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別忙著過雙11了,今天還是這位管理大師的忌辰

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魯克在酣睡中悄然去世。今天讓我們別忘記他,畢竟,他太偉大了。

其人生平

他於1909年11月出生於維也納。

1937年,他移居美國,扮演著經濟學家和管理顧問的角色,還擔任哲學和政治學教授。

並且在紐約大學研究生院擔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學教授,儘管獲得殊榮無數,但他一直以為自己只是一名老師。

1942年,他受聘成為通用汽車的顧問。

1946年,他寫成了《公司概念》一書。“講述擁有不同技能和知識的人在一個大型組織裡怎樣分工合作”。首次提出“組織”的概念,並且奠定了組織學的基礎。

1954年,他出版了《管理的實踐》,提出了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概念——目標管理。

從此將管理學開創成為一門學科,從而奠定管理大師的地位。

1966年,他出了《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讀者:不是只有管理別人的人才稱得上是管理者,在當今知識社會中,知識工作者即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須卓有成效。

1973年,他出版巨著《管理:任務,責任,實踐》,告訴管理人員付諸實踐的是管理學而不是經濟學、計量方法、行為科學。該書被譽為“管理學”的“聖經”。

1985年,他出版《創新與企業家精神》,

強調當前的經濟已由“管理的經濟”轉變為“創新的經濟”。

1999年,他出版《21世紀的管理挑戰》,將“新經濟”的挑戰清楚地定義為:提高知識工作的生產力。

2005年11月11日,他與世長辭,享年96歲。

2015年,在死後的第十個年頭,他生命最後幾年寫作的手稿曝光,其中濃縮了他一生的經營管理智慧。

這位大師就是“現代管理之父”彼得·德魯克,給他的管理生涯畫上完美句號的,正是那些“最後的”手稿歸結成的一本著作《德魯克經典五問》。

德魯克的經典五問,是任何公司企業存在的基礎,組織成員從上到下都需要透徹這五個問題的答案。今天,我們就將這五個問題的內涵,呈現給大家。

問題一:我們的使命是什麼?

有效的使命通常是簡短而明確的,

它完全可以被印在一件T 恤上。使命會告訴你為什麼要承擔某項工作——而不是如何去完成它使命必須清晰而激動人心,要確保每一位元董事和組織成員在看到組織使命之後都能明確地告訴自己:“是的,這就是我希望能夠流傳後世的東西。”

要想制定出一份有效的使命,你必須學會讓機遇、能力和目標三者之間形成完美的匹配。每一個出色的使命都必須同時契合這三個要素。

你首先要瞭解外部環境。那些只考慮自身情況、只懂得由內而外制訂計畫的組織註定會失敗——因為它們的目光完全只盯著昨天。

你必須學會關注整個行業當前的狀況,組織外部環境的變化,競爭態勢的變化,融資環境的變化……所有這些因素都要考慮。不可否認,任何一家組織手頭的資源(包括人力、財力,還有其他資源)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你要經常問自己,我到底該將這些資源投到什麼地方?

問題二:我們的顧客是誰?

社會性組織通常有兩種類型的顧客。首先是主要顧客,他們的生活會因為你的工作而發生變化。你必須首先回答這個問題:誰是我們的主要顧客?其次是次要顧客,這些人通常包括志願者、會員、合夥人、出資者、介紹人、雇員及其他需要滿足的人。

主要顧客未必是你可以接觸到的人,或是可以坐在一起直接溝通的人。他們也有可能是新生兒,或是瀕危物種,或者屬於未來一代的某個人。但識別這些主要顧客群體永遠是你的首要任務,有了這個群體,在制定事關組織價值的重大關鍵性決策時,你就有了一個最基本的參照點。

顧客絕對不是靜態的,他們必然會變得越來越多樣。他們的需求、願望和預期也會不斷變化。全新的顧客必將出現在你的面前,而你的任務就是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確實需要服務,希望能得到你的服務,但絕不是以目前你提供這些服務所採取的方式。

問題三:我們的顧客重視什麼?

