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出國留學人數第一,來華留學人數僅排第三,我國留學“逆差”原因何在?

請點擊標題下方的“光明微教育”關注我們,瞭解更多動態~

教育部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至2015年年底,中國是全球第一大優質留學生輸出國,而在留學生輸入國中,僅排第三位,留學生輸入與輸出間,

呈現巨大的“逆差”。

2016年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為54.45萬人,較2012年增長14.49萬人,增幅為36.26%。

2016年留學回國人員總數為43.25萬人,

較2012年增長15.96萬人,增幅為58.48%。

本文認為,在當前全球範圍內國際留學生占全球學生的比例持續攀升的情況下,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已是全球經濟與政治舞臺上的關鍵角色,其國際影響力輻射全球各國,必然助推中國成為越來越具有吸引力的留學生輸入國。

基於國家發展戰略,高校要做好“內功”來應對留學生教育的挑戰,從而大規模吸引全球優質人才來華留學,使中國成為全球又一留學生教育中心,

具有一定的啟發借鑒意義。

留學生教育的“紅利”

留學生教育已經突破單一的人才培養功能,承載政治、經濟、文化、學術、人才培養等多重職能,正在並將加速帶來各領域一系列紅利,成為推動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朝陽產業:

政治上,留學生教育與中國的全球大國地位、民族復興、大國外交、國家安全等緊密結合在一起,成為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有機組成部分,

有效促進國家發展戰略實現;

經濟上,留學生教育產生的巨大“經濟紅利”以及各類教育消費,已成為一種新型經濟增長模式;

文化上,促進文化傳播與交流,成為中國與全球人文交流以及提升“軟實力”的重要載體;

學術上,提升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動中國一流高校與一流學科建設,提升中國高校在全球高校中的地位和知名度;

人才紅利上,中國可以極大拓展人才選拔的範圍,

由從“13億”人中選拔人才,擴展到從全球“70億”人中選拔人才。

留學生教育的現狀

和問題

與全球高等教育強國比較,中國低廉的學費、較低的生活成本、政府不斷加大的留學生獎學金制度、持續提高的高等教育水準,成為吸引來華留學生的主要因素。

中國目前執行的留學生收費標準,是1997年修訂的《關於調整自費來華留學生收費標準的通知》及附件《自費來華留學生收費標準》,以人民幣計算,本科生學費一般每年為1.4萬元~2.6萬元,碩士生1.8萬元~3萬元,博士生2.2萬元~3.4萬元,大大低於歐美國家動輒高達幾十萬元人民幣的學費,而且中國的生活成本明顯低於歐美發達國家,這成為中國吸引來華留學生的主要優勢之一。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大獎學金力度,到2015年年底,來華留學生獲得政府獎學金的比例達到10.21%,地方政府和部分高校也開始設立各類獎學金來吸引留學生。

中國政府持續加大教育投入,中國高等教育水準從整體上持續提高,雖然與歐美高等教育強國之間仍然存在顯著性的差距,但是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相對的比較優勢,這也成為吸引來華留學生的又一因素。

但是,來華留學生無論數量還是整體品質、生源結構、專業水準、學歷結構等與中國出國留學生相比較,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從生源整體品質來看,高達91.59%的錄取率使來華留學生整體品質偏低,且來華留學生學習專業單一,多以學習語言與文化等人文社會學科為主,這與中國出國留學主要學習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專業為主明顯不同,且專業層次整體偏低,來華留學生大多以語言進修與短期培訓居多,接受大專以上學歷教育的學生在來華留學生中不足50%,而中國出國留學生接受本科、碩博士等學歷教育者高達90%以上。

從生源地分佈來看,目前來華留學生主要來自教育水準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其中亞洲最多,占60.4%,歐洲第二,占16.79%,非洲第三,占12.52%,美洲來華留學生僅占8.79%,且呈下降趨勢,這導致來華留學生中全球優質人才比例嚴重偏低,而中國出國留學生中以優質人才為主,主要流向歐美高等教育強國。

中國作為留學生輸出國與輸入國之間的這種顯著性差異,既有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的因素也有高校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

在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留學生教育的理念、制度、法規都相對滯後。理念上停留于人才培養、發展國際友好關係這一層面,並未如歐美高等教育強國一樣,將其置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框架之下。

