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35+的職場人士如何化解中年危機?

看似光鮮、後繼乏力、外強中乾,是我們這幫人最直接的描述

職場中:在總監位置已是小公司的天花板,2萬月工資基本是這些小公司總監職位的頂部,再想往高提升的很難。小公司的副總和核心管理層要不是老闆夫妻雙方,要不就是親友團。而逐年下降的企業利潤和不再光鮮的行業增長率,註定加薪也無什麼指望。

大家都在等,老闆求穩,而這群人在等徹底失去價值被替代那一天。比如一個朋友離職創業,他原有職位工資18K稅後;老闆新找30歲以下人接班,

工資8K。幹得不如朋友好,但也算將就能推進工作。

跳槽吧,這是前十年加薪提職最好的方式。但35+的年齡擺在前面,像一道利劍,多少人只是想想,就先被企業招聘年齡要求封喉。

所以,想在職場升職加薪,花開二春的,十之未必能有一。

35+中年人的優勢在哪裡?

這類人相對於絕大多數還在基層奮鬥的35+是有“小驕傲”的資本的。他們環境、工資決定了:不至大富,

但也能趕上黃金10年的快車道。所以大多數擁有兩套左右一線房產(中小戶型為主)。

房子買進集中在08-10年第一套,平均入手價1萬+;13-15年第二套,平均入手價2萬+。總貸款額在100萬左右的居多。而這些房產已經升值3倍以上。

我們的上一代很多還在發揮餘熱呢,看看穿梭於社區裡的保潔,小廠門口保衛大爺,帶小孩的老阿姨。

而房價上升,在帶來財富的同時,也給這類人帶來了直接“成長迫害”。

三五成群,隔久小聚,不聊房市的說明你LOW.業餘學習充電不如看房買房,自己買了也要拉著親朋一起買,要不對不起他們。

房價帶來的虛擬財富,讓自信心爆棚。朋友圈裡的資訊:曬遊玩、曬美食、曬娃兒、曬文藝的比曬工作,曬市場思維的多。

因為站得相對高了點,想下來就很難。很多工作不願做,很多事情也做不好。未來的前景比失業更讓人恐慌。

35+職場精英的創業情況

“35+驕子”中有思想者,以創業為榮。

而每年死一批的創業公司,絕大多數是這類人的手筆。創業像一場青春豪賭,你搭進了金錢、時間、情感,他卻通常只還你清冷不眠的夜和天亮後更多絕望的心。

創業十有九敗,這是帶血的律言。

說說創業人物:

"35+驕子"A: 創業年齡42歲,

餐飲店老闆

從印刷廠小股東、業務經理轉行餐飲店:和夫人一起身兼:老闆、主廚、採購、服務員、收銀數職。工作時間:16小時以上。

餐飲店總投資40萬,面積180平。入門以東北菜為主虧損,後面自創烤魚新配方,在小區域內以性價和口味贏得不及忠食粉絲。

五年前入行,做慣了管理,把團隊招聘做的很全:前臺接待、採購、後廚、清潔等崗崗清晰,人手齊全。自己當著心目中的老闆:帶著孩子玩一玩,收錢回家數一數的類型。

用了大半年時間,餐廳就已入不敷出,一方面東北菜因口味與當地可能存在差異,更主要的是員工隨意性大,採購水份太多。

A老闆收起了玩心,帶著夫人一起親自駐店經營。後廚由老闆主抓,老闆娘管收銀和前臺服務。兩個人本由印刷行業跨入,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一年時間,男的可以當主廚,老闆娘為省成本,乾脆不用服務員,收銀服務全包攬。工作時間從7:00早起自己採購到夜晚清場平均1:00收工。

營業額最好時是前年。一個月可以做到淨利潤5萬左右。後來因為無品牌無包裝,同街競爭等原因,生意淡下來,3萬左右的利潤應該還是有。

兩人求變,把餐廳二層重新裝修,隔出來兼做保健醫療(火療那種,具體不懂)。目前贏利情況不太清楚。

和他們聊起來,最大的感概就是:錢太不好賺了。以前賺五萬(兩個人)也不是難事。現在一個月賺五萬是拿命在拼。

“35+驕子”B

原職業:裝飾品類公司業務管理層

創業年齡:39歲

創業項目:茶飲+松餅

B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早四年前趕著社交圈子文化的東風,就組建了自己的社團圈子,雖然不大50人以下,但也維繫至今。

