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想像過所有無人駕駛的場景,這家公司僅用兩年就做到了

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一輛名為“蝸小白”的無人駕駛掃路車正在清理公園衛生,它可以輕鬆避過障礙物和行人,還能自己進行定位。

這款無人駕駛掃路車正是智行者科技有限公司(下稱,

智行者)開發的低速無人駕駛“蝸Ω”系列之一,同時也是國內第一台無人駕駛掃路車,它的出現,成功解決了園區過度依賴人工作業的痛點。

僅成立兩年多時間,這家公司便獲得了順為資本、京東的近億元的A輪融資。那麼,在低速無人駕駛領域,智行者與創始人張兆德是如何獲得資本與巨頭青睞的?

智行者CEO張兆德

為何從低速自動駕駛切入?

2011年張兆德從清華大學汽車系畢業後,並沒有準備找工作,而是開始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創業——專注於研發一款駕駛輔助系統。這次創業持續了四年,沒有很大起色。

對汽車行業前景的無限嚮往,他準備再創業一次。

與第一次相比,二次創業顯然有了更多經驗。張兆德找來了同為清華汽車系校友的幾個人一起創辦了智行者,

定位于一家自動駕駛智慧車整體解決方案的提供商。

創業之初,智行者為多家汽車廠商開發自動駕駛功能。合作開發的無人車已經成功在高速路和國道上進行了規模化測試,其累計測試里程超過300000公里,在國內無人車廠商案例中屬於佼佼者。

張兆德並不滿足於此,大概從2016年年底開始,智行者才真正開始切入限定區域內的無人低速駕駛這一垂直領域。

之所以選擇無人低速駕駛領域切入自動駕駛商業化市場,張兆德自然有充足的考慮。

首先,一方面無人駕駛在高速領域的技術研發週期比較長,出於駕駛安全性以及資料全面性考慮,創業公司初期開始研發,很難快速研發出一款如正常機動車一樣高速行駛的車輛。另一方面直到現在,國內仍然沒有一套正規的法規出臺,

即使百度在演示自己的無人駕駛車輛時,也同樣受到了政策的限制。

相比之下,無人低速駕駛就沒有這麼多限制,而且應用于特定的應用場景,諸如學校、景區、企業園區、居住民宅社區等。這些場景路況相對較為簡單,所受到的外在干擾因素較少。因此在此領域切入是智行者這類無人駕駛公司最理想的應用場景。

無人物流車——蝸必達

想要在低速無人車應用場景中,尋找與商業化的結合點,

並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催生了電商的迅速崛起,而相應的物流業也順勢而起。

張兆德注意到對著快遞員工的人工成本不斷增長,未來幾年快遞人員的稀缺將必然成為現實。電商靠物流奪得的一分競爭力,很快也將面臨人力成本上升以及送貨效率的挑戰。

如何為這些電商企業提供更有力的核心競爭力?張兆德的回答是:無人物流車。

結合智行者目前切入的無人低速駕駛場景和物流領域,張兆德將應用場景定位在園區、學校、住宅社區的短距離(最後一公里)物流配送上,推出了無人駕駛物流小車“蝸必達”。

快件到達收件人附近所屬社區,快遞員不用再配送上門,直接將其放置在無人配送物流車櫃中,收件人到達社區附近想要取件的時候,只要拿出手機預約將要抵達的地點和時間,物流車就會提前在指定地點等候。不僅免去了快遞員的“按件找門”的麻煩,還快速、便捷的將交易進行完成。

“體驗會更好”張兆德坦言這是無人物流車最實際的好處。此外,快遞員的成本降低,電商的核心競爭力也會明顯提高。

無人駕駛掃路機——蝸小白

今年9月份,張兆德帶領團隊聯合三家公司合作研發的無人駕駛掃路機“蝸小白”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落地運營。

其中百度Apollo 平臺為蝸小白提供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高精度地圖、定位技術,車身由煙臺海德專用汽車有限公司提供。而智行者主要負責其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以及車輛的決策規劃、整體控制、車身感測器的信號處理。

這款無人掃路車也主要應用于園區等低速駕駛環境,在張兆德看來,這款產品的落地解決了很多路面清潔的痛點。一方面由於清潔工需要很早開始打掃衛生,面臨惡劣天氣或者冬天寒冷、夏天酷暑天氣,對清潔工的身體狀況也是一種考驗。另一方面,無人掃路機的應用可以較少大量的用工成本,對社會整體的工作效率也是一種提升。

