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速遞」兩岸同根,特教一家!第四屆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高端論壇在湛江登場(一)

1.點擊上方藍字“掌握現代特教”訂閱;

2.訂閱成功後點擊“查看歷史消息”查看往期內容;

南國初冬,木棉花開,溫暖如春。來自海峽兩岸的近300位特殊教育專家學者及特教工作者齊聚美麗港城湛江,

共赴一場一年一度的特教盛會——第四屆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高端論壇今天在嶺南師範學院開幕啦!

由嶺南師範學院與臺灣師範大學等高校聯合發起、共同創辦的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高端論壇,是兩岸規格最高、影響最廣、規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專業論壇,已成功舉辦三屆,深受學界與業界的歡迎與好評。《現代特殊教育》雜誌首次作為協辦方亮相論壇。

開幕式

嶺南師範學院校長劉明貴教授致辭

劉明貴校長向與會的各位領導專家和同仁表示熱烈的歡迎。劉明貴校長指出,特殊教育的發展水準是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標誌。中國共產黨從十七大開始提出“關心特殊教育”,到十八大提出“支援特殊教育”,到今年十九大提出“辦好特殊教育”,

提法的變化,不僅反映了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也反映了這十多年我國特殊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展,進入了一種新的發展境界。這種新境界,是一種對特殊教育在品質上提升的要求,是一種將特殊群體作為大民生來看待的體現。第四屆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高端論壇提出的“特殊教育新境界”的主題,正是體現了十九大提出的“辦好特殊教育”的內涵要求。

劉明貴校長介紹,近五年來,嶺南師範學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推進學校特殊教育發展。一是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引進臺灣知名專家擔任學校的全職教授和兼職教授,並先後送4名教師到臺灣攻讀特殊教育學博士學位。二是投入資金進行實驗條件建設,特殊教育實驗室先後獲批廣東省特殊教育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廣東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

三是在人才培養上,和臺灣3所高校實行3.5+0.5本科人才協同培養計畫,四年共選派了3屆113名學生赴台學習;和白俄羅斯國立師範大學簽訂聯合培養特殊教育碩士生和特殊教育博士生協議。四是在學術交流上,與臺灣特殊教育學會、臺灣師範大學等相關高校共同發起並主辦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高端論壇。該論壇旨在搭建兩岸學術交流平臺,促進兩岸特殊教育發展,至今已在兩岸舉辦了4屆會議。

本次論壇日程緊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劉明貴校長期待論壇在引領特殊教育發展上帶來更具戰略眼光的研判、更加前沿的探究、更有智慧的對話和更具價值的合作。

湛江市殘聯理事長馮振河講話

馮振河理事長代表湛江市殘疾人聯合會對來自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領域的專家表示熱烈歡迎。馮振河理事長說,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同時,報告還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特殊教育”。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高端論壇的深度交流,正是順應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為兩岸交流注入了正能量。馮振河理事長期望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高端論壇能夠站在新的起點、新的高度,進行廣泛的交流探討,進一步促進兩岸特殊教育的深度合作和殘疾人事業的發展。

主題報告

之一

《特殊教育航向何方?——臺灣特殊教育政策綱領規劃研究》

吳武典

專家介紹

吳武典,臺灣師大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屏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嶺南師院特聘教授、粵台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中心首席專家。

