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BBC年度神作教我的事:對這個世界,我還知之甚少

作者|謝明宏

編輯|李春暉

他們醒著時對我說:“你和你生活其中的世界,只是無邊大海那無垠海岸上的一粒沙子。” 紀伯倫的《沙與沫》總是提醒著我們海的磅礴與人的微末。滄海一聲笑,

是生而為人的驕傲;而滄海一粟,說得卻是人之渺小。

或許正是這樣的敬畏,讓人們不約而同給一部紀錄片打出了驚人高分:豆瓣9.9分。

2001年9月12日,BBC播出八集自然歷史紀錄片系列《藍色星球》,把人們帶到不可能旅行到的地方,探索海洋深處的秘密,成為介紹海洋自然史最為經典的史詩性巨作。

十六年後,《藍色星球2》作為騰訊視頻和BBC聯合制作的第二部自然紀錄片,專業的班底打造出令人目眩神迷的深海風光,更折射當代海洋生態的隱憂和人類的自省。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

我們的祖先自先秦時代就在幻想海洋,而《藍色星球2》用震撼的畫面一次次刷新著觀眾的認知:

無論是巨大的抹香鯨,還是直立遊動的叉尾帶魚;無論是壽命幾乎永恆的管水母,還是二十四小時就更新上百代的微生物;無論是兇殘的六腮鯊,還是乖巧的烙餅章魚,它們都是造物的奇跡。

十六年的闊別重逢,人類文明仍在惶惑中踽踽獨行,而我們對海洋的瞭解仍然有限得緊。李叔同曾說,“對萬物的憐惜和尊敬才是真正的敬畏”。這或許最能契合我們面對自然紀錄片生出的那種震撼與悲憫:

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求知欲比任何未知都讓人著迷

正如雪萊所言,“我們讀書越多,就越發現我們是無知的。”同樣的,

我們對海洋的瞭解越深入,也會激起自身更強的求知欲。《藍色星球2》的開篇解說詞中引用了一個看似不合理但確定無疑的事實:

“我們對海洋的瞭解程度,甚至不如火星表面”。

可以說,人類探秘海洋的最大阻礙就是有限的科技本身。十六年前的《藍色星球》曾用超高速的攝影機以每秒8000格的速度放慢戲劇性的動作瞬間,讓觀眾為之目眩。

而不斷革新的拍攝技術也帶來了視覺呈現的美學提升,

在《藍色星球2》的體現尤為明顯。製作團隊全面使用6K攝影機,利用超高清低光攝像機首次捕捉到蝠鱝捕食浮游生物的畫面,而超高清水下探測攝像機則為近距離觀察珊瑚礁內的生物提供了可能性。

《藍色星球2》的導演詹姆斯·霍尼伯內表示,過去在拍攝《藍色星球》時,需要乘坐直升機,使用16mm膠片,“現在,我們能在任何獲得許可的地方設置超高清無人機,用6K高清數碼攝像機,拍攝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這樣的片子,當然必須用最高畫質來欣賞。騰訊視頻此次同步BBC播出《藍色星球2》,還應用了其最新自主研發的視頻增強技術——TIE(鈦),4K的播出畫面將使唯美的海洋景觀呈現得淋漓盡致。

《藍色星球2》長達5年的拍攝過程中,攝製組共經歷125次遠征,訪問39個國家,足跡幾乎踏遍全球所有大陸和海洋,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1000米深的海底,僅水下拍攝時長就達到6000多個小時。

如果不瞭解幕後的故事,觀眾或許很難理解《藍色星球2》的意義何在。它的耗資和費時,或許並不如一次太空科考,但在求知的奧義上,兩者同樣偉大,別無二致。

無論是極地科考、外星探秘、還是深海尋蹤,人們不斷的求知欲推動文明的進步,也更深層次的理解自身於宇宙中的存在。人類尋求的不止是未知,而是憑藉自身的力量我們還能認識到什麼。從這一點來看,求知欲遠比任何未知都更讓人著迷。