因為這個社團,大家思想碰撞的多了,心思就活了。前兩年奶蓋茶、水果茶、喜茶火得一塌糊塗時,他們也想分一杯市場甜羹。

由B組頭,聯合另外4人入股成立了一個“**松餅吧”創業專案。店鋪選在一線郊區萬達廣場步行街二層。總投入80萬。

管理模式:招聘店長及員工,股東均還保留原職。B為主力管理店鋪,其他股東僅效益分紅,並對外宣傳及帶朋友消費旺場。

生存時間:8個月左右。主因是萬達商街無人氣,二層更是無人流,只能清算關門,現在一堆設備還存放在B朋友倉庫裡落灰。

“35+驕子”C:

原職業:服飾公司運營經理

創業年齡:35歲

創業項目:淘寶,文藝女裝

這幾年自媒體的覆蓋,讓我們接觸到各種草根神人,和各類神級行銷案例。社會資訊傳播由原來的:主流媒體引導,受眾接收再傳播,轉變為:受眾也傳播者身份重合,非主流秒變主流,主流秒變非主流的無規則、碎片化狀態。優點是:資訊傳播更快,視角更全。缺點是:資訊未經論證或主流驗證,變形扭曲風險極大。

C是個有文才,且喜歡研究新鮮事物的人。最近兩年的情懷行銷,情懷經濟成就了不少品牌,諸如小酒、肉夾饃等對其影響巨大。(其實我以為:情懷行銷只是工具,而非成就品牌的主因,是媒介傳播過程誤傳放大,以至誤人子弟)

C依託自己十幾年的服裝從業經驗,開了淘寶服飾品牌(天貓門檻過高),走打文藝青年調性和文案行銷路線。

淘寶起點看似低,但無推廣即無流量,再好的文案,再動聽的歌也無濟於事。而推廣工具一開,銀子散去大把,效果了了。刷單這種事C也幹得不太起勁,更是影響流量。

C的淘寶項目前後投入:設計店鋪,開發產品,拍攝,美工,推廣,包裝物料等前後20萬左右。現在半放棄狀態,收C太太全職在家偶爾照看。C回到職場重新上班。

看回身邊創業的朋友,很多是被市場誤導了。

一個項目的成功怎麼可能只複製那濃縮的幾個要點,或幾句精彩文案呢。

沒有“低頭吃土,抬頭看天”的踏實本領和良好心理素質,失敗也是必然。

房子也到頭了,買不起的就已經買不起了,買起的還在倒買倒賣,都是有房人之間得遊戲。最終都沒有變現。剩下的十年大變化也許就是誰能在房子在高位變現。看漲沒有賣看跌沒人買,二胎政策還能緩緩時間。不是說暴跌而是賣不掉

說了幾個失敗案例,也講講身邊相對成功的創業案例

開講創業人物D的成功前,先聊聊“加盟”在新市場環境下的幾類變化。

一、傳統加盟:

品牌及產品輸出:形象、產品。

以餐飲業為代表:往往以加盟費、設備、半成品產品供應、人員培訓來賺錢。加盟費在15-40萬之間居多。上面講的創業人物B的“**松餅”項目就付了30萬加盟費,加之設備、培訓等成本,所以一個150平不到休閒吧投資了80萬。

二、加盟共贏升級:

拿服飾行業的轉變舉例:以前服飾行業加盟也是傳統套路。後期市場競爭加大,只賺代理商的錢已經不能滿足增長需要。因為代理店的開店率和關店率基本持平的現象也讓品牌商恐慌。新開店總數是有上線的,而保留住市場及進一步提升總銷售額的核心點就在於“如何控制和減少關店率”。所以品牌商推出了許多代理店的扶持、互動推廣、電商配套等市場措施。但這幾年的關店率高的現象還是沒有完全止住。

三、加盟的演變:

1、聯營式:以名創優品(十元店)來代表

品牌商全店整體輸出,包括形象、產品、人員管理、貨品調配等等。

合作商:提供滿足需求的店鋪,招聘人員。

營業額按約定比利分成,比如:62%,38%。

2、合夥人制:就是接下來講創業人物D的一種現實體現形式。

創業人物:

“35+驕子”D:

原職業:服裝工廠小老闆

創業年齡:約40歲

創業項目:餐飲

我所在城市14-15年餐飲市場有兩匹小黑馬:一個是椰子雞,一個是蒸氣海鮮。D選的就是蒸氣海鮮。D偶然在一次用餐後,覺得產品很新穎,就“拷備”回來自己做。

蒸氣海鮮基本不用加工——洗乾淨放餐桌上蒸就行,所以省了後廚大量技術人工,只需前臺服務,清潔。菜品也簡單,備貨、貨存都不大。菜式新穎,多了消費者的動手參與感,一時嘗鮮的客戶很多。但優點也是缺點所以這個類型餐飲的生命週期都不是太持久。

D的店址選在一線一個強區的社區商業片區,200平內,人氣不算很旺,店租也相對不高。裝修一般,總投入約80萬。D在該店經營了半年後就開了第二家分店,然後接著開到四家分店規模。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D選擇的合夥人模式。

D作為大股東,吸引小股東入股,每人投股額最高不得超于5萬,保證每店股東總數在15-20人規模。對於股東招募有一定的傾向性,比如有媒體資源的,有推廣能力的等,形成股東能力間的互補。同時小股東基本是生意圈有一定人脈的同齡人,不參與主體經營但有口頭約定的帶客消費義務。所以每個店開業前期的頭批客戶,很重要一部分是通過小股東不斷帶客、宣傳而來。加之蒸氣海鮮在市場還算新穎,這些客戶又會再帶朋友重複消費。因此每個店開出來生意都能有一定保障。

股東分利方式:為保證店鋪對小股東的吸引力,採取每週分紅的模式。讓小股東,快速見效益,提升他們帶客的積極性。

D做的相對成功,但現在看三年四個店,也算是小規模發展,市場再擴大思路還不夠清晰。

“35+驕子”E:

原職業:服裝企業企劃總監

創業年齡:約32歲

創業項目:服裝企業供鏈俱樂部——服裝企業企劃諮詢

E人物,並不認識,但是一位元好友非常推崇的人,視她為人生貴人。她的發展和創業過程均來自好友介紹。

E是位非常有想法,有魄力的女子。

E開始創業(或說組建供應鏈圈子時年齡不大),現在也剛過35+的門檻,算的上年輕有為。

她本是一家服裝企業企劃中層管理人員。因老公與人合夥開了家:做服企生產報價系統的軟體公司(幾個人的小規模),所以迫於產品銷售壓力,E説明銷售該軟體。這個軟體總價有點高,幾十萬起至100多萬,主要針對有一定市場規模的服企,銷售有一定的難度。

約在14年左右,和B當時做社團的想法一樣。E利用自己本在服企圈子的身份,成立服企供應鏈群(qq、微信),成員多數是品牌公司企劃、生產、設計等崗位的總監、經理、主管。後來在E的鼓勵下圈子進一步擴大,加入了更深層次的人:某些品牌公司負責人(一般是分管產品開發和生產的老闆娘,在中國服企很多做到3億+的企業都還是老公抓總體,老婆管產品);服裝加工工廠老闆;輔料廠老闆;面料商老闆等供應鏈圈子的人。

圈子通過定期分享會議(AA團費);群內資訊共用等方式,形成圈內學習成長的良性發展氛圍。後期人員結構擴大後,圈內開始有生意往來:比如A品牌生產經理將定單下到圈內某工廠老闆處等等。當然E老公公司的軟體也由於這個圈子的成熟而獲得大量企業客戶。同時,這個圈子也成為了企業間中高管理層跳槽的仲介平臺,我朋友一次換工作也是通過個圈子仲介。

再向後發展:圈子裡加入了知名培訓機構、設計公司、媒體等跨行業人士。這個圈子的味道開始往諮詢方向轉變。由E牽頭,經常組織一些行業培訓,不再收圈內成員AA付費,而是由業務相關公司贊助。這些商業課程,正常都收費不低,現在成員免費參加能得到知識自然很樂意。E本人也在這個過程中迅速成長和蛻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企業供應鏈建設的理念系統。

E開始在行業內有一定的知名度,被一家品牌企業以三位數年薪挖去。同時自己的供應鏈系統課程開始在各地推行,成為企業諮詢公司主講師和老闆之一。

除了房產,一無是處!