臺灣特教前輩、在兩岸特教界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吳武典教授帶來首場主題報告。

吳武典教授介紹了1995年臺灣地區發表的《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報告書中指出,當時臺灣特殊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事權不統一、缺乏專職人員,政府財政困難、民間投入有限,專業人力欠缺、服務效果待加強,師資數量短缺、素質有待提升,評量工具缺乏、發展尚待時日,特教設施不足、安置過程僵化等。報告書中還提出了特殊教育發展“十大建言”:各級教育行政機關開設專責單位或專人辦理特教工作;加強學前特殊教育,提供普及、免費的教育;建立無障礙環境,增進國人的人文關懷;修訂《特殊教育法》,貫徹零拒絕的教育;研究開發特殊教育教材教具與殘障輔具,嘉惠身心障礙者;加強鑒定工具的研發,充實鑒定輔導的內涵;加強國民教育後特殊學生的輔導,做好生涯發展準備;採取大分類方式培育特教師資,提升師資素質;推廣身心障礙成人教育,實現終身學習理念;推展特殊體育,激發學生潛能。報告書還提出了新世紀臺灣特殊教育發展願景:身心障礙兒童都能和普通兒童一樣,享受同等教育機會,通過接受特殊服務,能夠適性發展潛能,成為社會有用之人;每一位兒童自出生之後,如果被鑒定為身心障礙兒童,立刻由相關單位提供早期療育;除有特殊困難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身心障礙學生均被安置在普通班級中,因此,普通班教師必須具備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能;特殊班的教師必須是特殊教育的專業師資,不僅有特教知能,更要有愛心和耐心;以社區或學校為中心所設立的療育和複健機構紛紛設立,由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提供必要服務,以補特殊教育之不足;課程發展將呈現一番新面貌,特殊教育資訊網路已開發完成,各種輔助工具不斷更新,身心障礙學輔具展示中心于焉成立;政府及民間的各種建築,都將充分考量到身心障礙者的實際需求,身心障礙學生不再擔心“走投無路”,也不再畏懼遭人“指指點點”,而能走出房間,走進社會;有才藝的身心障礙學生,通過各式各樣的職能訓練,在各行各業逐漸嶄露頭角,將與普通人並駕齊驅、平分秋色;身心障礙教育仰賴語言治療師、音樂治療師、醫師、社工人員及電腦科技人員的機會大增,本著科際整合的精神、小組合作的方式,發揮整體力量,為殘障同胞服務;政府與民間對身心障礙教育的重視將與日俱增,以一步一腳印的踏實態度,推動身心障礙教育的發展,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與“充分就學、適性發展”的目標。

吳武典教授又介紹了1996年臺灣地區發佈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其中提出,要解除對教育的不當管制,發展適性适才的教育,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吳武典教授還介紹了臺灣地區2009年召開的第八次教育會議。會議提出,臺灣特殊教育未來發展,一是精進身心障礙教育品質。要落實特殊教育執行與專業服務品質,貫徹身心障礙學生零拒絕與融合教育措施,推展與落實弱勢群體特殊教育,加強身心障礙學生生涯規劃與職業輔導,規劃並落實身心障礙教育年限向下延伸至零歲,建置大學身心障礙教育體制與支援系統,研發推廣特殊教育課程及教材教具。二是強化資優教育支援系統。要提供適性的教學環境,建構才能發展的支援系統,發展資優學生的優勢才能,提升資優生的服務學習素養,加強資優教育專業師資培訓,改善資優學生學習環境,均衡各類資優的發展,提供資優生具有支援性的法令基礎。三是促進特殊教育研究與發展。要設立“全台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中心”,規劃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的區域合作機制,促進“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與“資優教育資源中心”法制化,加強特殊教育國際參與、合作與交流,成立特殊教育專責單位“特殊教育司”,規劃辦理實驗型“特許學校”。

吳武典教授最後介紹了臺灣特殊教育政策綱領規劃研究的成果,即六大主軸理念:社會公義、精緻卓越、知識創新、國際視野、終身學習、永續發展;十二項綱領要旨:零拒絕、支援系統、適性教育、普特並進、障優並進、彈性☆禁☆學制、關懷弱勢、優化師資、績效責任、健全制度、資源整合、國際交流等。

吳武典教授認為,臺灣地區特殊教育將持續維護學生權益與福祉,以學生需求為本位、學生權益為優先、學生優勢發展為首要。未來臺灣無論身心障礙教育或資賦優異教育,均應守住“多元”與“彈性”的原則,並導向“優質”,講求“績效”。

