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雅昌專稿」西安美院打破圍牆 首次召開中國當代藝術學術論壇

與會嘉賓合影

2017年4月1日,“西安2017當代藝術研討會”在西安美術學院舉辦。

會議由美術史論系名譽系主任彭德教授倡議,由西安美術學院主辦,學院學科建設辦公室、教務處、美術史論系承辦,西安美術館協辦。並得到西安美術館以及知名收藏家宗峰先生的大力支持。

此次會議以中國當代藝術的根本判定、核心內涵、實踐話題為中心,展開多元視角的學術探討,力求展現並深化學術界、藝術教育界對當代藝術的辨析與認知。

中國當代藝術是改革開放的產物,

近四十年間逐漸形成聲勢。它既會反哺先行一步的歐美當代藝術,也會對發展中國家的新興藝術產生影響。作為中國美術界重要的藝術現象和極具爭議的熱點話題,國內學術界出現了錯綜複雜的判斷。西安美術學院據此主辦“2017當代藝術研討會”,同西安美術館主辦的“城牆之外:2017西安當代藝術展”構成呼應關係 。

參加此次會議的有賈方舟、陳孝信、王林、周曉陸、魯虹、殷雙喜、呂澎、孫振華、楊小彥、劉淳、顧丞峰、陳默、尹吉男、黃河清、王端廷、管郁達、高嶺、梁克剛、冀少峰、朱其、吳鴻、楊衛、聞松、杭春曉、杜曦雲、段君、王建玉、謝慕、盧緩、尤西林、楊超、宗峰、張渝、吳克軍、楊兵、白林坡、白茜等,

他們分別來自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國家畫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理工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天津美術學院、四川美術學院、南京大學、南京藝術學院、浙江大學、中山大學、雲南大學、上海美術館、武漢合美術館、湖北美術館、青島泰美術館、雅昌藝術網、藝術國際網以及山西和陝西的大學或文藝單位。
這些多年從事當代藝術批評的學者,大都身兼教授、當代藝術批評家和策展人等身份,是這個領域的權威發言人。他們的觀點將會對中國當代藝術產生影響。

打破學術共同體的圍牆

主辦方領導西安美院院長郭線廬教授致辭

西安美院對此次活動高度重視。希望通過今天的當代藝術研討會,在當代藝術價值判斷上聆聽各位專家教授的高論和見解。

西安美院史論名譽系主任、此次會議宣導者彭德教授做開幕主持人

以往會議都是小圈子會議,都是學術共同體的圈子會議。而我們這次要打破圈子,傾聽不同的聲音。所以我們既邀請了當代藝術的人士,邀請了尖銳批評的少壯派人士,也邀請了反對和質疑當代藝術的圈外的學者。

協辦方領導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致辭

這一年多來,我在西安有三個沒想到,第一個沒想到是2016年開放西美應屆畢業生作品展的展品開放性和展品的品質。第二個沒想到我館正在舉辦的2017西安當代藝術展的觀眾人數。第三個沒想到出現了一批當代藝術的收藏家,又出現一批年輕的非常活躍的當代藝術批評家和藝術家。

著名當代藝術收藏家宗峰致辭

西安美院黨委書記王家春宣佈會議開幕

彭德教授開幕儀式上表示:期待有創意的,有想像力的,有深度的發言,大家發言越直率、越激烈,交流交鋒的效果越好。更期待這次會議可以載入史冊。那麼會議上大家的發言是否有想像力和深度?交鋒是否夠激烈?是否具備載入史冊的水準?雅昌藝術網整理了每位發言嘉賓的重要觀點,請讀者判讀。更加詳細的內容請參看後續系列報導。

本次會議分為兩個分會場。以資深學者為主的第一分會場的參考議題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性質判斷和價值判斷。子議題一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內涵與外延,一是中國當代藝術有何意義。以少壯派為主的分會場的參考議題是中國當代藝術實踐中的問題和趨向。

會議之後,將編輯《中國學者論當代藝術》一書,收集三十多年來對中國當代藝術產生過影響的論述,使之成為一部總體瞭解中國當代藝術的必備文獻。

第一分會場現場

第一分會場

第一場(10︰30-12︰00)

主持人:王林、尹吉男

發言人:劉淳、黃河清、孫振華、陳孝信、冀少峰、呂澎

自由評議人:姜怡翔、賀丹、白茜、其他與會者

劉淳

當代藝術在中國過去20年裡被討論很長時間,我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當代藝術本來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概念,通過我們所謂的理論,越討論越複雜,沉入到無休止、無邊界的討論中,我個人認為這種討論從理論上正在遠離當代藝術的本質和特徵。那麼我們在這樣一個進程中,究竟要討論什麼?是討論中國當代藝術最本質的東西還是下一個定義?

劉淳談了三個小問題: 第一,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的差別。 第二,中國當代藝術和當代文學兩個學科到底有什麼區別。第三,開這樣的會議到底是尋找中國當代藝術的定義,還是通過集思廣益尋找中國當代藝術在未來發展的目標?

同時認為無論起點是改革開放初期還是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現代藝術或者新藝術,與我們對文革的反思、對文革以前1949年以來的反思,對中國社會形態的反思有著密切的關係,批判這個詞成為描述中國當代藝術一個非常關鍵的詞彙。如果批判是中國當代藝術存在的一個基本特徵的話,那麼在新世紀小20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步伐是停滯的,我們在這條路上遠遠沒有完成,我們的任務遠遠沒有完成,需要通過批評家努力和學術梳理,使更多藝術家清醒的認識到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黃河清

有一個錯誤觀點:我們認為當代藝術代表時代,其實並不代表時代,代表的是一個美國,代表的是美國精神。

我寫過一本書叫《藝術的陰謀》,去年改名《當代藝術世紀騙術》,當代藝術根本不是藝術,它是一種騙術。當代藝術有七個特徵,日常性、雜耍性、受操控性、股市投機性、宗教性、政治性、低俗幼兒性。

中國當代藝術缺乏中國性,是一種中國對西方當代藝術簡單的模仿,所以我很早提出中國當代藝術是一種專門為西方構思,專門為西方生產,專門為西方出口的外貿產品,是出口的,但是最近幾年中國當代藝術有一種出口轉內銷的趨勢,這是我非常痛心疾首的,把這些垃圾讓中國企業去買,浙江很多民營企業就上了這樣的當。這樣的當代藝術不符合中國文化傳統,不符合中國審美精神和藝術欣賞趣味,與中國主體社會無關。這種其實在西方當代已經在走下坡路,隨著西方美國的衰落,當代藝術金融支撐力越來越低。

今天為什麼會對當代藝術迷惑,因為我們迷信西方的社會進化論。社會進化論三重否定中國文化:第一點價值上否定,第二點是時間上否定,因為中國文化在前現代,西方文化是現代。第三點在空間上也否定中國文化。西方文化是普世,中國文化是地方主義,中國文化不具有普世性,所以社會進步論是三重否定中國文化的一個東西。

當代藝術不雅不正,當代藝術不是藝術,是美國式雜耍,是當代巫術,是徹底的騙術。真正理性的文明是中華文明、華夏文明,應該褒揚中國文化自信,弘揚中國雅文化,宣導中國雅正的藝術精神。

孫振華

第一,當代藝術是全球化時代的產物。一是始終強調面對當下的社會現實;二是當代藝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制度形態;三是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不管有多麼大的區別,還有一種大致相同形成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有幾種:一是基本都強調公共性,二是不斷突破藝術和生活邊界,重新調整之間的關係,三是當代藝術對過去傳統經驗主義是消解。四是當代藝術對傳統藝術門類也不斷的消耗。這些方面是當代藝術在全球來看,是一個共識性的,或者最大公約數。四是當代藝術和過去藝術不同在於不同的體現和分享當代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一些變化。現在以電腦為核心的數位技術,帶來的新媒體、新技術,導致多媒體、裝置等等出現,也構成了當代藝術全球共同性的一個方面。

第二,當代藝術的差異性和地域的特殊性。 一是我認為當代藝術是生存性的,是建構性的,並沒有一個普世共同標準,二是當代藝術真正的生命力和價值在於始終面對自己的問題,三是從具體個案看比較關注的是雕塑,從雕塑的領域看,有很多自己屬於中國的特殊性和中國問題。

第三,中國式地方性當代藝術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陳孝信

發言主題是《水墨的現代性與當代性的訴求》。需要說明一點,談到水墨問題應該有四大訴求,我這裡只談兩個訴求。復古主義訴求,現實主義訴求,這兩個訴求今天不談,因為復古主義訴求基本上沒有什麼當代和現代意識,現實主義訴求被庸俗社會學嚴重干擾之後也存在很多問題。我今天談現代主義訴求、當代主義訴求。分三個話題。

第一,為什麼會有這些訴求。 第二,為什麼有前後兩種不同的訴求。一是五四以後一直到改革開放的80年代、90年代,甚至直到新世紀我們的水墨領域都有強烈的現代性訴求。現代性訴求最早發源于林風眠,林風眠、石魯、吳冠中代表最早的現代性訴求,他們為准現代主義的水墨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是當代性訴求。發端於80年代,最早的中國當代主義訴求的代表人物,水墨領域是谷文達、徐冰、蔡國強等 。第三,何為鳳凰涅磐和浴火重生。80年代我不理解彭德先生說的中國畫的死亡意識,現在明確提出中國畫必須有死亡意識,中國畫只有死一次才可能獲得重生。所謂死就是在觀念上、工具材料上必須死一次,必須拋棄舊有的觀念,舊有水墨畫的觀念,水墨畫的材料,包括水墨性,才可能在新的語境下獲得重生。

冀少峰

發言的題目是《由中轉到再現代》。伴隨著城市文化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美術館在公共文化體系中作用越來越強,一個城市美術館承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把觀眾拉進美術館,另一方面可以把藝術推進到廣闊的公共空間,一個美術館是確立行業標準和價值尺度的標杆,所以美術館的展覽、收藏、研究和公共服務教育推廣是美術館的核心。

第一個問題,策展理念的生成,體現美術館知識的生成與傳播。今天是三年展、雙年展滿天飛情況下,以湖北美術館為例,它是以地理為區別的,是“三宮殿一號藝術展”應運而生。

第二個問題,持續的深入與研究,彰顯的是美術館知識生產過程和歷程。一個美術館做一個兩個展覽不難,難的是能否持續做下去。

第三個問題,殊途同歸再現,建構符合中國文化性格的現代文明秩序。所有的展覽都最後歸到一個點,就是再現代。我們通過“再”的概念取代西方“後”的概念。

我們今天提出再現代是逆全球化的概念,其實我不用後現代和後現代之後,而用一個再現代,再現代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一系列展覽表達一個共同的理念。

第一分會場一角

第二場(14︰30-16︰00)