尤其在近幾年市場風雲變化的大形式下,電商、O2O、社交文化、自媒體等層出不窮,對職場提出了更多的成長要求。這類35+沉迷溫室大久,以及只顧眼盯房產兩目金光,使得他們中的大多數不思進取成了半桶水,競爭力遠不如下一代職場新人。對企業而言,他們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35+年人士的家庭收入增長情況及孩子教育現狀

家庭收入增長:

一個很可怕的現實:約有半數以上的35歲家庭,變得只有一個賺錢主力。也就是說這部分人群中女性多數做為全職教育孩子,照顧家庭為由開始退出職場。

打個比方:一個家庭:原來2人上班家庭收入約2萬,一方1萬2,一方8千元;現在其中一方由原職位升級,工資上幅升到2萬,而女方因放棄工作全職在家,使得該家庭總收入並沒有增長,還是2萬。

產生這一現象,主要有三個原因:

原因一:全面放開的二胎政策,回應最積極的就是這部分人群,年齡再大的要不了,年齡小一些的,生二胎意願不強。女性生二胎的年齡偏大,辭職養胎成了主流。再者,頭胎基本以老人家帶居多,但二胎下老人家年齡70上下的居多,已無法一人照看兩個小孩,間接逼迫這些家庭一人放棄工作,在家全職。

原因二:職場上升的瓶頸。35歲後能做到企業中高層的,還是少數。而這個年齡段大多數的人都是怎樣的生存狀態呢?無職場競爭力的女性更容易被淘汰。比如:客服、銷售、文員等,到達35歲中線年齡就已相當於是職場的終結。

原因三:孩子教育的重視。縱觀現在國內教育現狀,最重視孩子教育,願意為教育投資的也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很多家庭:從胎教、早教、學前興趣培養、小學輔導、小升初一對一等一項也沒落下。拋開金錢不講,支撐這些教育還需要家長投入很多的時間。而到了幼稚園大班到小學階段,孩子的家庭作業中很大部分也要求家長協助完成,比如:家長檢查簽字,家長協作手工等等,家中老人受知識限制是無法完成的,就要求家庭想要跟上主流教育大軍,跟上學校老師要求,做名先進家長,先得犧牲一個勞動力。

在職場中:女性對比男性:週期更短、收入更少、前途更堪憂。

仔細觀察身邊人:你會發現很多這個年齡段女性,回歸家庭後兼職做了“微商”和“保險”。比如:某明星創立“T*T化妝品”在朋友圈很火啊,洗腦了我周邊很多的朋友。

如果你不是同類人,對於這些朋友,可能開始會禮節性的買一兩件產品鼓勵。但長期會疏遠回避他們,對於一些“朋友圈專業戶”也會選擇遮罩他們。然後生活中的社交變成了:微商的成了一個圈,保險的成了一個圈,在職的成了一個圈,帶娃奶娃的成了一個圈。圈子一旦形成,思維的上限被基本被定格了,也等於生活形態基本被定格了。

微商的負面殺傷力太大,利用人脈、人情做生意,是一條捷徑,但弊端太多。先不多微商層層壓貨下來,末端代理商到底能否賺錢,就說做個微商,關掉了你積累十幾年的人脈和資訊天窗,這損失就夠大的。

微商如果要做大,肯定要在形式上來個大手術,首先不能違背人性。

在微商創業的女性朋友,不妨多開腦洞,大開腦洞,思索一個全職主婦創業的新模式出來。有痛點的地方就有機遇,加油吧女性朋友們。

看似光鮮、後繼乏力、外強中乾,是我們這幫人最直接的描述。

職場中:在總監位置已是小公司的天花板,2萬月工資基本是這些小公司總監職位的頂部,再想往高提升的很難。小公司的副總和核心管理層要不是老闆夫妻雙方,要不就是親友團。而逐年下降的企業利潤和不再光鮮的行業增長率,註定加薪也無什麼指望。

大家都在等,老闆求穩,而這群人在等徹底失去價值被替代那一天。比如一個朋友離職創業,他原有職位工資18K稅後...