蝸小白會在晚上天黑後工作一直工作到淩晨天亮時。且能夠實現自己主動避開障礙物、迴圈、定點啟停、自動掃地的功能。目前這款產品已經在量產過程中。

從0到1,最終著眼于無人駕駛乘用車

在無人駕駛技術上,有幾個決定性技術點是最有可能判斷一個產品是否能快速進入市場,包括多元感測器、超精准地圖體系、決策系統、執行系統、人機交互系統、車輛間交互系統等。

在這幾個技術的突破上,智行者所具備的技術優勢也能夠明顯體現出來。蝸必達產品搭載了智行者科技自主研發的AVOS系統,提供了多感測器自我調整融合演算法、環境認知演算法、設計合理的路徑規劃演算法、高可靠性的控制演算法和智慧配送的解決方案,才實現了人性化且智慧化的自動物流配送。

而蝸小白則內裝有8個超聲波雷達,警告靠近的行人和車輛,車身前部則安裝兩個雷射雷達,可以識別障礙物、行人並且進行定位。還採用了高精度地圖和SLAM 定位方法,達到同時定位和地圖構建的目的。

除了技術優勢,當記者問及智行者在無人駕駛方面最核心的優勢是什麼的時候?張兆德回答:“我們的商業化經驗是最豐富的。無論是無人物流車還是無人駕駛掃路機,都已經在量產過程中,且公司目前能夠做到盈虧平衡,這是無人駕駛領域的初創企業難能達到的成績。”

兩次創業,讓張兆德更加有信心堅定的認為,未來無人駕駛最困難的地方絕不是在技術、工程上,而是在解決商業化變現的具體、實際的問題上,第一,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要足夠可以接受無人駕駛;第二,什麼樣的無人駕駛商業模式最能忽略無人駕駛系統所帶來的成本增加。

“這兩個問題解決之後,淩駕于無人駕駛上最難以改變的政策也會迎刃而解,因為一旦普遍接受並成為現實,政策也無法阻擋無人駕駛時代的到來”張兆德頗有信心。

智行者目前有80人左右,幾乎90%都是技術人員。雖然張兆德不是管理出身,但卻深諳管理之道。在他看來,基本上所有的管理問題都是解決利益均衡和價值觀的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後其他管理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對於價值觀,張兆德傾向於價值觀大於能力,在招人的時候,價值觀不一致的,即使再有才能,也不會任用。以上兩個問題解決後,最後他尤為強調的是崇尚奮鬥,“智行者團隊不注重虛假的title,只在乎實實在在的業績。”

在他看來,智行者能夠在兩年內快速完成產品的運營與落地,無疑是對無人駕駛的堅定追求所帶來的,“創業至今,大的方向始終沒有變過,整個路線是農村包圍城市,未來還有無限機遇與挑戰,都是智行者需要去探索的地方。”而他對智行者的定位是從產品到供應商再到服務、運營。

張兆德也坦誠的講到,智行者目前僅僅是完成了從0到1的階段,目前雖然已盈虧平衡,但在無人駕駛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賽道要跑。而于智行者而言,絕不僅僅限於無人低速駕駛領域,而是奔著無人駕駛乘用車的終極目標所努力。

我們離完全的無人駕駛汽車時代還有多遠?對於記者的發問,張兆德認為還需要20年,他相信智行者會是其中的見證者。

結合智行者目前切入的無人低速駕駛場景和物流領域,張兆德將應用場景定位在園區、學校、住宅社區的短距離(最後一公里)物流配送上,推出了無人駕駛物流小車“蝸必達”。

快件到達收件人附近所屬社區,快遞員不用再配送上門,直接將其放置在無人配送物流車櫃中,收件人到達社區附近想要取件的時候,只要拿出手機預約將要抵達的地點和時間,物流車就會提前在指定地點等候。不僅免去了快遞員的“按件找門”的麻煩,還快速、便捷的將交易進行完成。