主持人:呂澎、王端廷

發言人:魯虹、俞可、殷雙喜、王端廷、王林、賈方舟

自由評議人:姜怡翔、賀丹、白林坡、與會者

魯虹

中國當代藝術並不是從傳統文化中自然延伸出來的,它的觀點資源、視覺資源毫無疑問都是來源於西方當代藝術,特別是到了後來,中國藝術家走向國際,逐步迎合西方。反映在三方面:有的通過借助西方的觀念,有的借用西方的手法,有一些藝術家觀念雖然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現實生活,但是手法是對西方的學習。

中國當代藝術過程中目前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的: 比如簡單的挪用中國符號,特別是對文革一些符號的簡單運用,有一些是為了迎合市場,有一些是為了迎合西方,缺乏藝術家自己的想法,也缺乏對當下和歷史的關注。還有一些打著傳統的符號,把傳統符號當成商業噱頭反復運用,這個過程中都是我們值得注意的。

當代藝術中國化的過程才剛剛開始,很漫長,怎麼樣走向本土文化,我覺得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有志于此的藝術家繼續努力。

俞可

當代藝術這幾個字可以不一定要,用另外文字替代更好。中國當代藝術的實踐方式,只是一個全球化產生的結果,中國文化實踐離不開全球化的影響,今天我們對全球化命題有了不同的看法,但我認為沒有西方的文化和藝術的參照,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國家,關於經濟政治、社會變革的說法就顯得很抽象。

正是由於上個世紀來自于西方思潮的影響,中國藝術才漸漸脫離了文藝的軌跡,產生出一批形成社會變革的對應。也正因為這種全球化才讓我們通過對上個世紀中期的中國藝術的反思,看到中國社會的問題所在。

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就是中國整個藝術生態錯過一個最好的時機,這個過程當中沒有建立起自身的活力、有效的藝術生態系統,不管是一個星期以前的巴塞爾,一直到我們今天整個的藝術現場,我覺得這才是我們真的需要思考的。

殷雙喜

首先我覺得當代藝術不是一種媒介,上午說當代藝術不包含繪畫,我覺得這不是用媒介劃分的。第二當代藝術也不是一種風格,是藝術家對當代的認識和表達。

美國最初的雙年展是美國的美展,很快變成社會性國際展覽,全球藝術納入美國視野,把國際藝術變為自己的藝術。我對我們中國青年藝術家寄予厚望,希望他們可以代表中國參與全球文化交流和討論,展現中國的風采,而不僅僅是討論中國的地域問題,特別是一些個人的瑣碎情感,一些小體驗,像青春期的殘酷和憂傷等等,格局太小,沒有體現真正的中國性。

王端廷

發言題目是《對中國抽象藝術的認識》。

中國抽象藝術來源於西方現代抽象藝術的啟迪和引領,中國抽象藝術始終不是西方的翻版和複製,中國抽象藝術有不同西方藝術的本質特徵。中國抽象藝術呈現不是形,也不是意而是態。中國的抽象藝術創作非常符合態字的本意,世界萬物為所感知到的屬性不僅有形還有態,但是形和態意義不一樣,形具有物理、外在的看得見的,態既有物理的、外在的、看得見的,又有非物理的內在的、看不見的和不可測量的性質,例如心態、情態、神態、俗態等等。實際上態字在漢語裡是一個被形字用法上使用更多,含義上包含更廣的字。

狀態主義抽象藝術家注重創作的手工性,及作品和每一個細節均為藝術家人為製造控制產物,而非自然生成結果。狀態主義抽象藝術注重內在精神狀態和外在面貌的同構性,追求心態和物態共通性,因此有生命的溫度,每一塊色彩都流露出情感的密碼。狀態主義抽象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自我生命對外在世界的反映和態度,通常情況下不表現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衝突,因此創作是滋養生命,那樣的創作消耗生命。 狀態主義抽象藝術本質擺脫外在束縛,追求獨立自主的創作主權,追求藝術的自由和解放,這與所有抽象藝術的精神完全一致,這樣的精神仍然具有社會的現實意義上的價值。

總而言之,狀態主義抽象藝術既不如西方抽象藝術形式主義範疇,也擺脫中國傳統寫意概念,不僅擴大抽象藝術邊界,而且推動抽象藝術的進步,狀態主義是中國藝術家和世界抽象藝術發展中做出獨特的貢獻。

王林

我想探討的問題是《知識是權利的力量》。

啟蒙主義在今天已經經過後現代思想家的反響看的很明白,整個西方世界是普世的追求,就是一種啟蒙主義的君子平衡,是對普遍性的追求。盧梭說人是生而平等,沿著這個思路不僅要求白人之間平等,而且要求白人和黑人同樣享有平等。這樣一種君子平等在今天其實已經有很大的問題。那麼我的看法,我覺得應該提出一個關於知識權重的重要性,通過知識權重這樣一個概念,來追求人權的均衡,而不是一種君子平均的品種。

當然我有我的理由,一個首先我們現代人是怎麼形成樂觀,現代人不是自然人,也不是鄉村人,現代人是經過現代教育形成的,教育在人的生命當中,在人的現代化構成當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所以現代人是教育的結果。所以當我們面對很多由於這種君子平等造成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知識、權重和君子平等之間的矛盾和關係。

承認人類基本的人權訴求,但同時重視教育結果的差異性,才是當代文化最基本的訴求。藝術只不過是人文訴求創造性的結果,就像吳冠中先生說的一句話“知識份子的天職就是推翻成見”。

賈方舟

主要談兩點,一是當代藝術的基本特質是批判,二是當代藝術基本精神是自由。我指的是基本的特質,不是說全部,這種批判的特徵是兩個層面上展開,一個是在社會層面上展開,一個文化層面上展開,也就是說當代藝術既是一種社會批判,也是文化批判。

首先從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的角度來看,必須是做一個當代人對他所處的時代,和生存現實去有一種質疑樂觀態度,對當代人精神困境和文化困境有所回應,或者作品中體現精神探索的批判性立場,或者在作品中體現一種對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一種實驗精神。 第二點,當代藝術的基本精神是自由,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他不需要根據一個什麼定義來做藝術,當代藝術家是自由靈魂,不需要誰規定,他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這是一種當代藝術的精神。

薑怡翔

首先我認為當代藝術不是洪水猛獸,但也不是濟世良方。是存在樂觀,但是無疑當代藝術對當代文化的價值有積極意義,因為任何事情的發展和進步有主動和積極的一面,但是一旦形成固化的這種藝術形式或者精神語言的時候,容易固步自封,這個時候如果有一種新的語言形式刺激他,不管你是反對的,你是質疑,還是你是積極的去接受,那麼無疑會對你的傳統文化形式和形態會有一個多方面的作用。這種作用就產生了兩種態度,一種是堅決否定,一種態度是非常的支持和接受。

在關於當代藝術這一方面,應該用一個常態的心態去面對當代藝術,也不要怕,也不要興奮,該來的時候就該。但也不是說貼上當代標籤以後就都是先進的,裡面也是有好中差,也是有糟粕,也是有精華,作為一個實踐者來說,如何辨別糟粕,如何取其精華,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作為實踐者自己所應該具備樂觀能力,如果有這個能力這個事情就可以學習好、集成好,如果沒有就中毒了。

賀丹

我對當代藝術的認識是從法國十幾年的經歷到現在。我是極力推舉當代藝術,也理解很多老師,有親身體會,我當時去法國學技術,去盧浮宮臨摹,去巴黎美院學材料,後來走到當代藝術,時間很長。我也理解很多老師不能夠接受當代藝術,所以我在推進的時候非常慢,也讓學校的很多人能夠體會到,我覺得當多藝術在教育中的推行也讓同學們一點一滴知道,我們學生對當代藝術非常感興趣,我們學校也有這個課程,我們學校當代藝術課程是自發的,而且現在我們當代藝術課程已經有了規模,這個值得欣喜。

另外,當代藝術誰都擋不住的,就像我們的科技和我們變老一樣,是自然規律,一定會發展。當代藝術就是我們的未來。

第一分會場一角

第三場(16︰15-18︰00)

主持人:殷雙喜、冀少峰

發言人:顧丞峰、楊小彥、尤西林、周曉陸、尹吉男、佟玉潔、楊超

自由評議人:彭德、薑怡翔、賀丹、與會者

顧丞峰

發言的題目叫《當代藝術的審美兩端》,談的就是當代藝術從審美的角度做一個界定,和現代藝術的區別在哪裡,這個問題已經長期困惑著我自己,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

剛才賈先生也談到當代藝術的批判性和自由,這一點我是同意的,但是我要加以補充的是,光有批判性和自由是不夠的,還有審美的另外一端,也就是流行性,這個東西也是我今天主要談的,共同構成了我們當代藝術的一個主要特點。我認為當代藝術在審美傾向兩端,首先這一端集成現代藝術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另外一端是依託大眾文化的流行性。所謂流行性,它還可以細分,其中一個就是叫媚俗,國內也有翻譯成客奇,就是一點流行性中的分支。另外一個叫融入。

總體來說,當代藝術是震驚與流行的複合體,既保留現代藝術震驚的美學追求,又有媚俗與融入作為流行性的審美內涵,共同構成了一種典型的後現代的審美狀態,我們稱之為叫當代藝術,也可能我們當代性就體現在這裡。

楊小彥

我談一個稍微跟我傳播有點關係的問題,首先我覺得今天我們正處在巨變的前沿,甚至我覺得我們就在巨變的漩渦當中,趣味、知識資訊的傳播和全球化的形勢正在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尤其當代藝術我們也在面臨這樣一個變化,今天年輕一代的成長,新的趣味正在湧現 。

我們是印刷時代的殘存生物,很多學術標準和判斷,包括爭論方式,都來自於由來已久的創作人類輝煌文明的印刷時代,今天這個時代其實一直在越來越加速度的消退,也說明傳統藝術的方式可能也在以我們所料想的方式消退。我理解這個挑戰,這就是當代藝術必須面對和回答的一個問題。

當代藝術是問題,不是審美,背後是批判,對社會持續的、敏銳的關注和反映,也許他的反映可能不得人心,可能大家會覺得有問題,但是就問題本身沒有問題,我們可以用別的方式再嘗試。

朱其

我個人認為,當代藝術也還是在進行中的事情,還沒有完 。

當代藝術有兩個特徵可以考慮,一是符號學的形象;第二當代藝術更多是影像敘事的傳統;我認為,第一現在沒有辦法確認什麼是當代藝術,第二我們只能確認什麼不是當代藝術,這個是可以定義的,因為過去的特徵已經很明確。第三個是我們能確認一兩個跟過去明顯不同的新出現的特徵,比如符號學的形象,多媒體的影像敘事。我們目前對當代藝術的討論也好,包括像已經出版的幾本當代藝術史的著作,更多的感覺是一個泛當代藝術的概念,在中國特殊語境的泛當代藝術的概念,這個作為社會媒體討論,或者愛好者討論是可以,我們作為一個專業的評論理論會議還是應該回到學科本身來界定,雖然界定不清楚,但是一定的嚴格共識還是需要的。