我們的顧客重視什麼,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願望和預期?這問題太過於複雜了,以至於顧客本身根本就無力回答。但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絕對不存在不理性的顧客。而且顧客幾乎總會毫無例外地從其現實和自身狀況出發,採取理性的行為。因此,領導者絕不應去妄自揣測這個顧客到底重視什麼,而是應該以系統化的方式向顧客去求取答案。

很多公司都非常清楚它們向外界傳遞的價值,但卻往往不能從顧客的角度去理解這種價值。它們只是在自身理解的基礎上去構建價值前提。因此,我們應該從這些假設出發,去探尋“你認為你的顧客重視什麼”這樣一個問題。然後,我們就可以對比這些觀點與顧客的真實回饋,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去評價你的成果。

要制訂一份成功的顧客計畫,你就必須瞭解每個顧客最關心的東西。首先,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瞭解我們必須獲得的知識。然後,我們要善於傾聽顧客的心聲,接受他們所重視的東西,並將其視為組織所面對的客觀現實,但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顧客的聲音必須始終體現在我們的討論和決策過程中。

問題四:我們的成果是什麼?

組織取得的進步和成就都可以從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進行衡量。但這兩類標準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要真正體現改變生活的方式以及改變的程度,這兩個都是不可或缺的。

定性標準體現了我們成果的深度和廣度。全體員工都應該回答如下兩個問題:“在改善人們生活方面,我們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以及“為了明天的成就,我們需要在今天關注什麼?”定性資料儘管在某些時候可能是主觀的,且難以把握,但絕對是真實的、有意義的。

定量指標採用的是具體的標準。它的起點是對資料進行分類、對未來進行預期,在此基礎上,講述一個客觀的故事。定量評價提供的是客觀的“硬”資料。公司企業的利潤就是最為清晰的定量指標,平心而論,還是放棄定性指標的公司占了大多數。

問題五:我們的計畫是什麼?

最艱難的挑戰莫過於讓組織的每個成員都接受總體目標——組織的長遠發展方向,也是計畫的一種形式。總體目標應該統領組織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數量上應該少之又少。如果一個組織的總體目標超過了五個,就意味著這個組織沒有總體目標,因為這只能讓你分散有限的精力。

計畫的另一種形式,階段性目標,是為了引導組織實現其總體目標而制定的具體且可量化的成果。首席執行官制定階段性目標和制訂行動計畫,並要擬定詳細預算。董事會負責確定總體目標,調集實現目標所需要的資源,並對成果做出評估。管理者的職責在於制訂階段性目標、行動步驟、實現總目標所需要的支援性預算,並帶領組織實現高績效。

計畫始於使命,終於行動方案和預算。行動方案的目的在於實現組織的具體目標,即:由誰執行,如何執行以及何時執行;而預算則為實施計畫配置必要的資源。為了強化執行者對計畫的理解並促進他們對計畫的接受程度,行動方案應由計畫的執行者來制訂。每個參與計畫實施的人都應獲得參與計畫制訂的機會。

上面的三言兩語,無法說盡這位百年管理大師一生的經驗,如果您對他這“最終圓滿”的管理思想感興趣,推薦下面這本《德魯克經典五問》,講的就是這篇文章裡的內容,也是德魯克思想的精要。當然,他的經典之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實踐》更是不可不讀的。

我到底該將這些資源投到什麼地方?

問題二:我們的顧客是誰?

社會性組織通常有兩種類型的顧客。首先是主要顧客,他們的生活會因為你的工作而發生變化。你必須首先回答這個問題:誰是我們的主要顧客?其次是次要顧客,這些人通常包括志願者、會員、合夥人、出資者、介紹人、雇員及其他需要滿足的人。

主要顧客未必是你可以接觸到的人,或是可以坐在一起直接溝通的人。他們也有可能是新生兒,或是瀕危物種,或者屬於未來一代的某個人。但識別這些主要顧客群體永遠是你的首要任務,有了這個群體,在制定事關組織價值的重大關鍵性決策時,你就有了一個最基本的參照點。

顧客絕對不是靜態的,他們必然會變得越來越多樣。他們的需求、願望和預期也會不斷變化。全新的顧客必將出現在你的面前,而你的任務就是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確實需要服務,希望能得到你的服務,但絕不是以目前你提供這些服務所採取的方式。

問題三:我們的顧客重視什麼?

