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沒有iPhone X,這些帥炸的AR遊戲能玩到嗎?

今年,越來越多的科技巨頭開始在AR上下注。而在不少用戶的印象中,

與移動AR的上一次“親密接觸”應該就是《Pokémon Go》了。但手機上值得一玩的AR遊戲就這這一款嗎?我們又可以通過哪些作品來感受AR遊戲的魅力?在iPhone X發佈會上用來展示的AR遊戲到底是什麼?如果沒有iPhone X,就只能眼睜睜看著別人玩這麼酷的遊戲嗎? 其實,就算是普通手機,這些遊戲也是可以體驗一番的。

Ingress

一句話點評:“在你看不到的世界裡,這一片都是我們的地盤”

老實說,一開始我覺得這種遊戲挺傻的——一群人對著虛擬出來的環境你爭我鬥,

但現實生活中明明什麼都沒有。直到有一天吃飯的時候,朋友用藍牙把Ingress的安裝包分享了過來……”說起自己為什麼開始玩兒這款遊戲,玩了4年Ingress的我忍不住想為大家“安利”了:“這個遊戲的背景故事看上去有些中二,但如果你出於好奇玩兒上幾天,也許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完全沉迷其中了。

Ingress通過GPS、AGPS和WiFi對玩家的現實地理位置進行定位,然後玩家就可以透過手機螢幕看到自己周圍“另一個版本的世界”了:散落於各處的白色亮點代表著神秘物質XM,玩家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拿著手機走到這些亮點附近,才能對XM物質進行收集;同時,在《Ingress》的世界中,現實生活中的建築、雕塑、噴泉、月臺發車牌都化身成為一座座“門泉(Portal)”,

玩家可以利用收集到的XM物質來對這些門泉進行部署、入侵、充能、發射XMP攻擊等不同的操作,並最終幫助自己的陣營(藍軍/綠軍)佔領將這些門泉。連接多個本陣營控制的門泉後,還能建立起更為強大的控制場(Control Field)和“心元(Mind Units)”。

Pokémon Go

一句話點評:“開門,你家後院有只皮卡丘!”

國內大多數人都沒有接觸過Ingress,但卻一定聽說過去年大火的任天堂AR遊戲Pokémon Go,就算沒玩過也肯定知道,也正是這款遊戲,讓更多的手機用戶接觸到了“AR”這個概念。

的確,和Ingress不同,Pokémon Go比Ingress更加強調AR與角色設定的結合:開啟手機定位並打開遊戲後,我們就可以在攝像頭的即時畫面中看到疊加于現實場景之上的皮卡丘、傑尼龜等小精靈了。這些精靈藏在各個角落,

玩家需要拿著手機四處走動來進行抓捕、戰鬥、訓練和交易。

大多數遊戲都需要我們長時間坐在電腦或者遊戲主機面前,但Pokémon Go不是:為了捕捉到心儀的寶可夢精靈,玩家必須帶上手機走出家門。

遇到野生的精靈時,我們就能選擇進入AR對戰模式了。在這種模式需要借助手機的攝像頭,通過手機攝像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存在於真實世界裡的寶可夢精靈。將手裡的精靈球對準一拋——就有一定的概率捕捉到它。

The Machines

一句話點評:官方欽點的AR對戰遊戲

自今年6月蘋果首次向開發者展示AR Kit至今,iOS平臺上能夠叫得上名字的AR遊戲其實並不算多。而這當中,今年9月蘋果在新品發佈會上用於展示新設備性能The Machines不得不提。新近的AR遊戲基本上都能給人十足的“未來感”,但作為漫威鐵粉的我還是覺得這個載入介面有改進的空間:要是我能像托尼·斯達克在工作室搞發明那樣,可以隨意用手把這個載入Logo丟掉就更酷了。

而作為一款蘋果公司為ARKit重點推介的遊戲,The Machines在遊戲性上自然也不是那些將AR作為噱頭來賣的遊戲能比的。在啟動前,我們需要為The Machines找一個基準平面。這一步尤其需要注意,玻璃茶几這種反光的鏡面無法支持ARKit的遊戲環境,因為它們的反光特性會對ARKit的正常工作造成影響。進入遊戲後,The Machines會帶領我們進行一段簡短的遊戲教程,然後我們就可以自行選擇進行PvP或是PvE遊戲了。

