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什麼海南很難產生偉大的企業?(續篇)

《為什麼海南很難產生偉大的企業?》(☜☜PS.猛戳藍色字體可以查看原文)

前幾天,文中提及的雙成藥業的創始人、董事長王成棟(2015-2016蟬聯胡潤富豪榜海南上榜富豪第五名)約我促膝長談。

我們就什麼是偉大的企業,以及海南為什麼很難產生偉大的企業,什麼是企業家精神,還有人生觀、價值觀等等天馬行空地暢聊了一個上午。王總談了他為雙成規劃的三個階段,十年左右把公司做上市,十年左右完成與國際製藥標準接軌,十年左右做世界上絕無僅有的高精尖產品。前兩個階段已經完成,第三個階段已經開始。每一次他都能預判下一個拐點,帶領企業提前十年出發,
趕到下一個風口到來之前在那裡做好起飛的準備。雙成的多元化投資也做的風生水起。晶片產業已做到細分領域的世界領先,吸引了英特爾、高通紛紛拋出橄欖枝。但他選擇將這一掌握先進技術的公司賣給國內的一家上市公司,最初八千萬的投入獲得二十幾億的回報。還有由處理製藥產生的廢液衍生出來的環保產業,上海廠區即將全面投產,又將是數十億的大產業。
還有,生殖醫學方面的投資並購等等,雙成投資每一次都出手不凡,扎實有力。

但最令人佩服是還是王總的人生哲學,他說一生只做兩種事:有意義的事和有意思的事。製藥及相關產業都是“普度眾生”的有意義的事。他們這一代創業者懷有“產業報國”的理想和情懷。我認為理想和情懷是做到“偉大”必不可少的。企業家精神除了冒險,還有擔當,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這一點也是很多海南的企業家缺少的。王總熱愛生活、喜歡旅遊,南北極、五大洲都遍佈他的足跡,講起他在非洲草原和美國狩獵的趣聞以及人生感悟,很是有趣。有錢的人很多,有趣的靈魂卻很少。王成棟恰恰是這樣一位有成就又有趣的人。3月25日追夢者基金創投峰會上,著名投資人楊向陽大陽哥也說到,偉大的企業或產品都是“四有”——有用、有趣、有態度、有益。這跟王總的“有意義、有意思”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們也探討了海南為什麼很難產生偉大的企業。有人說赤道附近都沒有偉大的國家。就是生存條件相對沒那麼惡劣,壓力不大。炎熱的氣候也導致人的慵懶散漫。但差不多緯度的深圳為什麼可以產生那麼多偉大的、優秀的企業。

我們都認為移民是個主要因素。雖然海南移民也較多,但第一次十萬大軍下海南那一撥都在潮水退去後撤離海南島,像“萬通幾君子”那樣的精英基本都沒留下。而深圳留下了大批精英,新移民與土著的比例已經呈壓倒性的優勢,全面同化了土著,形成了新的深圳文化。

而海南的外來人口以休閒度假的比較多,真正的新移民的比例還是沒有超過本土居民。長期紮根的年輕一代創業者比例更是少得可憐。除了求安逸、不學習、眼界窄等原因外,王總認為海南缺少一流的大學。深圳這些年不惜重金引進多所一流大學在深圳建立校區,對深圳人才結構的整體提升還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業,或者說建立、經營出優秀的企業,核心因素還是人。

王總還認為,除了學識、背景,性格是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創業的重要因素。有些人天生不適合創業。談到人格,王總講了他去非洲時接待他的人剛好也接待過任正非。他們講到任正非的一件小事:當地接待的司機平時都是自己麵包什麼的對付一頓就等在車上,任正非吃飯的時候發現司機沒在,一定堅持要把司機喊進來一起用餐。司機可能也不習慣吃中餐,吃的比較慢,任正非吃完了就一直耐心等著司機吃完。其實他剛剛下飛機已經非常疲勞了,何況已經七十多歲了。這件小事也能看出一個企業家的修養,人格魅力。不像有些老闆,企業沒做多大就眼睛長在頭頂,張狂自大,實在是井底之蛙。

我想表達的是海南這塊土壤尚不具備滋生偉大企業的養分,與大家探討一下是什麼原因,以及如何解決。我絕沒有地域偏見,對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反思,譬如可以寫一篇《為什麼東北很難產生偉大的企業?》。我也不是為了取悅誰才寫的,聽得進就聽,聽不進就忽略好了。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實在是愛之深恨之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譬如椰樹,大家吐槽相信也都是喜歡椰汁、火山岩礦泉水這些產品,覺得這樣下去糟蹋了品牌,可惜了。

