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檔案》張自忠將軍為何外號“張扒皮”?為何被誤解為漢奸?

抗戰忠魂——張自忠

1940年5月16日,湖北宜城南瓜店沿溝一帶。雖是臨近夏日,缺讓人感到寒意重重。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烈的血腥氣息,透過硝煙,卻看到了遍地的屍體。

此時的侵華日軍正在對戰場進行著最後的“清掃”,

他們用尖刀刺殺著已經倒在血泊中的倖存者 ,甚至連死去的士兵都要再補上一刀,確保一個活口都不會留下。

一步兩步,一刀再一刀,突然,侵華日軍的目光停留在了一具特殊的屍體身上。說到特殊,這具屍體卻有些不同,黃色軍服前別滿了帶血的勳章。

侵華日軍通常會在戰役結束後再次重返戰場,一來是避免倖存者的反擊,二來就是要看看有沒有什麼重要的資訊留下。

黃呢官服,胸前的勳章。什麼職務?是否有情報價值?經過一番搜查,什麼都沒有,只找到了胸口衣兜裡的一支鋼筆。

這是一支刻著名字的派克金筆,而它的主人,正是剛剛率領著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展開近身肉搏的國民黨右翼集團軍兼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

他所指揮的部隊,足以讓任何一支侵華日軍陷入苦戰。而這鋼筆上的三個字就是 — 張自忠。

在自己部隊兵力只有敵方五分之一,侵華日軍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雖遭重兵合圍,卻力戰不退。使敵軍不僅屢屢受挫,損失慘重,並且還讓自己的一部突圍而出。

一位將軍,陸軍司令,不在戰區後方指揮所指揮戰鬥,卻親自奔赴前線,與侵華日軍作戰,

這真的是聞所未聞。

張自忠將軍犧牲的消息傳到第五戰區司令部,司令長官李宗仁異常震動,李宗仁親自把張自忠就義的消息報告給國民黨最高層。

震驚之餘,蔣介石命令第五戰區不惜一切代價找回張自忠的屍首,運到重慶,舉行國祭。

38師師長黃維剛接到李宗仁的命令,帶領敢死隊,端著輕機槍於5月16日當天夜間突襲南瓜店,奮勇搶回了張自忠的遺骸。張自忠的屍骨運回後方後,經檢視,身有八處傷口,其中炮彈傷二處,刺刀傷一處,槍彈傷五處。隨後,張自忠的遺體被運往當時的戰時首都重慶,

路經宜昌時,數萬軍民恭送靈柩至江岸,其間日機三次飛臨宜昌上空,但祭奠的群眾卻無一人躲避,無一人逃散,悲傷之情,溢於言表。5月28日,國民政府舉行隆重葬禮,蔣介石題寫“勳烈常昭”,追授張自忠為陸軍上將。

但您或許不知道,就在三年之前,同樣是國民政府,同樣是民眾,同樣是對待張自忠,卻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種態度。

1937年9月28日,《國聞週報》登載了一篇文章《勉北方軍人》,願北方軍人都仰慕段,吳兩先生的風範,給國家保持浩然正氣,萬不要學寡廉鮮恥的殷汝耕,及自作聰明的張自忠。

這裡的段、吳兩先生就是指段祺瑞和吳佩孚。

很明顯,這份報紙,頌揚了軍閥段、吳,而把張自忠與漢奸殷汝耕名列一處。在這半年裡,登載這樣文章的報紙還有很多,標題大都醒目,像什麼《自以為忠》,《張邦昌之後》等等,都是在大罵張自忠的“賣國變節”。

明明是一代抗日名將,又怎麼會受到這樣的評價?張自忠到底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起伏呢?

張自忠何許人?

1891年8月11日,張自忠出生于臨清唐園張家大院,1911年,張自忠考入天津法政專科學校,次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在學校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1914年,張自忠投筆從戎,後來經過同鄉介紹,引薦給了當時的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馮玉祥見張自忠長得高大英武,心裡非常的滿意,於是便將他留下。

此時,25歲的張自忠在軍隊中漸漸的施展出他治軍的才能,1920年,他任馮玉祥部學兵大隊第二連連長,全連的126名士兵中,竟出了5個軍長,5個師長。旅長、營長,團營長出的更多。

張自忠在學兵營的時候,深受士兵的愛戴與用戶,他是如何有這樣的威望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關於張自忠帶兵操練的故事。

1923年秋天,時任陸軍檢閱使兼第11師師長的馮玉祥,率軍駐紮在北京南苑。張自忠當時在學兵營當營長。部隊開始冬季大練兵,天寒地凍,許多官兵產生畏難情緒。有一天,張自忠將全營官兵集合起來,大聲問:“下雪天敵人發起攻擊怎麼辦?”官兵們回答:“堅決抵抗!”張自忠接著道:“現在下了一場雪,你們就不想操練了,還談什麼打仗?”說完,他竟自脫了棉衣。全營官兵都愣住了,然後也紛紛脫下棉衣,跟著張自忠在雪地上跑步。從此,“張扒皮”的綽號就不脛而走。

張自忠帶兵不僅嚴與訓練,而且還注重整頓軍紀。平時,如果不下有人違反軍紀,懶於訓練,他就毫不留情,高聲斥駡,並予以嚴懲。

雖是出生於官宦之家,可張自忠在部隊裡,卻絲毫沒有附加子弟的嬌氣。他堅持和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大鍋飯,剃一樣的光頭,並且一樣參加勞動,身先士卒,嚴於律己。並且在生活中,張自忠對部下卻極為愛護,關心部署甚過關心自己。因而深得將士們的愛戴,在部隊中有著很高的威望。

1930年10月,中原大戰結束後,馮玉祥的西北軍餘部約六、七萬人在宋哲元,張自忠,劉汝明的率領下退入了山西。

1931年1月,西北軍的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1931年1月,國民政府,任命第二十九軍軍長為宋哲元,張自忠被任命為第三十八師師長。

1931年9月,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張自忠對於侵華日本的瘋狂侵略和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甚為憤慨,9月20日,他與宋哲元等將領聯名通電全國,請纓抗戰,呼籲全國4萬萬同胞:甯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奮鬥犧牲,誓雪此恥。僅僅4個多月後,東三省淪陷,1933年1月,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失陷。1月23日,侵華日軍向熱河發動總攻,長城抗戰開始。

也就是在那個叫做喜峰口的長城關隘,張自忠,憑著一口中國大砍刀,一戰成名。

喜峰口,位於河北省遷西縣北部燕山山脈的中段,是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隘,也是塞北通往北平的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華北賴以此處天然之險作為屏障。1933年3月9日上午,侵華日軍先頭部隊攻佔喜峰口東北長城制高點孟子嶺,以火力控制了喜峰口。大敵當前,第二十九軍被張學良編為第三軍團緊急調往喜峰口,軍長宋哲元任第三軍團總指揮,張自忠和馮治安在遵化以東的三屯營,合組一個指揮所,共同指揮第一線的作戰部隊。

這是張自忠有生以來第一次同侵華日軍作戰。第二十九軍擴編後,兵力所有增加,但武器裝備仍極為落後,槍械裝備都未得到應有的補給。當時二十九軍的武器裝備,只有山炮、野炮十餘門,重機槍不過百挺,輕機槍每連只有兩挺, 步槍多為漢陽造和38式,還有一些老毛瑟槍和土造槍,這樣的裝備,又如何對抗裝備精良的侵華日軍呢?