The Machines的遊戲目標依然是“推塔”,但這裡的推塔體驗和大家平時玩兒的王者榮耀最大的不同在於,遊戲中所有的效果仿佛都是立體于現實世界當中的:錨定遊戲平面後,我們既可以手動拉開和遊戲場景的視距來縱覽全域,也可以在敵方爆炸自毀時湊上前去欣賞戰果。最有意思的就在這裡,如果你拿著手機走近戰場中的某個爆炸場景,爆破的聲音也會由小變大!另外,除了前沿技術的加持以外,The Machines的遊戲製作水準也相當高。在上面提到的虛幻引擎和蘋果ARKit雙重交火之下,遊戲中的每一幀畫面都是值得湊近去仔細欣賞的。

Conduct AR!

一句話點評:老遊戲的新玩法

除了新遊戲,一些經典的老遊戲也借AR得到了新生,比如這款利用ARKit重新開發的Conduct AR!,就是曾經在Android和iOS雙平臺上推出過Conduct This!的AR版本。既然是對老題材的重新開發,Conduct AR!在玩法其實和開發商先前推出的Conduct This!類似,我們得從二維的手機螢幕上跳出來,在AR所構建的三維世界中手忙腳亂地控制火車的行進路線,避免不同軌道上的列車相撞。

不過得益於AR遊戲的自身特性,在Conduct AR!中我們的視角和視野自然也都不受限制了。當我們打破遊戲記錄的時候,遊戲場景上方還會出現即時渲染的禮花!總體而言,Conduct AR!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曾經玩兒過的實體“大富翁”,以後的孩子應該也能圍著一盤AR大富翁玩兒上一下午吧?Conduct AR!目前在蘋果 App 應用商店有售,售價25元。花上不到一張電影票的錢就能感受AR遊戲的魅力,親友聚會時掏出手機就能玩,更是不可多得的活躍氣氛神器。

“稍一手抖就是天翻地覆”:AR遊戲還可以再養一養!

除了《The Machines》和《Conduct AR!》,編輯部還聊了聊最近曝光比較多的《Monster Park – 恐龍世界》、AR電子寵物《AR Dragon》和《miao》以及可以投影在地板上的天氣機器人《CARROT Weather》等等。

但最後大家都覺得,比起比起上面討論的幾款遊戲,它們的吸引力其實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只是部分開發者利用ARKit在“小打小鬧”。畢竟AR遊戲目前仍然處於內容和形式的探索階段——ARKit推出已經快半年了,iOS平臺上依然沒有出現一款能夠像去年Pokémon Go那般火熱的現象級作品。

此外,即便是《The Machines》和《Conduct This!》,長時間遊戲後也會覺得不自在——完全依賴手機螢幕和攝像頭進行取景和即時畫面運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手機即是控制器也是顯示器。所以稍一手抖,遊戲世界裡幾乎就是天翻地覆了,因此AR遊戲的視覺體驗非常震撼,但實際操控性和固定視角與視野的普通遊戲方式比起來還是不太成熟。

姍姍來遲的Android平臺就更不必說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這些AR應用,將會成為下一個“現象級”

AR遊戲的新鮮感一過,我們依舊會打開電腦“吃雞”或者癱回沙發上打主機遊戲。但由於使用場景輕量、目的性和需求指向往往也很鮮明,AR應用卻能帶給我們持續、可靠而新奇的使用體驗。遊戲自然有玩膩的時候,而工具類APP則是實用派,在AR應用領域更有可能催生出下一個“現象級”產品。

我的 AR 尺子與手電筒:手機測量再精准一點

手機作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一項日常用品,自然也會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功能延展。測量就是其中一種。

以往手機上的測量工具往往都是利用手機自帶的陀螺儀、重力感測器或是加速感測器來進行粗略地計算和測量的,而AR的出現則可以讓我們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測得更精准一點。畢竟沒有人隨身帶軟尺,但一定有人隨身帶著手機。