尤西林

發言題目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地位及其面向現實生活樂觀迫切性》。有四個方面內容:

第一,中國當代藝術是顛覆文革為代表的現代中國社會組織與權威意識形態所塑造的感知模式的激進運動。

第二,即使是基於全球化超越地域民族差異的當代藝術,其“當代性,也首先應理解為同時代性。

第三,無論是國際主義化理解的西方當代藝術為尺度,或是以古代水墨傳統為立場,都脫離了藝術的現實生活這一本體關係。

第四,古今和中西這四個維度在我們今天的討論中不斷出現,有時候說傳統,有時候說現代,一個說中國,一個說西方,這四個維度中“今”是最重要的,無論是作品或者閱讀、觀看都是活著人的行為,而這個“今”可以看到不僅是啟動古代水墨傳統,以及舶來西方藝術史對它的生活世界,是我們感知的一個基礎,而且也是我們的藝術性和感知,和深度的反省探索的精神世界,因為本身就包含一個精神世界,需要我們去進入,而不是簡單給觀眾提供一個熟悉的東西。

周曉陸

第一, 考古學家是當代藝術的天然盟友,因為考古學的任務是一層一層的解決歷史存在的問題,包括藝術存在的問題,而考古學家是掐尖,就是選最好的講,各個時代比如夏代、商代、漢代、唐代,一定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藝術,我理解的當代藝術應該成為最好,使當代藝術成為未來的傳統。未來考古學家也會研究今天我們所說的當代藝術。

第二,考古學是寬容的,因為考古學是類似過去的百科全書,它要包容一切社會的、歷史的現象,我們只講藝術,藝術的載體是多樣的,分類是多樣的,這個基礎上有什麼不能包容的呢。 對當代藝術來說,我們認為有一條也是適用的,沒有流派就沒有藝術,我們當代藝術與其經驗性的討論上帝長幾根鬍子,不如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流派分析上多做一些工作,這個流派也應當是豐富的,中國的當代藝術在未來可以和世界有一個比較級,我們怎麼比的問題。

佟玉潔

發言主題主要是《提升中國當代藝術幾點建議》。

提升中國的當代藝術,特別是一個區域性的當代藝術,一定要有很強大的藝術批評的氛圍,就是它不僅體現在藝術院校有一個區域性的當代藝術課程設置,更重要的是要有當代藝術批評的機構設置,搭建有規模的藝術平臺。為此我想提幾點建議。

建議一,建立當代藝術批評的研究院,在一個藝術院校建一個大平臺的當代藝術批評研究院,可以是一個無行政級別的院校機構,一定是一個很專業的學術機構,同時這個研究院可以聘請全國範圍內的專家、學者為研究員,任務不僅僅是培養當代藝術批評類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同時也從宏觀的角度來把握當代批評的大方向問題。

建議二,建立若干的當代藝術批評方向的研究所,在當代藝術批評研究院的這樣一個框架下,成立若干的研究所,但是方向必須是當代藝術,那麼就可以包括很多學科的研究所,比如說當代藝術的社會學樂觀研究所。

建議三,每年研究成果可以作為當代藝術展覽或者是學術出版的形式進行,這個很多學校都在實踐,比如說展覽學校一定資金的支持,然後自籌資金,比如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美術館,我覺得這個美術館可以做一到兩個當代藝術,學校要給一定支持。包括出版跨學科的當代藝術的輪作支持,現在很多院校都在改善。

呂澎

我想最近若干年當代藝術在進行交流、對話、相互批評這個過程當中出現的兩個問題,談一下我的體會。第一個問題就是同樣的語言、同樣的形式、同樣的一個詞,有完全不同的表述,這是我們在溝通和交流過程當鐘。第二個是站在社會、歷史和藝術家所處的時代語境上下文來討論這個問題,又是另外一個表述,所以就形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判斷。

我的結論是在討論中國的當代藝術的時候,或者發生在中國新的藝術現象的時候,究竟該如何去盡可能的尋求大家的相互理解,去發現我們今天的藝術現象的價值和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藝術,我們的理論,我們的藝術實踐才有可能進步。

爭鋒話題

黃河清:今天這個會議我聽了半天大家對當代藝術概念還是不清楚,有的人說不要定義什麼都可以,還有就是你這個定義是西方的,當代藝術西方的定義,其實我覺得是,這個當代藝術是西方的定義,根據西方的當代藝術定義,它一般是指60年代以後在美國所興起的波譜藝術,這種樣式不是時間概念,可以是杜尚,杜尚當然是當代藝術,這個當代藝術是美國式雜耍,是一個非常不打自招講出來,是美國地主義,不要否認這一點,然後給戴上垂直化的普世的外貌,在二戰以後向全世界推廣,這樣的東西是無可爭議的,我是學美術史的,我是法語專業,在座外語沒有比我好的,西方我待了十年,所以我在講當代藝術緣起的時候,你們否認我的時候,稍微謙虛一點。

冀少峰:我特別尊重,我也不是因為你的鼓掌。

黃河清:首先搞清楚當代藝術不包括繪畫。

冀少峰:我們尊重會議規則。

黃河清:當代藝術說繪畫已經死亡,嚴格定義上當代藝術不包括繪畫,但是中國對當代藝術的說法比西方的更泛一點。

彭德:我對河清先生的發言提出質疑,你說你在法國待了十一年,法語比在座所有人都好,這很自負,但是確實有理由,我們都沒有你好,但是這十一年你在法國,離開了中國,中國當代藝術的上下文你不知道,這一點你是無知的。在法語上我們無知,但是你對待當代藝術是無知,你不知道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樂觀當代藝術,它不是美國中央情報局操縱的結果,中國樂觀批評家、中國藝術家都不是那麼好操縱人物。在座的哪一個批評家,哪一個藝術家被美國中央情報局,或者被法國操縱過嗎,那你就不能輕率做出判斷。

賈方舟:河清先生剛才說我是偷換概念,我再申訴一下,我是舉一個例子,一框水果裡面有葡萄、桃、梨、蘋果,今天討論的是蘋果,這個蘋果首先它的前提是水果,但是黃老師說蘋果不是水果,那還要討論什麼,沒有討論的必要了,所以你應該拒絕這個會你說當代藝術是雜耍,不僅否認當代藝術,也否認了當代藝術研討會,也否認了彭德舉行的這樣一個會議,也否認了西安美術學院做的這麼一件重要的事。聚集這麼多人,按美院領導都在參加這個會,結果我們討論一個雜耍不很可笑嗎。

彭德:雜耍也是藝術。

第二分會場現場

第二分會場上午(10︰30-12︰00)

主持人:楊衛、周俊玲

發言人 朱其、梁克剛、聞松、高嶺、杭春曉、盧緩

自由評議人:謝慕、王建玉、其他與會者

梁克剛

有一個非常奇葩的現象,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區域好像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北京很典型,在市區跟紐約一樣,走10公里到了三環邊的城鄉接合部完全是100多年前的場景,這種狀態。

隨便估算了一下,這個東西肯定沒有辦法調查的資料,作為15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和懂得當代藝術。我大概估算了一下,資料量比較樂觀,港澳臺大概20萬,北上廣深大概20萬人,這是根據看展覽的狀態,在當地或者對現代當代藝術感興趣的人,其他11個一線城市加起來5萬人不錯了,我經常在各地做展覽,有切身體會,剩下所有區域加起來5萬人感覺都有點樂觀。全中國按照現在比較樂觀的估計,大概我們50萬人能理解和懂當代藝術,如果是50萬人的話占總人口比例大概千分之三。

有多少人真正能夠從事當代藝術的創作和研究,當然很多的藝術家和美院,你覺得你做當代藝術,可能還入不了門,我估計了一下創作和研究人群不超過3000個。

聞松

發言提綱叫《當代藝術的現實語境及精神意義》。當代藝術的現實語境,我說宏觀的形式非常不樂觀,不樂觀是什麼?我們知道當代的維權之下藝術形態的管控,可供我們深入研究當代藝術空間非常狹隘,在當代藝術研究中繞不過去的東西太多了。如何面對這種缺失獨立判斷的研究窘境,我覺得這是一個現實,因為面臨著當代藝術研究,並不是說我們只是大家一熱就是當代藝術了,好像把我們的話變一下放在美術館裡面,你就變成當代藝術,不是這樣的,必然要牽扯到一個獨立的判斷,你沒有獨立人格判斷和價值判斷,你很難進入到所謂的當代藝術語境當中。

我覺得老一輩的批評家,他們要聽聽年輕人,他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知識結構的老化,為什麼?這個知識結構比較老化,缺少普適價值觀,經常走場這樣狀態,你看看他們的專著就知道,看不到有價值的東西,那麼多發言和會,什麼會都在找他們,他們呈現思想沒有,呈現出判斷沒有?沒有,而且是一種誤導,這一點是非常值得重視的。

高嶺

我認為最近幾年有一個重要的專項,關於當代藝術中間自然的復興。

前30年的藝術, 1978年到2006年全部都是人物畫,都是社會裡面的批判等等。

總得來講,現在回望傳統、啟動傳統、轉化傳統,用新的媒介、方法來進行創作,成為中國藝術的重要方向和轉折。能夠討論人類共同的話題,就是自然,就是環境,就是可持續,關於我們更大的生存條件。過去對當代藝術的瞭解,認為當代藝術一定是社會批判,所以一定跟政治有關係,更大的政治是關注全人類的生存和環境,這個更加關注,這個比過去的更大更重要。

杭春曉:

我認為:今天當代藝術過於做價值判斷,而輕史識的認知。

我們講群體生效的藝術,首先要檢討內部關於生效的看法,在檢討完生效看法之後才能找到所面臨的群體化藝術,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是哪一個藝術現象一定要獲得成功以後才是我們觀看的物件,那些大量不成功的,甚至讓我們鄙意的,一旦形成到群體化的觀看通道,也許能夠提供一個進入到中國審視,進入到當代審視的橋樑。在我看來這樣的橋樑所帶來的價值恰恰才是當代藝術最核心的存在意義。首先要檢討我們自己站出來批判地時候,我們批判依據和立場邏輯是不是仍然是自己的權力意志的獨立。如果實現這樣的檢討,那麼當代藝術所謂批判就不是簡單的拿著喇叭和棒槌上街幹活的事,而是一個精密的,自我解脫的事。

盧緩

我想談一下技術和藝術的關係,在西方科學主導下的技術和藝術一直有著很密切的聯繫,從文藝復興以來科學進步一直影響著技術的發。

我最近在看一本書《未來簡史》,談到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概念,我想這些方式會不會為我們改變藝術現有的思考模式,也就是今天我們的藝術如果能直面新技術所帶來的文化生態,會顯得更有意義。

楊衛

今天的發言雖然各說各的,但是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比方說文中(音)說到要藝術風格史比較中,反過來盧緩說到技術可能會推動精神史、藝術史的發展,還有關於傳統如何轉換為當代,高嶺先生和梁克剛先生做了一個中國當代藝術的梳理,和西方做了一個比較,杭春曉從個人話語和個人語境之間的關係,用他的語言建立一個新的通道。雖然各說各的,但是還是切入到今天所面臨的諸多問題 ,這可能也是當代藝術本身的格局,它是一個多元格局。接下來不多說了,留給自由評議人,雖然上面寫了謝幕跟王建玉,其他與會者可以參與,我們可以進行

謝慕

這兩年當代藝術界對於自然話題的作品與展覽是層出不窮的,這個與高嶺老師提出來的自然話題其實是有很多關係的,也和中國人的自信有很大的關係;今天的當代藝術裡面,不僅僅是技術與藝術的問題,也包括跨界的藝術,我知道很多年輕的當代藝術家,教育背景不是美院的教育背景,很多是學電腦出身的,或者學醫學出身的。這樣一批知識精英階層進入到藝術領域裡面,他們做了很多藝術創作,這是當代藝術發展的另外一個方向。

另外提到的技術與藝術的關係,其中有一條是人工智慧,我們一直關注是人工智慧與藝術的關係,以後實際上今天人工智慧是可以創作出各種橫好的書畫作品,以及我們看到的機器人創作。同時,李開複在前幾天談到一個問題,未來有50%的人類被人工智慧或者被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所取代。我想提出的一個思考:未來我們的當代藝術家在人工智慧的社會環境中,它有沒有存在的意義?