在喜峰口戰役中。我們之前和您說過,張自忠的第二十九軍,原是西北軍的一支主力部隊,西北漢子,性格豪邁,民風彪悍,有“拼命三郎“的性子,戰鬥中敢打敢沖,無畏生死,而配合這種個性,西北軍中有一個傳統。每位士兵都配有一把大刀,什麼時候這把刀都不會離手。

戰場上,西北局的大刀與侵華日軍軍刀的孰優孰劣?日本軍刀,刀身較窄,由於使用精鋼原料打造,淬火和鍛造工藝十分精良,因而強度很高,而西北軍使用的大刀,通體由整塊的鋼鐵打造,它寬厚的刀身,令鋒利的日本軍刀也無可奈何。就是這樣的大刀,為喜峰口戰役的勝利,立下了悍馬功勞。

而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大刀進行曲》也是著名作曲家麥新,特意為二十九軍大刀隊所創作的。下面,就讓我們見識見識這二十九軍的大刀的威力。

3月9日午後,第二十九軍與日軍在喜峰口兩側及其高地展開激烈遭遇戰,侵華日軍不斷增兵。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我軍雖頂住了敵人的屢次進攻,卻未能攻克孟子嶺高地。此時張自忠感到,這樣與敵人硬拼消耗終非良策,便與馮治安,秦德順,趙登禹商議後,決定對敵人實施大規模的夜襲。1933年3月11日夜,第二十九軍動用約4個團的兵力,夜襲喜峰口敵營,砍死砍傷敵人逾千名,並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飛機1架,還有侵華日軍御賜軍旗,地圖,攝像機等,侵華日軍防線被迫後撤15餘公里。

日本朝野聞訊,為之震驚,當時日本《朝日新聞》報評論,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日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據說,此後有不少侵華日本士兵,在晚上睡覺的時候,都要在脖子上套上一個自製的鐵圈,以防腦袋被砍掉。

此次喜峰口夜襲勝利,既是第二十九軍長城抗戰的第一個勝利,也是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打的第一個大勝仗,使侵華日軍遭受了侵華戰爭以來的首次敗績。自此,第二十九軍大刀隊,連帶著張自忠,趙登禹,宋哲元等人的名字,聲震華夏。

但可惜的是,一場戰鬥的勝利,無法挽回抗戰正面戰場節節敗退的局面。

1935年6月10日,國民政府同日本華北駐屯軍,簽訂了《何梅協議》,國民黨中央軍,東北軍,撤除河北省,河北,察哈爾兩省的主權,大部分喪失,平津出現了權利真空。這時漢奸糾集地痞流氓,打起了自治的旗號,公然向北平進軍。

挽救北平局勢,迫在眉睫,宋哲元在天津聞訊後,立刻命令馮治安的三十七師,火速趕到北平,並將張自忠的三十八師調到天津,二十九軍進駐平津。

當時,日軍為防止蔣介石收復東北,要求在華北建立非軍事緩衝區,經過談判,雙方協定,在華北只留住一支中國軍隊。日本人認為,西北軍長期受到南京政府的排擠,早就和蔣介石離心離德,所以,最有可能培養成為親日勢力,對於二十九軍進駐平津,也沒有提出異議。1935年8月28日,國民政府正式任命宋哲元,為平津衛戍司令,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河北省主席。此時,日本華北駐屯軍預謀進一步侵略中國,竭力主張華北自治,加緊進行以平津衛戍司令宋哲元為重點對象的上層策變活動,妄圖製造第二個滿洲國,這段歷史後來被稱做”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後,張自忠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1936年又兼任天津市長,也就是這段時間的經歷,讓張自忠背上了漢奸的駡名。那麼此時的平津,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危機呢?

1937年3月,日本妄圖製造和平假像,主動邀請宋哲元、張自忠、訪問日本

宋哲元考慮到,自己身為冀察當局最高領導人,若此次前去,日方必然會提出無理要求,我方勢必失去迴旋的餘地,因而決定由張自忠率團訪日。為何宋哲元派張自忠訪日,因為宋哲元知道,誰都可能作漢奸,而唯有張自忠不可能當漢奸。

1937年4月23日,張自忠與20餘人,赴日參觀考察,席間出席了在名古屋舉辦的國際博覽會,當時展會上有滿洲國展廳,張自忠強烈要求撤退,力爭中國民族尊嚴,而此時,國內輿論卻說,張自忠現在已與日本簽了密約,日本人贈其鉅款,還送給他一個東洋美女,其實,這只不過是日本為了離間,故意放出的謠言,抗戰結束之後,從日本公佈的檔案資料看,也找不到任何張自忠在訪日期間有負職守的記載。但是此時,在國人的心目當中,張自忠的政治身份,開始看起來變得模糊不清。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南京方面的指示是應戰而不求戰,所以駐守平津的第二十九軍並未及時進入臨戰狀態,而侵華日軍則從東北和朝鮮,調集大軍,以先發制人。

1937年7月28日淩晨,侵華日軍發動全線進攻,南苑的第二十九軍軍部,遭到侵華日軍的主力攻擊,防線被攔腰砍斷。局勢,非常不利!

