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這三條,幫你甄別可能會虐待孩子的老師

我上大學的時候和我們同一層混住的就是我們學校學前教育專業的女生們,當時學校以學前教育專業為主,所以這個專業人很多,我們在一起進行社團活動也都有接觸。

畢業以後我也去過一些早教機構短暫任職,有了寶寶以後我也帶她去過幾家機構參加試聽,也接觸了一些老師,今天想給大家總結一下需要警惕的老師類型。

對自己的教育理念無比堅定的

我在寶寶八個月的時候帶他去參加某個早教機構的試聽課,

因為我那天感冒,可姥姥帶他進去玩。上課過程還好,等到自由活動的時候,有一位老師想讓寶寶在一個斜坡上練習一下爬。因為寶寶那會兒有點胖,所以八個月還不是很會爬,那位老師讓寶寶從斜坡的頂端往下爬,寶寶不願意,她就有點要強迫孩子的意思,拉著孩子的手往前面放,寶寶就被嚇哭了。我透過窗戶看到以後立刻就進去了,問老師是怎麼回事,她給我的解釋是:“孩子這個階段就應該會爬,
你家孩子已經發育遲緩了,而且這樣不願意配合陌生人,以後在社交方面可能也會有問題。”

我當時真的特別想懟她,但是寶寶哭的太厲害了,我就先抱著孩子走了。過後課程顧問來問我上課感受的時候我說:“你們的老師估計還需要再回爐重造一下,幼兒心理需要惡補。”

其實如果從她銷售課程的角度來說,我想這種刺激家長產生焦慮的方式可能真的會讓一些家長很迅速的報她的課程,

但是如果這位老師真的就是這樣認為的,那是比較可怕的。

作為老師最基本的認識應該是:我們教育的是人,不是機器。既然是人,那就會有各種不一樣的表現,不能拿一條線就把孩子限制死,能達到就是正常,達不到就是不正常。如果一個老師對於自己的教育理念過於堅信,任何超出她認知範圍的事情都被她歸為不正常,

而且她並不會去想這種差異的原因而是只想矯正這種狀態,那就需要注意了。

這樣的老師很可能在虐待孩子的時候還會覺得是為孩子好。

對學生一直有強烈的犧牲奉獻感

教師是一份令人尊敬的職業,確實很辛苦,但並不需要有過多的犧牲奉獻感,

畢竟這不是義務勞動。

如果一位老師經常會覺得自己很苦很累,為了學生犧牲了自己,那這種奉獻的感覺肯定是會產生不平衡感的,會覺得自己的付出的多於回報。這些沒有被回報的部分校領導肯定是不會多給發工資補償的,那就只能讓學生們來償還心理債務了。

一個覺得學生總是欠自己的老師會想方設法的激起學生對自己的內疚,最典型的就是讓學生覺得自己特別壞,對不起老師,或者配不上這麼好的老師。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可能會不那麼容易當真,但如果是對於幼稚園的孩子來說,這就不好判斷了,孩子會慢慢的被老師“洗腦”,真的覺得自己哪兒哪兒都不好。

這樣的老師需要的就是壞學生,好用來襯托自己的犧牲奉獻,如果學生不夠壞,他可能就需要把學生“變壞”。

這樣的老師其實是不喜歡自己班上大部分都是好學生的,如果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接受教育,對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是很大的打擊。

前面兩條多是考慮老師的心態是不是健康,而這一條相對好判斷,就是老師是否能夠比較好的控制自己的衝動情緒。

我們知道大部分暴力行為都是衝動下發生的,如果一個人沒辦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衝動,那會發生暴力行為的幾率肯定會很高。

作為家長可以試著去和老師在交流中試著委婉的表達一下不同的意見,看一看老師的反應。如果老師的反應是暴怒或者認為你對他這個人有意見,那可以試想,如果孩子出現調皮搗蛋的時候老師也更容易被惹怒,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就會發生一些不可控的事情。

大家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老師形形色色,再壞的老師班上也有好學生,再好的老師班上也有壞學生,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說大家要把孩子出現的一切問題都歸咎於學校教育,發現老師不合適就立刻轉學。