 一線或一線城市圈的製造業紅利在逐漸消失,隨著國家戰略,這些產業必將向周邊次發達地區或城市轉移。在一線該城,這兩年很多小民企搬出了CBD,搬出了寫字樓,將公司移至工廠附近,租金省去了很多。但企業很多員工卻也因放不下一線生活(房子、孩子上學、居住習慣等)選擇離職。

樹挪死,人挪活,觀念其實也是可以轉變一下。

35+中年人的未來展望:

想說明一下,我們這群人首先:愛國、愛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體制。三十年祖國發展的這麼好,三十年我們從農村娃到現在一線有房有車的生活(雖然煩惱多多),但我們感謝祖國。就算現在出現發展瓶頸,首先想到的也是如何改變自己適應環境,而不是抱怨反動。

個人淺見,中年,最大的危機是害怕失去,不敢再承擔風險,卻又熬不過心裡的欲望。度過危機不過兩個辦法,一個是學會平靜接受,一個是再去像一無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去拼搏,或退或進。原地徘徊才是最大的危機。

收錢回家數一數的類型。

用了大半年時間,餐廳就已入不敷出,一方面東北菜因口味與當地可能存在差異,更主要的是員工隨意性大,採購水份太多。

A老闆收起了玩心,帶著夫人一起親自駐店經營。後廚由老闆主抓,老闆娘管收銀和前臺服務。兩個人本由印刷行業跨入,在什麼都不懂的情況下,一年時間,男的可以當主廚,老闆娘為省成本,乾脆不用服務員,收銀服務全包攬。工作時間從7:00早起自己採購到夜晚清場平均1:00收工。

營業額最好時是前年。一個月可以做到淨利潤5萬左右。後來因為無品牌無包裝,同街競爭等原因,生意淡下來,3萬左右的利潤應該還是有。

兩人求變,把餐廳二層重新裝修,隔出來兼做保健醫療(火療那種,具體不懂)。目前贏利情況不太清楚。

和他們聊起來,最大的感概就是:錢太不好賺了。以前賺五萬(兩個人)也不是難事。現在一個月賺五萬是拿命在拼。

“35+驕子”B

原職業:裝飾品類公司業務管理層

創業年齡:39歲

創業項目:茶飲+松餅

B是個很有想法的人,早四年前趕著社交圈子文化的東風,就組建了自己的社團圈子,雖然不大50人以下,但也維繫至今。

因為這個社團,大家思想碰撞的多了,心思就活了。前兩年奶蓋茶、水果茶、喜茶火得一塌糊塗時,他們也想分一杯市場甜羹。

由B組頭,聯合另外4人入股成立了一個“**松餅吧”創業專案。店鋪選在一線郊區萬達廣場步行街二層。總投入80萬。

管理模式:招聘店長及員工,股東均還保留原職。B為主力管理店鋪,其他股東僅效益分紅,並對外宣傳及帶朋友消費旺場。

生存時間:8個月左右。主因是萬達商街無人氣,二層更是無人流,只能清算關門,現在一堆設備還存放在B朋友倉庫裡落灰。

“35+驕子”C:

原職業:服飾公司運營經理

創業年齡:35歲

創業項目:淘寶,文藝女裝

這幾年自媒體的覆蓋,讓我們接觸到各種草根神人,和各類神級行銷案例。社會資訊傳播由原來的:主流媒體引導,受眾接收再傳播,轉變為:受眾也傳播者身份重合,非主流秒變主流,主流秒變非主流的無規則、碎片化狀態。優點是:資訊傳播更快,視角更全。缺點是:資訊未經論證或主流驗證,變形扭曲風險極大。

