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一小國使了三次絆子,中國不僅墜落“世界老大”名單,還差點亡國

文/月小妝

中國是一個對鄰國很友好的國家,自古至今,中國為各種鄰國真是操碎了心。中國對朝鮮、越南的幫助不用多說,光是一個日本,中國也沒少幫。

中國極為強盛的時候,

中國不吝嗇自己的財力幫助日本,還對日本進行文化輸出,大批日本人在中國的資助下回國,將先進的文化帶回日本。日本仿照長安的建築在首都建了一個微縮版的長安。當時的日本多麼落後又是多麼謙虛。

其實,早在秦始皇時期中國就已經開始幫助日本,中國先祖到達日本傳播中原先進文化,日本一躍而起擺脫了落後的經濟狀況進入了鐵器時代。

到了漢朝,日本請求漢光武帝認可他們日本政府,漢光武帝賜了日本一個印綬,表示認可,這枚印綬至今還在日本展覽,上面刻著:“漢委奴國王”。

唐朝建立後日本腿都快跑斷了,每次都帶著虔誠來中國,渴望能學到治理國家的知識以及找到發展國家經濟的辦法。那時日本叫倭國,

日本人央求武則天給日本改個名字,武則天說,改名日本吧。

日本最多一次派了六七百遣唐使到中國,吃住免費,還拿回國很多好東西,這些金銀財寶裡面最珍貴的是技術,唐朝把科技成果、手工藝、醫藥都給了日本,日本全方位地抄襲了大唐的文明成果。

中國幫了日本那麼多,日本是怎麼回報中國的呢?

第一次給中國致命一擊,廢了中國一個全盛的王朝。

萬曆二十年,新掌權的豐臣秀吉刷出了日本的國格,二話不說就開打朝鮮,朝鮮哪經得起日本這條瘋狗咬,轉眼間三都淪陷,差點覆亡。

朝鮮聲淚俱下地去找它的保護神——中國。

此時中國氣脈充沛,身強力壯完全有能力幫助朝鮮打敗小日本。可中國沒想到的是,日本並不小,不是野心不小,而是實力不小。

此時的日本已經不再是一條搖尾乞憐的京巴,而是蓄勢待發的藏獒。日本帶著一統中國的野心侵略朝鮮,日本真正的目的是在中國而不是在朝鮮。

明朝出了三十萬精銳力量援助朝鮮,雖然打贏了日本,

也讓日本200年不敢再侵犯中國周邊,但也刺激了小日本的野心。日本原來以為中國是森林之王,現在覺得中國不過如此沒那麼可怕,這就為日本再一次侵略朝鮮埋下伏筆。

打贏的那一刻,中國是暢快的,日本是沮喪的。

萬曆皇帝對數十個藩屬國宣佈:“義武奮揚,跳樑者,雖強必戮!”

朝鮮之役勝利了,但明朝元氣大傷。此時的關外後金力量悄然增長,他們秣馬厲兵準備20年後沖進中原,一統江山。

有人說朝鮮之役表面上奠定了亞洲誰是老大的格局,但實際上重新整合了亞洲各國的軍事力量,這話說的不錯。

更重要的是,大大削弱了明朝的戰鬥力,明朝其後滅亡,跟朝鮮之役不無關係。

第二次給中國致命一擊,直接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航向

中國在晚清唯一翻本的機會——洋務運動。如果洋務運動能搞成,那中國還可以搞個上百年,至少當時西方媒體是這麼看的。

這是中國通往近代化的一個捷徑,眼看就要成功的時候,日本來了。

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不僅被迫承認朝鮮獨立,而且賠了兩億。日本用這筆錢擴軍備戰取得成功,為它日後征服亞洲提供了經濟保障,而中國就此一落萬丈,沒錢買裝備,洋務運動也進行不下去了。

雖然是侵略朝鮮,而日本外相說過,這場戰爭就是借題發揮,目的就是中國,就是要找這個時機讓中國完蛋,這樣日本也能趁火打劫。

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就已經制定了詳細的方案,如何迫使中國割讓山東、遼東,那麼他們第一個行動方略就是朝鮮半島。