“我的AR尺子與手電筒”是由四葉新媒體在舊版“我的手電筒和尺子”的基礎上進行更新升級後推出的ARKit版本。打開 AR 模式後,它會調用我們的攝像頭,稍等數秒我們就可以舉著手機“比劃”身邊物品的長寬高了。

“我的AR尺子與手電筒”提供了兩種模式測量模式:使用觸控模式時,我們只用在螢幕取景介面中劃出待測區域即可,片刻螢幕上就會生成一個帶有長度資料的類比直尺;

另一種瞄準測量模式則需要我們利用螢幕中的準星先後錨定待測部分的兩端,錨定過程中,螢幕上會生成一條準星的移動軌跡,這就是我們需要測量的長度資料了。

多次體驗下來我們發現,這款工具基本上能夠將測量誤差控制在 1 釐米以內——這對一款手機測量應用來說已經非常不錯了。不過在測量過程中偶爾也會遇到應用不能準確判斷我們選擇的測量部分與鏡頭之間距離的情況,這裡就需要我們控制好與待測物體之間的距離,同時儘量不要手抖了。

IKEA Place:足不出戶逛宜家

如果你身邊有個非常喜歡逛宜家、夢想是把自家所有家居都一一換新成宜家家居的朋友,不妨向他安利宜家官方推出的AR應用——IKEA Place。

IKEA Place提供了從沙發、扶手椅到腳凳、咖啡桌等宜家常見基礎傢俱的一比一AR模型,我們只需要將手機鏡頭對準想要放置傢俱的目標位置,然後選擇要“雲體驗”的傢俱,即可把這款傢俱放到現實空間當中。

利用ARKit的優勢,無論是大小比例還是光照陰影,這些傢俱都能夠以最接近真實的狀態呈現在手機的取景器當中;同時,在即時運算的幫助下,即便我們左右走動變換視角、或是拉上一層窗簾稍微改變室內的採光狀況,它們都會像已經放在地板上的其他傢俱一樣發生視覺變化;傢俱和地面結合的效果看上去也很自然,將手機湊近後我們發現,這些虛擬傢俱和現實世界中的地面基本上能夠實現完美銜接。

如果你真的是想再購置傢俱前試試尺寸、格調,IKEA Place的效果完全夠用了。更重要的是,對於宜家甚至是其他電商平臺來說,IKEA Place都是一個非常具有參考意義的應用。網購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依然無法避免在家糾結哪條褲子合不合身,那間傢俱能不能擺下的問題——AR也許就能幫我們解決這個窘境。

專心做自己,美顏、貼紙統統交給AR

國外社交應用Snapchat一直以來都有一個“AR濾鏡”功能,通過檢測用戶的面部,可以在視頻聊天是為聊天雙方加上即時的濾鏡效果。這個特性雖然更多地用到了即時運算,但Snapchat隨後卻根據這個功能做出了風靡全球各類社交與美豔應用的“AR貼紙”。

2016年3月,Snapchat和一家英國糖果公司展開合作,在應用中24小時限時糖果濾鏡。聊天時,用戶只要大幅度張嘴,嘴中就會“濺出”彩虹糖瀑布。

這個功能迅速為其他社交和美顏應用提供了靈感,一時間,各種形式的AR貼紙、AR濾鏡開始在國內外盛行。國內知名應用美圖秀秀在國外走紅後,更是與Facebook合作推出了三款美圖AR濾鏡,包括:

1. 明日自拍(Selfie from the Future):通過攝像頭的人臉識別啟動獨特的護目鏡效果,然後將使用者的面部資訊全息投影至正前方。

2. 即時魅力(Instant Glam):體用浴帽、牙刷等居家風格貼紙,讓生活照看上去趣味性更強。

3. 美圖家族(Meitu Family):和Line的卡通家族類似,以“美圖家族”人物為主要添加物件,讓照片內容更加豐富。

前段時間比較火的FaceU同樣也是AR視頻濾鏡的典型應用,在即時捕捉使用者的面部資料後,FaceU可以為取景器中的人臉加上雪茄、帽子、兔耳朵等虛擬疊加小部件,深受自拍一族的喜愛。