之二

《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分析》

陳雲英

專家介紹

陳雲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臺灣同學會會長,中國特殊教育雜誌主編。

陳雲英教授是我國第一位特殊教育博士,她推動了特教由傳統向現代轉型。

陳雲英博士認為,特殊教育服務于特殊兒童、青少年,評估診斷他們的特殊學習需要,為他們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提供一切以兒童發展的福祉為中心的服務,包括特教教師、課程、教學法、康復、訓練、輔助技術、社區支援、心理諮詢、家庭諮詢等。特殊教育不僅要為特殊兒童、青少年直接服務,還要間接地預防所有兒童、青少年出現發展障礙。

陳雲英博士指出,近10年來,關心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和決策者的共識。國家出臺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畫”,強調政策支持特殊教育發展。教育部印發《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關於進一步擴大特殊教育教師培養規模的通知》,要求通過招生計畫增量安排或存量調整,擴大特殊教育專業培養規模。

陳雲英博士介紹,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畫改革專案是教育部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 旨在針對教師培養的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進行調整,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幼稚園、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下同)協同培養新機制, 培養一大批師德高尚、專業基礎扎實、教育教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專業化中小學教師。2014年下半年,教育部在全國範圍內遴選確立了80個卓越教師培養改革專案,其中卓越特殊教育教師培養改革專案就有5個。

陳雲英博士認為,具有服務于特殊兒童的專業知識技能的教師的數量和品質成為近三十年特殊教育專業發展研究的熱點問題。國內研究圍繞以殘疾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重視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關注師資培訓階段的課程以及在職的培訓活動,強調借鑒美國的比較教育類研究以及對於體育類的特殊教育教師有較多著墨。這些研究成果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方向。

之三

《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大陸融合教育本土化範式反思》

鄧猛

專家介紹

鄧猛,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分會副理事長,美國“國際特殊教育協會”常務理事會成員及中國區主席。

鄧猛教授是當前我國特殊教育研究領域最為活躍、成果最為豐碩的中青年專家。

鄧猛教授介紹了融合特殊教育發展歷程。鄧猛教授認為,中國特殊教育基礎薄弱。1988年,全國僅有577所特教學校,599個特殊班,57600名學生就讀。而據1987年的統計,當時殘疾人有5164萬,約占總人口的5%,其中6—14歲學齡殘疾兒童少年就有625.26萬,當時全國盲童、聾童的入學率不足6%。

鄧猛教授介紹,1989年,國務院頒佈了《關於發展特殊教育的若干規定》,確立了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特殊教育發展原則,提出了在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和殘疾兒童在普通班級隨班就讀的新形式,入學率從此成為特殊教育的首要目標,而隨班就讀從此成為特殊教育主要途徑。由此可見,隨班就讀在中國現代特殊教育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劃時代的意義和貢獻。

鄧猛教授認為,隨班就讀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教育。隨班就讀只要是“隨”,特殊學生就永遠是班級角落裡的“那一個”。新世紀以來,我國隨班就讀工作華麗謝幕,開始走向同班就讀,走向融合教育,開啟了追求品質的新時代。

鄧猛教授認為,中國式融合教育始終是以殘疾為基礎的,首先要求儘早識別,並通過優質課堂教學,幫助有短暫或輕微學習困難的學生,避免問題惡化;其次,額外支持有持續學習困難的學生(如小組教學、個別課後輔導等);再次,對個別問題較嚴重的學生,加強專業人員等的支持。

鄧猛教授指出,我國改革開放30年餘的時間,特殊教育走過西方兩個多世紀的發展歷史。當下,特殊教育模式已實現多元化發展,如特教學校、康復機構、特教班、送教上門、隨班就讀、同班共讀等,多元選擇,朝向融合,醫療模式、功能模式、經濟模式、社會模式、教育模式、福利康復模式等百花齊放,以教為主,統籌兼顧。

鄧猛教授認為,殘疾並非缺陷與疾病,而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多學科結合並非相互替代,恰恰是各自發揮優勢。鄧猛教授說,中國似乎是全球範圍內唯一持續大規模建設特教學校的國家,中國特色的融合教育必然是以特教學校為基礎,特教學校走向社區是融合教育的要求,也是自身的歸宿。

