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今天,《光明日報》帶你走進原創越劇《張玉娘》背後的故事

今天,《光明日報》刊發文章,帶大家瞭解原創越劇《張玉娘》背後的故事,請往下看哦!

《光明日報》刊發全文

把家鄉的優秀文化展現給更多人——浙江松陽原創越劇《張玉娘》背後的故事

這是一個堪比《梁祝》的愛情故事。南宋末年,年僅28歲的女詞人張玉娘在病榻上追隨她的未婚夫沈佺而去,留下了百余首清麗絕俗、催人泣淚的詩詞。

“山之高,月出小。月之小,何皎皎。我有所思在遠道,一日不見兮,我心悄悄。”時隔700多年,這首張玉娘為思念沈佺而作的詩詞《山之高》,借深情雋永、纏綿跌宕的越劇唱腔在舞臺上復活。

近日,由浙江松陽縣委縣政府和浙江省越劇團共同打造的越劇《張玉娘》亮相國家大劇院。張玉娘所作的多首詩詞穿越時光款款走來,其中既有《山之高》《雙燕飛》等清麗淒婉的愛情悲唱,

更有《王將軍墓》《塞上曲》等擲地有聲的愛國述志篇章,女性的溫婉細膩、文人的傲骨豪情躍然臺上。

還原一個更真實飽滿的宋代女詞人

“把家鄉的歷史文化名人故事講給更多人聽,把家鄉的優秀文化展現給更多人,這是比造房子更有意義、更重要的事。

”編劇包朝贊是張玉娘的老鄉,浙江松陽人,受邀參與家鄉戲的編排,這位獲得過曹禺戲劇獎的國家一級編劇難掩心中的激動之情,“要告訴世人,700年前松陽就出了一個張玉娘,她是美女、才女、賢女,更是一位貞烈的女子。”

舞臺上,一幅江南風光的佈景如水墨畫般展開。張玉娘與沈佺在松蔭溪畔因詩相遇、相識、相知,卻被命運捉弄而生死兩隔。這不是張玉娘的故事第一次以戲劇的形式出現在舞臺上。

清代順治年間,著名劇作家孟稱舜在松陽任職時,為其事蹟所感動,為其才華所折服,創作了著名的35折傳奇劇本《張玉娘閨房三清鸚鵡墓貞文記》,後更名為《貞文記》。作品甫一問世,便引起轟動,後世將其與《西廂記》、《追魂記》、《嬌紅記》一起,稱為“四美”劇本。

珠玉在前,對於如何排好這出越劇版《張玉娘》,該劇導演、浙江越劇團團長陶鐵斧花了很大心思,

最後決定,將傳統戲曲的審美情趣和現代的人文價值進行結合,以青春化的演員團隊,給這個故事一種全新的表達。

“在張玉娘身上不僅能看到她的愛情觀,更能看到她的價值觀,這是我喜歡這個戲,想排這個戲,盡可能排好這個戲的原動力。”演出順利結束後,陶鐵斧終於松了一口氣,講起《張玉娘》背後的故事來滔滔不絕,“在反復研究張玉娘史實和詩詞後,決定在講好才子佳人故事的基礎上,著重體現她的家國情懷,還原一個更真實、更飽滿的歷史名人。”

一次地方政府與傳統戲曲劇團合作的有益嘗試

“感動、震撼!不虛此行!”來自內蒙古的觀眾劉玉梅坐了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專程來看這齣戲,“回去我要好好拜讀一下張玉娘的詩,有時間再到她的故鄉松陽看看。”

數千位觀眾,數十次掌聲。《張玉娘》的成功不是偶然,其背後是地方政府與傳統戲曲劇團合作、推陳出新的一次有益嘗試。

2014年,松陽縣委縣政府與浙江越劇團簽署合作協定,越劇《張玉娘》逐漸揭開面紗。對於浙江越劇團來說,與地方政府合作是專業院團開拓越劇新題材、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徑,開闢了地方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全新道路。

近年來,松陽縣委縣政府著力挖掘和傳承當地歷史文化。成立“蘭雪詩社”研究張玉娘詩詞,整理出版《張玉娘》相關書籍,修繕保護張玉娘墓等歷史遺址,要將張玉娘打造成為松陽的一張重要文化名片。

“張玉娘的詩詞不僅是松陽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深入整理和積極傳播。”松陽縣委書記王峻對於這部戲寄予厚望,希望借專業院團的演出和推廣,吸引更多有識之士加入到挖掘、搶救和研究珍貴歷史文存的行列中來。

