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為吸引暗戀對象,鄭州一女大學生瘋狂網購耗資巨大,裝病騙父母錢

圖片來源網路

這個週末,最大的新聞熱點人物莫過於廈門的一位瘋狂購物者了。

300多條牛仔褲,200多雙鞋,各款包包40多個……妻子瘋狂購物140萬刷17張卡,丈夫打算賣房還債。

啥樣的購物行為需要警惕?

鄭州心理醫生這樣說,趕緊對照一下看看!

河南商報首席記者 宗雷

網曝

妻子瘋狂購物140萬刷17張卡

丈夫打算買房還債

這個週末,最大的新聞熱點人物莫過於廈門的一位瘋狂購物者了。

據媒體報導,家住廈門東渡路一帶劉成今年37歲,有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

妻子月入近萬元,三口之家住的是一套200多平方米的樓中樓,市中心還有一套小兩居。

這是一個讓人羡慕的小康家庭,然而由於女方網購成癮,這個家庭發生了變化。

今年8月份,劉成陸續接到一些網貸平臺的電話,說他妻子借錢未還,他這才警覺起來。催債電話一個接一個,已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回到家,他向妻子求證,妻子這才說了實話。

劉成說,除了幾家網貸平臺上欠的錢,17張信用卡都被刷爆了,總計欠了62萬元(包括20多萬元利息),她還以理財為由向親戚借了20萬元,再算上30多萬元存款,

也就是說,這兩年他妻子網購和網貸的花銷 加起來達到140多萬元。

這筆鉅款都花到哪裡去了?打開妻子的衣帽間後,劉成找到了答案,整整一個房間全都是妻子網購的東西,“連櫃門都關不上。”劉成粗略算了一下,牛仔褲有300多條,各款鞋子200多雙,秋冬款大衣50多件,

各款包包40多個……

最終,妻子已經保證不再網購,他決定賣房還債。

落地

購物狂患者,鄭州一家醫院也收治不少

鄭州市第八人民醫院精神科主任張中發說,劉成妻子這是比較典型的購物狂,也叫購物癖,是通過購物來獲得自我的價值認同,突顯自己的不可或缺地位。

他說,購物狂大多發生在女性身上,男性相對比較少。

在臨床上,張中發也遇到不少類似的購物狂病例,

“她們只是家庭情況不同,消費金額不同。”

讓他印象深刻的是鄭州某大學一位大學生,每月都要花兩三千網購,從化妝品,衣服,到首飾等等,因為父母給的生活費是一定的,完全不能滿足女大學生個人的需求,大學生就開始謊稱自己身體有這個問題,那個問題,需要到醫院做檢查。

“她還讓醫院開抑鬱症證明,目的就是拿著證明繼續找父母要錢購物。”張中發說。

經瞭解,

女大學生是喜歡上了一名男同學,但男同學對她不冷不熱,她就想通過購物改變自己的外表,達到吸引男同學的目的。

張中發說,女大學生的這個做法已經有點本末倒置了,後來通過認知方面的心裡輔導,女大學生已經回歸到一個正常的消費,但這種心態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探因

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購物癖的出現?

張中發說,劉成妻子這種做法,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看,還處於低層次需要階段,應為高層次需要在家庭和日常工作中沒有得到滿足。如:沒有工作價值感和優越感,沒有精神動力,不能獲得丈夫和孩子過多的重視和較好的精神慰籍,當精神空虛,或內心孤寂時,養寵物、購物成了體現自身價值的一個重要手段。

他分析,購物的目地不是現實需要,是通過購物獲得和鞏固自己的價值,也是提醒身邊人要對自己側目,不要忽視自己的存在,就如同兒童搞破壞引起家長重視一樣的道理。

另一方面,現有的購物和交易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錢只表現在數位上,只通過手機或銀行卡進行轉換,透支消費又可以緩一時之急,常讓人感覺遲緩或麻木不仁,以至於一發不能收。解決的辦法最好是心理治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一個精神富有的合理消費者。

提醒

啥樣的購物行為需要警惕?

這幾天,“你,剁手了嗎?”似乎都成了見面打招呼的標配。

鄭州市民李女士這幾天在朋友圈抱怨:今年“雙十一”啥也沒買,去年買的面膜、乳液、衛生巾等等一大櫃子東西,到今年還沒用完。消息一發,跟她一樣的可不在少數。

面對一大堆東西,李女士甚至有時候在想,是不是自己也得了購物癖。

國家級心理諮詢師楊勇超說,這種行為算不上購物癖,是一種常態心裡,與平時行為不一致而已,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缺錢”,想用少量的錢,買更多的東西,在衝動的情況下,商家的宣傳與自己的真正需求,失去了判斷力而做出定行為。

可能您也要問了,什麼樣的購物行為,是不對的,或者是病態的?

楊勇超說,有的人是無限制的買,不管實用不實用,就是買。

還有的人買東西不計後果,有病號一家買三輛電動車,就覺得一輛不夠用。例如一些躁狂症患者,會覺得別人可憐,不停給別人買東西,不管自己花多少等等。

“如果身邊人出現無目的,隨意性,不計後果的購物,那就需要大家注意了。”楊勇超說。

(河南商報見習編輯 高予妍)

還處於低層次需要階段,應為高層次需要在家庭和日常工作中沒有得到滿足。如:沒有工作價值感和優越感,沒有精神動力,不能獲得丈夫和孩子過多的重視和較好的精神慰籍,當精神空虛,或內心孤寂時,養寵物、購物成了體現自身價值的一個重要手段。

他分析,購物的目地不是現實需要,是通過購物獲得和鞏固自己的價值,也是提醒身邊人要對自己側目,不要忽視自己的存在,就如同兒童搞破壞引起家長重視一樣的道理。

另一方面,現有的購物和交易方式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錢只表現在數位上,只通過手機或銀行卡進行轉換,透支消費又可以緩一時之急,常讓人感覺遲緩或麻木不仁,以至於一發不能收。解決的辦法最好是心理治療,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一個精神富有的合理消費者。

提醒

啥樣的購物行為需要警惕?

這幾天,“你,剁手了嗎?”似乎都成了見面打招呼的標配。

鄭州市民李女士這幾天在朋友圈抱怨:今年“雙十一”啥也沒買,去年買的面膜、乳液、衛生巾等等一大櫃子東西,到今年還沒用完。消息一發,跟她一樣的可不在少數。

面對一大堆東西,李女士甚至有時候在想,是不是自己也得了購物癖。

國家級心理諮詢師楊勇超說,這種行為算不上購物癖,是一種常態心裡,與平時行為不一致而已,主要原因就是“大家都缺錢”,想用少量的錢,買更多的東西,在衝動的情況下,商家的宣傳與自己的真正需求,失去了判斷力而做出定行為。

可能您也要問了,什麼樣的購物行為,是不對的,或者是病態的?

楊勇超說,有的人是無限制的買,不管實用不實用,就是買。

還有的人買東西不計後果,有病號一家買三輛電動車,就覺得一輛不夠用。例如一些躁狂症患者,會覺得別人可憐,不停給別人買東西,不管自己花多少等等。

“如果身邊人出現無目的,隨意性,不計後果的購物,那就需要大家注意了。”楊勇超說。

(河南商報見習編輯 高予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