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圓明園四十景,我們在照片裡找到了,可惜是這樣的……

本文源自:中國攝影出版社 舊京圖說

圓明園最初占地不過20萬平方米,胤禛即位後,圓明園逐漸成為離宮型皇家園林。自雍正三年(1725)起,先是在原來的圓明園南部建起宮廷式的殿宇,

並頒發詔書。此後,又向北、西、東三面大加擴充,成為面積達到200余萬平方米的大型宮苑。到乾隆九年(1744)最終形成著名的“圓明園四十景”,包括:

正大光明、勤政親賢、九州清晏、鏤月開雲、天然圖畫、碧桐書院、慈雲普護、上下天光、杏花春館、坦坦蕩蕩、茹古涵今、長春仙館、萬方安和、武陵春色、山高水長、月地雲居、鴻慈永祜、匯芳書院、日天琳宇、澹泊寧靜、映水蘭香、水木明瑟、濂溪樂處、多稼如雲、魚躍鳶飛、北遠山村、西峰秀色、四宜書屋、方壺勝境、澡身浴德、平湖秋月、蓬島瑤台、接秀山房、別有洞天、夾鏡鳴琴、涵虛朗鑒、廓然大公、坐石臨流、曲院風荷、洞天深處

乾隆元年(1736年)正月,乾隆皇帝傳旨如意館為圓明園各“殿宇處所”畫分景畫樣,命名《四十景圖》。《四十景圖》在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被侵略者掠走,獻給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直到21世紀,從法國原版引進的高清《圓明園四十景圖》,

其真容才得以跟中國讀者見面。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攝影出版社近期出版的《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一書中,兩位有心的圓明園研究者劉陽、翁藝從圓明園被毀後拍攝的老照片中,找到了四十景中的部分建築。穿梭於繪畫與老照片之間,對比圓明園鼎盛時期的恢弘壯麗與被毀後的滿目瘡痍,令人倍感唏噓。

夾鏡鳴琴

夾鏡鳴琴位於福海南岸,雍正時期就已建成。夾鏡鳴琴是依照李白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的意境建造的。夾鏡鳴琴主體建築是一座橫跨在水上的重簷四坡攢尖頂橋亭,亭子上掛乾隆禦書“夾鏡鳴琴”匾額。

20 世紀60 年代佚名作者拍攝的夾鏡鳴琴遺址照片。兩邊的夯土堆就是當年橋亭的基座,東邊的夯土堆上還建有一座簡易小屋,夯土背後可清晰地看到福海中央蓬島瑤台三島遺址。此時的蓬島瑤台中島為一個氣象站,西島也有居民居住。

坐石臨流

舍衛城位於後湖東北,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坐石臨流的一部分,建于雍正五年(1727年)前後。舍衛城俗稱“佛城”,是圓明園中唯一一座獨立的城池,城四周建有厚實堅固的城牆和高大的門樓。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後,舍衛城中十萬尊大小佛像、設施、法器被洗劫一空,只留下城牆和城門。

1882年,由法國人羅伯特·德·賽瑪耶拍攝的被毀後的舍衛城大門,此時舍衛城大門基本保存完好,雍正帝題寫的“舍衛城”三個字仍清晰可見。

民國早期拍攝的舍衛城毀後殘跡,照片拍攝者均不詳。

舍衛城在民國初期尚存有大量城牆殘跡。1921年9月至1922年11月陸軍十六師曾多次派大批車輛、人員拆毀舍衛城殘餘城牆,上圖是日本人常盤大定、關野貞在這次浩劫之後拍攝的。如今,舍衛城遺址僅存東西北三面殘牆,建築基址已蕩然無存。

濂溪樂處

濂溪樂處亦稱“慎修思永”,位於圓明園偏北部,是一處山擁水抱的園中之園。知過堂在慎修思永殿后(上圖紅圈部分),大殿七間接前抱廈五間,內懸乾隆皇帝禦書“知過堂”匾額。

1882年由法國人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拍攝的知過堂。

匯芳書院

斷橋殘雪景觀屬於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匯芳書院中的一景,位於整個圓明園的西北方向,紫碧山房之南,鴻慈永祜之東。此景是用太湖石堆成的石橋,仿照杭州的意境稱為“斷橋”。

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于1882 年前後拍攝的斷橋殘雪。

鴻慈永祜

鴻慈永祜,亦稱“安佑宮”,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於圓明三園的最西北,為清帝禦園皇家祖祠。

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于1882 年前後拍攝,圖中安佑宮前的華表,共兩對四根,民國年間皆流失出園,一對今在北京大學西校門內,一對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街分館院內。

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于1882 年前後拍攝,拍于安佑宮外層宮牆北面內側,中列三座琉璃券門,各面寬5.44 米,進深3.84 米。羅伯特·德·賽瑪耶應該是在安佑宮內部由北向南拍攝的此門。從照片上可以看出,拍照時安佑宮和石橋尚保存完好,兩者後均毀於1900 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

魁星樓

鴻慈永祜(安佑宮)南部西側河外為劉猛將軍廟,在南向小院裡建廟宇三間。此廟始建年代不詳,據乾隆《實錄》載,乾隆七年(1742)三月十九日,帝詣劉猛將軍廟行禮。乾隆五十八年(1793)遵旨翻修劉猛將軍廟一座三間,照舊式油飾彩畫,並拆墁院內甬路 6 米,銷銀 277 兩。據盛期三園平面全圖所見,月地雲居西北角、劉猛將軍廟東南臨河有座圓形建築,1933 年《遺址實測圖》則顯示為八方形,並標名“魁星樓”。