除了用的玩的,AR其實還有外設

聊完遊戲和應用,最後剩下的一個話題就是“硬體”了。和VR一樣,各種形式的AR硬體設備其實也有很多。不過,AR硬體外設和遊戲、軟體應用相比,卻遜色了很多。(PS:條件受限,部分AR硬體產品未能親自體驗)

Google Glass:可穿戴設備先驅,也是AR

在2012年的一場慈善晚會上,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戴著的一款與眾不同的眼鏡出席會場,迅速引來各方媒體關注——Google的秘密產品Google Glass也從那時起高調進入人們的視野。

Google Glass由Google X團隊開發,外觀非常貼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佩戴的眼鏡。但它的鏡片附近還集成了一台可以拍攝照片或錄製720p高清視頻的微型攝像機、一塊支援滑動手勢操作的觸控板(位於太陽穴和耳朵之間)和一塊小型LED顯示幕。戴上眼鏡後,Google Glass可以將交通、天氣或其他來自協力廠商應用的各類消息直接推送到這塊顯示器上。此外,在Google Glass中,Google就為用戶準備了一些在現在看來十分粗糙的AR遊戲。

《時代》雜誌將Google Glass評為2012年的“年度發明”,它也順勢成為了人們對於AR頭顯和可穿戴設備最早的談論物件。但好景不長,由於成本居高不下、軟硬體發展失衡、妨害隱私等多方面原因,Google Glass於2015年被Google正式叫停。

Livemap:像開戰鬥機那樣騎摩托

儘管Google Glass未捷先死,但它早期帶給世人的震撼依舊催生了不少類似的硬體產品。

俄羅斯工程師就以此為靈感,專門給摩托車手開發了一款名為Livemap的AR頭盔。這款頭盔外表看似普通,內部卻集成了抬頭顯示器(HUD)、麥克風、揚聲器、加速計、陀螺儀、光線感測器以及定位導航等眾多功能模組和感測器。

摩托車手佩戴Livemap騎行時,位於頭盔頂部偏後的微型投影設備可通過鏡面折射的方式將周邊資訊以彩色圖像的形式投射到頭盔護目鏡的顯示幕上。

Alpha Glass:更時尚的Google Glass

Google Glass之所以不賣座,很多人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它過於“極客範”的外表(當然還有那高昂的價格)。因此,今年剛剛登陸Kickstarter展開眾籌的Alpha Glass就在外觀上下足了工夫。

乍一看去,Alpha Glass和很多文藝青年們喜歡的黑框眼鏡幾乎沒有區別,從設計到結構都十分自然。

在這平凡的外貌之下,Alpha Glass還對當年Google Glass的結構進行了改進:位於眼鏡的鼻托部位的微型OLED顯示幕可以直接通過透鏡投射到鏡片上,利用鏡片的光學效應,我們無需其他多餘的配件就能透過鏡片感受到AR效果。這種分離式的模組化光學系統讓佩戴者可以擁有比Google Glass更清晰也更廣闊的視野,可以輕鬆滿足日新月異的AR需求。

Alpha Glass售價720美元,約合人民幣4900元,同樣有些小貴。至於它能不能走出Google Glass留下的AR眼鏡“魔咒”,明年2月發貨之後我們就能看到答案啦。

在這種模式需要借助手機的攝像頭,通過手機攝像頭,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存在於真實世界裡的寶可夢精靈。將手裡的精靈球對準一拋——就有一定的概率捕捉到它。

The Machines

一句話點評:官方欽點的AR對戰遊戲

自今年6月蘋果首次向開發者展示AR Kit至今,iOS平臺上能夠叫得上名字的AR遊戲其實並不算多。而這當中,今年9月蘋果在新品發佈會上用於展示新設備性能The Machines不得不提。新近的AR遊戲基本上都能給人十足的“未來感”,但作為漫威鐵粉的我還是覺得這個載入介面有改進的空間:要是我能像托尼·斯達克在工作室搞發明那樣,可以隨意用手把這個載入Logo丟掉就更酷了。