其實,除了文章中提及的企業,海南還是有不少優質企業的,甚至是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譬如立升淨水,是世界最大的超濾膜生產企業,有“水世界的英特爾”的美譽。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供直飲水設施,一戰成名。其創始人陳良剛也是一位神秘、低調,深居簡出的企業家。再譬如金盤電氣,也是電氣行業的“隱形冠軍”,其幹式變壓器產銷量世界第一。金盤電氣於1998年2月就登陸納斯達克,是中國最早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那一年搜狐才剛剛成立。現在金盤電氣已經申請私有化,從納斯達克退市,計畫回歸中國主機板,屆時市值過百億是沒問題的。還有大印集團,在橡膠、地產等領域做得不錯,曾連續幾年為海南省民營企業利稅第一。創始人王棒是我比較欣賞的為數不多的海南本土企業家之一。但橡膠產業也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需要未雨綢繆,深挖洞廣積糧。

再說說大家熟悉的吧。海馬汽車,聽說在河南等地房地產做的不錯,在汽車行業也就算第三梯隊吧,這一輪能否趕上要看新能源汽車這一波升級是否能抓住機遇搶得技術上的優勢。可一線品牌都已經在佈局無人駕駛技術了,難度還是蠻大的。就像手機公司都被定義為互聯網公司一樣,未來汽車公司都會是互聯網公司,是軟體決定硬體。不管樂視做汽車被詬病多少,那都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未來的汽車公司執牛耳者可能屬於樂視、百度、騰訊……對於海南本土唯一的汽車製造商,這個轉型升級是個巨大的考驗,生死存亡。景柱先生是海南企業家的責任擔當,我收到並拜讀了他的大作《品行元年》,希望海馬如真正海馬一樣有雄起之功效。說到車,又想起了金鹿,雖然是農用車,也需要升級。金鹿在商業地產、工業園區等多元化方面做的也相當不錯,葉茂主席也是海南頗有思想的企業家。但那個農用車還真有提升空間,無論是本土的消費升級還是對周邊國家的出口,都會有一波行情。就看產品是否能快速反覆運算了。還有諸如快消品裡的南國、春光,都是好企業,相比之下,南國“觸網”的敏感度比春光高出好幾個數量級。福山咖啡、侯臣咖啡都是海南本土不錯的品牌,但在擴張方面太慢了。可能跟海南服務業水準低下有關,但也不完全是。這些離我想像的偉大都還有些距離。

海南房地產富豪蠻多,半山半島的閆琦曾榮膺海南首富,鴻洲王大富也曾排名靠前,鳳凰島的曾憲雲也是長袖善舞……地產大佬們的發家史總有太多的故事,江湖上太多傳說。那些政商關係中的神秘的“無形之手”或者某某窮得跑路後來又鹹魚翻身的橋段總是更能令老百姓茶餘飯後津津樂道。地產大佬中敢擺在檯面上說每一分錢都是陽光的恐怕為數不多。地產業的體量和產品的單位價格不能和其他行業簡單比較,譬如年營收幾億的在地產界肯定算小微企業,北京均價10萬/平方,開發1萬平就10億了,而1萬平的開發量實在是小的不能再小了。萬科年營收兩千多億,海南過百億的有幾家?而且是連續,每年哦。除了手頭的專案還有多少土地儲備?有幾家擴張到島外的?除了早期的關係紅利和政策紅利,真正有自己戰略和長期目標的地產公司還真不多。

互聯網企業呢?離我們太近,圈子太熟,不好說。天涯社區曾經是離那條通往“偉大”的路最近的那一個。後來又錯過了那班車,如今只能走一條較為漫長的路。其他的都還相去甚遠。但海南這一波互聯網創業潮興許能有幾條躍過龍門的魚,包括從外地引進歸化的新移民企業。三五年之內可見分曉。

企業需要不斷進化才能適者生存。做企業就像打遊戲,一路打怪升級,有些關過不去,升級不了就會逐漸耗掉自己的功力,直至死去。很多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遭遇“天花板”,過了高速增長期就歸於平庸或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就是沒有設計好升級的路徑。如何在高速增長中預測風向,提升自己,佈局下一個高速增長期,這是很多企業最難逾越的。產品需要反覆運算,品牌需要反覆運算,思維需要反覆運算……雖然痛苦,但這是唯一的出路。恐龍已經無敵,然而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也會物種滅絕。無論是多大的企業。柯達、諾基亞已經堪稱偉大了,倒下也就是一瞬間的事。