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全新思路

“張玉娘是我十分看好的故事和題材。它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在當下仍然具備美學價值,是傳承地方歷史文化的鮮活載體。”陶鐵斧介紹,《張玉娘》主創團隊曾多次前往松陽,實地感受和瞭解張玉娘成長的環境和當地的文化。

“因為張玉娘,我愛上了松陽。”2016年3月,張玉娘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謝莉莉來到松陽縣城西屏鎮官塘門外楓林地裡,在張玉娘與沈佺合葬的墓前獻上了一束鮮花,“每一次走進劇本,我都受不了,眼淚就會止不住地流。我也相信,這是一個年輕人也會接受和喜歡的愛情故事。”

今年8月,陶鐵斧帶著《張玉娘》劇碼主創團隊再次“回鄉”了。在浙江越劇團演員們的手把手教學下,松陽百花藝術團的演員們認真學習每一句臺詞和唱腔、每一個動作和眼神。今後,松陽百花藝術團版的越劇《張玉娘》將在當地巡迴演出。

包朝贊說:“國家大劇院的演出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把這個劇碼原原本本地移植到當地,回到張玉娘的故鄉,讓它一直演下去。”

從送文化到“種文化”,一生未曾離開過家鄉的張玉娘一定沒想到,自己以越劇的方式走出了松陽,最後又以越劇的方式回到了這裡。在主創團隊眼裡,這一版《張玉娘》還不完美,但他們相信,在松陽,經過不斷的演出打磨,會呈現給觀眾一出更好的《張玉娘》。

著重體現她的家國情懷,還原一個更真實、更飽滿的歷史名人。”

一次地方政府與傳統戲曲劇團合作的有益嘗試

“感動、震撼!不虛此行!”來自內蒙古的觀眾劉玉梅坐了十多個小時的火車,專程來看這齣戲,“回去我要好好拜讀一下張玉娘的詩,有時間再到她的故鄉松陽看看。”

數千位觀眾,數十次掌聲。《張玉娘》的成功不是偶然,其背後是地方政府與傳統戲曲劇團合作、推陳出新的一次有益嘗試。

2014年,松陽縣委縣政府與浙江越劇團簽署合作協定,越劇《張玉娘》逐漸揭開面紗。對於浙江越劇團來說,與地方政府合作是專業院團開拓越劇新題材、推出更多精品力作的重要途徑,開闢了地方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全新道路。

近年來,松陽縣委縣政府著力挖掘和傳承當地歷史文化。成立“蘭雪詩社”研究張玉娘詩詞,整理出版《張玉娘》相關書籍,修繕保護張玉娘墓等歷史遺址,要將張玉娘打造成為松陽的一張重要文化名片。

“張玉娘的詩詞不僅是松陽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我們深入整理和積極傳播。”松陽縣委書記王峻對於這部戲寄予厚望,希望借專業院團的演出和推廣,吸引更多有識之士加入到挖掘、搶救和研究珍貴歷史文存的行列中來。

從送文化到“種文化”的全新思路

“張玉娘是我十分看好的故事和題材。它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在當下仍然具備美學價值,是傳承地方歷史文化的鮮活載體。”陶鐵斧介紹,《張玉娘》主創團隊曾多次前往松陽,實地感受和瞭解張玉娘成長的環境和當地的文化。

“因為張玉娘,我愛上了松陽。”2016年3月,張玉娘扮演者、國家一級演員謝莉莉來到松陽縣城西屏鎮官塘門外楓林地裡,在張玉娘與沈佺合葬的墓前獻上了一束鮮花,“每一次走進劇本,我都受不了,眼淚就會止不住地流。我也相信,這是一個年輕人也會接受和喜歡的愛情故事。”

今年8月,陶鐵斧帶著《張玉娘》劇碼主創團隊再次“回鄉”了。在浙江越劇團演員們的手把手教學下,松陽百花藝術團的演員們認真學習每一句臺詞和唱腔、每一個動作和眼神。今後,松陽百花藝術團版的越劇《張玉娘》將在當地巡迴演出。

包朝贊說:“國家大劇院的演出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把這個劇碼原原本本地移植到當地,回到張玉娘的故鄉,讓它一直演下去。”

從送文化到“種文化”,一生未曾離開過家鄉的張玉娘一定沒想到,自己以越劇的方式走出了松陽,最後又以越劇的方式回到了這裡。在主創團隊眼裡,這一版《張玉娘》還不完美,但他們相信,在松陽,經過不斷的演出打磨,會呈現給觀眾一出更好的《張玉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