可夫臨危受命出任方面軍司令。他一跨進斯莫爾尼宮,就當即中止了正在研討撤離方案的會議,毫不留情地撤換了兩個集團軍司令,拘捕和處決了一些私自撤離的軍官。他迅速擬定了守城方案,樹立縱深的進攻體系,並以局部兵力反擊德軍側後,終於打破了希特勒妄圖攫取“十月反動的搖籃”的美夢。

1941年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德軍從西部迂回,直奔莫斯科。

10月10日,朱可夫奉命任東方面軍司令員,擔負捍衛莫斯科的重擔。朱可夫知己知彼,料定墨守陣規的德軍還將採用強攻兩翼、分進合擊的戰法,因而,他格外注重兩翼的防衛,同時掌握局部兵力在緊急時從正面援助翼側。11月15日,德軍以51個師180萬人向莫斯科發起總攻。朱可夫運籌帷幄,冷靜應戰,只以一線部隊抗擊敵軍而不動用預備隊。守舊的德軍果真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在兩翼部隊苦戰之時,正面的部隊卻按兵不動,從而使朱可夫得以把正面兵力機動到兩翼抗擊德軍。12月13日,紅軍擊潰德軍兩翼,使希特勒損兵折將50萬人,打破了法西斯德國“不可打敗”的神話,爲和平進程的基本轉機奠定了根底,朱可夫也從此名揚天下,連“和朱可夫打過仗的德國人都共認他是蘇俄將領中最大的天敵”。

1942年夏,不甘願失敗的希特勒希圖應用第二戰場尚未開拓之機,在南翼發起一次防禦戰役,斯大林格勒處在危殆之中。此時,朱可夫被任命為蘇軍最高副統帥,並被派往頓河火線理解狀況,提出戰略決策。朱可夫經過實地調查,與總顧問長華西列夫斯基重複討論研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作戰方案:據守斯大林格勒,將德軍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緊緊地牽制在這裡,待蘇軍各後備集團軍組建終了後,對之施行戰略反解圍,予以全殲。這是一個冒風險的大膽的戰略決策,關鍵在於斯大林格勒守軍能否堅持到大反攻。和平理論證明這一決策完全正確。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成功成為蘇德和平的基本轉機點,從此,德軍由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開端走下坡路了。

朱可夫具有高明的指揮藝術,他多謀善斷,具有遠大的戰略目光。當他帶領大軍直搗希特勒的巢穴柏林時,他的輝煌戰功到達了高峰。

1945年春,對德的最初一戰開端了。而奉命直搗柏林的正是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為了施行這一不尋常的戰役,朱可夫要求部隊停止特別縝密細緻的預備,為了能出奇制勝,他決議打破慣例,改動常規那種從清晨施行炮火預備白晝開端衝擊的老方法,方案在拂曉前兩小時施行夜間衝擊。

1945年4月16日4時,朱可夫下令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發起防禦;4月18日晨攻克澤勞弗窪地,翻開了這把“柏林之鎖”;4月20日,打破柏林近郊的德軍防線;次日,朱可夫的三個集團軍突入郊區;4月30日15時50分,朱可夫元帥下面的兩名軍士將紅旗插到了國會大廈,標誌著蘇聯徹底攻佔柏林,這是世界反法西斯歷史上重要的一幕。

在兩翼部隊苦戰之時,正面的部隊卻按兵不動,從而使朱可夫得以把正面兵力機動到兩翼抗擊德軍。12月13日,紅軍擊潰德軍兩翼,使希特勒損兵折將50萬人,打破了法西斯德國“不可打敗”的神話,爲和平進程的基本轉機奠定了根底,朱可夫也從此名揚天下,連“和朱可夫打過仗的德國人都共認他是蘇俄將領中最大的天敵”。

1942年夏,不甘願失敗的希特勒希圖應用第二戰場尚未開拓之機,在南翼發起一次防禦戰役,斯大林格勒處在危殆之中。此時,朱可夫被任命為蘇軍最高副統帥,並被派往頓河火線理解狀況,提出戰略決策。朱可夫經過實地調查,與總顧問長華西列夫斯基重複討論研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作戰方案:據守斯大林格勒,將德軍第6集團軍和坦克第4集團軍緊緊地牽制在這裡,待蘇軍各後備集團軍組建終了後,對之施行戰略反解圍,予以全殲。這是一個冒風險的大膽的戰略決策,關鍵在於斯大林格勒守軍能否堅持到大反攻。和平理論證明這一決策完全正確。斯大林格勒會戰的成功成為蘇德和平的基本轉機點,從此,德軍由戰略防禦轉入了戰略進攻,開端走下坡路了。

朱可夫具有高明的指揮藝術,他多謀善斷,具有遠大的戰略目光。當他帶領大軍直搗希特勒的巢穴柏林時,他的輝煌戰功到達了高峰。

1945年春,對德的最初一戰開端了。而奉命直搗柏林的正是朱可夫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為了施行這一不尋常的戰役,朱可夫要求部隊停止特別縝密細緻的預備,為了能出奇制勝,他決議打破慣例,改動常規那種從清晨施行炮火預備白晝開端衝擊的老方法,方案在拂曉前兩小時施行夜間衝擊。

1945年4月16日4時,朱可夫下令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發起防禦;4月18日晨攻克澤勞弗窪地,翻開了這把“柏林之鎖”;4月20日,打破柏林近郊的德軍防線;次日,朱可夫的三個集團軍突入郊區;4月30日15時50分,朱可夫元帥下面的兩名軍士將紅旗插到了國會大廈,標誌著蘇聯徹底攻佔柏林,這是世界反法西斯歷史上重要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