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化中打造創新能力

【真正的創新是可以商業化、產生經濟效益的創新。中國應當重視實業的發展,減少對金融投機的依賴,注重培育多層次工業體系】

□中國經濟報告記者 王藝璿 李大巍

2017年,世界經濟前景被不確定性所籠罩。在各國出現自顧傾向、貿易自由受到威脅的當 下,中國應該堅持怎樣的經貿立場?中國企業又該做出何種抉擇?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7年會”間隙,《中國經濟報告》記者深入採訪了英中貿易協會主席 詹誠信勳爵(LordJames Sassoon)、西門子股份有限公司管理委員會成員博樂仁本身。

博樂仁:首先,老齡化社會的壓力越來越大,需要我們更多地提升勞動生產率以彌補這個短板,而不是依靠勞動力人數的增加來保證經濟增長。這就涉及到創新,真正的創新是可以商業化、產生經濟效益的創新。創新並不是發明一個新技術就可以了,而是需要依賴一個生態系統或者一個體系,因為我們需要利用眾多的外部資源。

而且世界變得那麼快,自己閉門造車是難以有創新成果的。

其次,德國的經濟結構跟別的國家不太一樣,作為經濟骨幹的德國中小企業是推動發展的最大力量。很多這類企業都是祖輩傳承的家族企業,看重產品品質和企業聲譽。比起短期結果或者股東利益,他們更多考慮得是長遠利益。它們往往在研發投入方面毫不吝嗇,對“外包”與資本市場運作持謹慎態度。此前中國企業在試圖收購這些小企業時,

便有不少“碰壁”教訓。所以中國應當重視實業的發展,減少對金融投機的依賴,注重培育多層次工業體系,這些對中國工業轉型與經濟長期健康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再次,德國將研發成果轉化成生產力的效率極高。德國製造業在GDP中的占比要高於其他發達國家,中小企業模式和職業培訓體系是德國經濟飽受好評的兩大原因。德國中小企業對提升技術水準與保持工業品質十分專注,

其中就包含了德國式的“工匠精神”。德國的勞動者經常接受培訓,使他們能以最具多樣化和創新性的方式利用技術革新的成果,從而能給消費者提供其甘願以更高價格購買的產品和服務。這非常值得中國企業借鑒。

詹誠信:從當前情況看,中英黃金關係正沿著正確的軌道向前推進,但雙方合作主要以投資和貿易為主,

管理和技術上的合作則遠遠滯後,顯然不能滿足兩國貿易的長遠訴求,實現互利共贏還需要政府和企業的共同努力。

面對合作,中國企業家更願意先交朋友,然後再選擇合作夥伴。但英國企業家則不然,他們更願意先按照法律和規定開展合作,在合作中建立並加深友誼。這僅僅是文化上的不同,不存在誰對誰錯,孰優孰劣。但若處理不好,就可能造成誤解,影響合作。要實現中英貿易長久發展,企業家們要多做努力,通過增加接觸和瞭解,自覺地搭建起文化溝通的橋樑。同時,兩國還應多鋪政治互信之路。只有這樣,中英經貿合作才能得到根本保障。

企業家們要多做努力,通過增加接觸和瞭解,自覺地搭建起文化溝通的橋樑。同時,兩國還應多鋪政治互信之路。只有這樣,中英經貿合作才能得到根本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