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楹聯記丨“三生石”的題刻,只為高山流水遇知音

一部熱映的電視劇《三生三世十裡桃花》讓杭州天竺山下的一塊“三生石”意外走紅。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這塊“三生石”上的楹聯故事。

這塊石頭,躺在下天竺法鏡寺後,不知存在了多少年。一直到唐末五代時期,才有了“感通未合三生石;騷雅歡擎九轉金”的楹聯題刻,題刻者名喚貫休,是一個高僧。

如今,唐宋時的題詞石刻大多已不可辨認,只有元至正元年(1341年)秋九月太史楊瑀、翰林張翥等人的題詞,仍可辨。

這副楹聯的故事講的是三生情緣,

但是,並非金風玉露的相逢,而是高山流水的相約。

請注意了,故事的主人公是兩個男人——圓澤和李源。沒錯,就是兩個男人的故事,其中一個還是僧人。聽名字你應該已有判斷,對,圓澤就是一個高僧。

唐朝時,圓澤雲遊到杭州下天竺。

他不喜和人交流,

時常在下天竺寺後,倚靠著一塊石頭,沉思默想。

有人說,他不染塵埃,卻獨愛這塊石頭,大約這塊石頭裡有些什麼妙處。

唐天寶年間,安祿山起兵范陽,進攻東都洛陽。洛陽人李愷率兵抗敵,報國盡忠。李愷之子李源,見父親死于國難,不勝悲痛,待天下重現太平後,就此隱姓埋名。

一日,李源輾轉來到錢塘,過九裡松,訪下天竺。獨居一室,沒一個知己,也與圓澤一般,獨行獨止。

過了些日子,

李源偶爾漫步到寺後,蓮花峰下,修竹千竿,層戀疊嶂,幽靜挺拔。一塊石頭,已被拂拭得極其乾淨,上面坐著一人,神清骨秀,正是圓澤。

等到坐下閒談,竟然句句投機,字字合拍,兩人都覺得相見恨晚。當日,兩人便在這塊石頭前訂了三生之約。

自此以後,兩人便形影不離,春拈花,夏吟風,秋賞月,冬擁雪,大半時間都在這塊石頭上度過。

兩個知己,一塊石頭,做了三個生死不離的朋友。

於是,後人就叫這塊石頭為“三生石”。

兩人閒居在一地,日子久了,總覺寂寥。便相約一起去遊覽名山勝水。

李源道:“聽說蜀中的峨眉積雪,是天下奇觀。不如收拾行裝,一同往遊。”

圓澤默許後,兩人租了船出發了。

然而,船到南浦,忽遇逆風大浪,竟把船擱淺在那裡,進退兩難。

長林中,走出一個中年婦人,手提一個小甕,到江邊汲水。

圓澤見了,悶悶不樂。

李源不解,道:“我與你訂三生之約,

情同骨肉,一路登山觀水,盡心舒心,為何近日反有不悅之色?”

圓澤道:“你有所不知,我如今要離你而去了。”

李源大驚:“為何?或我有得罪之處,望明示開釋。”

圓澤道:“此生有限,大數已到。我的後生托身之處就在此地。你若有情,後十三年中秋月夜,可到西湖葛洪川畔相訪,已成就你我三生之約定,石下之盟誓。”

至薄暮,圓澤悠然圓寂。李源派人到那家婦人門前打聽消息,回報道:“昨日傍晚,果然生了一個兒子。”

李源到農婦家相認,一直啼哭不止的嬰兒一見他就笑了。臨走時,李源拍拍孩子肩頭道:“十三年後之約不可忘。”

李源獨自一人返杭,日日在下天竺寺後的三生石邊,像圓澤當初那樣,獨自一人,撫摸石頭。

十三年後中秋,月明如畫。

李源到葛洪川畔尋訪,聽得隔溪有牧童歌聲。

“李公別來無恙否?”牧童隔岸呼道。

李源定睛看那牧童,雖與圓澤老少不同,而姿容神態竟與圓澤生前無異。

牧童高歌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歌罷,牧童逕自策牛入煙霞而去。

李源心道:三生之約,真不虛幻,應將此事記在下天竺寺的那塊石頭上。在明代高濂的《四時幽賞錄》和張岱的《西湖夢尋》中都有記述這塊“三生石”。

於是,三生故事,至今流傳。

欲看浙江新聞用戶端推出的文化·映射欄目傳承中華文化系列之“楹聯記”往期文章,請點擊《楹聯記丨這十個字,倒讀疊讀跳讀都能妙趣橫生》。

果然生了一個兒子。”

李源到農婦家相認,一直啼哭不止的嬰兒一見他就笑了。臨走時,李源拍拍孩子肩頭道:“十三年後之約不可忘。”

李源獨自一人返杭,日日在下天竺寺後的三生石邊,像圓澤當初那樣,獨自一人,撫摸石頭。

十三年後中秋,月明如畫。

李源到葛洪川畔尋訪,聽得隔溪有牧童歌聲。

“李公別來無恙否?”牧童隔岸呼道。

李源定睛看那牧童,雖與圓澤老少不同,而姿容神態竟與圓澤生前無異。

牧童高歌道:“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

歌罷,牧童逕自策牛入煙霞而去。

李源心道:三生之約,真不虛幻,應將此事記在下天竺寺的那塊石頭上。在明代高濂的《四時幽賞錄》和張岱的《西湖夢尋》中都有記述這塊“三生石”。

於是,三生故事,至今流傳。

欲看浙江新聞用戶端推出的文化·映射欄目傳承中華文化系列之“楹聯記”往期文章,請點擊《楹聯記丨這十個字,倒讀疊讀跳讀都能妙趣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