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藍色星球2》中海洋的幽空深邃,帶給觀眾的體驗絕非征服,而是敬畏。在海洋深處的更深處,在未知背後的再未知,你甚至能從浩渺的鏡頭當中品出自然的蒼涼。

北冥深處絢爛蒼涼

《藍色星球2》以無比炫麗的畫面和色彩,探索了從熱帶到極地、從岸邊到黑暗的深海,堪稱瑰麗無比的海洋史詩。

鵬之徙于南冥者,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藍色星球2》沒有傳說中的深海巨獸,卻用一個又一個真實的鏡頭擊潰人類的固步自封,鼓舞著探索與求知的極限。

真正的自然界沒有童話,殘酷才是它通行的唯一準則。在視覺呈現方面,《藍色星球2》的突出特點首先是恢宏大氣、儀式化和電影感,鏡頭處理平穩、從容不迫。如開篇段落,藍鯨與海洋的鏡頭配合緩慢的節奏,烘托了一種儀式感和敬畏感。

“藍鯨”是名屬其實的巨無霸,紀錄片用延時性長鏡頭展示其200噸的龐大身軀,強烈的視覺衝擊撲面而來。對藍鯨的拍攝用了非常多的兩極鏡頭,巨大的特寫加上遠遠的鳥瞰,剪輯節奏緩慢延宕,不斷彰顯著宏大、廣度與深度。

第二集“深海”中六腮鯊啃食抹香鯨屍體的鏡頭,站在上帝視角,平靜地展現抹香鯨如何在海底分解、消失的過程,乾淨得近乎殘忍,卻帶給觀眾最深的震撼。

其次,《藍色星球2》的視覺呈現講究藝術性、舞蹈感,精緻、唯美,充滿意境。襯著純黑的背景,深海的管水母如飄逸的舞者,暢遊舞蹈,發出炫目的淡藍微光。

而聲音呈現方面,從開篇酷寒極地史詩性的音樂到神秘幽暗的馬里亞納海溝,從危險性的充滿弦樂的鯊魚再到歡快長笛演繹的旋轉海豚。紀錄片的配樂是一場激情昂揚貫穿海洋歷史的音樂之旅。

配樂大師漢斯季默和Radiohead合作的主題曲The Blue Planet也堪稱絕響,大漠孤煙筆直如線,北冥深遠蒼涼絢爛。伴隨著每一幀畫面都能當截圖的景象,史詩般的配樂引領著觀眾悸動澎湃的心弦。

91歲高齡的大衛·阿滕伯勒爵士再度擔任解說,讓觀眾感到如沐春風。五十多年來,他擔任製作的大自然紀錄片不計其數,溫暖的聲音伴隨了幾代人對大自然和未知的探索。

他的職業生涯與BBC自然歷史部50年的創作緊緊相連,他最為著名的是其撰寫和主持的“生命系列”:《生命的進化》《植物私生活》《鳥類的一生》《藍色星球》《行星地球》《生命》等。他的聲音就代表了品質與卓越的指標,低沉的音色幾乎成了BBC的代名詞。

還有什麼值得歌頌

“根要紮在土壤裡、和風一起生存、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頌春天。”《天空之城》裡,宮崎駿如是呼喚著對自然的敬畏。

對比浩瀚無垠的大海,難以窮極的宇宙,人類文明顯得脆弱而不堪一擊。真正需要被銘記、被保護的,是絢爛的星河、幽深的大海、以及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藍色星球2》是騰訊視頻繼《地球脈動2》後再次攜手BBC聯合制作的自然紀錄片。此舉進一步打開了中國觀眾對於自然紀錄片的視野,引起國人對海洋、對自然、對地球的關注與思考。

頭頂珊瑚的蜘蛛蟹、守護小蝦一生的阿氏偕老同穴海綿、密密麻麻並排在狹小生存空間中的貽貝、承受巨大水壓的空靈獅子魚、如同失落城市一般的海底熱泉、萬籟無聲的海底鹽鹵池.........

