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的中國古代三大工程——坎兒井

坎兒井,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記》中便有記載,時稱“井渠”,而新疆維吾爾語則稱之為“坎兒孜”。坎兒井是荒漠地區一特殊灌溉系統,普遍于中國新疆吐魯番地區。坎兒井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並稱為中國古代三大工程。

吐魯番的坎兒井總數達1100多條,全長約5000公里。

坎兒井是開發利用地下水的一種很古老式的水準集水建築物,

適用於山麓、沖積扇緣地帶,主要是用於截取地下潛水來進行農田灌溉和居民用水。

在新疆一些沖積扇地形地區,土壤多為砂礫,滲水性很強,山上雪水溶化後,大部滲入地下,地下水埋藏也較深。為了將滲入地下的水分引出,供平原地區灌溉,開挖井渠是比較方便的。而井渠技術已在龍首渠的施工中應用,新疆勞動人民大約吸引了井渠法的施工經驗,

並將它引用到新的地理條件下,創造出新型的灌溉工程型式。

坎兒井是一種結構巧妙的特殊灌溉系統,它由豎井、暗渠、明渠和澇壩四部分組成。坎兒井的構造原理是:在高山雪水潛流處,尋其水源,在一定間隔打一深淺不等的豎井,然後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修通暗渠,

溝通各井,引水下流。地下管道的出水口與地面管道相連接,把地下水引至地面灌溉農田。

根據1962年統計資料中國新疆共有坎兒井約1700多條,總流量約為26立方米/秒,灌溉面積約50多萬畝。其中大多數坎兒井分佈在吐魯番和哈密盆地,

如吐魯番盆地共有坎兒井約1100多條,總流量達18立方米/秒,灌溉面積47萬畝,占該盆地總耕地面積70萬畝的67%,對發展當地農業生產和滿足居民生活需要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吐魯番是中國極端乾旱地區之一,年降水量只有16毫米,而蒸發量可達到3000毫米,

可稱得上是中國的“幹極”。但坎兒井是在地下暗渠輸水,不受季節、風沙影響,蒸發量小,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

吐魯番雖然酷熱少雨,但盆地北有柏格達山,西有喀拉烏成山,每當夏季大量融雪和雨水流向盆地,滲入戈壁,匯成潛流,為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地下水源。盆地北部的柏格達峰高達5445米,而盆地中心的艾丁湖,卻低於海平面154米,從天山腳下到艾丁湖畔,水準距離僅60公里,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約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與地面坡變相差不大,這就為開挖坎兒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吐魯番土質為砂礫和粘土膠結,質地堅實,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這又為大量開挖坎兒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

盛銘逸品:精緻生活從選擇開始。

高差竟有1400多米,地面坡度平均約四十分之一,地下水的坡降與地面坡變相差不大,這就為開挖坎兒井提供了有利的地形條件。吐魯番土質為砂礫和粘土膠結,質地堅實,井壁及暗渠不易坍塌,這又為大量開挖坎兒井提供了良好的地質條件。

盛銘逸品:精緻生活從選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