這時,蔣介石發來電令,命令宋哲元撤到保定,但以宋哲元的職位,守土有責,不戰而退,輿論和國法難容,若戰,第二十九軍的命運不堪設想,而且,誰走誰留,這也是一個敏感的問題。

然而,任何人都清楚,此時此刻,若留在被日軍佔領控制的地方,進行善後維持工作,必定會被全國人民痛斥為漢奸。

28日下午,宋哲元,張自忠,馮治安,秦德純,張維藩等5人,在位於鐵獅子胡同,即現在的張自忠路晉徳社,召開了高級軍事緊急會議。

在座所有的人一言不發, 氣氛十分凝重,為保千年古都免遭侵華日軍的禍害,宋哲元最後決定,讓張自忠代理北平市長一職, 待二十九軍全部撤出約10天后,方可離開北平。

這次會議的內容,只有這5個人知道。

時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北平市市長的秦德純,在他撰寫的《秦德純回憶錄》中,《我與張自忠》一章,談到了當時的情形,當時,宋哲元將軍寫了三個手令。

一,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由張自忠代理。二,北平綏靖主任,由張自忠代理。三,北平市市長由張自忠代理。

據《秦德純回憶錄》記載。臨行時張將軍含淚告我曰:“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了。”可想而知,張自忠當時的悲痛心情已達極點。

正因為張自忠將軍獨撐危局,所以,他成了世人的話柄。當時,很多人都誤以為,他已做了“漢奸”, 舉國聲討。

事實上,張自忠一邊敷衍日本人的各個要求,與拖延時間。一邊秘密下令開倉放糧,幫助戰亂中受饑荒的百姓,轉出未撤出的部隊,掩埋陣亡將士的屍體,分散隱蔽傷患,還專門接濟留平軍屬。在輿論的痛駡聲中,張自忠始終緘默著,周旋著,估算著二十九軍,向目的地有序撤離的時間,努力使京津兩地免遭屠城。

1937年8月5日,張自忠致函冀察政委會常委,發表聲明辭去代理職務,為躲避侵華日軍的追捕,張自忠蔽身於東交民巷的德國醫院。但醫院裡很多人都認識張將軍,為了安全起見,在友人的幫助下,張自忠離開了醫院。

張自忠逃離北平後,回到位於天津英租界的家人身邊,當時蔣介石指示,不得讓張自忠直接會到部隊,而應先到南京聆訊。此時的張自忠不但沒有能夠成為臨危受命的英雄。反而卻被天下人誤認為是貪生怕死的小人。這給視節操和榮譽重于生命的張自忠。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心理創傷。

張自忠與家人告別後,便南下去了濟南,曾經的部下此時見到他,也極盡的挖苦和諷刺,而南京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下達命令,以張自忠放棄職責,迭失守地為名,將其撤職查辦了。

曾經戰功赫赫的西北軍名將,就這樣含冤負屈含,進而竟萌發了死志。寧可前進一步死,絕不後退半步生。

不久,馮玉祥抵達濟南,見到了面容憔悴的張自忠,他即刻給蔣介石寫信,推薦自己的這位老部下,讓他上戰場帶兵打仗。這封信讓張自忠的心裡,踏實了許多,在馮玉祥走後,張自忠心情沉痛地給自己的部下李致遠,寫下了這樣一封信。

“忠奉命留平以後,未獲與諸弟兄共同殺敵,致令諸弟兄獨任其勞,深以為歉,而社會方面頗有不諒解之處,希望諸弟兄振奮精神,激發勇氣,誓掃敵寇,還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國,不能自救,並不能見諒於國人,事實勝於雄辯,必死而後能生。”

在寫這封信的時候,張自忠已經決心用戰死沙場,來為自己洗清誤解。

1938年,日本集結24萬重兵,分三路夾擊徐州,意為搗毀戰時的政治中心武漢,徹底擊潰中國軍民的抗戰信心。3月,北路日軍,由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從山東半島登陸,沿津浦路西進,到臨沂和滕縣時,遭遇了中國軍隊,產生了激烈的戰鬥。當時,守衛臨沂的是龐炳勳的第三軍團,非蔣介石嫡系,裝備和編制上無任何補給,不到一萬兵力的龐炳勳,與板垣師團三四萬兵力,展開正面交鋒。最終,龐炳勳因實力懸殊太大,難以抵擋,向李宗仁請求撤退,李宗仁大怒,喝令龐部誓死保衛臨沂, 李宗仁放下電話後猶豫了片刻,又通電張自忠火速增援臨沂。

戰事焦灼,作為第五戰區總指揮的李宗仁,為何還猶豫了片刻呢?

原來,在中原大戰期間,同屬馮玉祥麾下的龐炳勳,見反蔣敗局難挽,便接受蔣介石收買,企圖收編友軍擴充自己,對張自忠的第六師師部,發動夜襲。張自忠素來尊重龐炳勳,便以兄長相稱,對其毫無戒備,突如其來的一擊,使他險遭不測,歷經奮戰才得以脫險。

在這種岌岌可危的戰爭形勢下,對李宗仁的軍令,張自忠是怎樣的反應呢?他沒有絲毫的猶豫,立刻奉調,率領第五十九軍,以一晝夜90公里的速度,急行趕至臨沂。這一點,是侵華日軍是萬萬沒有想到的。

按正常的步兵負重行軍速度,1小時5公里計算,日軍認為,在魯西南滕縣的五十九軍,至少三天之後才能到臨沂,正好在全殲龐炳勳部後。張自忠部也進入他們的包圍圈,顯然,日軍低估了張自忠嫡系部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奇跡般的行軍速度,到達臨沂城外後,張自忠率部襲擊敵後,槍彈用完便展開肉搏,大刀隊再顯神威,經過數天鏖戰,敵軍受到重創,節節敗退。中國軍隊相繼收復蒙陰,莒縣,共殲敵4000餘人。

不久,侵華日軍再派阪本旅團,向臨沂和三官廟方向進攻,妄圖有所突破。張自忠部和龐炳勳部,經奮力拼殺,徹夜激戰,致使其侵華日軍向台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被完全粉碎,從而保證了台兒莊大戰的勝利。

臨沂大捷後,張自忠被提升為第二十七軍軍團長,不久又率部參加了武漢會戰,奉命守備潢(huang)川。而後,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初,短短4個月裡,張自忠指揮所部,接連進行了4次中小規模的戰役,殲滅侵華日軍4000餘人,其中2月的京山之役。戰績尤佳。

1939年5月2日,國民政府頒佈命令,加授張自忠為上將軍銜。

1939年8月,張部取得鄂北大捷。同年12月,再次取得襄東大捷。蔣介石更是通電嘉獎,稱張部為1939年冬季攻勢,第五戰區中最優秀的部隊,其防區為模範戰區。老百姓更是歡欣鼓舞,稱張自忠為——“活關公”。

1939年12月,張自忠接受美國記者,史沫特萊的採訪。當被問到偽軍問題時,張自忠非常敏感,不再說話,這引起了史沫特萊的不理解。之後,史沫特萊第從三十三集團軍的官兵那裡得知,張自忠將軍在隊伍裡的威信非常高,將士們也都為能有這麼一位身先士卒,誓死抗戰的總司令感到自豪。大家也都知道,張將軍為了求得良心上的安慰,但求一死報國,參謀長張克俠,也向史沫特萊引用了“除非功名就,人生如塵土”,來解釋張自忠將軍的心境。