這一來是不現實,二來是這似乎讓老師承擔了過分的責任。畢竟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是家長,如果孩子真的在學校受到了老師的影響,也請家長記得,自己才是能夠給孩子最大影響的那個人。

那天看完視頻,又看了一眼評論,熱評第二條驚到我了:“看了視頻也還好,虐待談不上,我們小時候老師打學生那都是家常便飯,自從我初三班主任抓著我的頭髮往暖氣上撞了幾個包之後,我都能參加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了,說實話挺感激她的。”

不確定這個人是為什麼會這樣想,但是我回想了一下,幼稚園老師虐待孩子的新聞我們也沒少看(孩子年齡大部分都是在三歲以上的,不像上面視頻裡的幾個月大),有一個特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就是很少有在虐待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就被家長發現的,幾乎大部分都是被虐待了一陣子以後家長才發現不對勁,再去詢問孩子才發現孩子被老師虐待,而更少有孩子會在第一次被打被罵的時候就會直接告訴家長,繼而引起重視。

老師如果是不可控的外界因素,那麼孩子為什麼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或者不會對家長表達自己,那就是我們家長自己要思考的問題了。下一次也會具體和大家聊聊,你的哪些教育方式可能在無形中堵住了孩子向你求助的嘴。

對不起老師,或者配不上這麼好的老師。

對於大一些的孩子可能會不那麼容易當真,但如果是對於幼稚園的孩子來說,這就不好判斷了,孩子會慢慢的被老師“洗腦”,真的覺得自己哪兒哪兒都不好。

這樣的老師需要的就是壞學生,好用來襯托自己的犧牲奉獻,如果學生不夠壞,他可能就需要把學生“變壞”。

這樣的老師其實是不喜歡自己班上大部分都是好學生的,如果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下接受教育,對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是很大的打擊。

前面兩條多是考慮老師的心態是不是健康,而這一條相對好判斷,就是老師是否能夠比較好的控制自己的衝動情緒。

我們知道大部分暴力行為都是衝動下發生的,如果一個人沒辦法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衝動,那會發生暴力行為的幾率肯定會很高。

作為家長可以試著去和老師在交流中試著委婉的表達一下不同的意見,看一看老師的反應。如果老師的反應是暴怒或者認為你對他這個人有意見,那可以試想,如果孩子出現調皮搗蛋的時候老師也更容易被惹怒,在這種情況下可能就會發生一些不可控的事情。

大家都是從學生時代過來的,老師形形色色,再壞的老師班上也有好學生,再好的老師班上也有壞學生,寫這篇文章並不是說大家要把孩子出現的一切問題都歸咎於學校教育,發現老師不合適就立刻轉學。

這一來是不現實,二來是這似乎讓老師承擔了過分的責任。畢竟孩子的第一責任人是家長,如果孩子真的在學校受到了老師的影響,也請家長記得,自己才是能夠給孩子最大影響的那個人。

那天看完視頻,又看了一眼評論,熱評第二條驚到我了:“看了視頻也還好,虐待談不上,我們小時候老師打學生那都是家常便飯,自從我初三班主任抓著我的頭髮往暖氣上撞了幾個包之後,我都能參加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了,說實話挺感激她的。”

不確定這個人是為什麼會這樣想,但是我回想了一下,幼稚園老師虐待孩子的新聞我們也沒少看(孩子年齡大部分都是在三歲以上的,不像上面視頻裡的幾個月大),有一個特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就是很少有在虐待第一次出現的時候就被家長發現的,幾乎大部分都是被虐待了一陣子以後家長才發現不對勁,再去詢問孩子才發現孩子被老師虐待,而更少有孩子會在第一次被打被罵的時候就會直接告訴家長,繼而引起重視。

老師如果是不可控的外界因素,那麼孩子為什麼缺乏自我保護意識,或者不會對家長表達自己,那就是我們家長自己要思考的問題了。下一次也會具體和大家聊聊,你的哪些教育方式可能在無形中堵住了孩子向你求助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