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促進我國產業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品質發展階段,

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同時還明確指出,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群。如何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我們面臨哪些任務?需要補哪些短板?政策框架體系如何構建?權威專家近日做客中經論壇,圍繞這一話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我國轉型發展的重要抉擇

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意義是什麼?

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簡單地說,就是流程最優化、價值最大化的過程。一般來講,處在中低端的水準價值增值能力比較低,大量的價值流失了。一些發達國家大的企業往往控制了價值鏈的中高端,

甚至高端,它就有極大的價值增值能力,就會在整個運作發展過程中將它的價值最大化。

十九大報告提出,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促進產業邁向中高端是其中的應有之意,這也是我們轉型發展的最重要的抉擇。

一是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既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也是重要的途徑。中國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了高品質發展階段,

階段的轉換要求產業在整個全球價值鏈中不斷地往上攀升,由過去的中低端向中高端進一步攀升。如果沒有這樣的攀升過程,階段轉換就是空的。要按照十九大要求,通過品質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這三大變革,進一步加快我國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攀升的進程。

二是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抓住了中國產業突出的矛盾和痛點。

改革30多年來,特別是近5年來,中國的產業發展實現了重大的躍升,產量、規模在世界首屈一指,但是這些產業的增加值率比世界平均水準和發達國家低10-20個百分點,這是我國產業面臨的突出矛盾和痛點。中國的產業發展原來按照工業化思維佈局是追求規模最大化和數量最大化,生產設施和鏈條固化。現在,要結合產業特點發揮金融的支撐作用,發展產業鏈金融、供應鏈金融,
加大金融創新,這將進一步盤活企業的資產和能力。只有加快突破矛盾和痛點,才能夠加快實現產業發展階段的轉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三是促進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也適應了當今產業競爭發展的需要。產業邁向價值鏈中高端是當今世界各個產業競爭的聚焦點,主要發達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位置上,他們控制了價值增值能力的自主權,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只能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未來產業競爭可能也要聚焦在這塊。十九大提出要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抓住了競爭的關鍵,我們只有在這個關鍵點上有所突破,我們的產業才能真正地做強、做優、做大。總之,現代化的產業體系一定要有現代化的產業,尤其是在推進產業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上要有所作為。

樹立全球視野 拉長五塊短板

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需要突破哪些短板?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對下一步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論斷。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要通過著力提升實體經濟,通過建設製造強國,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來推動我國產業在全球競爭領域從原來的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產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本身也是一個由大變強的過程。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已經成為製造業大國、工業大國。但在近40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過多追求的是速度、規模,以自然資源的消耗、生態環境的消耗、人力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推動產業、製造業、工業快速發展。這是在特定歷史時代背景下必然走的一條路。

現在我們提出新時代,那麼新時代下經濟發展的特徵、面臨的任務肯定也不一樣。產業邁向中高端需要不斷彌補我們存在的短板。

技術短板。現在我國有很多技術對外依存度很高,創新能力還存在一些短板,製造業領域的裝備水準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要突破技術的瓶頸,需要加大投入,加強支援和引導,推動製造業模式的改變,使製造技術與資訊技術深度融合。

人才短板。現在我們培養的人才更多是專業化人才,未來的人才更多強調的是複合型人才。複合型人才既懂製造的相關技術,又懂電腦的演算、資訊技術的應用。這就需要引導一批高校、高等技校來培養複合型產業工人,彌補人才短板。

品牌短板。和美國、瑞士等國家相比,在世界500強、品牌500強中,我國的品牌還比較少。我國需要更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出現在500強名單中。因此,我國要積極培育可以走出去的跨國企業,打造國際品牌,這是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標誌之一。

標準短板。做品牌必須要有品質的保證,這就需要有標準。現在的智慧製造,德國有一套標準,中國又是一套標準,那麼就要去建立中德智慧製造合作的標準化。目前,我國很多企業是按照自己生產的規律、產品去設定指標、標準,但是未來的製造裡面要網路化,要資料的共用,首先要解決標準的問題,這也是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體制機制短板。未來改革將會進入深水區,原來的人口紅利現在逐漸消失,但現在還有更好的紅利,就是改革紅利,要讓它更好地釋放出來。比如說金融機制改革,十九大報告提出“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金融機制的改革要與實體經濟結合在一起,而不是一味搞虛擬經濟。

未來的生產佈局、生產模式、生產工藝都會隨著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的應用改變我們原來的生產方式。我國產業發展要不斷增強全球視野,追求技術、產品、標準乃至組織方式的創新,以創新驅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