由於中國軍隊的冬季攻勢連戰連捷,遭受打擊的日軍,急欲實施報復作戰,因此,日軍新編第十一集團軍,制定了新的作戰計畫,為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的運輸線,計畫在宜昌附近,徹底消滅白河兩岸第五戰區主力部隊。1940年5月1日,日軍集結15萬兵力,在100多輛坦克,70多架飛機的配合下,向襄河東岸第五戰區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

棗宜會戰打響,張自忠擔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指揮第二十九,第三十三集團軍以及第五十五軍。

面對侵華日軍多路圍合的嚴峻局面,張自忠給第五十九軍團以的軍官寫了一封信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埠爛, 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

幾天之後,南路侵華日軍攻佔襄河東岸的長壽店,北路侵華日軍攻佔了河南泌陽,戰事更趨激烈,張自忠不顧部下再三勸阻, 決定親自督戰。

1940年5月,張自忠寫給第33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的親筆信

“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

張自忠將軍在每次上戰場之前,都有寫遺書的習慣,每次戰勝歸來,他又把遺書全部燒掉。然而,這一封就是他最後的遺書。

5月7日拂曉,張自忠親自挑選手槍營的士兵準備過河督戰,在臨行前,張自忠召集所有將士訓話說道,同胞們,弟兄們,今天我要親自帶著你們去前線,找小日本去,你們怕死不怕死,將士們回答說,不怕死,知道能和總司令一起上戰場殺敵,全軍將士們都大受鼓舞。

張自忠還曾對自己的部下說,如果我們不怕死,日本人就不敢為所欲為,我想以自己的行動,乃至鮮血和生命,激勵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正是在這種 觀念的支配下。張自忠每戰必預留遺囑,抱定必死之決心,親臨前線,指揮作戰。面對此次侵華日軍,如此瘋狂的攻勢,張自忠不畏強敵,沒有半點遲疑,依然多次趕往前線,每次臨行前,他總會將那只刻著自己名字,用來寫下遺囑的派克金筆,掛在胸前。

這次奔赴河東戰場, 是1939年隨棗會戰後,張自忠第4次過河督戰,河東將士得知,張總司令親臨前線,士氣大振,殺敵更加勇猛。幾日後,侵華日軍後路幾乎被完全切斷,形勢朝我軍有利的方向發展。

經過數日鏖戰之後,侵華日軍的右翼軍團已呈現出疲勞狀態。但就在5月11日,蔣介石誤判日軍情報發出訓令,乘敵脫離據點,望各部努力追擊,將其一網打盡,張自忠在接到命令後,做出了適當調整,掉頭向南追擊,15日,張自忠僅率1500餘人,截擊由襄陽沿漢水南下的日軍,向人數比他多一倍半的日軍,衝殺十餘次,由於我軍司令部的電報,早已被地方截獲破譯。而且測出了張自忠司令部的具體位置。

15日下午,張自忠所部, 被侵華日軍包圍在南瓜店附近的溝沿裡。16日拂曉,敵人突然集中五六千兵力,30餘門大炮,數十架飛機,向南瓜店及其兩側發起猛攻。張自忠所部雖英勇善戰,但終因敵眾我寡,陷入了重圍之中。

面對侵華日軍多路圍攻的嚴峻局勢,張自忠將如何應對?

張自忠平時生活簡樸,從來只穿土布軍裝,與下級軍官無異。但這一次出征,他卻一反常態,竟穿上了黃呢軍裝。這讓送行的人們非常吃驚,後來他們才明白,張自忠已經做好了回不來的準備。

在最後關頭,侵華日軍的包圍圈,尚有東南角一個缺口,張自忠命令參謀長,率領蘇聯顧問,和文藝兵迅速撤離。部下曾多次歸勸張自忠退走,都被他厲聲拒絕了。他說,我奉命截擊,豈可自行退卻,當兵的臨陣脫逃是要殺頭的,總司令遇到危險就逃跑,這合理嗎?今天有敵無我,有我無敵,一定要血戰到底。

戰至下午4時,張自忠身邊只剩下了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幾人。眼看前方的弟兄們一個個倒下,張自忠再也按耐不住了,大吼一聲向山下沖去。就在這時,敵人的子彈向他射來,他全身多處中彈。

彌留之際的張自忠,又站了起來,他用身體掩護了差點被刺的副官馬孝堂。突然,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腹部,另一顆子彈射入了他的臉額,這位不屈服的巨人身中7彈,轟然倒下。

張自忠的警衛員谷瑞雪,在回憶錄中曾寫道,在張將軍倒下的一刻,他曾說過一句話。“好,這樣死很好。對國家,對民族,我,良心平安。“

張自忠殉國時,他身邊的人員多數已不幸陣亡,其中,副官馬孝堂身受重傷,不治而亡,只有警衛員谷瑞雪一人倖存下來。

對於張自忠將軍犧牲的傳聞有很多,有人認為,他為了不當俘虜,拔短劍自刎,也有人說,他是舉槍自盡的。

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出版的侵華日軍回憶錄——《遼遠的戰場》。日本的戰犯第231聯隊隊長,尾浦銀次郎在此書中,記載了大量關於棗宜會戰的內容。 其中,也記錄下了,張自忠將軍生命的最後一刻

“第三中隊長堂野軍曹,射出了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他的臉上,微微出現了難受的表情,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的紮去,在這一刺之下,這個高大的身軀再也支持不住了, 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

也就是這一次,張自忠再也沒有能夠用那支刻著自己名字的派克金筆,留下任何的遺囑。而是用他嫣紅的鮮血,踐行了中國軍人,赤膽忠誠,英勇戰鬥,誓死救國的英雄壯志。

1940年5月16日,下午4時,一代抗日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50個同盟國,在反法西斯戰場中,戰死沙場的最高將領,這位曾被舉國聲討,萬人唾駡的華北“頭號漢奸”張自忠,終以事實取直天下。

而張自忠家人對他的記憶也只能停留在1937年9月。張自忠在天津與家人趁著暮色匆匆一別,再也未能與他們相見。他的次女張廉雲曾這樣回憶道:“那天,父親突然回到家中。沒過多久,他就戴著帽子穿著長袍離開了。他走的時候不讓人送,我趴在二樓的窗子上,看著父親的背景漸漸消失。沒料到那竟是和父親的最後一面……”