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于1882年前後拍攝的魁星樓。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於福海北岸,與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同名。平湖秋月東面有一座吊橋,福海的大型遊船都從此口進入北面的大船塢停靠。橋的東段高臺上建有一座重簷攢尖頂木亭,亭外懸掛乾隆御筆“兩峰插雲”匾。

攝影師賴阿芳拍攝於1879年的兩峰插雲亭,從此照片可知兩峰插雲亭並未毀于英法聯軍的大火。

方壺勝境

方壺勝境,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方壺勝境基本建於乾隆三年(1738),整個景區建在福海東北角的港灣內,是以人們臆想中的仙山瓊閣為題材而建造的。整個建築群的平立面採用嚴格對稱佈局,由一個中軸線連著南北兩個群組,南面的一組建築修建在高大的漢白玉基座上,正殿為臨湖二層樓宇,上層外簷懸掛銅鍍金字匾“方壺勝境”,下層外簷懸掛“宜春殿”。方壺勝境樓下設有寶座,四周擺放有大量古董;樓上為佛樓,供有大小佛像一千多尊。

上圖是方壺勝境被毀後的遺址照片,拍攝者由西向東拍攝,遠處就是西洋樓景區。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此時的西洋樓遺址還相對完整,蓄水樓和諧奇趣整體結構還保存完好。從建築上分析,此照片應該是“庚子事變”後不久拍攝的。

圖文摘自《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

劉陽、翁藝著

出版時間:2017年9月

中國攝影出版社

1882年,由法國人羅伯特·德·賽瑪耶拍攝的被毀後的舍衛城大門,此時舍衛城大門基本保存完好,雍正帝題寫的“舍衛城”三個字仍清晰可見。

民國早期拍攝的舍衛城毀後殘跡,照片拍攝者均不詳。

舍衛城在民國初期尚存有大量城牆殘跡。1921年9月至1922年11月陸軍十六師曾多次派大批車輛、人員拆毀舍衛城殘餘城牆,上圖是日本人常盤大定、關野貞在這次浩劫之後拍攝的。如今,舍衛城遺址僅存東西北三面殘牆,建築基址已蕩然無存。

濂溪樂處

濂溪樂處亦稱“慎修思永”,位於圓明園偏北部,是一處山擁水抱的園中之園。知過堂在慎修思永殿后(上圖紅圈部分),大殿七間接前抱廈五間,內懸乾隆皇帝禦書“知過堂”匾額。

1882年由法國人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拍攝的知過堂。

匯芳書院

斷橋殘雪景觀屬於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匯芳書院中的一景,位於整個圓明園的西北方向,紫碧山房之南,鴻慈永祜之東。此景是用太湖石堆成的石橋,仿照杭州的意境稱為“斷橋”。

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于1882 年前後拍攝的斷橋殘雪。

鴻慈永祜

鴻慈永祜,亦稱“安佑宮”,圓明園四十景之一,位於圓明三園的最西北,為清帝禦園皇家祖祠。

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于1882 年前後拍攝,圖中安佑宮前的華表,共兩對四根,民國年間皆流失出園,一對今在北京大學西校門內,一對在國家圖書館文津街分館院內。

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于1882 年前後拍攝,拍于安佑宮外層宮牆北面內側,中列三座琉璃券門,各面寬5.44 米,進深3.84 米。羅伯特·德·賽瑪耶應該是在安佑宮內部由北向南拍攝的此門。從照片上可以看出,拍照時安佑宮和石橋尚保存完好,兩者後均毀於1900 年八國聯軍侵華期間。

魁星樓

鴻慈永祜(安佑宮)南部西側河外為劉猛將軍廟,在南向小院裡建廟宇三間。此廟始建年代不詳,據乾隆《實錄》載,乾隆七年(1742)三月十九日,帝詣劉猛將軍廟行禮。乾隆五十八年(1793)遵旨翻修劉猛將軍廟一座三間,照舊式油飾彩畫,並拆墁院內甬路 6 米,銷銀 277 兩。據盛期三園平面全圖所見,月地雲居西北角、劉猛將軍廟東南臨河有座圓形建築,1933 年《遺址實測圖》則顯示為八方形,並標名“魁星樓”。

羅伯特·德·賽瑪耶伯爵于1882年前後拍攝的魁星樓。

平湖秋月

平湖秋月位於福海北岸,與西湖十景中的平湖秋月同名。平湖秋月東面有一座吊橋,福海的大型遊船都從此口進入北面的大船塢停靠。橋的東段高臺上建有一座重簷攢尖頂木亭,亭外懸掛乾隆御筆“兩峰插雲”匾。

攝影師賴阿芳拍攝於1879年的兩峰插雲亭,從此照片可知兩峰插雲亭並未毀于英法聯軍的大火。

方壺勝境

方壺勝境,圓明園四十景之一,占地面積20000平方米。方壺勝境基本建於乾隆三年(1738),整個景區建在福海東北角的港灣內,是以人們臆想中的仙山瓊閣為題材而建造的。整個建築群的平立面採用嚴格對稱佈局,由一個中軸線連著南北兩個群組,南面的一組建築修建在高大的漢白玉基座上,正殿為臨湖二層樓宇,上層外簷懸掛銅鍍金字匾“方壺勝境”,下層外簷懸掛“宜春殿”。方壺勝境樓下設有寶座,四周擺放有大量古董;樓上為佛樓,供有大小佛像一千多尊。

上圖是方壺勝境被毀後的遺址照片,拍攝者由西向東拍攝,遠處就是西洋樓景區。從照片中可以看到,此時的西洋樓遺址還相對完整,蓄水樓和諧奇趣整體結構還保存完好。從建築上分析,此照片應該是“庚子事變”後不久拍攝的。

圖文摘自《西洋鏡下的三山五園》

劉陽、翁藝著

出版時間:2017年9月

中國攝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