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歷經創業江湖的人情冷暖,“她時代”是互聯網經濟不可抹去的一道光

我曾經問過一個投資人朋友,在所有條件都同樣滿足貴司投資互聯網創業項目的標準時,

男性創業者和女性創業者主導的項目,你會選擇誰?

他思忖了很久,不過答案還是沒能給我驚喜,“我會投男性”。

從區分男/女性創業者開始,作為提問方,或許我已經引導了受訪者接下來的思維走向。我這位投資人朋友看似思慮再三,實則在我拋出問題後,他看我的第一眼就已經給出了答案。

成功的創業者,若CEO是男性,見報和不見報的採訪基本會圍繞他的創業歷程、獨特手腕和改變與創造世界的雄心,

洋洋灑灑的謳歌一位成功人士的登頂之路。反觀女性創業者的採訪,往往標題中的“女強人”、“巾幗不讓鬚眉”、“全職媽媽創業者”等鮮明的字詞,第一時間就能告訴你,他的文章接來下要說什麼。

經歷過漫長男權占主導地位的中國社會,創業圈裡性別標籤禁錮的物件,是處於我們一直認為的弱勢群體——女性創業者。

《奇葩大會》第四期,蜜芽CEO劉楠吐槽了自己深惡痛絕的一種社會現象:“我之前參加一個創業峰會跟幾名男CEO同台議事,主持人向他們發問,拋出的問題是‘怎麼做用戶增長’、‘怎麼做利潤’、‘怎麼成為獨角獸’,到我這直接就是‘怎麼平衡事業與家庭’”。

對,怎麼平衡事業與家庭,女性創業者似乎永遠繞不開這道卡。

“我跟劉楠是一起參加的《奇葩大會》,只不過我這個CEO名氣不大,節目沒能播出”,

調性viisee的創始人吳兆婷說起話來快言快語,中氣十足的語調和音色,很有感染力。

作為一名媽媽級的情趣品電商創業者,女性說“性”,吳兆婷的創業路時不時會遇到些小尷尬。面對男性投資人,她滿嘴的高☆禁☆潮、G點經常讓對方面紅耳赤,甚至會打斷她的敘述,而女投資人更是直接不能理解她,不願意討論專案中涉及的敏感話語。

或許,在男性佔據大多數的投資人群體眼中,

女性從事情趣品行業,必然要跟“浪”、“蕩”掛鉤。吳兆婷跟合夥人(男)促膝交談的時候,對方也是建議她改改自己的性格,一直以“異類女性”的身份在創投圈混跡,很難被認可的。

現年37歲的吳兆婷,離異後身邊還有個10歲的小女兒,參加路演、沙龍或者見投資人,家庭的事情會反復被問到,無非是精力如何分配,事業與家庭如何權衡這些磨破耳朵的老生常談。社會一開始就認定了女性在社會角色中的分工,

家庭應該是她們主動擔起的責任,吳兆婷對每個月只能接一次女兒放學,其實心裡多少還是有些愧疚。

投身互聯網創業之前,吳兆婷在商業地產領域打拼數年,從銷售幹到經理,身邊人口中的稱讚她很少聽到,利用女性身份上位的評價卻是不絕於耳。因為是女性,那些年的職場生涯一直被冠以“女強人”的頭銜,儘管她沒有雷厲風行、殺伐決斷。

一路上遇到了很多艱難險阻,性別標籤對吳兆婷的束縛的確存在,她女性創業者的身份短時間內也不會輕易脫掉,畢竟,男權社會的倫理文化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中國數千年來對女性身份、社會角色的認識,還是以家庭為主吧。

遊走在真刀真槍的創業江湖,內心不強大的女性也不會創業,但吳兆婷還是不建議女性創業,女性心理中柔軟、悲憫的地帶不會隨著經歷的增長消失。

可是,她覺得女性創業者被性別標籤束縛的社會現象會逐漸弱化,直至消失殆盡。

90後創業者的話題,很長時間沒被媒體搬到檯面上討論了,這個曾被社會追捧的創業群體,從迎合到抗拒,反映了標籤化枷鎖之下人們追求自我的覺醒。

“90後、大美女、項目有潛力”,這樣的女性CEO在創投圈必定是媒體和資本競相關注的對象。創立飛巴商旅伊始,陳倩楠因為女性身份,身邊的朋友多少都有點不理解,他們說的最多的話是:創業這麼苦逼的事情,你一個女孩子幹嘛要去自討苦吃。