王建玉

可能有幾個問題,作為一個個人在今天,你所有的事情都是和現實有關,不管你選擇藝術還是不選擇藝術,不管你在哪個階層。如果我們談藝術和文化的時候,很多情況下很多人是屬於社會分層比較少的那一部分,好像梁先生說有多少人懂當代藝術,這個應該是一個比較有意義的事情。當西安對當代藝術的認知,這幾年來一直處在普及的過程中。大家能接受,回到個人,你的出發點,你的訴求。

第二分會場一角

第二分會場(14︰30-16︰00)下午

主持人:盧緩、茹雷、王檬檬

發言人:管郁達、杜曦雲、段君、吳鴻、楊衛、舒陽、武小川、茹雷、張渝、陳華、楊兵、宗峰

自由評議人:吳克軍、王檬檬、其他與會者 周俊玲、楊西、盧川、其他與會者

管郁達:

我的結論很簡單:當代藝術的討論今天必須面臨一個轉換,實際上近些年在中國國內的鄉土實踐,我們現在很時髦的談藝術的參與性和介入性的問題,實際上是單一敘事的建樹,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向,所以鄉土在當代藝術當中不是說畫鄉土,而是說鄉土作為一種傳統和經驗,和現代性是發生這樣一個碰撞,也可以轉化出新的生命。

杜曦雲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人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冷落和購買力下降。尤其去年下半年大家不得不承認當代藝術的市場方面有簫條期,甚至說是一個寒冬,這個寒冬到現在為止不但沒有回暖,甚至更加進一步降溫。市場丟了之後,大家應該想想衡量當代藝術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我個人有一個預測,下一步的發展,藝術界面臨的是當代藝術指標,當代藝術往下發展的話兩個方向會比較明顯:一個方向是少數人的堅持,獨立批判的精神和意識,在這個當中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寸。另外哲學的意義,它會更加迎合消費群體的需求,它下一步的表現這樣的藝術作品會更加流行,要麼是視覺上非常俗的,要麼迎合了民族文化主義,我個人的看法。

段君

我之所以從事當代藝術的行業,或者當代藝術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是當代藝術是一個自由主義的產物,或者說在自由主義核心框架之下工作的領域。第二個,我個人也非常看中,當代藝術更多在關注一些黑暗的東西,關注黑暗的東西跟自由主義是聯結在一起的,所以我想黑暗的層面一個對外界表現社會的陰暗層面;更重要也是今天當代藝術比較缺乏的一點,表現我們人性自我的黑暗,所以我想我一直很強調作為當代藝術的自我批判,就是要去認識到自己在人性上面的黑暗因素。

吳鴻

我想講五個小觀點,

我的第一個觀點:人為的分類,可能會發生觀點上的交鋒,不同人群似乎有一個不同的架構主體。

第二個問題,對於當代藝術的理解角度不一樣,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我們對於當代藝術的解釋產生各種各樣的解釋。

第三個問題,是想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雙重人格特徵的分析。

第四個問題,主流化的利益驅動。

最後一個,到裁判式批評的盛行,現在自媒體的出現,用道德批判的方式代替藝術批評,這裡也是雙重人格,我們可以對別人有一種過高的道德要求,對於自身反而認為自己怎麼做,

楊衛

今天的前衛藝術在學院裡面,,當代藝術的民間化已經被市場收購了,學院裡面因為沒有經濟壓力或者等等,所以他保持了相對的前衛性。

我看到的多數藝術家也同時出現一個問題,也是形式越來越漂亮,這種漂亮都是因為市場造成的。儘管這些藝術家沒有機會實現語言實驗,無論是學院還是部分藝術家問題都是一樣,不是說現在發生轉移了,先鋒藝術轉到學院裡面,這個觀點不成立的,這是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但是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我無法給出答案。現在很多先生們都已經涉及到價值觀,提示出最後沒有那麼樂觀,不是像原來一樣,這個不行了就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可以復活,這個我覺得是一個淨化的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其實是我們今天中國藝術所共同面臨的新問題。

舒陽

20年前,日本策展人來到中國提出來,我們應該把當代藝術的重點轉向亞洲。

在國際主義之外,我們談到後現代主義思潮的時候也會有地域主義的思潮回歸。我覺得我們在理解當代藝術的框架之下,尤其是中國當代藝術已經不是說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也不是說西方的當代藝術,它是在相互作用中間伴隨著殖民化甚至幾百年的運動。我們臨時用到一個詞叫“地級主義”,地方和地方之間的概念來試圖重新思考或者重新規劃我們跟當代藝術的認識。

吳克軍

我們對當代藝術接受的問題或者效果美學的問題,這一塊考慮的比較少,更多是就本體談本體,我們缺乏一種遠觀,這樣容易變成小圈子的智慧。我們涉及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我們所謂的當代藝術誰在看,看什麼,怎麼看,看到了什麼,看對了嗎,能看到更多嗎,看完了之後怎麼辦的問題。也就是說從創造到審美接受,然後再到進化這樣一個過程,或者是這樣的一個脈絡,但是我們往往所談論的癥結全是在創作的這個環節。

王檬檬

這個環節叫做評議對我來說有點大,今天下午大家所談話題的面非常廣,都是點狀的,如何評議我表示置疑,我沒法評議,因為問題太多、太大。對我來說,只能對我有一個更加堅定的判斷,我們現在當代藝術正在發生的問題或者對於預測,或者對於問題深度的總結,我們只能把它放置到歷史的動態語境之中去。我最近也一直比較關注新歷史主義的態度,我想最主要對於當代藝術問題的看法或者處理不妨採取懸置的看法,一個是自身對於事情本身的判斷,另外一個是更加來自於主觀的意識。現在提出各種各樣的觀點,對於一個正在動態,正在發生的藝術形態來說做價值判斷為時過早,我想保持自己新歷史主義的觀察方法或者一種觀點,繼續看下去。

武小川

發言題目叫做《藝術、國家、教育》。隨著我談論的問題,可能這三個點都要從教育本身進行。

其實教育這個事情第一個概念,20世紀現代中國的藝術被教育塑造的,這一點大家應該有基本共識,在20世紀上半段來說,原來是科舉進入到教育和知識精英的層面,建國以後更是這樣,凡是從事藝術都是從教育出來,所以教育是藝術的根本。

在中國當代藝術這幾十年,我個人認為出現了幾種叫做異質同購的對向模型,第一組叫做反賊和招安,對立的一面是某種招安。第二個是江湖和體制。第三個是野生和圈養。第四種叫做批判和頌揚。這四個模型都是以藝術為構建社會和國家的意識前提下進行的雙向選擇和雙向流動,在人的體制上也沒有那麼大的對錯。

茹雷

我的專業是建築學,也是因為這樣一個傳統,實際上從現實主義開始,從過程主義,到包豪斯,最明顯到後現代,整個藝術界和建築界都是河流的狀況,我嘗試有沒有可能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或者角度,從這個角度來審視當代藝術所面臨的情況,而這個角度是一個叫做主題公園的角度。它是來自於美國的一本書,開始討論,關於主題公園和美國城市關係的討論。

最後回應一下對於當代價值的判斷,我也認為當代是自由主義所驅動,是反體制的。自由主義所發動的藝術,今天可能走到了一個危機或者盡頭,今天是越來越固化為價值和定義的東西,當代很可能像近代一樣,不是跟我們線下繼續現行的時間所相關的,可能曾經是烏托邦,但是現在烏托邦無所謂實現不實現,只要有一個卡通版描繪。

張渝

發言題目是“當代藝術的批判性及其歷史局限”。

關於當代藝術,會有很多話題,靈氣與機靈;批判與超越;匠人與哲人;智性與感性;文字與圖像,等等。但是,當一個展覽或一種力量,把意識形態的批判性或針對性視為一種藝術的尺度時,在其發生之初,就有了歷史局限。由於這種局限,一些具備自身當代意義的作品,反而耗損了自己的當代純度。

當代藝術有綜合、並列、拼貼等創作手法,但所有的手法都是為了維護藝術的品質,而不是湊數,趕場,虛張聲勢。任何時候,藝術最為可貴的品質,都是藝術本身的純度,而非其他的東西。

陳華

發言目“當代藝術與中國國們情感結構構建”。

當代藝術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最終呈現出來的,帶著歷史的責任,最終也肩負著歷史給予它的責任,主要表現出兩個價值,一個是當代藝術作品的表現,表現內部情感構建和不完整性和構建性,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當代藝術家推出來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在引導和逐漸涵養國民對藝術的見解,最終催生了當代藝術。

楊兵

一件作品要完成它的社會功能,經過創作、展示、解讀和流通環節,其中只有創作環節還沒有納入作品價值判斷體系當中,創作環節是個人體驗和自我解讀的過程,也是詮釋作品真實價值的解讀者,更是個人體驗的過程,所以藝術家對於個人體驗來關聯社會,並將個人體會作為作品價值的重要要素。今後“去圖像化”解決了一個問題,我們剛才在討論當中對當下藝術作品的評判體系,就是由評論家或者是策展人,或者是投資人來進行解讀或者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其實對什麼有意義?