我們的顧客重視什麼,如何滿足他們的需求、願望和預期?這問題太過於複雜了,以至於顧客本身根本就無力回答。但首先需要澄清的是,絕對不存在不理性的顧客。而且顧客幾乎總會毫無例外地從其現實和自身狀況出發,採取理性的行為。因此,領導者絕不應去妄自揣測這個顧客到底重視什麼,而是應該以系統化的方式向顧客去求取答案。

很多公司都非常清楚它們向外界傳遞的價值,但卻往往不能從顧客的角度去理解這種價值。它們只是在自身理解的基礎上去構建價值前提。因此,我們應該從這些假設出發,去探尋“你認為你的顧客重視什麼”這樣一個問題。然後,我們就可以對比這些觀點與顧客的真實回饋,發現兩者之間的差異,在此基礎上,去評價你的成果。

要制訂一份成功的顧客計畫,你就必須瞭解每個顧客最關心的東西。首先,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瞭解我們必須獲得的知識。然後,我們要善於傾聽顧客的心聲,接受他們所重視的東西,並將其視為組織所面對的客觀現實,但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證,顧客的聲音必須始終體現在我們的討論和決策過程中。

問題四:我們的成果是什麼?

組織取得的進步和成就都可以從定量和定性兩個方面進行衡量。但這兩類標準是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要真正體現改變生活的方式以及改變的程度,這兩個都是不可或缺的。

定性標準體現了我們成果的深度和廣度。全體員工都應該回答如下兩個問題:“在改善人們生活方面,我們到底取得了哪些成就?”以及“為了明天的成就,我們需要在今天關注什麼?”定性資料儘管在某些時候可能是主觀的,且難以把握,但絕對是真實的、有意義的。

定量指標採用的是具體的標準。它的起點是對資料進行分類、對未來進行預期,在此基礎上,講述一個客觀的故事。定量評價提供的是客觀的“硬”資料。公司企業的利潤就是最為清晰的定量指標,平心而論,還是放棄定性指標的公司占了大多數。

問題五:我們的計畫是什麼?

最艱難的挑戰莫過於讓組織的每個成員都接受總體目標——組織的長遠發展方向,也是計畫的一種形式。總體目標應該統領組織的方方面面,而且在數量上應該少之又少。如果一個組織的總體目標超過了五個,就意味著這個組織沒有總體目標,因為這只能讓你分散有限的精力。

計畫的另一種形式,階段性目標,是為了引導組織實現其總體目標而制定的具體且可量化的成果。首席執行官制定階段性目標和制訂行動計畫,並要擬定詳細預算。董事會負責確定總體目標,調集實現目標所需要的資源,並對成果做出評估。管理者的職責在於制訂階段性目標、行動步驟、實現總目標所需要的支援性預算,並帶領組織實現高績效。

計畫始於使命,終於行動方案和預算。行動方案的目的在於實現組織的具體目標,即:由誰執行,如何執行以及何時執行;而預算則為實施計畫配置必要的資源。為了強化執行者對計畫的理解並促進他們對計畫的接受程度,行動方案應由計畫的執行者來制訂。每個參與計畫實施的人都應獲得參與計畫制訂的機會。

上面的三言兩語,無法說盡這位百年管理大師一生的經驗,如果您對他這“最終圓滿”的管理思想感興趣,推薦下面這本《德魯克經典五問》,講的就是這篇文章裡的內容,也是德魯克思想的精要。當然,他的經典之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的實踐》更是不可不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