企業服務這兩年紅到發紫,但細數下來,染指的女性創業者寥寥無幾,從阿裡之前發佈的《互聯網+她時代:女性創業者報告》可以看到,女性創業集中在美妝、服飾、母嬰、美食等領域。選擇To B的企業服務,陳倩楠需要面對的合作夥伴、用戶大多是男性,無形之中,她女性的身份也在每一次的social中扮演著催化劑或攔路虎。

女性創業者後勁不足這個未經過驗證的論斷,一遍遍被提及。

小時候,陳倩楠因為長得胖一些,相貌上還沒成為大眾主流審美的類型,一度被一些事情所拒絕,但女性身份的角色從來沒給她帶來什麼困擾。創業後,她卻在一些公開場合因為女性身份被投資人、媒體追問一些在我們看來就是性別標籤的問題。

“其實,我不太在意外界給我貼的一些標籤,只要沒有影響到我的生活和創業,I don’t care”,反而陳倩楠覺得,標籤也是一種特質的表像,大眾透過標籤,也許會更清楚、直觀的認識我們,這樣想,打標籤(無惡意中傷行為)不是一件壞事吧。

國外留學的經歷,使陳倩楠也看到了西方世界裡一些對女性的惡,那些博取眼球的行為,終將被社會正義與主流文化討伐。

選擇創業這條路,她根本沒在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一種享受”。

“從畢業、工作到創業,我雖然一路順風順水,卻著實也沒有太出彩”,自稱自己很普通的李汪,是木薯潔面儀(智慧硬體)的創始人,創業征途中,她很理解媒體、投資人貼性別標籤的行為,利益關係紐帶連結的雙方都在各取所需。

我們講性別標籤給女性創業者造成的困擾和傷害,很多時候身邊人和同圈子人的攻訐才是最鋒利的那把刀。

李汪之前看過網易組織的一個創始人俱樂部,也是在3.8節那天,幾位女性創始人做了個活動,然而評論中那些挑明瞭就是惡意中傷的話語,給了她非常大的觸動,“女性對女性的刁難才是最可怕的”。

已經結婚的李汪,接下來接觸投資人和媒體,很難逃過“事業與家庭”的拷問。大眾似乎習慣了為家庭付出和犧牲的主體一定是女性,所謂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做好一件事不得不帶有傾向性,這個過程或許你可以採用適當的技巧進行緩解,“真正的挑戰來源於女性的內心”。

女性社會身份在被認可和被懷疑的交織中,逐漸在大眾眼中向前推進,我們看到的女性創業者的標籤也正是外界在清晰與混沌的交叉地帶,發出的一種探索的欲望。

性別的區分存在于各行各業,創業者被劃分成男性/女性創業者也可以理解,至少在李汪的想法中,被標籤恰恰說明了女性在創業江湖中地位的提高,沒有被議論和被消費,也許女性創業者這一稱謂也不成立吧。

選擇創業的人都會經歷非常難熬的時期,只不過,女性的話題性更強,外界稍添些佐料即可烹製一道供市民消費的速食。

李汪的創業,最開始是對自身的一種探索,無關女性身份的表達。

脫離創業者的身份,女性被性別標籤束縛,從農耕時代的男耕女織一直到移動互聯網縱深發展的今天,社會分工和角色所需承擔的具體責任雖然在變化,但是女性還一直活在大眾對“女性”的認知裡。

其實,細想一下,女性創業者被頻頻提及,儘管有些人性的惡的表現,可是這無一不在表明,女性在創業圈裡始終是被認可的,懷疑的部分固然有,但女性CEO都活成自己的樣子,她們發出的聲音和留下的背影,也不會在乎“你怎麼看我”。

劉楠所經歷的事情,還會有後繼女性創業者感同身受,繼而憤憤不平。

可喜的是,我接觸到的女性創業者面對媒體和社會營造的腥風血雨的創業江湖,她們沒在怕。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81104

一路上遇到了很多艱難險阻,性別標籤對吳兆婷的束縛的確存在,她女性創業者的身份短時間內也不會輕易脫掉,畢竟,男權社會的倫理文化影響是根深蒂固的,中國數千年來對女性身份、社會角色的認識,還是以家庭為主吧。