而相關留學生教育法規與制度則更是嚴重滯後。留學生教育體系不健全,留學生生活保障體系、就業體系、工作簽證等方面一系列社會制度均嚴重滯後于留學生教育發展趨勢。

高等學校也存在一系列問題,直接妨礙留學生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突出表現為:

與高度國際化的全球一流高校比較,中國高校品牌的辨識度普遍不高,高校國際化程度低,科技教育水準不及歐美等高等教育強國,未能在整體上奠定中國高校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場上的突出地位,缺乏吸引全球一流人才來華留學的科技實力。

在教育理念方面,絕大部分高校未將來華留學生教育納入高校發展的整體發展戰略之中。高等教育整體品質與歐美高等教育強國比較,仍然存在顯著差異。

師資隊伍整體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高校課程結構未突出中國文化特色與優勢,由於中國高校長期“跟跑”或“複製”歐美高校模式,其學術體系與學術建制均以歐美高校為藍本,並未從整體上成系統地設立獨立的有關中國文化與中國文明的課程體系,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文明的課程設置明顯偏少。

高校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陳舊,中英雙語教學以及英文教授的課程比重太低,留學生遇到的跨文化溝通與心理適應問題、學習上的諸多問題、合理的人生規劃與就業指導等一系列問題缺乏專業化的機構提供專業化的指導。

推動來華留學生教育成為朝陽產業的路徑

國家和高校如何致力於將中國高等教育打造成繼英美之後的“全球高等教育第三極”,大規模吸引全球留學生尤其是優質人才來華留學,挖掘留學生教育“紅利”,使其在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的框架下,成為提升綜合國力的朝陽產業,是中國作為大國崛起需要重新審視的課題。

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應將留學生教育置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框架之中,出臺一系列留學生教育相關法規與相應的舉措,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的同時,致力於推動構建一個多元、開放、包容、靈活、層次結構完善的高品質的高等教育體系,在全球高等教育體系中,逐步樹立中國高校的整體國際地位與聲譽。

一是從整體上設計一整套激勵機制與制度保障體系,通過法律與財政機制設計,加速推進中國高校全面國際化。

二是修訂相關高等教育法規,確保高校實質意義上的法人自主權,賦予各高校在留學生招生方面的自主權,以及學費與生活住宿費等方面的定價權,授予高校自主設置與留學生教育相關的專業與課程的相關職權。

三是由國家主導構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國際高等教育聯盟體系,籌建系統化的區域高等教育品質認證與評估體系,推動聯盟體系內高等教育一體化,建立統一的學位互認、學分互認、學分轉換、轉學等一系列制度,方便聯盟體系內各國留學生之間的流動,保障區域高等教育品質一體化。

四是研製來華留學生教育品質標準體系,提高生源品質。

五是構建完善的社會服務機制與保障體系,為留學生在中國學習、居住、工作簽證以及就業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重視留學生“人才紅利”,給予優秀在華留學生“實習簽證”和“工作簽證”。

六是創新財政撥款支援方式,高等教育財政撥款制度由“統撥制”向“專案制”轉變,重點推動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重點學科建設,引導高校根據各自定位與學術傳統,集中資源建設各自優勢學科,倒逼高校在提高高校整體學術水準的同時,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從高校層面來看,高校亟須做好“內功”來應對留學生教育的挑戰:

一是從長遠的整體發展戰略來看,高校在國際化的建設過程中,應植根于中國本土文化,構建具有辨識度的中國式高等教育模式,塑造中國高校品牌,奠定中國高校在全球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主體地位,走出複製和“跟跑”歐美高校模式的誤區。

二是構建國際化的高校內部治理機制,形成開放、包容的國際化的學術環境滿足全球範圍內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留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是高校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與發展戰略方向,逐步引進相關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術領軍人物與學術團隊,整合本土的師資隊伍,組建卓越的學科團隊和研究團隊,推動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以及研究國際化。