它們皆非觀眾日常的一蔬一飯,卻牽扯著大家的敬畏與自省。它們的存在本就是它們應該“存在”的意義,而它們的逝去,是否跟萬裡外的自己沒有一絲聯繫?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影視行業在自然紀錄片領域涉獵甚少。直到去年暑期的《我們誕生在中國》,以6654萬元創造了當時的中國紀錄電影票房紀錄,也掀起了自然環境紀錄片的熱潮。而騰訊視頻對《藍色星球2》《地球脈動2》的趁熱打鐵,更為國內紀錄片的製作提供了極其優秀的案例。

紀錄片作為高端內容,隨著國內中產階級使用者的崛起,正在不斷被提升至新的戰略高度,嚴肅題材的力量正日益凸顯。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民營公司開始進入紀錄片領域。在《藍色星球2》中,騰訊視頻就深度參與了一系列過程,也為中國紀錄片的未來發展提供一個開放性、國際化的平臺。

在小鮮肉霸屏、真人秀當道的浮華躁動下,紀錄片無疑是一股清流,透過鏡頭傳遞著時代的反思:生而為人,常懷敬畏。

過去在拍攝《藍色星球》時,需要乘坐直升機,使用16mm膠片,“現在,我們能在任何獲得許可的地方設置超高清無人機,用6K高清數碼攝像機,拍攝方式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這樣的片子,當然必須用最高畫質來欣賞。騰訊視頻此次同步BBC播出《藍色星球2》,還應用了其最新自主研發的視頻增強技術——TIE(鈦),4K的播出畫面將使唯美的海洋景觀呈現得淋漓盡致。

《藍色星球2》長達5年的拍攝過程中,攝製組共經歷125次遠征,訪問39個國家,足跡幾乎踏遍全球所有大陸和海洋,甚至包括南極冰蓋下1000米深的海底,僅水下拍攝時長就達到6000多個小時。

如果不瞭解幕後的故事,觀眾或許很難理解《藍色星球2》的意義何在。它的耗資和費時,或許並不如一次太空科考,但在求知的奧義上,兩者同樣偉大,別無二致。

無論是極地科考、外星探秘、還是深海尋蹤,人們不斷的求知欲推動文明的進步,也更深層次的理解自身於宇宙中的存在。人類尋求的不止是未知,而是憑藉自身的力量我們還能認識到什麼。從這一點來看,求知欲遠比任何未知都更讓人著迷。

海到盡頭天作岸,山登絕頂我為峰。《藍色星球2》中海洋的幽空深邃,帶給觀眾的體驗絕非征服,而是敬畏。在海洋深處的更深處,在未知背後的再未知,你甚至能從浩渺的鏡頭當中品出自然的蒼涼。

北冥深處絢爛蒼涼

《藍色星球2》以無比炫麗的畫面和色彩,探索了從熱帶到極地、從岸邊到黑暗的深海,堪稱瑰麗無比的海洋史詩。

鵬之徙于南冥者,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藍色星球2》沒有傳說中的深海巨獸,卻用一個又一個真實的鏡頭擊潰人類的固步自封,鼓舞著探索與求知的極限。

真正的自然界沒有童話,殘酷才是它通行的唯一準則。在視覺呈現方面,《藍色星球2》的突出特點首先是恢宏大氣、儀式化和電影感,鏡頭處理平穩、從容不迫。如開篇段落,藍鯨與海洋的鏡頭配合緩慢的節奏,烘托了一種儀式感和敬畏感。

“藍鯨”是名屬其實的巨無霸,紀錄片用延時性長鏡頭展示其200噸的龐大身軀,強烈的視覺衝擊撲面而來。對藍鯨的拍攝用了非常多的兩極鏡頭,巨大的特寫加上遠遠的鳥瞰,剪輯節奏緩慢延宕,不斷彰顯著宏大、廣度與深度。