楊西

我的觀點,首先要談當代藝術,要談一個當代人的概念,具有當代性的當代人才能做出來一個當代藝術。如何界定當代人,我引用阿甘的說法,他認為作為一個當代的人,他需要與這個時代發生關係,其次他跟這個時代或者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他用敏感的狀態觀察社會的問題。我認為當代藝術家應該具有這樣的特性,所以他所做的藝術,他直接指向當代藝術核心的概念。

盧川

誰在看當代藝術,那就是年輕人,如果有一個地域的話,其實我們也可以想到是什麼樣的一群人,除了和藝術有關的從業人員之外,可能是那些我們認為有另類的文化趣味的年輕人。

高嶺老師認為當代藝術曾經以批判為主,然後走向對自然的關懷。有很多老師認為當代藝術的批判性在削弱,已經喪失了,我覺得這個事可能不用悲觀,它是必然的趨勢。

結束語:會議結束,關於當代藝術的實踐和討論終將繼續不息。

編輯:張麗敏

放心收藏,全球見證,掃碼立即送鑒

協辦方領導西安美術館館長楊超致辭

這一年多來,我在西安有三個沒想到,第一個沒想到是2016年開放西美應屆畢業生作品展的展品開放性和展品的品質。第二個沒想到我館正在舉辦的2017西安當代藝術展的觀眾人數。第三個沒想到出現了一批當代藝術的收藏家,又出現一批年輕的非常活躍的當代藝術批評家和藝術家。

著名當代藝術收藏家宗峰致辭

西安美院黨委書記王家春宣佈會議開幕

彭德教授開幕儀式上表示:期待有創意的,有想像力的,有深度的發言,大家發言越直率、越激烈,交流交鋒的效果越好。更期待這次會議可以載入史冊。那麼會議上大家的發言是否有想像力和深度?交鋒是否夠激烈?是否具備載入史冊的水準?雅昌藝術網整理了每位發言嘉賓的重要觀點,請讀者判讀。更加詳細的內容請參看後續系列報導。

本次會議分為兩個分會場。以資深學者為主的第一分會場的參考議題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性質判斷和價值判斷。子議題一是中國當代藝術的內涵與外延,一是中國當代藝術有何意義。以少壯派為主的分會場的參考議題是中國當代藝術實踐中的問題和趨向。

會議之後,將編輯《中國學者論當代藝術》一書,收集三十多年來對中國當代藝術產生過影響的論述,使之成為一部總體瞭解中國當代藝術的必備文獻。

第一分會場現場

第一分會場

第一場(10︰30-12︰00)

主持人:王林、尹吉男

發言人:劉淳、黃河清、孫振華、陳孝信、冀少峰、呂澎

自由評議人:姜怡翔、賀丹、白茜、其他與會者

劉淳

當代藝術在中國過去20年裡被討論很長時間,我一直有這樣一種感覺:當代藝術本來是一個比較簡單的概念,通過我們所謂的理論,越討論越複雜,沉入到無休止、無邊界的討論中,我個人認為這種討論從理論上正在遠離當代藝術的本質和特徵。那麼我們在這樣一個進程中,究竟要討論什麼?是討論中國當代藝術最本質的東西還是下一個定義?

劉淳談了三個小問題: 第一,自然生態和文化生態的差別。 第二,中國當代藝術和當代文學兩個學科到底有什麼區別。第三,開這樣的會議到底是尋找中國當代藝術的定義,還是通過集思廣益尋找中國當代藝術在未來發展的目標?

同時認為無論起點是改革開放初期還是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現代藝術或者新藝術,與我們對文革的反思、對文革以前1949年以來的反思,對中國社會形態的反思有著密切的關係,批判這個詞成為描述中國當代藝術一個非常關鍵的詞彙。如果批判是中國當代藝術存在的一個基本特徵的話,那麼在新世紀小20年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步伐是停滯的,我們在這條路上遠遠沒有完成,我們的任務遠遠沒有完成,需要通過批評家努力和學術梳理,使更多藝術家清醒的認識到在這條路上走下去。

黃河清

有一個錯誤觀點:我們認為當代藝術代表時代,其實並不代表時代,代表的是一個美國,代表的是美國精神。

我寫過一本書叫《藝術的陰謀》,去年改名《當代藝術世紀騙術》,當代藝術根本不是藝術,它是一種騙術。當代藝術有七個特徵,日常性、雜耍性、受操控性、股市投機性、宗教性、政治性、低俗幼兒性。

中國當代藝術缺乏中國性,是一種中國對西方當代藝術簡單的模仿,所以我很早提出中國當代藝術是一種專門為西方構思,專門為西方生產,專門為西方出口的外貿產品,是出口的,但是最近幾年中國當代藝術有一種出口轉內銷的趨勢,這是我非常痛心疾首的,把這些垃圾讓中國企業去買,浙江很多民營企業就上了這樣的當。這樣的當代藝術不符合中國文化傳統,不符合中國審美精神和藝術欣賞趣味,與中國主體社會無關。這種其實在西方當代已經在走下坡路,隨著西方美國的衰落,當代藝術金融支撐力越來越低。

今天為什麼會對當代藝術迷惑,因為我們迷信西方的社會進化論。社會進化論三重否定中國文化:第一點價值上否定,第二點是時間上否定,因為中國文化在前現代,西方文化是現代。第三點在空間上也否定中國文化。西方文化是普世,中國文化是地方主義,中國文化不具有普世性,所以社會進步論是三重否定中國文化的一個東西。

當代藝術不雅不正,當代藝術不是藝術,是美國式雜耍,是當代巫術,是徹底的騙術。真正理性的文明是中華文明、華夏文明,應該褒揚中國文化自信,弘揚中國雅文化,宣導中國雅正的藝術精神。

孫振華

第一,當代藝術是全球化時代的產物。一是始終強調面對當下的社會現實;二是當代藝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的制度形態;三是當代藝術發展到今天,不管有多麼大的區別,還有一種大致相同形成的價值觀。這些價值觀有幾種:一是基本都強調公共性,二是不斷突破藝術和生活邊界,重新調整之間的關係,三是當代藝術對過去傳統經驗主義是消解。四是當代藝術對傳統藝術門類也不斷的消耗。這些方面是當代藝術在全球來看,是一個共識性的,或者最大公約數。四是當代藝術和過去藝術不同在於不同的體現和分享當代科學技術所帶來的一些變化。現在以電腦為核心的數位技術,帶來的新媒體、新技術,導致多媒體、裝置等等出現,也構成了當代藝術全球共同性的一個方面。

第二,當代藝術的差異性和地域的特殊性。 一是我認為當代藝術是生存性的,是建構性的,並沒有一個普世共同標準,二是當代藝術真正的生命力和價值在於始終面對自己的問題,三是從具體個案看比較關注的是雕塑,從雕塑的領域看,有很多自己屬於中國的特殊性和中國問題。

第三,中國式地方性當代藝術將會給我們帶來什麼。

陳孝信

發言主題是《水墨的現代性與當代性的訴求》。需要說明一點,談到水墨問題應該有四大訴求,我這裡只談兩個訴求。復古主義訴求,現實主義訴求,這兩個訴求今天不談,因為復古主義訴求基本上沒有什麼當代和現代意識,現實主義訴求被庸俗社會學嚴重干擾之後也存在很多問題。我今天談現代主義訴求、當代主義訴求。分三個話題。

第一,為什麼會有這些訴求。 第二,為什麼有前後兩種不同的訴求。一是五四以後一直到改革開放的80年代、90年代,甚至直到新世紀我們的水墨領域都有強烈的現代性訴求。現代性訴求最早發源于林風眠,林風眠、石魯、吳冠中代表最早的現代性訴求,他們為准現代主義的水墨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二是當代性訴求。發端於80年代,最早的中國當代主義訴求的代表人物,水墨領域是谷文達、徐冰、蔡國強等 。第三,何為鳳凰涅磐和浴火重生。80年代我不理解彭德先生說的中國畫的死亡意識,現在明確提出中國畫必須有死亡意識,中國畫只有死一次才可能獲得重生。所謂死就是在觀念上、工具材料上必須死一次,必須拋棄舊有的觀念,舊有水墨畫的觀念,水墨畫的材料,包括水墨性,才可能在新的語境下獲得重生。

冀少峰

發言的題目是《由中轉到再現代》。伴隨著城市文化發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美術館在公共文化體系中作用越來越強,一個城市美術館承載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把觀眾拉進美術館,另一方面可以把藝術推進到廣闊的公共空間,一個美術館是確立行業標準和價值尺度的標杆,所以美術館的展覽、收藏、研究和公共服務教育推廣是美術館的核心。

第一個問題,策展理念的生成,體現美術館知識的生成與傳播。今天是三年展、雙年展滿天飛情況下,以湖北美術館為例,它是以地理為區別的,是“三宮殿一號藝術展”應運而生。

第二個問題,持續的深入與研究,彰顯的是美術館知識生產過程和歷程。一個美術館做一個兩個展覽不難,難的是能否持續做下去。

第三個問題,殊途同歸再現,建構符合中國文化性格的現代文明秩序。所有的展覽都最後歸到一個點,就是再現代。我們通過“再”的概念取代西方“後”的概念。

我們今天提出再現代是逆全球化的概念,其實我不用後現代和後現代之後,而用一個再現代,再現代的核心理念就是通過一系列展覽表達一個共同的理念。

第一分會場一角

第二場(14︰30-16︰00)

主持人:呂澎、王端廷

發言人:魯虹、俞可、殷雙喜、王端廷、王林、賈方舟

自由評議人:姜怡翔、賀丹、白林坡、與會者

魯虹

中國當代藝術並不是從傳統文化中自然延伸出來的,它的觀點資源、視覺資源毫無疑問都是來源於西方當代藝術,特別是到了後來,中國藝術家走向國際,逐步迎合西方。反映在三方面:有的通過借助西方的觀念,有的借用西方的手法,有一些藝術家觀念雖然來自於我們自己的現實生活,但是手法是對西方的學習。

中國當代藝術過程中目前還有一些問題值得我們注意的: 比如簡單的挪用中國符號,特別是對文革一些符號的簡單運用,有一些是為了迎合市場,有一些是為了迎合西方,缺乏藝術家自己的想法,也缺乏對當下和歷史的關注。還有一些打著傳統的符號,把傳統符號當成商業噱頭反復運用,這個過程中都是我們值得注意的。

當代藝術中國化的過程才剛剛開始,很漫長,怎麼樣走向本土文化,我覺得這是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有志于此的藝術家繼續努力。

俞可

當代藝術這幾個字可以不一定要,用另外文字替代更好。中國當代藝術的實踐方式,只是一個全球化產生的結果,中國文化實踐離不開全球化的影響,今天我們對全球化命題有了不同的看法,但我認為沒有西方的文化和藝術的參照,像我們這樣第三世界國家,關於經濟政治、社會變革的說法就顯得很抽象。

正是由於上個世紀來自于西方思潮的影響,中國藝術才漸漸脫離了文藝的軌跡,產生出一批形成社會變革的對應。也正因為這種全球化才讓我們通過對上個世紀中期的中國藝術的反思,看到中國社會的問題所在。

