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你敢信嗎?希特勒竟也有2位才能人品俱佳的偶像?

提起希特勒這個人,大家都不陌生。德意志第三帝國元首兼總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動者,甚至是國內外一些極右翼者的心中偶像。但是希特勒本人有沒有偶像呢?當然肯定是有的,

希特勒的偶像除了大家所熟知的腓特烈大帝與早期的墨索里尼,還有另外兩個偶像。這兩個人都有共同之處:第一這兩人都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成名;第二這兩人都只能用“傳奇”兩個字形容他們的偉績。有過一戰服役經歷的希特勒不止一次的感歎,要是一戰在他們手下服役,該是多麼榮光的事情,這兩個人便是勞倫斯和萊托-福爾貝克。

▲湯瑪斯·愛德華·勞倫斯

湯瑪斯·愛德華·勞倫斯(Thomas Edward Lawrence 1888-1935)被大家稱為“阿拉伯的勞倫斯”。他1888年8月出生于一個愛爾蘭貴族家庭,在英國和法國度過了他的童年,1907年考入牛津大學現代史系,1909年遊歷了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古跡,寫成了《十二世紀末十字軍運動對歐洲軍事建築風格的影響》。

這篇論文使他於1910年以一等優秀成績畢業,從此他與阿拉伯地區結下了不解之緣。

1911年勞倫斯回到阿拉伯地區,參與了一系列的遺址挖掘工作。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由於勞倫斯會阿拉伯語,並且熟悉中近東地區的風土人情,便被調往了位於開羅的陸軍情報部阿拉伯分局工作。

1916年6月5日,阿拉伯人武裝起義爆發,7月初解放了麥加。阿拉伯宣佈脫離土耳其400多年的統治而獨立。

1916年10月,勞倫斯以中尉軍銜成為了阿拉伯起義部隊的軍事顧問,開始了他改變整個阿拉伯地區歷史的傳奇。他先是協助起義部隊攻佔了瓦季港,1917年5月更是親自指揮40多人奔襲土耳其在紅海的最後一座重要港口---亞喀巴。在2300公里的行程中,勞倫斯一邊和惡劣的自然條件作鬥爭,一邊發展自己的隊伍達到500餘人。經過4個月的戰鬥,亞喀巴的700多名土軍士兵集體向阿拉伯部隊投降。

▲勞倫斯在一戰時期的遊擊戰路線

在1917年10月的巴勒斯坦戰役中,勞倫斯帶著阿拉伯襲擊隊,每人攜帶著六個星期的口糧在沙漠之中展開遊擊戰。他們不斷的攻擊土耳其軍的據點、爆破鐵路和橋樑,甚至在專列上炸死了赴任途中的土耳其第八軍團司令,

使得整個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鐵路系統崩潰癱瘓。勞倫斯始終控制著該地區的軍事形勢,直到一戰結束,被英國國內譽為“阿拉伯的無冕之王”。

當然在期間勞倫斯也受到了一次嚴重的心靈創傷:1917年12月的一次偵察行動中,勞倫斯被土耳其巡邏隊逮捕,雖然沒有暴露身份,但是他被土耳其軍官和士兵雞☆禁☆奸和毆打。這次經歷,嚴重的打擊了勞倫斯的自信,並導致了他此後的消極態度。

一戰後,英國違背諾言,和法國瓜分了阿拉伯地區。已經晉升上校的勞倫斯在授勳儀式上,拒絕了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給他頒發的勳章和榮譽,同時對自己祖國向阿拉伯人民的背信棄義表達了嚴重的抗議。隨後勞倫斯放棄了名譽與地位,以最低的二等兵軍銜在英國空軍與陸軍裡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直到1935年到達法定退役年齡。

1935年歐洲上空烏雲密佈,納粹德國正在擴軍備戰。一個在外交部工作的好友---亨利·威廉森認為,沒有誰比勞倫斯這個希特勒的偶像更適合擔任英國駐德國大使了。以勞倫斯的氣場和能力,是唯一一定能鎮住希特勒的英國人。但是同年5月13日,勞倫斯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頭部受到重創,6天后去世,尊重他生前願望,沒有進行國葬。勞倫斯的半身像至今還矗立在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裡,和威靈頓、納爾遜、德雷克等人平起平坐。1962年上映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被譽為“全球五十部最偉大的史詩電影之首”,2016年在STEAM平臺上發售的一戰背景射擊遊戲《戰地1》中,也給勞倫斯單獨設立了一個故事章節,向後人展示他當年的傳奇經歷。