鄧猛教授認為,當下要繼續完善特殊教育發展體系與格局,促進特教學校綜合化發展與功能轉型,打造融合教育學校文化特色,並注重多種干預技術的情境化運用,等等,在此基礎上實現全納、悅納、慧納。

花 絮

特教一家親

分論壇精彩紛呈

點這訂閱《現 代特殊教育》

編輯|雲海

向上滑動

微信公眾號

zwzgtj xdtsjy

現代特殊教育

今日頭條

掌握中國特教

一點資訊

掌握中國特教

長按右方二維碼

關注我們►

以使命擁抱生命,

服務特教中國!

本次論壇日程緊湊、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劉明貴校長期待論壇在引領特殊教育發展上帶來更具戰略眼光的研判、更加前沿的探究、更有智慧的對話和更具價值的合作。

湛江市殘聯理事長馮振河講話

馮振河理事長代表湛江市殘疾人聯合會對來自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領域的專家表示熱烈歡迎。馮振河理事長說,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兩岸同胞是命運與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濃於水的一家人。我們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擴大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實現互利互惠”。同時,報告還指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辦好特殊教育”。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高端論壇的深度交流,正是順應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正確方向,為兩岸交流注入了正能量。馮振河理事長期望海峽兩岸特殊教育高端論壇能夠站在新的起點、新的高度,進行廣泛的交流探討,進一步促進兩岸特殊教育的深度合作和殘疾人事業的發展。

主題報告

之一

《特殊教育航向何方?——臺灣特殊教育政策綱領規劃研究》

吳武典

專家介紹

吳武典,臺灣師大特殊教育系名譽教授、屏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嶺南師院特聘教授、粵台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中心首席專家。

臺灣特教前輩、在兩岸特教界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吳武典教授帶來首場主題報告。

吳武典教授介紹了1995年臺灣地區發表的《身心障礙教育報告書》,報告書中指出,當時臺灣特殊教育發展面臨的困境主要有事權不統一、缺乏專職人員,政府財政困難、民間投入有限,專業人力欠缺、服務效果待加強,師資數量短缺、素質有待提升,評量工具缺乏、發展尚待時日,特教設施不足、安置過程僵化等。報告書中還提出了特殊教育發展“十大建言”:各級教育行政機關開設專責單位或專人辦理特教工作;加強學前特殊教育,提供普及、免費的教育;建立無障礙環境,增進國人的人文關懷;修訂《特殊教育法》,貫徹零拒絕的教育;研究開發特殊教育教材教具與殘障輔具,嘉惠身心障礙者;加強鑒定工具的研發,充實鑒定輔導的內涵;加強國民教育後特殊學生的輔導,做好生涯發展準備;採取大分類方式培育特教師資,提升師資素質;推廣身心障礙成人教育,實現終身學習理念;推展特殊體育,激發學生潛能。報告書還提出了新世紀臺灣特殊教育發展願景:身心障礙兒童都能和普通兒童一樣,享受同等教育機會,通過接受特殊服務,能夠適性發展潛能,成為社會有用之人;每一位兒童自出生之後,如果被鑒定為身心障礙兒童,立刻由相關單位提供早期療育;除有特殊困難的學生之外,大多數的身心障礙學生均被安置在普通班級中,因此,普通班教師必須具備特殊教育的基本知能;特殊班的教師必須是特殊教育的專業師資,不僅有特教知能,更要有愛心和耐心;以社區或學校為中心所設立的療育和複健機構紛紛設立,由特殊教育相關專業人員提供必要服務,以補特殊教育之不足;課程發展將呈現一番新面貌,特殊教育資訊網路已開發完成,各種輔助工具不斷更新,身心障礙學輔具展示中心于焉成立;政府及民間的各種建築,都將充分考量到身心障礙者的實際需求,身心障礙學生不再擔心“走投無路”,也不再畏懼遭人“指指點點”,而能走出房間,走進社會;有才藝的身心障礙學生,通過各式各樣的職能訓練,在各行各業逐漸嶄露頭角,將與普通人並駕齊驅、平分秋色;身心障礙教育仰賴語言治療師、音樂治療師、醫師、社工人員及電腦科技人員的機會大增,本著科際整合的精神、小組合作的方式,發揮整體力量,為殘障同胞服務;政府與民間對身心障礙教育的重視將與日俱增,以一步一腳印的踏實態度,推動身心障礙教育的發展,實現“有教無類、因材施教”與“充分就學、適性發展”的目標。