遊走在真刀真槍的創業江湖,內心不強大的女性也不會創業,但吳兆婷還是不建議女性創業,女性心理中柔軟、悲憫的地帶不會隨著經歷的增長消失。

可是,她覺得女性創業者被性別標籤束縛的社會現象會逐漸弱化,直至消失殆盡。

90後創業者的話題,很長時間沒被媒體搬到檯面上討論了,這個曾被社會追捧的創業群體,從迎合到抗拒,反映了標籤化枷鎖之下人們追求自我的覺醒。

“90後、大美女、項目有潛力”,這樣的女性CEO在創投圈必定是媒體和資本競相關注的對象。創立飛巴商旅伊始,陳倩楠因為女性身份,身邊的朋友多少都有點不理解,他們說的最多的話是:創業這麼苦逼的事情,你一個女孩子幹嘛要去自討苦吃。

企業服務這兩年紅到發紫,但細數下來,染指的女性創業者寥寥無幾,從阿裡之前發佈的《互聯網+她時代:女性創業者報告》可以看到,女性創業集中在美妝、服飾、母嬰、美食等領域。選擇To B的企業服務,陳倩楠需要面對的合作夥伴、用戶大多是男性,無形之中,她女性的身份也在每一次的social中扮演著催化劑或攔路虎。

女性創業者後勁不足這個未經過驗證的論斷,一遍遍被提及。

小時候,陳倩楠因為長得胖一些,相貌上還沒成為大眾主流審美的類型,一度被一些事情所拒絕,但女性身份的角色從來沒給她帶來什麼困擾。創業後,她卻在一些公開場合因為女性身份被投資人、媒體追問一些在我們看來就是性別標籤的問題。

“其實,我不太在意外界給我貼的一些標籤,只要沒有影響到我的生活和創業,I don’t care”,反而陳倩楠覺得,標籤也是一種特質的表像,大眾透過標籤,也許會更清楚、直觀的認識我們,這樣想,打標籤(無惡意中傷行為)不是一件壞事吧。

國外留學的經歷,使陳倩楠也看到了西方世界裡一些對女性的惡,那些博取眼球的行為,終將被社會正義與主流文化討伐。

選擇創業這條路,她根本沒在怕,“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一種享受”。

“從畢業、工作到創業,我雖然一路順風順水,卻著實也沒有太出彩”,自稱自己很普通的李汪,是木薯潔面儀(智慧硬體)的創始人,創業征途中,她很理解媒體、投資人貼性別標籤的行為,利益關係紐帶連結的雙方都在各取所需。

我們講性別標籤給女性創業者造成的困擾和傷害,很多時候身邊人和同圈子人的攻訐才是最鋒利的那把刀。

李汪之前看過網易組織的一個創始人俱樂部,也是在3.8節那天,幾位女性創始人做了個活動,然而評論中那些挑明瞭就是惡意中傷的話語,給了她非常大的觸動,“女性對女性的刁難才是最可怕的”。

已經結婚的李汪,接下來接觸投資人和媒體,很難逃過“事業與家庭”的拷問。大眾似乎習慣了為家庭付出和犧牲的主體一定是女性,所謂的平衡是不存在的,做好一件事不得不帶有傾向性,這個過程或許你可以採用適當的技巧進行緩解,“真正的挑戰來源於女性的內心”。

女性社會身份在被認可和被懷疑的交織中,逐漸在大眾眼中向前推進,我們看到的女性創業者的標籤也正是外界在清晰與混沌的交叉地帶,發出的一種探索的欲望。

性別的區分存在于各行各業,創業者被劃分成男性/女性創業者也可以理解,至少在李汪的想法中,被標籤恰恰說明了女性在創業江湖中地位的提高,沒有被議論和被消費,也許女性創業者這一稱謂也不成立吧。

選擇創業的人都會經歷非常難熬的時期,只不過,女性的話題性更強,外界稍添些佐料即可烹製一道供市民消費的速食。

李汪的創業,最開始是對自身的一種探索,無關女性身份的表達。

脫離創業者的身份,女性被性別標籤束縛,從農耕時代的男耕女織一直到移動互聯網縱深發展的今天,社會分工和角色所需承擔的具體責任雖然在變化,但是女性還一直活在大眾對“女性”的認知裡。

其實,細想一下,女性創業者被頻頻提及,儘管有些人性的惡的表現,可是這無一不在表明,女性在創業圈裡始終是被認可的,懷疑的部分固然有,但女性CEO都活成自己的樣子,她們發出的聲音和留下的背影,也不會在乎“你怎麼看我”。

劉楠所經歷的事情,還會有後繼女性創業者感同身受,繼而憤憤不平。

可喜的是,我接觸到的女性創業者面對媒體和社會營造的腥風血雨的創業江湖,她們沒在怕。

本文來自獵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lieyunwang.com/archives/28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