C是個有文才,且喜歡研究新鮮事物的人。最近兩年的情懷行銷,情懷經濟成就了不少品牌,諸如小酒、肉夾饃等對其影響巨大。(其實我以為:情懷行銷只是工具,而非成就品牌的主因,是媒介傳播過程誤傳放大,以至誤人子弟)

C依託自己十幾年的服裝從業經驗,開了淘寶服飾品牌(天貓門檻過高),走打文藝青年調性和文案行銷路線。

淘寶起點看似低,但無推廣即無流量,再好的文案,再動聽的歌也無濟於事。而推廣工具一開,銀子散去大把,效果了了。刷單這種事C也幹得不太起勁,更是影響流量。

C的淘寶項目前後投入:設計店鋪,開發產品,拍攝,美工,推廣,包裝物料等前後20萬左右。現在半放棄狀態,收C太太全職在家偶爾照看。C回到職場重新上班。

看回身邊創業的朋友,很多是被市場誤導了。

一個項目的成功怎麼可能只複製那濃縮的幾個要點,或幾句精彩文案呢。

沒有“低頭吃土,抬頭看天”的踏實本領和良好心理素質,失敗也是必然。

房子也到頭了,買不起的就已經買不起了,買起的還在倒買倒賣,都是有房人之間得遊戲。最終都沒有變現。剩下的十年大變化也許就是誰能在房子在高位變現。看漲沒有賣看跌沒人買,二胎政策還能緩緩時間。不是說暴跌而是賣不掉

說了幾個失敗案例,也講講身邊相對成功的創業案例

開講創業人物D的成功前,先聊聊“加盟”在新市場環境下的幾類變化。

一、傳統加盟:

品牌及產品輸出:形象、產品。

以餐飲業為代表:往往以加盟費、設備、半成品產品供應、人員培訓來賺錢。加盟費在15-40萬之間居多。上面講的創業人物B的“**松餅”項目就付了30萬加盟費,加之設備、培訓等成本,所以一個150平不到休閒吧投資了80萬。

二、加盟共贏升級:

拿服飾行業的轉變舉例:以前服飾行業加盟也是傳統套路。後期市場競爭加大,只賺代理商的錢已經不能滿足增長需要。因為代理店的開店率和關店率基本持平的現象也讓品牌商恐慌。新開店總數是有上線的,而保留住市場及進一步提升總銷售額的核心點就在於“如何控制和減少關店率”。所以品牌商推出了許多代理店的扶持、互動推廣、電商配套等市場措施。但這幾年的關店率高的現象還是沒有完全止住。

三、加盟的演變:

1、聯營式:以名創優品(十元店)來代表

品牌商全店整體輸出,包括形象、產品、人員管理、貨品調配等等。

合作商:提供滿足需求的店鋪,招聘人員。

營業額按約定比利分成,比如:62%,38%。

2、合夥人制:就是接下來講創業人物D的一種現實體現形式。

創業人物:

“35+驕子”D:

原職業:服裝工廠小老闆

創業年齡:約40歲

創業項目:餐飲

我所在城市14-15年餐飲市場有兩匹小黑馬:一個是椰子雞,一個是蒸氣海鮮。D選的就是蒸氣海鮮。D偶然在一次用餐後,覺得產品很新穎,就“拷備”回來自己做。

蒸氣海鮮基本不用加工——洗乾淨放餐桌上蒸就行,所以省了後廚大量技術人工,只需前臺服務,清潔。菜品也簡單,備貨、貨存都不大。菜式新穎,多了消費者的動手參與感,一時嘗鮮的客戶很多。但優點也是缺點所以這個類型餐飲的生命週期都不是太持久。

D的店址選在一線一個強區的社區商業片區,200平內,人氣不算很旺,店租也相對不高。裝修一般,總投入約80萬。D在該店經營了半年後就開了第二家分店,然後接著開到四家分店規模。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D選擇的合夥人模式。