吳武典教授又介紹了1996年臺灣地區發佈的《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其中提出,要解除對教育的不當管制,發展適性适才的教育,暢通升學管道,提升教育品質,建立終身學習社會。

吳武典教授還介紹了臺灣地區2009年召開的第八次教育會議。會議提出,臺灣特殊教育未來發展,一是精進身心障礙教育品質。要落實特殊教育執行與專業服務品質,貫徹身心障礙學生零拒絕與融合教育措施,推展與落實弱勢群體特殊教育,加強身心障礙學生生涯規劃與職業輔導,規劃並落實身心障礙教育年限向下延伸至零歲,建置大學身心障礙教育體制與支援系統,研發推廣特殊教育課程及教材教具。二是強化資優教育支援系統。要提供適性的教學環境,建構才能發展的支援系統,發展資優學生的優勢才能,提升資優生的服務學習素養,加強資優教育專業師資培訓,改善資優學生學習環境,均衡各類資優的發展,提供資優生具有支援性的法令基礎。三是促進特殊教育研究與發展。要設立“全台特殊教育研究發展中心”,規劃大學特殊教育中心的區域合作機制,促進“特殊教育資源中心”與“資優教育資源中心”法制化,加強特殊教育國際參與、合作與交流,成立特殊教育專責單位“特殊教育司”,規劃辦理實驗型“特許學校”。

吳武典教授最後介紹了臺灣特殊教育政策綱領規劃研究的成果,即六大主軸理念:社會公義、精緻卓越、知識創新、國際視野、終身學習、永續發展;十二項綱領要旨:零拒絕、支援系統、適性教育、普特並進、障優並進、彈性☆禁☆學制、關懷弱勢、優化師資、績效責任、健全制度、資源整合、國際交流等。

吳武典教授認為,臺灣地區特殊教育將持續維護學生權益與福祉,以學生需求為本位、學生權益為優先、學生優勢發展為首要。未來臺灣無論身心障礙教育或資賦優異教育,均應守住“多元”與“彈性”的原則,並導向“優質”,講求“績效”。

之二

《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研究分析》

陳雲英

專家介紹

陳雲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高級研究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臺灣同學會會長,中國特殊教育雜誌主編。

陳雲英教授是我國第一位特殊教育博士,她推動了特教由傳統向現代轉型。

陳雲英博士認為,特殊教育服務于特殊兒童、青少年,評估診斷他們的特殊學習需要,為他們實現自我人生價值提供一切以兒童發展的福祉為中心的服務,包括特教教師、課程、教學法、康復、訓練、輔助技術、社區支援、心理諮詢、家庭諮詢等。特殊教育不僅要為特殊兒童、青少年直接服務,還要間接地預防所有兒童、青少年出現發展障礙。

陳雲英博士指出,近10年來,關心特殊教育、支持特殊教育已經成為全社會和決策者的共識。國家出臺兩期“特殊教育提升計畫”,強調政策支持特殊教育發展。教育部印發《教育部教師工作司關於進一步擴大特殊教育教師培養規模的通知》,要求通過招生計畫增量安排或存量調整,擴大特殊教育專業培養規模。