一個很嚴峻的現實:就是中國整個藝術生態錯過一個最好的時機,這個過程當中沒有建立起自身的活力、有效的藝術生態系統,不管是一個星期以前的巴塞爾,一直到我們今天整個的藝術現場,我覺得這才是我們真的需要思考的。

殷雙喜

首先我覺得當代藝術不是一種媒介,上午說當代藝術不包含繪畫,我覺得這不是用媒介劃分的。第二當代藝術也不是一種風格,是藝術家對當代的認識和表達。

美國最初的雙年展是美國的美展,很快變成社會性國際展覽,全球藝術納入美國視野,把國際藝術變為自己的藝術。我對我們中國青年藝術家寄予厚望,希望他們可以代表中國參與全球文化交流和討論,展現中國的風采,而不僅僅是討論中國的地域問題,特別是一些個人的瑣碎情感,一些小體驗,像青春期的殘酷和憂傷等等,格局太小,沒有體現真正的中國性。

王端廷

發言題目是《對中國抽象藝術的認識》。

中國抽象藝術來源於西方現代抽象藝術的啟迪和引領,中國抽象藝術始終不是西方的翻版和複製,中國抽象藝術有不同西方藝術的本質特徵。中國抽象藝術呈現不是形,也不是意而是態。中國的抽象藝術創作非常符合態字的本意,世界萬物為所感知到的屬性不僅有形還有態,但是形和態意義不一樣,形具有物理、外在的看得見的,態既有物理的、外在的、看得見的,又有非物理的內在的、看不見的和不可測量的性質,例如心態、情態、神態、俗態等等。實際上態字在漢語裡是一個被形字用法上使用更多,含義上包含更廣的字。

狀態主義抽象藝術家注重創作的手工性,及作品和每一個細節均為藝術家人為製造控制產物,而非自然生成結果。狀態主義抽象藝術注重內在精神狀態和外在面貌的同構性,追求心態和物態共通性,因此有生命的溫度,每一塊色彩都流露出情感的密碼。狀態主義抽象藝術家通過作品表達自我生命對外在世界的反映和態度,通常情況下不表現內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衝突,因此創作是滋養生命,那樣的創作消耗生命。 狀態主義抽象藝術本質擺脫外在束縛,追求獨立自主的創作主權,追求藝術的自由和解放,這與所有抽象藝術的精神完全一致,這樣的精神仍然具有社會的現實意義上的價值。

總而言之,狀態主義抽象藝術既不如西方抽象藝術形式主義範疇,也擺脫中國傳統寫意概念,不僅擴大抽象藝術邊界,而且推動抽象藝術的進步,狀態主義是中國藝術家和世界抽象藝術發展中做出獨特的貢獻。

王林

我想探討的問題是《知識是權利的力量》。

啟蒙主義在今天已經經過後現代思想家的反響看的很明白,整個西方世界是普世的追求,就是一種啟蒙主義的君子平衡,是對普遍性的追求。盧梭說人是生而平等,沿著這個思路不僅要求白人之間平等,而且要求白人和黑人同樣享有平等。這樣一種君子平等在今天其實已經有很大的問題。那麼我的看法,我覺得應該提出一個關於知識權重的重要性,通過知識權重這樣一個概念,來追求人權的均衡,而不是一種君子平均的品種。

當然我有我的理由,一個首先我們現代人是怎麼形成樂觀,現代人不是自然人,也不是鄉村人,現代人是經過現代教育形成的,教育在人的生命當中,在人的現代化構成當中起著非常大的作用,所以現代人是教育的結果。所以當我們面對很多由於這種君子平等造成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應該重新思考知識、權重和君子平等之間的矛盾和關係。

承認人類基本的人權訴求,但同時重視教育結果的差異性,才是當代文化最基本的訴求。藝術只不過是人文訴求創造性的結果,就像吳冠中先生說的一句話“知識份子的天職就是推翻成見”。

賈方舟

主要談兩點,一是當代藝術的基本特質是批判,二是當代藝術基本精神是自由。我指的是基本的特質,不是說全部,這種批判的特徵是兩個層面上展開,一個是在社會層面上展開,一個文化層面上展開,也就是說當代藝術既是一種社會批判,也是文化批判。

首先從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家的角度來看,必須是做一個當代人對他所處的時代,和生存現實去有一種質疑樂觀態度,對當代人精神困境和文化困境有所回應,或者作品中體現精神探索的批判性立場,或者在作品中體現一種對不同材料、不同形式的一種實驗精神。 第二點,當代藝術的基本精神是自由,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他不需要根據一個什麼定義來做藝術,當代藝術家是自由靈魂,不需要誰規定,他想怎麼做就可以怎麼做,這是一種當代藝術的精神。

薑怡翔

首先我認為當代藝術不是洪水猛獸,但也不是濟世良方。是存在樂觀,但是無疑當代藝術對當代文化的價值有積極意義,因為任何事情的發展和進步有主動和積極的一面,但是一旦形成固化的這種藝術形式或者精神語言的時候,容易固步自封,這個時候如果有一種新的語言形式刺激他,不管你是反對的,你是質疑,還是你是積極的去接受,那麼無疑會對你的傳統文化形式和形態會有一個多方面的作用。這種作用就產生了兩種態度,一種是堅決否定,一種態度是非常的支持和接受。

在關於當代藝術這一方面,應該用一個常態的心態去面對當代藝術,也不要怕,也不要興奮,該來的時候就該。但也不是說貼上當代標籤以後就都是先進的,裡面也是有好中差,也是有糟粕,也是有精華,作為一個實踐者來說,如何辨別糟粕,如何取其精華,這是我們每一個人作為實踐者自己所應該具備樂觀能力,如果有這個能力這個事情就可以學習好、集成好,如果沒有就中毒了。

賀丹

我對當代藝術的認識是從法國十幾年的經歷到現在。我是極力推舉當代藝術,也理解很多老師,有親身體會,我當時去法國學技術,去盧浮宮臨摹,去巴黎美院學材料,後來走到當代藝術,時間很長。我也理解很多老師不能夠接受當代藝術,所以我在推進的時候非常慢,也讓學校的很多人能夠體會到,我覺得當多藝術在教育中的推行也讓同學們一點一滴知道,我們學生對當代藝術非常感興趣,我們學校也有這個課程,我們學校當代藝術課程是自發的,而且現在我們當代藝術課程已經有了規模,這個值得欣喜。

另外,當代藝術誰都擋不住的,就像我們的科技和我們變老一樣,是自然規律,一定會發展。當代藝術就是我們的未來。

第一分會場一角

第三場(16︰15-18︰00)

主持人:殷雙喜、冀少峰

發言人:顧丞峰、楊小彥、尤西林、周曉陸、尹吉男、佟玉潔、楊超

自由評議人:彭德、薑怡翔、賀丹、與會者

顧丞峰

發言的題目叫《當代藝術的審美兩端》,談的就是當代藝術從審美的角度做一個界定,和現代藝術的區別在哪裡,這個問題已經長期困惑著我自己,我做了一個簡單的梳理。

剛才賈先生也談到當代藝術的批判性和自由,這一點我是同意的,但是我要加以補充的是,光有批判性和自由是不夠的,還有審美的另外一端,也就是流行性,這個東西也是我今天主要談的,共同構成了我們當代藝術的一個主要特點。我認為當代藝術在審美傾向兩端,首先這一端集成現代藝術的批判性和反思性。另外一端是依託大眾文化的流行性。所謂流行性,它還可以細分,其中一個就是叫媚俗,國內也有翻譯成客奇,就是一點流行性中的分支。另外一個叫融入。

總體來說,當代藝術是震驚與流行的複合體,既保留現代藝術震驚的美學追求,又有媚俗與融入作為流行性的審美內涵,共同構成了一種典型的後現代的審美狀態,我們稱之為叫當代藝術,也可能我們當代性就體現在這裡。

楊小彥

我談一個稍微跟我傳播有點關係的問題,首先我覺得今天我們正處在巨變的前沿,甚至我覺得我們就在巨變的漩渦當中,趣味、知識資訊的傳播和全球化的形勢正在發生或者已經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尤其當代藝術我們也在面臨這樣一個變化,今天年輕一代的成長,新的趣味正在湧現 。

我們是印刷時代的殘存生物,很多學術標準和判斷,包括爭論方式,都來自於由來已久的創作人類輝煌文明的印刷時代,今天這個時代其實一直在越來越加速度的消退,也說明傳統藝術的方式可能也在以我們所料想的方式消退。我理解這個挑戰,這就是當代藝術必須面對和回答的一個問題。

當代藝術是問題,不是審美,背後是批判,對社會持續的、敏銳的關注和反映,也許他的反映可能不得人心,可能大家會覺得有問題,但是就問題本身沒有問題,我們可以用別的方式再嘗試。

朱其

我個人認為,當代藝術也還是在進行中的事情,還沒有完 。

當代藝術有兩個特徵可以考慮,一是符號學的形象;第二當代藝術更多是影像敘事的傳統;我認為,第一現在沒有辦法確認什麼是當代藝術,第二我們只能確認什麼不是當代藝術,這個是可以定義的,因為過去的特徵已經很明確。第三個是我們能確認一兩個跟過去明顯不同的新出現的特徵,比如符號學的形象,多媒體的影像敘事。我們目前對當代藝術的討論也好,包括像已經出版的幾本當代藝術史的著作,更多的感覺是一個泛當代藝術的概念,在中國特殊語境的泛當代藝術的概念,這個作為社會媒體討論,或者愛好者討論是可以,我們作為一個專業的評論理論會議還是應該回到學科本身來界定,雖然界定不清楚,但是一定的嚴格共識還是需要的。

尤西林

發言題目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歷史地位及其面向現實生活樂觀迫切性》。有四個方面內容:

第一,中國當代藝術是顛覆文革為代表的現代中國社會組織與權威意識形態所塑造的感知模式的激進運動。

第二,即使是基於全球化超越地域民族差異的當代藝術,其“當代性,也首先應理解為同時代性。

第三,無論是國際主義化理解的西方當代藝術為尺度,或是以古代水墨傳統為立場,都脫離了藝術的現實生活這一本體關係。

第四,古今和中西這四個維度在我們今天的討論中不斷出現,有時候說傳統,有時候說現代,一個說中國,一個說西方,這四個維度中“今”是最重要的,無論是作品或者閱讀、觀看都是活著人的行為,而這個“今”可以看到不僅是啟動古代水墨傳統,以及舶來西方藝術史對它的生活世界,是我們感知的一個基礎,而且也是我們的藝術性和感知,和深度的反省探索的精神世界,因為本身就包含一個精神世界,需要我們去進入,而不是簡單給觀眾提供一個熟悉的東西。