1945年8月,經過了14年的艱苦卓越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對於22歲的張廉雲來說,這一刻等的是在太久了,她一直清楚的記得,日本宣告投降那天的情景。那天,我看到重慶街頭的老百姓,熱鬧極了,好像有什麼大事發生了,當時車停了下來,司機下車問後回來告訴我,日本投降了,聽到日本投降了,我當時就想起了,陸遊的詩《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我心裡默默地念道,爸爸,日本投降了。

張自忠將軍,用他悲壯的一生踐行了他的承諾。

他殉國前,曾親筆諭告部下,“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非我等為其而死。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絕不至於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 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覺無半點改變。“

《檔案》播出時間:日常節目 週一,週二23:16 特別節目 週三21:20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關注北京衛視官方微博編輯拉菲克願北方軍人都仰慕段,吳兩先生的風範,給國家保持浩然正氣,萬不要學寡廉鮮恥的殷汝耕,及自作聰明的張自忠。

這裡的段、吳兩先生就是指段祺瑞和吳佩孚。

很明顯,這份報紙,頌揚了軍閥段、吳,而把張自忠與漢奸殷汝耕名列一處。在這半年裡,登載這樣文章的報紙還有很多,標題大都醒目,像什麼《自以為忠》,《張邦昌之後》等等,都是在大罵張自忠的“賣國變節”。

明明是一代抗日名將,又怎麼會受到這樣的評價?張自忠到底經歷了怎樣的人生起伏呢?

張自忠何許人?

1891年8月11日,張自忠出生于臨清唐園張家大院,1911年,張自忠考入天津法政專科學校,次年轉入濟南法政專科學校。在學校裡,他第一次接觸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學說。1914年,張自忠投筆從戎,後來經過同鄉介紹,引薦給了當時的第十六混成旅旅長馮玉祥,馮玉祥見張自忠長得高大英武,心裡非常的滿意,於是便將他留下。

此時,25歲的張自忠在軍隊中漸漸的施展出他治軍的才能,1920年,他任馮玉祥部學兵大隊第二連連長,全連的126名士兵中,竟出了5個軍長,5個師長。旅長、營長,團營長出的更多。

張自忠在學兵營的時候,深受士兵的愛戴與用戶,他是如何有這樣的威望的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關於張自忠帶兵操練的故事。

1923年秋天,時任陸軍檢閱使兼第11師師長的馮玉祥,率軍駐紮在北京南苑。張自忠當時在學兵營當營長。部隊開始冬季大練兵,天寒地凍,許多官兵產生畏難情緒。有一天,張自忠將全營官兵集合起來,大聲問:“下雪天敵人發起攻擊怎麼辦?”官兵們回答:“堅決抵抗!”張自忠接著道:“現在下了一場雪,你們就不想操練了,還談什麼打仗?”說完,他竟自脫了棉衣。全營官兵都愣住了,然後也紛紛脫下棉衣,跟著張自忠在雪地上跑步。從此,“張扒皮”的綽號就不脛而走。

張自忠帶兵不僅嚴與訓練,而且還注重整頓軍紀。平時,如果不下有人違反軍紀,懶於訓練,他就毫不留情,高聲斥駡,並予以嚴懲。

雖是出生於官宦之家,可張自忠在部隊裡,卻絲毫沒有附加子弟的嬌氣。他堅持和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大鍋飯,剃一樣的光頭,並且一樣參加勞動,身先士卒,嚴於律己。並且在生活中,張自忠對部下卻極為愛護,關心部署甚過關心自己。因而深得將士們的愛戴,在部隊中有著很高的威望。

1930年10月,中原大戰結束後,馮玉祥的西北軍餘部約六、七萬人在宋哲元,張自忠,劉汝明的率領下退入了山西。

1931年1月,西北軍的殘部被張學良收編,成為東北邊防軍第三軍。同年6月,改番號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1931年1月,國民政府,任命第二十九軍軍長為宋哲元,張自忠被任命為第三十八師師長。

1931年9月,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爆發。張自忠對於侵華日本的瘋狂侵略和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甚為憤慨,9月20日,他與宋哲元等將領聯名通電全國,請纓抗戰,呼籲全國4萬萬同胞:甯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奮鬥犧牲,誓雪此恥。僅僅4個多月後,東三省淪陷,1933年1月,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失陷。1月23日,侵華日軍向熱河發動總攻,長城抗戰開始。

也就是在那個叫做喜峰口的長城關隘,張自忠,憑著一口中國大砍刀,一戰成名。

喜峰口,位於河北省遷西縣北部燕山山脈的中段,是萬里長城的一個重要關隘,也是塞北通往北平的交通要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華北賴以此處天然之險作為屏障。1933年3月9日上午,侵華日軍先頭部隊攻佔喜峰口東北長城制高點孟子嶺,以火力控制了喜峰口。大敵當前,第二十九軍被張學良編為第三軍團緊急調往喜峰口,軍長宋哲元任第三軍團總指揮,張自忠和馮治安在遵化以東的三屯營,合組一個指揮所,共同指揮第一線的作戰部隊。

這是張自忠有生以來第一次同侵華日軍作戰。第二十九軍擴編後,兵力所有增加,但武器裝備仍極為落後,槍械裝備都未得到應有的補給。當時二十九軍的武器裝備,只有山炮、野炮十餘門,重機槍不過百挺,輕機槍每連只有兩挺, 步槍多為漢陽造和38式,還有一些老毛瑟槍和土造槍,這樣的裝備,又如何對抗裝備精良的侵華日軍呢?

在喜峰口戰役中。我們之前和您說過,張自忠的第二十九軍,原是西北軍的一支主力部隊,西北漢子,性格豪邁,民風彪悍,有“拼命三郎“的性子,戰鬥中敢打敢沖,無畏生死,而配合這種個性,西北軍中有一個傳統。每位士兵都配有一把大刀,什麼時候這把刀都不會離手。

戰場上,西北局的大刀與侵華日軍軍刀的孰優孰劣?日本軍刀,刀身較窄,由於使用精鋼原料打造,淬火和鍛造工藝十分精良,因而強度很高,而西北軍使用的大刀,通體由整塊的鋼鐵打造,它寬厚的刀身,令鋒利的日本軍刀也無可奈何。就是這樣的大刀,為喜峰口戰役的勝利,立下了悍馬功勞。