而作為一款蘋果公司為ARKit重點推介的遊戲,The Machines在遊戲性上自然也不是那些將AR作為噱頭來賣的遊戲能比的。在啟動前,我們需要為The Machines找一個基準平面。這一步尤其需要注意,玻璃茶几這種反光的鏡面無法支持ARKit的遊戲環境,因為它們的反光特性會對ARKit的正常工作造成影響。進入遊戲後,The Machines會帶領我們進行一段簡短的遊戲教程,然後我們就可以自行選擇進行PvP或是PvE遊戲了。

The Machines的遊戲目標依然是“推塔”,但這裡的推塔體驗和大家平時玩兒的王者榮耀最大的不同在於,遊戲中所有的效果仿佛都是立體于現實世界當中的:錨定遊戲平面後,我們既可以手動拉開和遊戲場景的視距來縱覽全域,也可以在敵方爆炸自毀時湊上前去欣賞戰果。最有意思的就在這裡,如果你拿著手機走近戰場中的某個爆炸場景,爆破的聲音也會由小變大!另外,除了前沿技術的加持以外,The Machines的遊戲製作水準也相當高。在上面提到的虛幻引擎和蘋果ARKit雙重交火之下,遊戲中的每一幀畫面都是值得湊近去仔細欣賞的。

Conduct AR!

一句話點評:老遊戲的新玩法

除了新遊戲,一些經典的老遊戲也借AR得到了新生,比如這款利用ARKit重新開發的Conduct AR!,就是曾經在Android和iOS雙平臺上推出過Conduct This!的AR版本。既然是對老題材的重新開發,Conduct AR!在玩法其實和開發商先前推出的Conduct This!類似,我們得從二維的手機螢幕上跳出來,在AR所構建的三維世界中手忙腳亂地控制火車的行進路線,避免不同軌道上的列車相撞。

不過得益於AR遊戲的自身特性,在Conduct AR!中我們的視角和視野自然也都不受限制了。當我們打破遊戲記錄的時候,遊戲場景上方還會出現即時渲染的禮花!總體而言,Conduct AR!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曾經玩兒過的實體“大富翁”,以後的孩子應該也能圍著一盤AR大富翁玩兒上一下午吧?Conduct AR!目前在蘋果 App 應用商店有售,售價25元。花上不到一張電影票的錢就能感受AR遊戲的魅力,親友聚會時掏出手機就能玩,更是不可多得的活躍氣氛神器。

“稍一手抖就是天翻地覆”:AR遊戲還可以再養一養!

除了《The Machines》和《Conduct AR!》,編輯部還聊了聊最近曝光比較多的《Monster Park – 恐龍世界》、AR電子寵物《AR Dragon》和《miao》以及可以投影在地板上的天氣機器人《CARROT Weather》等等。

但最後大家都覺得,比起比起上面討論的幾款遊戲,它們的吸引力其實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說只是部分開發者利用ARKit在“小打小鬧”。畢竟AR遊戲目前仍然處於內容和形式的探索階段——ARKit推出已經快半年了,iOS平臺上依然沒有出現一款能夠像去年Pokémon Go那般火熱的現象級作品。

此外,即便是《The Machines》和《Conduct This!》,長時間遊戲後也會覺得不自在——完全依賴手機螢幕和攝像頭進行取景和即時畫面運算,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手機即是控制器也是顯示器。所以稍一手抖,遊戲世界裡幾乎就是天翻地覆了,因此AR遊戲的視覺體驗非常震撼,但實際操控性和固定視角與視野的普通遊戲方式比起來還是不太成熟。

姍姍來遲的Android平臺就更不必說了。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這些AR應用,將會成為下一個“現象級”

AR遊戲的新鮮感一過,我們依舊會打開電腦“吃雞”或者癱回沙發上打主機遊戲。但由於使用場景輕量、目的性和需求指向往往也很鮮明,AR應用卻能帶給我們持續、可靠而新奇的使用體驗。遊戲自然有玩膩的時候,而工具類APP則是實用派,在AR應用領域更有可能催生出下一個“現象級”產品。