陳雲英博士介紹,教育部卓越教師培養計畫改革專案是教育部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 旨在針對教師培養的薄弱環節和深層次問題進行調整,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中小學(幼稚園、中等職業學校、特殊教育學校,下同)協同培養新機制, 培養一大批師德高尚、專業基礎扎實、教育教學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突出的高素質專業化中小學教師。2014年下半年,教育部在全國範圍內遴選確立了80個卓越教師培養改革專案,其中卓越特殊教育教師培養改革專案就有5個。

陳雲英博士認為,具有服務于特殊兒童的專業知識技能的教師的數量和品質成為近三十年特殊教育專業發展研究的熱點問題。國內研究圍繞以殘疾學生為中心的思想,重視融合教育背景下的特殊教育教師專業發展,關注師資培訓階段的課程以及在職的培訓活動,強調借鑒美國的比較教育類研究以及對於體育類的特殊教育教師有較多著墨。這些研究成果為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了方向。

之三

《全球化視野下的中國大陸融合教育本土化範式反思》

鄧猛

專家介紹

鄧猛,北京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特殊教育研究分會副理事長,美國“國際特殊教育協會”常務理事會成員及中國區主席。

鄧猛教授是當前我國特殊教育研究領域最為活躍、成果最為豐碩的中青年專家。

鄧猛教授介紹了融合特殊教育發展歷程。鄧猛教授認為,中國特殊教育基礎薄弱。1988年,全國僅有577所特教學校,599個特殊班,57600名學生就讀。而據1987年的統計,當時殘疾人有5164萬,約占總人口的5%,其中6—14歲學齡殘疾兒童少年就有625.26萬,當時全國盲童、聾童的入學率不足6%。

鄧猛教授介紹,1989年,國務院頒佈了《關於發展特殊教育的若干規定》,確立了普及與提高相結合,以普及為重點的特殊教育發展原則,提出了在普通學校附設特教班和殘疾兒童在普通班級隨班就讀的新形式,入學率從此成為特殊教育的首要目標,而隨班就讀從此成為特殊教育主要途徑。由此可見,隨班就讀在中國現代特殊教育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劃時代的意義和貢獻。

鄧猛教授認為,隨班就讀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融合教育。隨班就讀只要是“隨”,特殊學生就永遠是班級角落裡的“那一個”。新世紀以來,我國隨班就讀工作華麗謝幕,開始走向同班就讀,走向融合教育,開啟了追求品質的新時代。

鄧猛教授認為,中國式融合教育始終是以殘疾為基礎的,首先要求儘早識別,並通過優質課堂教學,幫助有短暫或輕微學習困難的學生,避免問題惡化;其次,額外支持有持續學習困難的學生(如小組教學、個別課後輔導等);再次,對個別問題較嚴重的學生,加強專業人員等的支持。

鄧猛教授指出,我國改革開放30年餘的時間,特殊教育走過西方兩個多世紀的發展歷史。當下,特殊教育模式已實現多元化發展,如特教學校、康復機構、特教班、送教上門、隨班就讀、同班共讀等,多元選擇,朝向融合,醫療模式、功能模式、經濟模式、社會模式、教育模式、福利康復模式等百花齊放,以教為主,統籌兼顧。

鄧猛教授認為,殘疾並非缺陷與疾病,而是人與環境互動的產物。多學科結合並非相互替代,恰恰是各自發揮優勢。鄧猛教授說,中國似乎是全球範圍內唯一持續大規模建設特教學校的國家,中國特色的融合教育必然是以特教學校為基礎,特教學校走向社區是融合教育的要求,也是自身的歸宿。

鄧猛教授認為,當下要繼續完善特殊教育發展體系與格局,促進特教學校綜合化發展與功能轉型,打造融合教育學校文化特色,並注重多種干預技術的情境化運用,等等,在此基礎上實現全納、悅納、慧納。

花 絮

特教一家親

分論壇精彩紛呈

點這訂閱《現 代特殊教育》

編輯|雲海

向上滑動

微信公眾號

zwzgtj xdtsjy

現代特殊教育

今日頭條

掌握中國特教

一點資訊

掌握中國特教

長按右方二維碼

關注我們►

以使命擁抱生命,

服務特教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