而傳唱了半個多世紀的《大刀進行曲》也是著名作曲家麥新,特意為二十九軍大刀隊所創作的。下面,就讓我們見識見識這二十九軍的大刀的威力。

3月9日午後,第二十九軍與日軍在喜峰口兩側及其高地展開激烈遭遇戰,侵華日軍不斷增兵。經過兩天兩夜的激戰,我軍雖頂住了敵人的屢次進攻,卻未能攻克孟子嶺高地。此時張自忠感到,這樣與敵人硬拼消耗終非良策,便與馮治安,秦德順,趙登禹商議後,決定對敵人實施大規模的夜襲。1933年3月11日夜,第二十九軍動用約4個團的兵力,夜襲喜峰口敵營,砍死砍傷敵人逾千名,並繳獲坦克11輛,裝甲車6輛,大炮18門,機槍36挺,飛機1架,還有侵華日軍御賜軍旗,地圖,攝像機等,侵華日軍防線被迫後撤15餘公里。

日本朝野聞訊,為之震驚,當時日本《朝日新聞》報評論,自明治大帝造兵以來,日軍名譽盡喪於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來未有之侮辱。

據說,此後有不少侵華日本士兵,在晚上睡覺的時候,都要在脖子上套上一個自製的鐵圈,以防腦袋被砍掉。

此次喜峰口夜襲勝利,既是第二十九軍長城抗戰的第一個勝利,也是九一八事變以來,中國軍隊打的第一個大勝仗,使侵華日軍遭受了侵華戰爭以來的首次敗績。自此,第二十九軍大刀隊,連帶著張自忠,趙登禹,宋哲元等人的名字,聲震華夏。

但可惜的是,一場戰鬥的勝利,無法挽回抗戰正面戰場節節敗退的局面。

1935年6月10日,國民政府同日本華北駐屯軍,簽訂了《何梅協議》,國民黨中央軍,東北軍,撤除河北省,河北,察哈爾兩省的主權,大部分喪失,平津出現了權利真空。這時漢奸糾集地痞流氓,打起了自治的旗號,公然向北平進軍。

挽救北平局勢,迫在眉睫,宋哲元在天津聞訊後,立刻命令馮治安的三十七師,火速趕到北平,並將張自忠的三十八師調到天津,二十九軍進駐平津。

當時,日軍為防止蔣介石收復東北,要求在華北建立非軍事緩衝區,經過談判,雙方協定,在華北只留住一支中國軍隊。日本人認為,西北軍長期受到南京政府的排擠,早就和蔣介石離心離德,所以,最有可能培養成為親日勢力,對於二十九軍進駐平津,也沒有提出異議。1935年8月28日,國民政府正式任命宋哲元,為平津衛戍司令,冀察綏靖公署主任兼河北省主席。此時,日本華北駐屯軍預謀進一步侵略中國,竭力主張華北自治,加緊進行以平津衛戍司令宋哲元為重點對象的上層策變活動,妄圖製造第二個滿洲國,這段歷史後來被稱做”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後,張自忠被任命為察哈爾省主席,1936年又兼任天津市長,也就是這段時間的經歷,讓張自忠背上了漢奸的駡名。那麼此時的平津,到底隱藏著怎樣的危機呢?

1937年3月,日本妄圖製造和平假像,主動邀請宋哲元、張自忠、訪問日本

宋哲元考慮到,自己身為冀察當局最高領導人,若此次前去,日方必然會提出無理要求,我方勢必失去迴旋的餘地,因而決定由張自忠率團訪日。為何宋哲元派張自忠訪日,因為宋哲元知道,誰都可能作漢奸,而唯有張自忠不可能當漢奸。

1937年4月23日,張自忠與20餘人,赴日參觀考察,席間出席了在名古屋舉辦的國際博覽會,當時展會上有滿洲國展廳,張自忠強烈要求撤退,力爭中國民族尊嚴,而此時,國內輿論卻說,張自忠現在已與日本簽了密約,日本人贈其鉅款,還送給他一個東洋美女,其實,這只不過是日本為了離間,故意放出的謠言,抗戰結束之後,從日本公佈的檔案資料看,也找不到任何張自忠在訪日期間有負職守的記載。但是此時,在國人的心目當中,張自忠的政治身份,開始看起來變得模糊不清。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南京方面的指示是應戰而不求戰,所以駐守平津的第二十九軍並未及時進入臨戰狀態,而侵華日軍則從東北和朝鮮,調集大軍,以先發制人。

1937年7月28日淩晨,侵華日軍發動全線進攻,南苑的第二十九軍軍部,遭到侵華日軍的主力攻擊,防線被攔腰砍斷。局勢,非常不利!

這時,蔣介石發來電令,命令宋哲元撤到保定,但以宋哲元的職位,守土有責,不戰而退,輿論和國法難容,若戰,第二十九軍的命運不堪設想,而且,誰走誰留,這也是一個敏感的問題。

然而,任何人都清楚,此時此刻,若留在被日軍佔領控制的地方,進行善後維持工作,必定會被全國人民痛斥為漢奸。

28日下午,宋哲元,張自忠,馮治安,秦德純,張維藩等5人,在位於鐵獅子胡同,即現在的張自忠路晉徳社,召開了高級軍事緊急會議。

在座所有的人一言不發, 氣氛十分凝重,為保千年古都免遭侵華日軍的禍害,宋哲元最後決定,讓張自忠代理北平市長一職, 待二十九軍全部撤出約10天后,方可離開北平。

這次會議的內容,只有這5個人知道。

時任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北平市市長的秦德純,在他撰寫的《秦德純回憶錄》中,《我與張自忠》一章,談到了當時的情形,當時,宋哲元將軍寫了三個手令。

一,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長, 由張自忠代理。二,北平綏靖主任,由張自忠代理。三,北平市市長由張自忠代理。

據《秦德純回憶錄》記載。臨行時張將軍含淚告我曰:“你同宋先生成了民族英雄,我怕成了“漢奸”了。”可想而知,張自忠當時的悲痛心情已達極點。

正因為張自忠將軍獨撐危局,所以,他成了世人的話柄。當時,很多人都誤以為,他已做了“漢奸”, 舉國聲討。

事實上,張自忠一邊敷衍日本人的各個要求,與拖延時間。一邊秘密下令開倉放糧,幫助戰亂中受饑荒的百姓,轉出未撤出的部隊,掩埋陣亡將士的屍體,分散隱蔽傷患,還專門接濟留平軍屬。在輿論的痛駡聲中,張自忠始終緘默著,周旋著,估算著二十九軍,向目的地有序撤離的時間,努力使京津兩地免遭屠城。

1937年8月5日,張自忠致函冀察政委會常委,發表聲明辭去代理職務,為躲避侵華日軍的追捕,張自忠蔽身於東交民巷的德國醫院。但醫院裡很多人都認識張將軍,為了安全起見,在友人的幫助下,張自忠離開了醫院。