▲保羅·埃米爾·馮·萊托-福爾貝克

第二便是保羅·埃米爾·馮·萊托-福爾貝克(Paul Emilvon Lettow-Vorbeck 1870 -1964)。和勞倫斯不同,他出生于一個傳統的普魯士軍事家庭,天生就是為了成為職業軍人而培養的。1913年萊托-福爾貝克以中校軍銜擔任了德屬東非警備部隊司令。

1914年一戰爆發,不論是協約國殖民地的官員,還是同盟國殖民地的官員,都認為決定殖民地運命的戰爭在歐洲大陸,殖民地之間完全可以相安無事,根本不需要兵戎相見。因為無論丟失多少殖民地死多少人,只要自己的國家在歐洲大陸勝利了,通過戰後合約一切都能討還回來,況且讓非洲士兵向對方的白人軍官開槍射擊,本身是損害白人權威的。而萊托-福爾貝克把這一切都拋到腦後,他不但積極備戰,還特別注意白人和黑人軍人之間的關係,把德屬東非警備部隊打造成為一隻團結的力量。

1914年11月上旬,萊托-福爾貝克指揮1000人在坦噶港(現屬坦尚尼亞)把8000人的英聯邦登陸部隊趕下了大海,連英國官方軍史都稱此次戰役為“英國歷史上最丟臉的一次戰役”。同時,由於萊托-福爾貝克指揮了一次小型的遠征襲擊,佔領了英屬東非的邊境小城韋塔拉(位於乞力馬札羅山腳下),他也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佔領了英國領土的德國軍官。

接下來的日子裡,雙方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鬥,都是互派襲擊隊進行破壞。直到1916年3月,新上任的英軍總司令史末資元帥下令全面進攻德屬東非,拉開了長達2年多的德屬東非運動戰。在這段時間裡,萊托-福爾貝克以不到1.5萬人的兵力,牽制了英國、比利時、葡萄牙聯軍超過30萬人,從來沒有打過一次真正的敗仗,使得協約國陣營付出了7萬人傷亡的慘痛代價都沒有勝利。

▲萊托-福爾貝克1916-1918年的運動戰路線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萊托-福爾貝克也受命于25日向英軍投降。在此之前,他已經把英軍的追擊部隊拖行了2萬多公里。德國人最後還剩下1門葡萄牙野戰炮和40發炮彈,37挺機槍(其中30挺為非德國造),1071支步槍(全是非德國造)。可見萊托-福爾貝克在被協約國四面包圍,毫無本土支援的情況下,一直在用敵人的裝備武裝自己作戰。

1919年1月,萊托-福爾貝克少將回到德國,在柏林等地受到了數十萬民眾的熱烈歡迎。在一戰戰敗的背景下,沒有任何一個德國軍人享受過這個榮耀。他在戰後把自己在東非的遊擊戰經歷寫成了名為《我對東非的回憶》的回憶錄。二戰中,該書成為了蘇聯訓練敵後遊擊隊的重要教材。1935年希特勒想讓萊托-福爾貝克出任第三帝國駐英國大使,前提是必須加入納粹黨,萊托-福爾貝克的回答是“讓那傢伙(希特勒)去操他自己吧”,此事便不了了之。1938年,希特勒親自給他的偶像授予了預備役上將的軍銜,可見偶像就算是罵過自己,但是還是偶像啊。

1964年3月9日,“非洲之獅”萊托-福爾貝克在家中平安去世,整個西德政府掀起一股懷舊思潮,決議給一戰中的非洲裔警備部隊士兵頒發補償金。只有350名非洲老人趕到了補償金辦公室,但是只有很少人能拿出證明文件證明自己曾經服過役,一名漢堡銀行家突發奇想,每人發一根掃把,然後用德語喊口令“立正”“槍上肩”“齊步走”,每個老人都完成了正確的動作,領到了補償金。1980年代,來自歐洲的旅行者行走在非洲坦尚尼亞的鄉間村莊裡,也能碰到一些耄耋老人自豪的用斯瓦西裡語回答“我是一名德意志士兵”,這便是不朽的傳奇。

本文為築壘地域創作

一戰後,英國違背諾言,和法國瓜分了阿拉伯地區。已經晉升上校的勞倫斯在授勳儀式上,拒絕了英國國王喬治五世給他頒發的勳章和榮譽,同時對自己祖國向阿拉伯人民的背信棄義表達了嚴重的抗議。隨後勞倫斯放棄了名譽與地位,以最低的二等兵軍銜在英國空軍與陸軍裡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直到1935年到達法定退役年齡。