使命、願景、價值觀,決定一個企業的格局,決定企業能夠走多遠。企業家的格局決定了企業的高度。王家衛在《一代宗師》中對格局的闡釋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就是影片中的宮二所說的“不迷不成家”,做事要癡迷才能成為專家;“見天地”,就是心裡要裝得下世界;“見眾生”,就是要把所得回饋眾生。這三個階段是通往“偉大”的必經過程。初心決定成敗。比爾·蓋茨輟學創業,他說:“我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用上電腦”。約伯斯說:“活著就為改變世界”。海南企業在這方面的建設嚴重缺失。還有很多人處在零度格局的階段,盲眾,或者說“無明”。

古希臘的諺語已經道破天機:人,認識你自己!從認識自己開始,給自己和企業做個診斷,多去看看世界的風雲變幻,見天地而知道自己的差距和渺小,制定轉型升級的計畫,嘗試“物種進化”……

回到為什麼海南很難產生偉大的企業的問題,除了勤奮,除了學習能力,自身的修養和格局是不可或缺的。先不妄談偉大,試試告別渺小和“無明”是海南企業的當務之急。

PS:海南有多少企業建立的了私董會制度,你知道“私董會”嗎?

本文作者:陳笑

陳笑,人稱“笑哥”

愛哪哪網路科技集團董事長

黑馬會海口分會會長

互聯網觀察家

“傳統企業互聯網進化論”創導者

長期紮根的年輕一代創業者比例更是少得可憐。除了求安逸、不學習、眼界窄等原因外,王總認為海南缺少一流的大學。深圳這些年不惜重金引進多所一流大學在深圳建立校區,對深圳人才結構的整體提升還是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創業,或者說建立、經營出優秀的企業,核心因素還是人。

王總還認為,除了學識、背景,性格是判斷一個人是否適合創業的重要因素。有些人天生不適合創業。談到人格,王總講了他去非洲時接待他的人剛好也接待過任正非。他們講到任正非的一件小事:當地接待的司機平時都是自己麵包什麼的對付一頓就等在車上,任正非吃飯的時候發現司機沒在,一定堅持要把司機喊進來一起用餐。司機可能也不習慣吃中餐,吃的比較慢,任正非吃完了就一直耐心等著司機吃完。其實他剛剛下飛機已經非常疲勞了,何況已經七十多歲了。這件小事也能看出一個企業家的修養,人格魅力。不像有些老闆,企業沒做多大就眼睛長在頭頂,張狂自大,實在是井底之蛙。

我想表達的是海南這塊土壤尚不具備滋生偉大企業的養分,與大家探討一下是什麼原因,以及如何解決。我絕沒有地域偏見,對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反思,譬如可以寫一篇《為什麼東北很難產生偉大的企業?》。我也不是為了取悅誰才寫的,聽得進就聽,聽不進就忽略好了。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實在是愛之深恨之切,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譬如椰樹,大家吐槽相信也都是喜歡椰汁、火山岩礦泉水這些產品,覺得這樣下去糟蹋了品牌,可惜了。

其實,除了文章中提及的企業,海南還是有不少優質企業的,甚至是細分領域的“隱形冠軍”。譬如立升淨水,是世界最大的超濾膜生產企業,有“水世界的英特爾”的美譽。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提供直飲水設施,一戰成名。其創始人陳良剛也是一位神秘、低調,深居簡出的企業家。再譬如金盤電氣,也是電氣行業的“隱形冠軍”,其幹式變壓器產銷量世界第一。金盤電氣於1998年2月就登陸納斯達克,是中國最早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那一年搜狐才剛剛成立。現在金盤電氣已經申請私有化,從納斯達克退市,計畫回歸中國主機板,屆時市值過百億是沒問題的。還有大印集團,在橡膠、地產等領域做得不錯,曾連續幾年為海南省民營企業利稅第一。創始人王棒是我比較欣賞的為數不多的海南本土企業家之一。但橡膠產業也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需要未雨綢繆,深挖洞廣積糧。