慈禧太后忙著她的生日,顧不上這些事,暫時不提她了。

卑鄙的小日本竟然跑到清政府面前說:“日本政府本無他意”。

戰爭猝不及防地蔓延到中原大地,清廷慌忙商議對策,一方要戰,一方要和,光緒帝非要打,慈禧說要和。其實李鴻章也主張不打,他覺得北洋水師還不能承擔此重任,他認為不如養精蓄銳,觀察下小日本的動向再說。

光緒帝非要打,李鴻章也沒辦法,李鴻章帶著尚未完善的北洋水師投入了這場戰爭,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發誓終身不踏入日本。雖然他帶著深深的恥辱走完了一生,然而清廷還是拿他當替罪羊。

日本朝野位置歡呼,有了中國兩億賠款,這是日本七年的財政收入,每個日本人都覺得自己是富豪。

日本將這些錢投入軍事、經濟,它的發展令世界震驚,而清朝卻走向衰亡,奄奄一息。

如果沒有甲午戰爭中國一定會搭上資本主義快車,富國強兵,可惜……日本總在關鍵時刻倒打一耙,阻礙中國發展。

日本第三次出擊,粉碎了中國近代最後的發展機遇

侵華戰爭的危害不僅僅是中國傷亡人數多少,中國賠了多少錢,而是中國那時正有一個特別好的發展機遇,中國處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

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

如果沒有日本,中國的國運會好得多。

日本一直是中華民族的魔咒,一旦自己落魄就會拼命討好,博得中國的同情和幫助,一旦自己強大,就跑到中國落井下石。

跳樑者,雖強必戮!”

朝鮮之役勝利了,但明朝元氣大傷。此時的關外後金力量悄然增長,他們秣馬厲兵準備20年後沖進中原,一統江山。

有人說朝鮮之役表面上奠定了亞洲誰是老大的格局,但實際上重新整合了亞洲各國的軍事力量,這話說的不錯。

更重要的是,大大削弱了明朝的戰鬥力,明朝其後滅亡,跟朝鮮之役不無關係。

第二次給中國致命一擊,直接改變了中國近代史的航向

中國在晚清唯一翻本的機會——洋務運動。如果洋務運動能搞成,那中國還可以搞個上百年,至少當時西方媒體是這麼看的。

這是中國通往近代化的一個捷徑,眼看就要成功的時候,日本來了。

日本發動了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不僅被迫承認朝鮮獨立,而且賠了兩億。日本用這筆錢擴軍備戰取得成功,為它日後征服亞洲提供了經濟保障,而中國就此一落萬丈,沒錢買裝備,洋務運動也進行不下去了。

雖然是侵略朝鮮,而日本外相說過,這場戰爭就是借題發揮,目的就是中國,就是要找這個時機讓中國完蛋,這樣日本也能趁火打劫。

日本明治維新後,日本政府就已經制定了詳細的方案,如何迫使中國割讓山東、遼東,那麼他們第一個行動方略就是朝鮮半島。

慈禧太后忙著她的生日,顧不上這些事,暫時不提她了。

卑鄙的小日本竟然跑到清政府面前說:“日本政府本無他意”。

戰爭猝不及防地蔓延到中原大地,清廷慌忙商議對策,一方要戰,一方要和,光緒帝非要打,慈禧說要和。其實李鴻章也主張不打,他覺得北洋水師還不能承擔此重任,他認為不如養精蓄銳,觀察下小日本的動向再說。

光緒帝非要打,李鴻章也沒辦法,李鴻章帶著尚未完善的北洋水師投入了這場戰爭,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發誓終身不踏入日本。雖然他帶著深深的恥辱走完了一生,然而清廷還是拿他當替罪羊。

日本朝野位置歡呼,有了中國兩億賠款,這是日本七年的財政收入,每個日本人都覺得自己是富豪。

日本將這些錢投入軍事、經濟,它的發展令世界震驚,而清朝卻走向衰亡,奄奄一息。

如果沒有甲午戰爭中國一定會搭上資本主義快車,富國強兵,可惜……日本總在關鍵時刻倒打一耙,阻礙中國發展。

日本第三次出擊,粉碎了中國近代最後的發展機遇

侵華戰爭的危害不僅僅是中國傷亡人數多少,中國賠了多少錢,而是中國那時正有一個特別好的發展機遇,中國處於國民經濟發展的黃金十年。

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

如果沒有日本,中國的國運會好得多。

日本一直是中華民族的魔咒,一旦自己落魄就會拼命討好,博得中國的同情和幫助,一旦自己強大,就跑到中國落井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