周曉陸

第一, 考古學家是當代藝術的天然盟友,因為考古學的任務是一層一層的解決歷史存在的問題,包括藝術存在的問題,而考古學家是掐尖,就是選最好的講,各個時代比如夏代、商代、漢代、唐代,一定是那個時代最好的藝術,我理解的當代藝術應該成為最好,使當代藝術成為未來的傳統。未來考古學家也會研究今天我們所說的當代藝術。

第二,考古學是寬容的,因為考古學是類似過去的百科全書,它要包容一切社會的、歷史的現象,我們只講藝術,藝術的載體是多樣的,分類是多樣的,這個基礎上有什麼不能包容的呢。 對當代藝術來說,我們認為有一條也是適用的,沒有流派就沒有藝術,我們當代藝術與其經驗性的討論上帝長幾根鬍子,不如在中國當代藝術的流派分析上多做一些工作,這個流派也應當是豐富的,中國的當代藝術在未來可以和世界有一個比較級,我們怎麼比的問題。

佟玉潔

發言主題主要是《提升中國當代藝術幾點建議》。

提升中國的當代藝術,特別是一個區域性的當代藝術,一定要有很強大的藝術批評的氛圍,就是它不僅體現在藝術院校有一個區域性的當代藝術課程設置,更重要的是要有當代藝術批評的機構設置,搭建有規模的藝術平臺。為此我想提幾點建議。

建議一,建立當代藝術批評的研究院,在一個藝術院校建一個大平臺的當代藝術批評研究院,可以是一個無行政級別的院校機構,一定是一個很專業的學術機構,同時這個研究院可以聘請全國範圍內的專家、學者為研究員,任務不僅僅是培養當代藝術批評類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同時也從宏觀的角度來把握當代批評的大方向問題。

建議二,建立若干的當代藝術批評方向的研究所,在當代藝術批評研究院的這樣一個框架下,成立若干的研究所,但是方向必須是當代藝術,那麼就可以包括很多學科的研究所,比如說當代藝術的社會學樂觀研究所。

建議三,每年研究成果可以作為當代藝術展覽或者是學術出版的形式進行,這個很多學校都在實踐,比如說展覽學校一定資金的支持,然後自籌資金,比如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的美術館,我覺得這個美術館可以做一到兩個當代藝術,學校要給一定支持。包括出版跨學科的當代藝術的輪作支持,現在很多院校都在改善。

呂澎

我想最近若干年當代藝術在進行交流、對話、相互批評這個過程當中出現的兩個問題,談一下我的體會。第一個問題就是同樣的語言、同樣的形式、同樣的一個詞,有完全不同的表述,這是我們在溝通和交流過程當鐘。第二個是站在社會、歷史和藝術家所處的時代語境上下文來討論這個問題,又是另外一個表述,所以就形成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判斷。

我的結論是在討論中國的當代藝術的時候,或者發生在中國新的藝術現象的時候,究竟該如何去盡可能的尋求大家的相互理解,去發現我們今天的藝術現象的價值和問題,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藝術,我們的理論,我們的藝術實踐才有可能進步。

爭鋒話題

黃河清:今天這個會議我聽了半天大家對當代藝術概念還是不清楚,有的人說不要定義什麼都可以,還有就是你這個定義是西方的,當代藝術西方的定義,其實我覺得是,這個當代藝術是西方的定義,根據西方的當代藝術定義,它一般是指60年代以後在美國所興起的波譜藝術,這種樣式不是時間概念,可以是杜尚,杜尚當然是當代藝術,這個當代藝術是美國式雜耍,是一個非常不打自招講出來,是美國地主義,不要否認這一點,然後給戴上垂直化的普世的外貌,在二戰以後向全世界推廣,這樣的東西是無可爭議的,我是學美術史的,我是法語專業,在座外語沒有比我好的,西方我待了十年,所以我在講當代藝術緣起的時候,你們否認我的時候,稍微謙虛一點。

冀少峰:我特別尊重,我也不是因為你的鼓掌。

黃河清:首先搞清楚當代藝術不包括繪畫。

冀少峰:我們尊重會議規則。

黃河清:當代藝術說繪畫已經死亡,嚴格定義上當代藝術不包括繪畫,但是中國對當代藝術的說法比西方的更泛一點。

彭德:我對河清先生的發言提出質疑,你說你在法國待了十一年,法語比在座所有人都好,這很自負,但是確實有理由,我們都沒有你好,但是這十一年你在法國,離開了中國,中國當代藝術的上下文你不知道,這一點你是無知的。在法語上我們無知,但是你對待當代藝術是無知,你不知道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出現樂觀當代藝術,它不是美國中央情報局操縱的結果,中國樂觀批評家、中國藝術家都不是那麼好操縱人物。在座的哪一個批評家,哪一個藝術家被美國中央情報局,或者被法國操縱過嗎,那你就不能輕率做出判斷。

賈方舟:河清先生剛才說我是偷換概念,我再申訴一下,我是舉一個例子,一框水果裡面有葡萄、桃、梨、蘋果,今天討論的是蘋果,這個蘋果首先它的前提是水果,但是黃老師說蘋果不是水果,那還要討論什麼,沒有討論的必要了,所以你應該拒絕這個會你說當代藝術是雜耍,不僅否認當代藝術,也否認了當代藝術研討會,也否認了彭德舉行的這樣一個會議,也否認了西安美術學院做的這麼一件重要的事。聚集這麼多人,按美院領導都在參加這個會,結果我們討論一個雜耍不很可笑嗎。

彭德:雜耍也是藝術。

第二分會場現場

第二分會場上午(10︰30-12︰00)

主持人:楊衛、周俊玲

發言人 朱其、梁克剛、聞松、高嶺、杭春曉、盧緩

自由評議人:謝慕、王建玉、其他與會者

梁克剛

有一個非常奇葩的現象,甚至同一城市的不同區域好像處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北京很典型,在市區跟紐約一樣,走10公里到了三環邊的城鄉接合部完全是100多年前的場景,這種狀態。

隨便估算了一下,這個東西肯定沒有辦法調查的資料,作為15億人口的大國中國到底有多少人真正理解和懂得當代藝術。我大概估算了一下,資料量比較樂觀,港澳臺大概20萬,北上廣深大概20萬人,這是根據看展覽的狀態,在當地或者對現代當代藝術感興趣的人,其他11個一線城市加起來5萬人不錯了,我經常在各地做展覽,有切身體會,剩下所有區域加起來5萬人感覺都有點樂觀。全中國按照現在比較樂觀的估計,大概我們50萬人能理解和懂當代藝術,如果是50萬人的話占總人口比例大概千分之三。

有多少人真正能夠從事當代藝術的創作和研究,當然很多的藝術家和美院,你覺得你做當代藝術,可能還入不了門,我估計了一下創作和研究人群不超過3000個。

聞松

發言提綱叫《當代藝術的現實語境及精神意義》。當代藝術的現實語境,我說宏觀的形式非常不樂觀,不樂觀是什麼?我們知道當代的維權之下藝術形態的管控,可供我們深入研究當代藝術空間非常狹隘,在當代藝術研究中繞不過去的東西太多了。如何面對這種缺失獨立判斷的研究窘境,我覺得這是一個現實,因為面臨著當代藝術研究,並不是說我們只是大家一熱就是當代藝術了,好像把我們的話變一下放在美術館裡面,你就變成當代藝術,不是這樣的,必然要牽扯到一個獨立的判斷,你沒有獨立人格判斷和價值判斷,你很難進入到所謂的當代藝術語境當中。

我覺得老一輩的批評家,他們要聽聽年輕人,他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知識結構的老化,為什麼?這個知識結構比較老化,缺少普適價值觀,經常走場這樣狀態,你看看他們的專著就知道,看不到有價值的東西,那麼多發言和會,什麼會都在找他們,他們呈現思想沒有,呈現出判斷沒有?沒有,而且是一種誤導,這一點是非常值得重視的。

高嶺

我認為最近幾年有一個重要的專項,關於當代藝術中間自然的復興。

前30年的藝術, 1978年到2006年全部都是人物畫,都是社會裡面的批判等等。

總得來講,現在回望傳統、啟動傳統、轉化傳統,用新的媒介、方法來進行創作,成為中國藝術的重要方向和轉折。能夠討論人類共同的話題,就是自然,就是環境,就是可持續,關於我們更大的生存條件。過去對當代藝術的瞭解,認為當代藝術一定是社會批判,所以一定跟政治有關係,更大的政治是關注全人類的生存和環境,這個更加關注,這個比過去的更大更重要。

杭春曉:

我認為:今天當代藝術過於做價值判斷,而輕史識的認知。

我們講群體生效的藝術,首先要檢討內部關於生效的看法,在檢討完生效看法之後才能找到所面臨的群體化藝術, 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是哪一個藝術現象一定要獲得成功以後才是我們觀看的物件,那些大量不成功的,甚至讓我們鄙意的,一旦形成到群體化的觀看通道,也許能夠提供一個進入到中國審視,進入到當代審視的橋樑。在我看來這樣的橋樑所帶來的價值恰恰才是當代藝術最核心的存在意義。首先要檢討我們自己站出來批判地時候,我們批判依據和立場邏輯是不是仍然是自己的權力意志的獨立。如果實現這樣的檢討,那麼當代藝術所謂批判就不是簡單的拿著喇叭和棒槌上街幹活的事,而是一個精密的,自我解脫的事。

盧緩

我想談一下技術和藝術的關係,在西方科學主導下的技術和藝術一直有著很密切的聯繫,從文藝復興以來科學進步一直影響著技術的發。

我最近在看一本書《未來簡史》,談到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概念,我想這些方式會不會為我們改變藝術現有的思考模式,也就是今天我們的藝術如果能直面新技術所帶來的文化生態,會顯得更有意義。

楊衛

今天的發言雖然各說各的,但是有很多交叉的地方,比方說文中(音)說到要藝術風格史比較中,反過來盧緩說到技術可能會推動精神史、藝術史的發展,還有關於傳統如何轉換為當代,高嶺先生和梁克剛先生做了一個中國當代藝術的梳理,和西方做了一個比較,杭春曉從個人話語和個人語境之間的關係,用他的語言建立一個新的通道。雖然各說各的,但是還是切入到今天所面臨的諸多問題 ,這可能也是當代藝術本身的格局,它是一個多元格局。接下來不多說了,留給自由評議人,雖然上面寫了謝幕跟王建玉,其他與會者可以參與,我們可以進行

謝慕

這兩年當代藝術界對於自然話題的作品與展覽是層出不窮的,這個與高嶺老師提出來的自然話題其實是有很多關係的,也和中國人的自信有很大的關係;今天的當代藝術裡面,不僅僅是技術與藝術的問題,也包括跨界的藝術,我知道很多年輕的當代藝術家,教育背景不是美院的教育背景,很多是學電腦出身的,或者學醫學出身的。這樣一批知識精英階層進入到藝術領域裡面,他們做了很多藝術創作,這是當代藝術發展的另外一個方向。

另外提到的技術與藝術的關係,其中有一條是人工智慧,我們一直關注是人工智慧與藝術的關係,以後實際上今天人工智慧是可以創作出各種橫好的書畫作品,以及我們看到的機器人創作。同時,李開複在前幾天談到一個問題,未來有50%的人類被人工智慧或者被人工智慧的機器人所取代。我想提出的一個思考:未來我們的當代藝術家在人工智慧的社會環境中,它有沒有存在的意義?