再說說大家熟悉的吧。海馬汽車,聽說在河南等地房地產做的不錯,在汽車行業也就算第三梯隊吧,這一輪能否趕上要看新能源汽車這一波升級是否能抓住機遇搶得技術上的優勢。可一線品牌都已經在佈局無人駕駛技術了,難度還是蠻大的。就像手機公司都被定義為互聯網公司一樣,未來汽車公司都會是互聯網公司,是軟體決定硬體。不管樂視做汽車被詬病多少,那都是一個正確的方向。未來的汽車公司執牛耳者可能屬於樂視、百度、騰訊……對於海南本土唯一的汽車製造商,這個轉型升級是個巨大的考驗,生死存亡。景柱先生是海南企業家的責任擔當,我收到並拜讀了他的大作《品行元年》,希望海馬如真正海馬一樣有雄起之功效。說到車,又想起了金鹿,雖然是農用車,也需要升級。金鹿在商業地產、工業園區等多元化方面做的也相當不錯,葉茂主席也是海南頗有思想的企業家。但那個農用車還真有提升空間,無論是本土的消費升級還是對周邊國家的出口,都會有一波行情。就看產品是否能快速反覆運算了。還有諸如快消品裡的南國、春光,都是好企業,相比之下,南國“觸網”的敏感度比春光高出好幾個數量級。福山咖啡、侯臣咖啡都是海南本土不錯的品牌,但在擴張方面太慢了。可能跟海南服務業水準低下有關,但也不完全是。這些離我想像的偉大都還有些距離。

海南房地產富豪蠻多,半山半島的閆琦曾榮膺海南首富,鴻洲王大富也曾排名靠前,鳳凰島的曾憲雲也是長袖善舞……地產大佬們的發家史總有太多的故事,江湖上太多傳說。那些政商關係中的神秘的“無形之手”或者某某窮得跑路後來又鹹魚翻身的橋段總是更能令老百姓茶餘飯後津津樂道。地產大佬中敢擺在檯面上說每一分錢都是陽光的恐怕為數不多。地產業的體量和產品的單位價格不能和其他行業簡單比較,譬如年營收幾億的在地產界肯定算小微企業,北京均價10萬/平方,開發1萬平就10億了,而1萬平的開發量實在是小的不能再小了。萬科年營收兩千多億,海南過百億的有幾家?而且是連續,每年哦。除了手頭的專案還有多少土地儲備?有幾家擴張到島外的?除了早期的關係紅利和政策紅利,真正有自己戰略和長期目標的地產公司還真不多。

互聯網企業呢?離我們太近,圈子太熟,不好說。天涯社區曾經是離那條通往“偉大”的路最近的那一個。後來又錯過了那班車,如今只能走一條較為漫長的路。其他的都還相去甚遠。但海南這一波互聯網創業潮興許能有幾條躍過龍門的魚,包括從外地引進歸化的新移民企業。三五年之內可見分曉。

企業需要不斷進化才能適者生存。做企業就像打遊戲,一路打怪升級,有些關過不去,升級不了就會逐漸耗掉自己的功力,直至死去。很多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遭遇“天花板”,過了高速增長期就歸於平庸或一步步地走向衰落,就是沒有設計好升級的路徑。如何在高速增長中預測風向,提升自己,佈局下一個高速增長期,這是很多企業最難逾越的。產品需要反覆運算,品牌需要反覆運算,思維需要反覆運算……雖然痛苦,但這是唯一的出路。恐龍已經無敵,然而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也會物種滅絕。無論是多大的企業。柯達、諾基亞已經堪稱偉大了,倒下也就是一瞬間的事。

使命、願景、價值觀,決定一個企業的格局,決定企業能夠走多遠。企業家的格局決定了企業的高度。王家衛在《一代宗師》中對格局的闡釋是:“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見自己”,就是影片中的宮二所說的“不迷不成家”,做事要癡迷才能成為專家;“見天地”,就是心裡要裝得下世界;“見眾生”,就是要把所得回饋眾生。這三個階段是通往“偉大”的必經過程。初心決定成敗。比爾·蓋茨輟學創業,他說:“我要讓全世界的人都用上電腦”。約伯斯說:“活著就為改變世界”。海南企業在這方面的建設嚴重缺失。還有很多人處在零度格局的階段,盲眾,或者說“無明”。

古希臘的諺語已經道破天機:人,認識你自己!從認識自己開始,給自己和企業做個診斷,多去看看世界的風雲變幻,見天地而知道自己的差距和渺小,制定轉型升級的計畫,嘗試“物種進化”……

回到為什麼海南很難產生偉大的企業的問題,除了勤奮,除了學習能力,自身的修養和格局是不可或缺的。先不妄談偉大,試試告別渺小和“無明”是海南企業的當務之急。

PS:海南有多少企業建立的了私董會制度,你知道“私董會”嗎?

本文作者:陳笑

陳笑,人稱“笑哥”

愛哪哪網路科技集團董事長

黑馬會海口分會會長

互聯網觀察家

“傳統企業互聯網進化論”創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