“體驗會更好”張兆德坦言這是無人物流車最實際的好處。此外,快遞員的成本降低,電商的核心競爭力也會明顯提高。

無人駕駛掃路機——蝸小白

今年9月份,張兆德帶領團隊聯合三家公司合作研發的無人駕駛掃路機“蝸小白”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落地運營。

其中百度Apollo 平臺為蝸小白提供了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的高精度地圖、定位技術,車身由煙臺海德專用汽車有限公司提供。而智行者主要負責其自動駕駛解決方案,以及車輛的決策規劃、整體控制、車身感測器的信號處理。

這款無人掃路車也主要應用于園區等低速駕駛環境,在張兆德看來,這款產品的落地解決了很多路面清潔的痛點。一方面由於清潔工需要很早開始打掃衛生,面臨惡劣天氣或者冬天寒冷、夏天酷暑天氣,對清潔工的身體狀況也是一種考驗。另一方面,無人掃路機的應用可以較少大量的用工成本,對社會整體的工作效率也是一種提升。

蝸小白會在晚上天黑後工作一直工作到淩晨天亮時。且能夠實現自己主動避開障礙物、迴圈、定點啟停、自動掃地的功能。目前這款產品已經在量產過程中。

從0到1,最終著眼于無人駕駛乘用車

在無人駕駛技術上,有幾個決定性技術點是最有可能判斷一個產品是否能快速進入市場,包括多元感測器、超精准地圖體系、決策系統、執行系統、人機交互系統、車輛間交互系統等。

在這幾個技術的突破上,智行者所具備的技術優勢也能夠明顯體現出來。蝸必達產品搭載了智行者科技自主研發的AVOS系統,提供了多感測器自我調整融合演算法、環境認知演算法、設計合理的路徑規劃演算法、高可靠性的控制演算法和智慧配送的解決方案,才實現了人性化且智慧化的自動物流配送。

而蝸小白則內裝有8個超聲波雷達,警告靠近的行人和車輛,車身前部則安裝兩個雷射雷達,可以識別障礙物、行人並且進行定位。還採用了高精度地圖和SLAM 定位方法,達到同時定位和地圖構建的目的。

除了技術優勢,當記者問及智行者在無人駕駛方面最核心的優勢是什麼的時候?張兆德回答:“我們的商業化經驗是最豐富的。無論是無人物流車還是無人駕駛掃路機,都已經在量產過程中,且公司目前能夠做到盈虧平衡,這是無人駕駛領域的初創企業難能達到的成績。”

兩次創業,讓張兆德更加有信心堅定的認為,未來無人駕駛最困難的地方絕不是在技術、工程上,而是在解決商業化變現的具體、實際的問題上,第一,人們的心理承受能力要足夠可以接受無人駕駛;第二,什麼樣的無人駕駛商業模式最能忽略無人駕駛系統所帶來的成本增加。

“這兩個問題解決之後,淩駕于無人駕駛上最難以改變的政策也會迎刃而解,因為一旦普遍接受並成為現實,政策也無法阻擋無人駕駛時代的到來”張兆德頗有信心。

智行者目前有80人左右,幾乎90%都是技術人員。雖然張兆德不是管理出身,但卻深諳管理之道。在他看來,基本上所有的管理問題都是解決利益均衡和價值觀的問題,解決這兩個問題後其他管理難題也會迎刃而解。

對於價值觀,張兆德傾向於價值觀大於能力,在招人的時候,價值觀不一致的,即使再有才能,也不會任用。以上兩個問題解決後,最後他尤為強調的是崇尚奮鬥,“智行者團隊不注重虛假的title,只在乎實實在在的業績。”

在他看來,智行者能夠在兩年內快速完成產品的運營與落地,無疑是對無人駕駛的堅定追求所帶來的,“創業至今,大的方向始終沒有變過,整個路線是農村包圍城市,未來還有無限機遇與挑戰,都是智行者需要去探索的地方。”而他對智行者的定位是從產品到供應商再到服務、運營。

張兆德也坦誠的講到,智行者目前僅僅是完成了從0到1的階段,目前雖然已盈虧平衡,但在無人駕駛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賽道要跑。而于智行者而言,絕不僅僅限於無人低速駕駛領域,而是奔著無人駕駛乘用車的終極目標所努力。

我們離完全的無人駕駛汽車時代還有多遠?對於記者的發問,張兆德認為還需要20年,他相信智行者會是其中的見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