王建玉

可能有幾個問題,作為一個個人在今天,你所有的事情都是和現實有關,不管你選擇藝術還是不選擇藝術,不管你在哪個階層。如果我們談藝術和文化的時候,很多情況下很多人是屬於社會分層比較少的那一部分,好像梁先生說有多少人懂當代藝術,這個應該是一個比較有意義的事情。當西安對當代藝術的認知,這幾年來一直處在普及的過程中。大家能接受,回到個人,你的出發點,你的訴求。

第二分會場一角

第二分會場(14︰30-16︰00)下午

主持人:盧緩、茹雷、王檬檬

發言人:管郁達、杜曦雲、段君、吳鴻、楊衛、舒陽、武小川、茹雷、張渝、陳華、楊兵、宗峰

自由評議人:吳克軍、王檬檬、其他與會者 周俊玲、楊西、盧川、其他與會者

管郁達:

我的結論很簡單:當代藝術的討論今天必須面臨一個轉換,實際上近些年在中國國內的鄉土實踐,我們現在很時髦的談藝術的參與性和介入性的問題,實際上是單一敘事的建樹,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向,所以鄉土在當代藝術當中不是說畫鄉土,而是說鄉土作為一種傳統和經驗,和現代性是發生這樣一個碰撞,也可以轉化出新的生命。

杜曦雲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包括西方發達國家人對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冷落和購買力下降。尤其去年下半年大家不得不承認當代藝術的市場方面有簫條期,甚至說是一個寒冬,這個寒冬到現在為止不但沒有回暖,甚至更加進一步降溫。市場丟了之後,大家應該想想衡量當代藝術的標準到底是什麼。我個人有一個預測,下一步的發展,藝術界面臨的是當代藝術指標,當代藝術往下發展的話兩個方向會比較明顯:一個方向是少數人的堅持,獨立批判的精神和意識,在這個當中要把握好分寸和尺寸。另外哲學的意義,它會更加迎合消費群體的需求,它下一步的表現這樣的藝術作品會更加流行,要麼是視覺上非常俗的,要麼迎合了民族文化主義,我個人的看法。

段君

我之所以從事當代藝術的行業,或者當代藝術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是當代藝術是一個自由主義的產物,或者說在自由主義核心框架之下工作的領域。第二個,我個人也非常看中,當代藝術更多在關注一些黑暗的東西,關注黑暗的東西跟自由主義是聯結在一起的,所以我想黑暗的層面一個對外界表現社會的陰暗層面;更重要也是今天當代藝術比較缺乏的一點,表現我們人性自我的黑暗,所以我想我一直很強調作為當代藝術的自我批判,就是要去認識到自己在人性上面的黑暗因素。

吳鴻

我想講五個小觀點,

我的第一個觀點:人為的分類,可能會發生觀點上的交鋒,不同人群似乎有一個不同的架構主體。

第二個問題,對於當代藝術的理解角度不一樣,表達的方式不一樣,我們對於當代藝術的解釋產生各種各樣的解釋。

第三個問題,是想對於中國當代藝術從上世紀80年代以來雙重人格特徵的分析。

第四個問題,主流化的利益驅動。

最後一個,到裁判式批評的盛行,現在自媒體的出現,用道德批判的方式代替藝術批評,這裡也是雙重人格,我們可以對別人有一種過高的道德要求,對於自身反而認為自己怎麼做,

楊衛

今天的前衛藝術在學院裡面,,當代藝術的民間化已經被市場收購了,學院裡面因為沒有經濟壓力或者等等,所以他保持了相對的前衛性。

我看到的多數藝術家也同時出現一個問題,也是形式越來越漂亮,這種漂亮都是因為市場造成的。儘管這些藝術家沒有機會實現語言實驗,無論是學院還是部分藝術家問題都是一樣,不是說現在發生轉移了,先鋒藝術轉到學院裡面,這個觀點不成立的,這是我們共同面臨的問題。但是怎麼樣去解決這個問題,我無法給出答案。現在很多先生們都已經涉及到價值觀,提示出最後沒有那麼樂觀,不是像原來一樣,這個不行了就轉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可以復活,這個我覺得是一個淨化的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其實是我們今天中國藝術所共同面臨的新問題。

舒陽

20年前,日本策展人來到中國提出來,我們應該把當代藝術的重點轉向亞洲。

在國際主義之外,我們談到後現代主義思潮的時候也會有地域主義的思潮回歸。我覺得我們在理解當代藝術的框架之下,尤其是中國當代藝術已經不是說中國自己的當代藝術,也不是說西方的當代藝術,它是在相互作用中間伴隨著殖民化甚至幾百年的運動。我們臨時用到一個詞叫“地級主義”,地方和地方之間的概念來試圖重新思考或者重新規劃我們跟當代藝術的認識。

吳克軍

我們對當代藝術接受的問題或者效果美學的問題,這一塊考慮的比較少,更多是就本體談本體,我們缺乏一種遠觀,這樣容易變成小圈子的智慧。我們涉及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我們所謂的當代藝術誰在看,看什麼,怎麼看,看到了什麼,看對了嗎,能看到更多嗎,看完了之後怎麼辦的問題。也就是說從創造到審美接受,然後再到進化這樣一個過程,或者是這樣的一個脈絡,但是我們往往所談論的癥結全是在創作的這個環節。

王檬檬

這個環節叫做評議對我來說有點大,今天下午大家所談話題的面非常廣,都是點狀的,如何評議我表示置疑,我沒法評議,因為問題太多、太大。對我來說,只能對我有一個更加堅定的判斷,我們現在當代藝術正在發生的問題或者對於預測,或者對於問題深度的總結,我們只能把它放置到歷史的動態語境之中去。我最近也一直比較關注新歷史主義的態度,我想最主要對於當代藝術問題的看法或者處理不妨採取懸置的看法,一個是自身對於事情本身的判斷,另外一個是更加來自於主觀的意識。現在提出各種各樣的觀點,對於一個正在動態,正在發生的藝術形態來說做價值判斷為時過早,我想保持自己新歷史主義的觀察方法或者一種觀點,繼續看下去。

武小川

發言題目叫做《藝術、國家、教育》。隨著我談論的問題,可能這三個點都要從教育本身進行。

其實教育這個事情第一個概念,20世紀現代中國的藝術被教育塑造的,這一點大家應該有基本共識,在20世紀上半段來說,原來是科舉進入到教育和知識精英的層面,建國以後更是這樣,凡是從事藝術都是從教育出來,所以教育是藝術的根本。

在中國當代藝術這幾十年,我個人認為出現了幾種叫做異質同購的對向模型,第一組叫做反賊和招安,對立的一面是某種招安。第二個是江湖和體制。第三個是野生和圈養。第四種叫做批判和頌揚。這四個模型都是以藝術為構建社會和國家的意識前提下進行的雙向選擇和雙向流動,在人的體制上也沒有那麼大的對錯。

茹雷

我的專業是建築學,也是因為這樣一個傳統,實際上從現實主義開始,從過程主義,到包豪斯,最明顯到後現代,整個藝術界和建築界都是河流的狀況,我嘗試有沒有可能引入一個新的概念或者角度,從這個角度來審視當代藝術所面臨的情況,而這個角度是一個叫做主題公園的角度。它是來自於美國的一本書,開始討論,關於主題公園和美國城市關係的討論。

最後回應一下對於當代價值的判斷,我也認為當代是自由主義所驅動,是反體制的。自由主義所發動的藝術,今天可能走到了一個危機或者盡頭,今天是越來越固化為價值和定義的東西,當代很可能像近代一樣,不是跟我們線下繼續現行的時間所相關的,可能曾經是烏托邦,但是現在烏托邦無所謂實現不實現,只要有一個卡通版描繪。

張渝

發言題目是“當代藝術的批判性及其歷史局限”。

關於當代藝術,會有很多話題,靈氣與機靈;批判與超越;匠人與哲人;智性與感性;文字與圖像,等等。但是,當一個展覽或一種力量,把意識形態的批判性或針對性視為一種藝術的尺度時,在其發生之初,就有了歷史局限。由於這種局限,一些具備自身當代意義的作品,反而耗損了自己的當代純度。

當代藝術有綜合、並列、拼貼等創作手法,但所有的手法都是為了維護藝術的品質,而不是湊數,趕場,虛張聲勢。任何時候,藝術最為可貴的品質,都是藝術本身的純度,而非其他的東西。

陳華

發言目“當代藝術與中國國們情感結構構建”。

當代藝術在這樣一個大背景下最終呈現出來的,帶著歷史的責任,最終也肩負著歷史給予它的責任,主要表現出兩個價值,一個是當代藝術作品的表現,表現內部情感構建和不完整性和構建性,在這個過程中藝術家、當代藝術家推出來的產品在這個過程中,在引導和逐漸涵養國民對藝術的見解,最終催生了當代藝術。

楊兵

一件作品要完成它的社會功能,經過創作、展示、解讀和流通環節,其中只有創作環節還沒有納入作品價值判斷體系當中,創作環節是個人體驗和自我解讀的過程,也是詮釋作品真實價值的解讀者,更是個人體驗的過程,所以藝術家對於個人體驗來關聯社會,並將個人體會作為作品價值的重要要素。今後“去圖像化”解決了一個問題,我們剛才在討論當中對當下藝術作品的評判體系,就是由評論家或者是策展人,或者是投資人來進行解讀或者價值判斷,這種價值判斷其實對什麼有意義?

楊西

我的觀點,首先要談當代藝術,要談一個當代人的概念,具有當代性的當代人才能做出來一個當代藝術。如何界定當代人,我引用阿甘的說法,他認為作為一個當代的人,他需要與這個時代發生關係,其次他跟這個時代或者社會保持一定的距離,他用敏感的狀態觀察社會的問題。我認為當代藝術家應該具有這樣的特性,所以他所做的藝術,他直接指向當代藝術核心的概念。

盧川

誰在看當代藝術,那就是年輕人,如果有一個地域的話,其實我們也可以想到是什麼樣的一群人,除了和藝術有關的從業人員之外,可能是那些我們認為有另類的文化趣味的年輕人。

高嶺老師認為當代藝術曾經以批判為主,然後走向對自然的關懷。有很多老師認為當代藝術的批判性在削弱,已經喪失了,我覺得這個事可能不用悲觀,它是必然的趨勢。

結束語:會議結束,關於當代藝術的實踐和討論終將繼續不息。

編輯:張麗敏

放心收藏,全球見證,掃碼立即送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