四是重構國際化的教育教學體系,構建融合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理念的課程體系,建設一批高水準的科學技術專業,使其躋身於世界一流學科之列,並據此構建中英文雙語授課的國際化課程體系,就目前高校現狀來看,可以率先將大部分自然科學與工程類課程實行中英文雙語教學;基於服務於國家提升“軟實力”這一國家發展戰略,增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模組,構建獨立的中國文化的課程體系,將獨具中國文化辨識度的中國古典經典導讀、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國文學、中國古典音樂、中國醫藥學與醫藥文化、中國古代工匠技術與工匠文化、中國古代工程技術與工程技術文化、中國傳統的服飾與飲食文化、中國象棋、中國武術、中國太極等納入課程體系中。

五是高校主動適應國際化要求,採取多種合作形式與各國高校合作,既與世界一流高校合作,也與發展中國家以及不發達國家的高校合作,快速提升自身的學術知名度與學術能力,同時主動走出國門,將自身的優勢學科作為國際教育品牌,行銷給全球各國,吸引國際留學生;鼓勵國內高校與國外高等教育機構合作辦學,共建合作辦學基地,在他國本土直接吸收留學生。

六是構建國際化、專業化的留學生生活指導系統、學習指導體系、就業指導體系,為來華留學生儘快適應中國的生活與學習提供專業的各類指導。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光明微教育解讀教育中國

點擊下方關鍵字,你會有意外收穫

近年來,中國政府不斷加大獎學金力度,到2015年年底,來華留學生獲得政府獎學金的比例達到10.21%,地方政府和部分高校也開始設立各類獎學金來吸引留學生。

中國政府持續加大教育投入,中國高等教育水準從整體上持續提高,雖然與歐美高等教育強國之間仍然存在顯著性的差距,但是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相對的比較優勢,這也成為吸引來華留學生的又一因素。

但是,來華留學生無論數量還是整體品質、生源結構、專業水準、學歷結構等與中國出國留學生相比較,均存在顯著性差異。

從生源整體品質來看,高達91.59%的錄取率使來華留學生整體品質偏低,且來華留學生學習專業單一,多以學習語言與文化等人文社會學科為主,這與中國出國留學主要學習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等專業為主明顯不同,且專業層次整體偏低,來華留學生大多以語言進修與短期培訓居多,接受大專以上學歷教育的學生在來華留學生中不足50%,而中國出國留學生接受本科、碩博士等學歷教育者高達90%以上。

從生源地分佈來看,目前來華留學生主要來自教育水準較低的國家和地區,其中亞洲最多,占60.4%,歐洲第二,占16.79%,非洲第三,占12.52%,美洲來華留學生僅占8.79%,且呈下降趨勢,這導致來華留學生中全球優質人才比例嚴重偏低,而中國出國留學生中以優質人才為主,主要流向歐美高等教育強國。

中國作為留學生輸出國與輸入國之間的這種顯著性差異,既有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的因素也有高校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

在國家發展戰略層面,留學生教育的理念、制度、法規都相對滯後。理念上停留于人才培養、發展國際友好關係這一層面,並未如歐美高等教育強國一樣,將其置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框架之下。

而相關留學生教育法規與制度則更是嚴重滯後。留學生教育體系不健全,留學生生活保障體系、就業體系、工作簽證等方面一系列社會制度均嚴重滯後于留學生教育發展趨勢。

高等學校也存在一系列問題,直接妨礙留學生教育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突出表現為:

與高度國際化的全球一流高校比較,中國高校品牌的辨識度普遍不高,高校國際化程度低,科技教育水準不及歐美等高等教育強國,未能在整體上奠定中國高校在全球高等教育市場上的突出地位,缺乏吸引全球一流人才來華留學的科技實力。

在教育理念方面,絕大部分高校未將來華留學生教育納入高校發展的整體發展戰略之中。高等教育整體品質與歐美高等教育強國比較,仍然存在顯著差異。

師資隊伍整體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高校課程結構未突出中國文化特色與優勢,由於中國高校長期“跟跑”或“複製”歐美高校模式,其學術體系與學術建制均以歐美高校為藍本,並未從整體上成系統地設立獨立的有關中國文化與中國文明的課程體系,有關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文明的課程設置明顯偏少。

高校教學理念與教學方法陳舊,中英雙語教學以及英文教授的課程比重太低,留學生遇到的跨文化溝通與心理適應問題、學習上的諸多問題、合理的人生規劃與就業指導等一系列問題缺乏專業化的機構提供專業化的指導。