第二集“深海”中六腮鯊啃食抹香鯨屍體的鏡頭,站在上帝視角,平靜地展現抹香鯨如何在海底分解、消失的過程,乾淨得近乎殘忍,卻帶給觀眾最深的震撼。

其次,《藍色星球2》的視覺呈現講究藝術性、舞蹈感,精緻、唯美,充滿意境。襯著純黑的背景,深海的管水母如飄逸的舞者,暢遊舞蹈,發出炫目的淡藍微光。

而聲音呈現方面,從開篇酷寒極地史詩性的音樂到神秘幽暗的馬里亞納海溝,從危險性的充滿弦樂的鯊魚再到歡快長笛演繹的旋轉海豚。紀錄片的配樂是一場激情昂揚貫穿海洋歷史的音樂之旅。

配樂大師漢斯季默和Radiohead合作的主題曲The Blue Planet也堪稱絕響,大漠孤煙筆直如線,北冥深遠蒼涼絢爛。伴隨著每一幀畫面都能當截圖的景象,史詩般的配樂引領著觀眾悸動澎湃的心弦。

91歲高齡的大衛·阿滕伯勒爵士再度擔任解說,讓觀眾感到如沐春風。五十多年來,他擔任製作的大自然紀錄片不計其數,溫暖的聲音伴隨了幾代人對大自然和未知的探索。

他的職業生涯與BBC自然歷史部50年的創作緊緊相連,他最為著名的是其撰寫和主持的“生命系列”:《生命的進化》《植物私生活》《鳥類的一生》《藍色星球》《行星地球》《生命》等。他的聲音就代表了品質與卓越的指標,低沉的音色幾乎成了BBC的代名詞。

還有什麼值得歌頌

“根要紮在土壤裡、和風一起生存、和種子一起過冬、和鳥兒一起歌頌春天。”《天空之城》裡,宮崎駿如是呼喚著對自然的敬畏。

對比浩瀚無垠的大海,難以窮極的宇宙,人類文明顯得脆弱而不堪一擊。真正需要被銘記、被保護的,是絢爛的星河、幽深的大海、以及人類對自然的敬畏之心。

《藍色星球2》是騰訊視頻繼《地球脈動2》後再次攜手BBC聯合制作的自然紀錄片。此舉進一步打開了中國觀眾對於自然紀錄片的視野,引起國人對海洋、對自然、對地球的關注與思考。

頭頂珊瑚的蜘蛛蟹、守護小蝦一生的阿氏偕老同穴海綿、密密麻麻並排在狹小生存空間中的貽貝、承受巨大水壓的空靈獅子魚、如同失落城市一般的海底熱泉、萬籟無聲的海底鹽鹵池.........

它們皆非觀眾日常的一蔬一飯,卻牽扯著大家的敬畏與自省。它們的存在本就是它們應該“存在”的意義,而它們的逝去,是否跟萬裡外的自己沒有一絲聯繫?

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影視行業在自然紀錄片領域涉獵甚少。直到去年暑期的《我們誕生在中國》,以6654萬元創造了當時的中國紀錄電影票房紀錄,也掀起了自然環境紀錄片的熱潮。而騰訊視頻對《藍色星球2》《地球脈動2》的趁熱打鐵,更為國內紀錄片的製作提供了極其優秀的案例。

紀錄片作為高端內容,隨著國內中產階級使用者的崛起,正在不斷被提升至新的戰略高度,嚴肅題材的力量正日益凸顯。

近兩年,越來越多的民營公司開始進入紀錄片領域。在《藍色星球2》中,騰訊視頻就深度參與了一系列過程,也為中國紀錄片的未來發展提供一個開放性、國際化的平臺。

在小鮮肉霸屏、真人秀當道的浮華躁動下,紀錄片無疑是一股清流,透過鏡頭傳遞著時代的反思:生而為人,常懷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