我的 AR 尺子與手電筒:手機測量再精准一點

手機作為現代人必不可少的一項日常用品,自然也會被賦予越來越多的功能延展。測量就是其中一種。

以往手機上的測量工具往往都是利用手機自帶的陀螺儀、重力感測器或是加速感測器來進行粗略地計算和測量的,而AR的出現則可以讓我們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測得更精准一點。畢竟沒有人隨身帶軟尺,但一定有人隨身帶著手機。

“我的AR尺子與手電筒”是由四葉新媒體在舊版“我的手電筒和尺子”的基礎上進行更新升級後推出的ARKit版本。打開 AR 模式後,它會調用我們的攝像頭,稍等數秒我們就可以舉著手機“比劃”身邊物品的長寬高了。

“我的AR尺子與手電筒”提供了兩種模式測量模式:使用觸控模式時,我們只用在螢幕取景介面中劃出待測區域即可,片刻螢幕上就會生成一個帶有長度資料的類比直尺;

另一種瞄準測量模式則需要我們利用螢幕中的準星先後錨定待測部分的兩端,錨定過程中,螢幕上會生成一條準星的移動軌跡,這就是我們需要測量的長度資料了。

多次體驗下來我們發現,這款工具基本上能夠將測量誤差控制在 1 釐米以內——這對一款手機測量應用來說已經非常不錯了。不過在測量過程中偶爾也會遇到應用不能準確判斷我們選擇的測量部分與鏡頭之間距離的情況,這裡就需要我們控制好與待測物體之間的距離,同時儘量不要手抖了。

IKEA Place:足不出戶逛宜家

如果你身邊有個非常喜歡逛宜家、夢想是把自家所有家居都一一換新成宜家家居的朋友,不妨向他安利宜家官方推出的AR應用——IKEA Place。

IKEA Place提供了從沙發、扶手椅到腳凳、咖啡桌等宜家常見基礎傢俱的一比一AR模型,我們只需要將手機鏡頭對準想要放置傢俱的目標位置,然後選擇要“雲體驗”的傢俱,即可把這款傢俱放到現實空間當中。

利用ARKit的優勢,無論是大小比例還是光照陰影,這些傢俱都能夠以最接近真實的狀態呈現在手機的取景器當中;同時,在即時運算的幫助下,即便我們左右走動變換視角、或是拉上一層窗簾稍微改變室內的採光狀況,它們都會像已經放在地板上的其他傢俱一樣發生視覺變化;傢俱和地面結合的效果看上去也很自然,將手機湊近後我們發現,這些虛擬傢俱和現實世界中的地面基本上能夠實現完美銜接。

如果你真的是想再購置傢俱前試試尺寸、格調,IKEA Place的效果完全夠用了。更重要的是,對於宜家甚至是其他電商平臺來說,IKEA Place都是一個非常具有參考意義的應用。網購如此發達的今天,我們依然無法避免在家糾結哪條褲子合不合身,那間傢俱能不能擺下的問題——AR也許就能幫我們解決這個窘境。

專心做自己,美顏、貼紙統統交給AR

國外社交應用Snapchat一直以來都有一個“AR濾鏡”功能,通過檢測用戶的面部,可以在視頻聊天是為聊天雙方加上即時的濾鏡效果。這個特性雖然更多地用到了即時運算,但Snapchat隨後卻根據這個功能做出了風靡全球各類社交與美豔應用的“AR貼紙”。

2016年3月,Snapchat和一家英國糖果公司展開合作,在應用中24小時限時糖果濾鏡。聊天時,用戶只要大幅度張嘴,嘴中就會“濺出”彩虹糖瀑布。

這個功能迅速為其他社交和美顏應用提供了靈感,一時間,各種形式的AR貼紙、AR濾鏡開始在國內外盛行。國內知名應用美圖秀秀在國外走紅後,更是與Facebook合作推出了三款美圖AR濾鏡,包括:

1. 明日自拍(Selfie from the Future):通過攝像頭的人臉識別啟動獨特的護目鏡效果,然後將使用者的面部資訊全息投影至正前方。

2. 即時魅力(Instant Glam):體用浴帽、牙刷等居家風格貼紙,讓生活照看上去趣味性更強。

3. 美圖家族(Meitu Family):和Line的卡通家族類似,以“美圖家族”人物為主要添加物件,讓照片內容更加豐富。

前段時間比較火的FaceU同樣也是AR視頻濾鏡的典型應用,在即時捕捉使用者的面部資料後,FaceU可以為取景器中的人臉加上雪茄、帽子、兔耳朵等虛擬疊加小部件,深受自拍一族的喜愛。

除了用的玩的,AR其實還有外設

聊完遊戲和應用,最後剩下的一個話題就是“硬體”了。和VR一樣,各種形式的AR硬體設備其實也有很多。不過,AR硬體外設和遊戲、軟體應用相比,卻遜色了很多。(PS:條件受限,部分AR硬體產品未能親自體驗)

Google Glass:可穿戴設備先驅,也是AR

在2012年的一場慈善晚會上,Google聯合創始人謝爾蓋·布林戴著的一款與眾不同的眼鏡出席會場,迅速引來各方媒體關注——Google的秘密產品Google Glass也從那時起高調進入人們的視野。

Google Glass由Google X團隊開發,外觀非常貼近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佩戴的眼鏡。但它的鏡片附近還集成了一台可以拍攝照片或錄製720p高清視頻的微型攝像機、一塊支援滑動手勢操作的觸控板(位於太陽穴和耳朵之間)和一塊小型LED顯示幕。戴上眼鏡後,Google Glass可以將交通、天氣或其他來自協力廠商應用的各類消息直接推送到這塊顯示器上。此外,在Google Glass中,Google就為用戶準備了一些在現在看來十分粗糙的AR遊戲。

《時代》雜誌將Google Glass評為2012年的“年度發明”,它也順勢成為了人們對於AR頭顯和可穿戴設備最早的談論物件。但好景不長,由於成本居高不下、軟硬體發展失衡、妨害隱私等多方面原因,Google Glass於2015年被Google正式叫停。

Livemap:像開戰鬥機那樣騎摩托

儘管Google Glass未捷先死,但它早期帶給世人的震撼依舊催生了不少類似的硬體產品。

俄羅斯工程師就以此為靈感,專門給摩托車手開發了一款名為Livemap的AR頭盔。這款頭盔外表看似普通,內部卻集成了抬頭顯示器(HUD)、麥克風、揚聲器、加速計、陀螺儀、光線感測器以及定位導航等眾多功能模組和感測器。

摩托車手佩戴Livemap騎行時,位於頭盔頂部偏後的微型投影設備可通過鏡面折射的方式將周邊資訊以彩色圖像的形式投射到頭盔護目鏡的顯示幕上。

Alpha Glass:更時尚的Google Glass

Google Glass之所以不賣座,很多人認為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它過於“極客範”的外表(當然還有那高昂的價格)。因此,今年剛剛登陸Kickstarter展開眾籌的Alpha Glass就在外觀上下足了工夫。

乍一看去,Alpha Glass和很多文藝青年們喜歡的黑框眼鏡幾乎沒有區別,從設計到結構都十分自然。

在這平凡的外貌之下,Alpha Glass還對當年Google Glass的結構進行了改進:位於眼鏡的鼻托部位的微型OLED顯示幕可以直接通過透鏡投射到鏡片上,利用鏡片的光學效應,我們無需其他多餘的配件就能透過鏡片感受到AR效果。這種分離式的模組化光學系統讓佩戴者可以擁有比Google Glass更清晰也更廣闊的視野,可以輕鬆滿足日新月異的AR需求。

Alpha Glass售價720美元,約合人民幣4900元,同樣有些小貴。至於它能不能走出Google Glass留下的AR眼鏡“魔咒”,明年2月發貨之後我們就能看到答案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