推動來華留學生教育成為朝陽產業的路徑

國家和高校如何致力於將中國高等教育打造成繼英美之後的“全球高等教育第三極”,大規模吸引全球留學生尤其是優質人才來華留學,挖掘留學生教育“紅利”,使其在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的框架下,成為提升綜合國力的朝陽產業,是中國作為大國崛起需要重新審視的課題。

從國家層面來看,國家應將留學生教育置於國家整體發展戰略的框架之中,出臺一系列留學生教育相關法規與相應的舉措,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改革的同時,致力於推動構建一個多元、開放、包容、靈活、層次結構完善的高品質的高等教育體系,在全球高等教育體系中,逐步樹立中國高校的整體國際地位與聲譽。

一是從整體上設計一整套激勵機制與制度保障體系,通過法律與財政機制設計,加速推進中國高校全面國際化。

二是修訂相關高等教育法規,確保高校實質意義上的法人自主權,賦予各高校在留學生招生方面的自主權,以及學費與生活住宿費等方面的定價權,授予高校自主設置與留學生教育相關的專業與課程的相關職權。

三是由國家主導構建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國際高等教育聯盟體系,籌建系統化的區域高等教育品質認證與評估體系,推動聯盟體系內高等教育一體化,建立統一的學位互認、學分互認、學分轉換、轉學等一系列制度,方便聯盟體系內各國留學生之間的流動,保障區域高等教育品質一體化。

四是研製來華留學生教育品質標準體系,提高生源品質。

五是構建完善的社會服務機制與保障體系,為留學生在中國學習、居住、工作簽證以及就業方面提供制度保障;重視留學生“人才紅利”,給予優秀在華留學生“實習簽證”和“工作簽證”。

六是創新財政撥款支援方式,高等教育財政撥款制度由“統撥制”向“專案制”轉變,重點推動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重點學科建設,引導高校根據各自定位與學術傳統,集中資源建設各自優勢學科,倒逼高校在提高高校整體學術水準的同時,服務國家發展戰略。

從高校層面來看,高校亟須做好“內功”來應對留學生教育的挑戰:

一是從長遠的整體發展戰略來看,高校在國際化的建設過程中,應植根于中國本土文化,構建具有辨識度的中國式高等教育模式,塑造中國高校品牌,奠定中國高校在全球高等教育系統中的主體地位,走出複製和“跟跑”歐美高校模式的誤區。

二是構建國際化的高校內部治理機制,形成開放、包容的國際化的學術環境滿足全球範圍內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留學生的學習需求。

三是高校根據自身的學科優勢與發展戰略方向,逐步引進相關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學術領軍人物與學術團隊,整合本土的師資隊伍,組建卓越的學科團隊和研究團隊,推動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以及研究國際化。

四是重構國際化的教育教學體系,構建融合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理念的課程體系,建設一批高水準的科學技術專業,使其躋身於世界一流學科之列,並據此構建中英文雙語授課的國際化課程體系,就目前高校現狀來看,可以率先將大部分自然科學與工程類課程實行中英文雙語教學;基於服務於國家提升“軟實力”這一國家發展戰略,增設中國傳統文化課程模組,構建獨立的中國文化的課程體系,將獨具中國文化辨識度的中國古典經典導讀、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國文學、中國古典音樂、中國醫藥學與醫藥文化、中國古代工匠技術與工匠文化、中國古代工程技術與工程技術文化、中國傳統的服飾與飲食文化、中國象棋、中國武術、中國太極等納入課程體系中。

五是高校主動適應國際化要求,採取多種合作形式與各國高校合作,既與世界一流高校合作,也與發展中國家以及不發達國家的高校合作,快速提升自身的學術知名度與學術能力,同時主動走出國門,將自身的優勢學科作為國際教育品牌,行銷給全球各國,吸引國際留學生;鼓勵國內高校與國外高等教育機構合作辦學,共建合作辦學基地,在他國本土直接吸收留學生。

六是構建國際化、專業化的留學生生活指導系統、學習指導體系、就業指導體系,為來華留學生儘快適應中國的生活與學習提供專業的各類指導。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

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員)

光明微教育解讀教育中國

點擊下方關鍵字,你會有意外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