張自忠逃離北平後,回到位於天津英租界的家人身邊,當時蔣介石指示,不得讓張自忠直接會到部隊,而應先到南京聆訊。此時的張自忠不但沒有能夠成為臨危受命的英雄。反而卻被天下人誤認為是貪生怕死的小人。這給視節操和榮譽重于生命的張自忠。造成了巨大的痛苦和心理創傷。

張自忠與家人告別後,便南下去了濟南,曾經的部下此時見到他,也極盡的挖苦和諷刺,而南京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下達命令,以張自忠放棄職責,迭失守地為名,將其撤職查辦了。

曾經戰功赫赫的西北軍名將,就這樣含冤負屈含,進而竟萌發了死志。寧可前進一步死,絕不後退半步生。

不久,馮玉祥抵達濟南,見到了面容憔悴的張自忠,他即刻給蔣介石寫信,推薦自己的這位老部下,讓他上戰場帶兵打仗。這封信讓張自忠的心裡,踏實了許多,在馮玉祥走後,張自忠心情沉痛地給自己的部下李致遠,寫下了這樣一封信。

“忠奉命留平以後,未獲與諸弟兄共同殺敵,致令諸弟兄獨任其勞,深以為歉,而社會方面頗有不諒解之處,希望諸弟兄振奮精神,激發勇氣,誓掃敵寇,還我河山,非如此,不能救國,不能自救,並不能見諒於國人,事實勝於雄辯,必死而後能生。”

在寫這封信的時候,張自忠已經決心用戰死沙場,來為自己洗清誤解。

1938年,日本集結24萬重兵,分三路夾擊徐州,意為搗毀戰時的政治中心武漢,徹底擊潰中國軍民的抗戰信心。3月,北路日軍,由號稱“鐵軍”的板垣師團,從山東半島登陸,沿津浦路西進,到臨沂和滕縣時,遭遇了中國軍隊,產生了激烈的戰鬥。當時,守衛臨沂的是龐炳勳的第三軍團,非蔣介石嫡系,裝備和編制上無任何補給,不到一萬兵力的龐炳勳,與板垣師團三四萬兵力,展開正面交鋒。最終,龐炳勳因實力懸殊太大,難以抵擋,向李宗仁請求撤退,李宗仁大怒,喝令龐部誓死保衛臨沂, 李宗仁放下電話後猶豫了片刻,又通電張自忠火速增援臨沂。

戰事焦灼,作為第五戰區總指揮的李宗仁,為何還猶豫了片刻呢?

原來,在中原大戰期間,同屬馮玉祥麾下的龐炳勳,見反蔣敗局難挽,便接受蔣介石收買,企圖收編友軍擴充自己,對張自忠的第六師師部,發動夜襲。張自忠素來尊重龐炳勳,便以兄長相稱,對其毫無戒備,突如其來的一擊,使他險遭不測,歷經奮戰才得以脫險。

在這種岌岌可危的戰爭形勢下,對李宗仁的軍令,張自忠是怎樣的反應呢?他沒有絲毫的猶豫,立刻奉調,率領第五十九軍,以一晝夜90公里的速度,急行趕至臨沂。這一點,是侵華日軍是萬萬沒有想到的。

按正常的步兵負重行軍速度,1小時5公里計算,日軍認為,在魯西南滕縣的五十九軍,至少三天之後才能到臨沂,正好在全殲龐炳勳部後。張自忠部也進入他們的包圍圈,顯然,日軍低估了張自忠嫡系部隊,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奇跡般的行軍速度,到達臨沂城外後,張自忠率部襲擊敵後,槍彈用完便展開肉搏,大刀隊再顯神威,經過數天鏖戰,敵軍受到重創,節節敗退。中國軍隊相繼收復蒙陰,莒縣,共殲敵4000餘人。

不久,侵華日軍再派阪本旅團,向臨沂和三官廟方向進攻,妄圖有所突破。張自忠部和龐炳勳部,經奮力拼殺,徹夜激戰,致使其侵華日軍向台兒莊前線增援的戰略企圖被完全粉碎,從而保證了台兒莊大戰的勝利。

臨沂大捷後,張自忠被提升為第二十七軍軍團長,不久又率部參加了武漢會戰,奉命守備潢(huang)川。而後,1938年11月到1939年4月初,短短4個月裡,張自忠指揮所部,接連進行了4次中小規模的戰役,殲滅侵華日軍4000餘人,其中2月的京山之役。戰績尤佳。

1939年5月2日,國民政府頒佈命令,加授張自忠為上將軍銜。

1939年8月,張部取得鄂北大捷。同年12月,再次取得襄東大捷。蔣介石更是通電嘉獎,稱張部為1939年冬季攻勢,第五戰區中最優秀的部隊,其防區為模範戰區。老百姓更是歡欣鼓舞,稱張自忠為——“活關公”。

1939年12月,張自忠接受美國記者,史沫特萊的採訪。當被問到偽軍問題時,張自忠非常敏感,不再說話,這引起了史沫特萊的不理解。之後,史沫特萊第從三十三集團軍的官兵那裡得知,張自忠將軍在隊伍裡的威信非常高,將士們也都為能有這麼一位身先士卒,誓死抗戰的總司令感到自豪。大家也都知道,張將軍為了求得良心上的安慰,但求一死報國,參謀長張克俠,也向史沫特萊引用了“除非功名就,人生如塵土”,來解釋張自忠將軍的心境。

由於中國軍隊的冬季攻勢連戰連捷,遭受打擊的日軍,急欲實施報復作戰,因此,日軍新編第十一集團軍,制定了新的作戰計畫,為控制長江交通,切斷通往重慶的運輸線,計畫在宜昌附近,徹底消滅白河兩岸第五戰區主力部隊。1940年5月1日,日軍集結15萬兵力,在100多輛坦克,70多架飛機的配合下,向襄河東岸第五戰區部隊,發動大規模進攻。

棗宜會戰打響,張自忠擔任第五戰區右翼兵團總司令,指揮第二十九,第三十三集團軍以及第五十五軍。

面對侵華日軍多路圍合的嚴峻局面,張自忠給第五十九軍團以的軍官寫了一封信

”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為其死,毫無其他辦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決不致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埠爛, 決不半點改變,願與諸弟共勉之。”

幾天之後,南路侵華日軍攻佔襄河東岸的長壽店,北路侵華日軍攻佔了河南泌陽,戰事更趨激烈,張自忠不顧部下再三勸阻, 決定親自督戰。

1940年5月,張自忠寫給第33集團軍副總司令馮治安的親筆信

“無論作好作壞,一定求良心得到安慰,以後公私均得請我弟負責。由現在起,以後或暫別,或永離,不得而知,專此布達。”