D作為大股東,吸引小股東入股,每人投股額最高不得超于5萬,保證每店股東總數在15-20人規模。對於股東招募有一定的傾向性,比如有媒體資源的,有推廣能力的等,形成股東能力間的互補。同時小股東基本是生意圈有一定人脈的同齡人,不參與主體經營但有口頭約定的帶客消費義務。所以每個店開業前期的頭批客戶,很重要一部分是通過小股東不斷帶客、宣傳而來。加之蒸氣海鮮在市場還算新穎,這些客戶又會再帶朋友重複消費。因此每個店開出來生意都能有一定保障。

股東分利方式:為保證店鋪對小股東的吸引力,採取每週分紅的模式。讓小股東,快速見效益,提升他們帶客的積極性。

D做的相對成功,但現在看三年四個店,也算是小規模發展,市場再擴大思路還不夠清晰。

“35+驕子”E:

原職業:服裝企業企劃總監

創業年齡:約32歲

創業項目:服裝企業供鏈俱樂部——服裝企業企劃諮詢

E人物,並不認識,但是一位元好友非常推崇的人,視她為人生貴人。她的發展和創業過程均來自好友介紹。

E是位非常有想法,有魄力的女子。

E開始創業(或說組建供應鏈圈子時年齡不大),現在也剛過35+的門檻,算的上年輕有為。

她本是一家服裝企業企劃中層管理人員。因老公與人合夥開了家:做服企生產報價系統的軟體公司(幾個人的小規模),所以迫於產品銷售壓力,E説明銷售該軟體。這個軟體總價有點高,幾十萬起至100多萬,主要針對有一定市場規模的服企,銷售有一定的難度。

約在14年左右,和B當時做社團的想法一樣。E利用自己本在服企圈子的身份,成立服企供應鏈群(qq、微信),成員多數是品牌公司企劃、生產、設計等崗位的總監、經理、主管。後來在E的鼓勵下圈子進一步擴大,加入了更深層次的人:某些品牌公司負責人(一般是分管產品開發和生產的老闆娘,在中國服企很多做到3億+的企業都還是老公抓總體,老婆管產品);服裝加工工廠老闆;輔料廠老闆;面料商老闆等供應鏈圈子的人。

圈子通過定期分享會議(AA團費);群內資訊共用等方式,形成圈內學習成長的良性發展氛圍。後期人員結構擴大後,圈內開始有生意往來:比如A品牌生產經理將定單下到圈內某工廠老闆處等等。當然E老公公司的軟體也由於這個圈子的成熟而獲得大量企業客戶。同時,這個圈子也成為了企業間中高管理層跳槽的仲介平臺,我朋友一次換工作也是通過個圈子仲介。

再向後發展:圈子裡加入了知名培訓機構、設計公司、媒體等跨行業人士。這個圈子的味道開始往諮詢方向轉變。由E牽頭,經常組織一些行業培訓,不再收圈內成員AA付費,而是由業務相關公司贊助。這些商業課程,正常都收費不低,現在成員免費參加能得到知識自然很樂意。E本人也在這個過程中迅速成長和蛻變,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企業供應鏈建設的理念系統。

E開始在行業內有一定的知名度,被一家品牌企業以三位數年薪挖去。同時自己的供應鏈系統課程開始在各地推行,成為企業諮詢公司主講師和老闆之一。

除了房產,一無是處!

尤其在近幾年市場風雲變化的大形式下,電商、O2O、社交文化、自媒體等層出不窮,對職場提出了更多的成長要求。這類35+沉迷溫室大久,以及只顧眼盯房產兩目金光,使得他們中的大多數不思進取成了半桶水,競爭力遠不如下一代職場新人。對企業而言,他們也是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35+年人士的家庭收入增長情況及孩子教育現狀

家庭收入增長:

一個很可怕的現實:約有半數以上的35歲家庭,變得只有一個賺錢主力。也就是說這部分人群中女性多數做為全職教育孩子,照顧家庭為由開始退出職場。

打個比方:一個家庭:原來2人上班家庭收入約2萬,一方1萬2,一方8千元;現在其中一方由原職位升級,工資上幅升到2萬,而女方因放棄工作全職在家,使得該家庭總收入並沒有增長,還是2萬。

產生這一現象,主要有三個原因:

原因一:全面放開的二胎政策,回應最積極的就是這部分人群,年齡再大的要不了,年齡小一些的,生二胎意願不強。女性生二胎的年齡偏大,辭職養胎成了主流。再者,頭胎基本以老人家帶居多,但二胎下老人家年齡70上下的居多,已無法一人照看兩個小孩,間接逼迫這些家庭一人放棄工作,在家全職。

原因二:職場上升的瓶頸。35歲後能做到企業中高層的,還是少數。而這個年齡段大多數的人都是怎樣的生存狀態呢?無職場競爭力的女性更容易被淘汰。比如:客服、銷售、文員等,到達35歲中線年齡就已相當於是職場的終結。

原因三:孩子教育的重視。縱觀現在國內教育現狀,最重視孩子教育,願意為教育投資的也是這個年齡段的人。很多家庭:從胎教、早教、學前興趣培養、小學輔導、小升初一對一等一項也沒落下。拋開金錢不講,支撐這些教育還需要家長投入很多的時間。而到了幼稚園大班到小學階段,孩子的家庭作業中很大部分也要求家長協助完成,比如:家長檢查簽字,家長協作手工等等,家中老人受知識限制是無法完成的,就要求家庭想要跟上主流教育大軍,跟上學校老師要求,做名先進家長,先得犧牲一個勞動力。

在職場中:女性對比男性:週期更短、收入更少、前途更堪憂。

仔細觀察身邊人:你會發現很多這個年齡段女性,回歸家庭後兼職做了“微商”和“保險”。比如:某明星創立“T*T化妝品”在朋友圈很火啊,洗腦了我周邊很多的朋友。

如果你不是同類人,對於這些朋友,可能開始會禮節性的買一兩件產品鼓勵。但長期會疏遠回避他們,對於一些“朋友圈專業戶”也會選擇遮罩他們。然後生活中的社交變成了:微商的成了一個圈,保險的成了一個圈,在職的成了一個圈,帶娃奶娃的成了一個圈。圈子一旦形成,思維的上限被基本被定格了,也等於生活形態基本被定格了。

微商的負面殺傷力太大,利用人脈、人情做生意,是一條捷徑,但弊端太多。先不多微商層層壓貨下來,末端代理商到底能否賺錢,就說做個微商,關掉了你積累十幾年的人脈和資訊天窗,這損失就夠大的。

微商如果要做大,肯定要在形式上來個大手術,首先不能違背人性。

在微商創業的女性朋友,不妨多開腦洞,大開腦洞,思索一個全職主婦創業的新模式出來。有痛點的地方就有機遇,加油吧女性朋友們。

看似光鮮、後繼乏力、外強中乾,是我們這幫人最直接的描述。

職場中:在總監位置已是小公司的天花板,2萬月工資基本是這些小公司總監職位的頂部,再想往高提升的很難。小公司的副總和核心管理層要不是老闆夫妻雙方,要不就是親友團。而逐年下降的企業利潤和不再光鮮的行業增長率,註定加薪也無什麼指望。

大家都在等,老闆求穩,而這群人在等徹底失去價值被替代那一天。比如一個朋友離職創業,他原有職位工資18K稅後...

 一線或一線城市圈的製造業紅利在逐漸消失,隨著國家戰略,這些產業必將向周邊次發達地區或城市轉移。在一線該城,這兩年很多小民企搬出了CBD,搬出了寫字樓,將公司移至工廠附近,租金省去了很多。但企業很多員工卻也因放不下一線生活(房子、孩子上學、居住習慣等)選擇離職。

樹挪死,人挪活,觀念其實也是可以轉變一下。

35+中年人的未來展望:

想說明一下,我們這群人首先:愛國、愛我們現在的社會主義體制。三十年祖國發展的這麼好,三十年我們從農村娃到現在一線有房有車的生活(雖然煩惱多多),但我們感謝祖國。就算現在出現發展瓶頸,首先想到的也是如何改變自己適應環境,而不是抱怨反動。

個人淺見,中年,最大的危機是害怕失去,不敢再承擔風險,卻又熬不過心裡的欲望。度過危機不過兩個辦法,一個是學會平靜接受,一個是再去像一無所有的年輕人一樣去拼搏,或退或進。原地徘徊才是最大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