1935年歐洲上空烏雲密佈,納粹德國正在擴軍備戰。一個在外交部工作的好友---亨利·威廉森認為,沒有誰比勞倫斯這個希特勒的偶像更適合擔任英國駐德國大使了。以勞倫斯的氣場和能力,是唯一一定能鎮住希特勒的英國人。但是同年5月13日,勞倫斯在一次交通事故中頭部受到重創,6天后去世,尊重他生前願望,沒有進行國葬。勞倫斯的半身像至今還矗立在倫敦的聖保羅大教堂裡,和威靈頓、納爾遜、德雷克等人平起平坐。1962年上映的電影《阿拉伯的勞倫斯》被譽為“全球五十部最偉大的史詩電影之首”,2016年在STEAM平臺上發售的一戰背景射擊遊戲《戰地1》中,也給勞倫斯單獨設立了一個故事章節,向後人展示他當年的傳奇經歷。

▲保羅·埃米爾·馮·萊托-福爾貝克

第二便是保羅·埃米爾·馮·萊托-福爾貝克(Paul Emilvon Lettow-Vorbeck 1870 -1964)。和勞倫斯不同,他出生于一個傳統的普魯士軍事家庭,天生就是為了成為職業軍人而培養的。1913年萊托-福爾貝克以中校軍銜擔任了德屬東非警備部隊司令。

1914年一戰爆發,不論是協約國殖民地的官員,還是同盟國殖民地的官員,都認為決定殖民地運命的戰爭在歐洲大陸,殖民地之間完全可以相安無事,根本不需要兵戎相見。因為無論丟失多少殖民地死多少人,只要自己的國家在歐洲大陸勝利了,通過戰後合約一切都能討還回來,況且讓非洲士兵向對方的白人軍官開槍射擊,本身是損害白人權威的。而萊托-福爾貝克把這一切都拋到腦後,他不但積極備戰,還特別注意白人和黑人軍人之間的關係,把德屬東非警備部隊打造成為一隻團結的力量。

1914年11月上旬,萊托-福爾貝克指揮1000人在坦噶港(現屬坦尚尼亞)把8000人的英聯邦登陸部隊趕下了大海,連英國官方軍史都稱此次戰役為“英國歷史上最丟臉的一次戰役”。同時,由於萊托-福爾貝克指揮了一次小型的遠征襲擊,佔領了英屬東非的邊境小城韋塔拉(位於乞力馬札羅山腳下),他也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唯一佔領了英國領土的德國軍官。

接下來的日子裡,雙方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戰鬥,都是互派襲擊隊進行破壞。直到1916年3月,新上任的英軍總司令史末資元帥下令全面進攻德屬東非,拉開了長達2年多的德屬東非運動戰。在這段時間裡,萊托-福爾貝克以不到1.5萬人的兵力,牽制了英國、比利時、葡萄牙聯軍超過30萬人,從來沒有打過一次真正的敗仗,使得協約國陣營付出了7萬人傷亡的慘痛代價都沒有勝利。

▲萊托-福爾貝克1916-1918年的運動戰路線

1918年11月,德國投降,萊托-福爾貝克也受命于25日向英軍投降。在此之前,他已經把英軍的追擊部隊拖行了2萬多公里。德國人最後還剩下1門葡萄牙野戰炮和40發炮彈,37挺機槍(其中30挺為非德國造),1071支步槍(全是非德國造)。可見萊托-福爾貝克在被協約國四面包圍,毫無本土支援的情況下,一直在用敵人的裝備武裝自己作戰。

1919年1月,萊托-福爾貝克少將回到德國,在柏林等地受到了數十萬民眾的熱烈歡迎。在一戰戰敗的背景下,沒有任何一個德國軍人享受過這個榮耀。他在戰後把自己在東非的遊擊戰經歷寫成了名為《我對東非的回憶》的回憶錄。二戰中,該書成為了蘇聯訓練敵後遊擊隊的重要教材。1935年希特勒想讓萊托-福爾貝克出任第三帝國駐英國大使,前提是必須加入納粹黨,萊托-福爾貝克的回答是“讓那傢伙(希特勒)去操他自己吧”,此事便不了了之。1938年,希特勒親自給他的偶像授予了預備役上將的軍銜,可見偶像就算是罵過自己,但是還是偶像啊。

1964年3月9日,“非洲之獅”萊托-福爾貝克在家中平安去世,整個西德政府掀起一股懷舊思潮,決議給一戰中的非洲裔警備部隊士兵頒發補償金。只有350名非洲老人趕到了補償金辦公室,但是只有很少人能拿出證明文件證明自己曾經服過役,一名漢堡銀行家突發奇想,每人發一根掃把,然後用德語喊口令“立正”“槍上肩”“齊步走”,每個老人都完成了正確的動作,領到了補償金。1980年代,來自歐洲的旅行者行走在非洲坦尚尼亞的鄉間村莊裡,也能碰到一些耄耋老人自豪的用斯瓦西裡語回答“我是一名德意志士兵”,這便是不朽的傳奇。

本文為築壘地域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