張自忠將軍在每次上戰場之前,都有寫遺書的習慣,每次戰勝歸來,他又把遺書全部燒掉。然而,這一封就是他最後的遺書。

5月7日拂曉,張自忠親自挑選手槍營的士兵準備過河督戰,在臨行前,張自忠召集所有將士訓話說道,同胞們,弟兄們,今天我要親自帶著你們去前線,找小日本去,你們怕死不怕死,將士們回答說,不怕死,知道能和總司令一起上戰場殺敵,全軍將士們都大受鼓舞。

張自忠還曾對自己的部下說,如果我們不怕死,日本人就不敢為所欲為,我想以自己的行動,乃至鮮血和生命,激勵全國人民,戰勝日本帝國主義。正是在這種 觀念的支配下。張自忠每戰必預留遺囑,抱定必死之決心,親臨前線,指揮作戰。面對此次侵華日軍,如此瘋狂的攻勢,張自忠不畏強敵,沒有半點遲疑,依然多次趕往前線,每次臨行前,他總會將那只刻著自己名字,用來寫下遺囑的派克金筆,掛在胸前。

這次奔赴河東戰場, 是1939年隨棗會戰後,張自忠第4次過河督戰,河東將士得知,張總司令親臨前線,士氣大振,殺敵更加勇猛。幾日後,侵華日軍後路幾乎被完全切斷,形勢朝我軍有利的方向發展。

經過數日鏖戰之後,侵華日軍的右翼軍團已呈現出疲勞狀態。但就在5月11日,蔣介石誤判日軍情報發出訓令,乘敵脫離據點,望各部努力追擊,將其一網打盡,張自忠在接到命令後,做出了適當調整,掉頭向南追擊,15日,張自忠僅率1500餘人,截擊由襄陽沿漢水南下的日軍,向人數比他多一倍半的日軍,衝殺十餘次,由於我軍司令部的電報,早已被地方截獲破譯。而且測出了張自忠司令部的具體位置。

15日下午,張自忠所部, 被侵華日軍包圍在南瓜店附近的溝沿裡。16日拂曉,敵人突然集中五六千兵力,30餘門大炮,數十架飛機,向南瓜店及其兩側發起猛攻。張自忠所部雖英勇善戰,但終因敵眾我寡,陷入了重圍之中。

面對侵華日軍多路圍攻的嚴峻局勢,張自忠將如何應對?

張自忠平時生活簡樸,從來只穿土布軍裝,與下級軍官無異。但這一次出征,他卻一反常態,竟穿上了黃呢軍裝。這讓送行的人們非常吃驚,後來他們才明白,張自忠已經做好了回不來的準備。

在最後關頭,侵華日軍的包圍圈,尚有東南角一個缺口,張自忠命令參謀長,率領蘇聯顧問,和文藝兵迅速撤離。部下曾多次歸勸張自忠退走,都被他厲聲拒絕了。他說,我奉命截擊,豈可自行退卻,當兵的臨陣脫逃是要殺頭的,總司令遇到危險就逃跑,這合理嗎?今天有敵無我,有我無敵,一定要血戰到底。

戰至下午4時,張自忠身邊只剩下了高級參謀張敬,和副官馬孝堂等幾人。眼看前方的弟兄們一個個倒下,張自忠再也按耐不住了,大吼一聲向山下沖去。就在這時,敵人的子彈向他射來,他全身多處中彈。

彌留之際的張自忠,又站了起來,他用身體掩護了差點被刺的副官馬孝堂。突然,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腹部,另一顆子彈射入了他的臉額,這位不屈服的巨人身中7彈,轟然倒下。

張自忠的警衛員谷瑞雪,在回憶錄中曾寫道,在張將軍倒下的一刻,他曾說過一句話。“好,這樣死很好。對國家,對民族,我,良心平安。“

張自忠殉國時,他身邊的人員多數已不幸陣亡,其中,副官馬孝堂身受重傷,不治而亡,只有警衛員谷瑞雪一人倖存下來。

對於張自忠將軍犧牲的傳聞有很多,有人認為,他為了不當俘虜,拔短劍自刎,也有人說,他是舉槍自盡的。

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出版的侵華日軍回憶錄——《遼遠的戰場》。日本的戰犯第231聯隊隊長,尾浦銀次郎在此書中,記載了大量關於棗宜會戰的內容。 其中,也記錄下了,張自忠將軍生命的最後一刻

“第三中隊長堂野軍曹,射出了一顆子彈,命中了這個軍官的頭部,他的臉上,微微出現了難受的表情,與此同時,藤岡一等兵也狠起心來,傾全身之力,舉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軀深深的紮去,在這一刺之下,這個高大的身軀再也支持不住了, 像山體倒塌似的,轟然倒地。”

也就是這一次,張自忠再也沒有能夠用那支刻著自己名字的派克金筆,留下任何的遺囑。而是用他嫣紅的鮮血,踐行了中國軍人,赤膽忠誠,英勇戰鬥,誓死救國的英雄壯志。

1940年5月16日,下午4時,一代抗日名將張自忠,壯烈殉國。他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50個同盟國,在反法西斯戰場中,戰死沙場的最高將領,這位曾被舉國聲討,萬人唾駡的華北“頭號漢奸”張自忠,終以事實取直天下。

而張自忠家人對他的記憶也只能停留在1937年9月。張自忠在天津與家人趁著暮色匆匆一別,再也未能與他們相見。他的次女張廉雲曾這樣回憶道:“那天,父親突然回到家中。沒過多久,他就戴著帽子穿著長袍離開了。他走的時候不讓人送,我趴在二樓的窗子上,看著父親的背景漸漸消失。沒料到那竟是和父親的最後一面……”

1945年8月,經過了14年的艱苦卓越的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終於迎來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對於22歲的張廉雲來說,這一刻等的是在太久了,她一直清楚的記得,日本宣告投降那天的情景。那天,我看到重慶街頭的老百姓,熱鬧極了,好像有什麼大事發生了,當時車停了下來,司機下車問後回來告訴我,日本投降了,聽到日本投降了,我當時就想起了,陸遊的詩《示兒》,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我心裡默默地念道,爸爸,日本投降了。

張自忠將軍,用他悲壯的一生踐行了他的承諾。

他殉國前,曾親筆諭告部下,“國家到了如此地步,除非我等為其而死。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決心,我們國家,及我五千年歷史之民族,絕不至於亡於區區三島倭奴之手, 為國家民族死之決心,海不清,石不爛,覺無半點改變。“

《檔案》播出時間:日常節目 週一,週二23:16 特別節目 週三21:20更多精彩內容 歡迎關注北京衛視官方微博編輯拉菲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