政策支持助推產業崛起

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政策框架體系該如何構建?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中高端消費,這是從需求側的角度來講。從供給側角度而言,就必須能對接上中高端消費的需求。這主要涉及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問題,也就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我國產業要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

我國是製造業大國,但不是製造業強國,怎麼實現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中高端產業的崛起勢在必行。從政策角度而言,推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應著力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財稅政策支持。我國中高端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的支持。不論是國家的宏觀調控,抑或是相關政策,對於製造業崛起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金融政策支持。一方面,國家政策性銀行對於中高端產業要進行一些必要的扶持;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金融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創新,給予中高端產業支援。

三是產業政策支持。應著力在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佈局政策等方面下足功夫。此外,要處理好壟斷和競爭之間的關係。在產業的發展過程當中一開始出現強的企業對弱小企業的兼併,這有助於提高效率;隨著企業規模的做大,會在市場上形成壟斷,這就會阻礙產業本身進一步的發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要在這方面有一個很好的把握。

四是區域和城鎮化政策支援。應處理好一些產業在國家層面以及各個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的問題,處理好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的問題。尤其是應避免出現城鎮化落後於產業化發展,或者產業落後於城鎮化的現象,應全力使二者融合發展,產業集群必須有一個城鎮、城市或者城市群作為依託。

五是繼續堅持對外開放政策。我國有關產業應堅持走出去戰略,與世界最先進的產業研發水平以及標準進行對接,明確中高端的具體標準。走出去,有助於學習先進的技術以及經驗,獲得更大成功。具有競爭力的產業走出國門,也有助於該產業在世界範圍內形成更大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產業的規模和水準。

六是完善人才的配套支持政策。中高端產業最根本的競爭是技術研發的競爭,而技術研發的關鍵因素是人才。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有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中後期階段,各國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製造業的競爭,而且是研發水平以及人才的競爭,我國應抓住人才競爭的核心優勢。

傳統產業的升級探索

在傳統產業裡面,我們做的是最傳統的——毛針織服裝產業。毛針織產業,最早發展在嘉興的兩個地方:一個叫秀洲的洪合鎮;一個叫桐鄉的濮院鎮。早幾年這個產業是非常落後的,甚至基本看作是要淘汰的。結果,通過創新,這個產業就慢慢從原來的低端走向了高端。

從2000年到現在2017年,我們整整為產業集群做了17年的探索,現在探索出了一條產業集群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子。目前,形成的產業集群已經達到了1.5萬多家,銷售額達到600多億元。

產業集群怎麼打造呢?第一,推動小企業在思想意識上轉變。因為大量“低小散”企業存在不規範行為,小企業要想做中高端市場必須要轉變觀念。去年,我們在政府的支援下辦了一個華新小微企業成長學院,就小微企業如何創新、如何對接大中院校、如何創新思維建了一個培訓基地。第二,從治理“低小散”的環境著手,一方面大力推進集群發展,節約利用土地;另一方面提倡小企業升級實行公司化,引導其注冊商標、建立自主品牌並進行納稅。企業辦起來,它的創新動力就來了。第三,我們投資1.2億元建了設計研究大樓,引進了國內外知名設計師來創建研發創新平臺,從設計上著手。此外,我們還推動了綿羊絨原材料標準的建立。

從規範上、從標準上打通產業集群的管道,這是我們為發展中高端打下的基礎。但真正走向中高端,還要發展智慧製造。智慧製造是紡織業必走的一步路。智慧製造就是要個性化定制,要有智慧化的產品。毛衫怎麼智能?一個晶片就可以讓毛衫成為智慧產品,這個晶片可能有保健作用,穿上這個衣服可能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如果我們研發這個晶片,對毛衫資料就有了掌握的管道。我們現在準備投資3.5億元,建智慧車間、智慧倉儲物流、智慧產品研發中心,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創新。

(責編:張葦杭)

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只能處在價值鏈的中低端,未來產業競爭可能也要聚焦在這塊。十九大提出要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抓住了競爭的關鍵,我們只有在這個關鍵點上有所突破,我們的產業才能真正地做強、做優、做大。總之,現代化的產業體系一定要有現代化的產業,尤其是在推進產業邁向價值鏈的中高端上要有所作為。

樹立全球視野 拉長五塊短板

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需要突破哪些短板?

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一個對下一步我國經濟發展的總體論斷。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是要通過著力提升實體經濟,通過建設製造強國,推動互聯網、大資料、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來推動我國產業在全球競爭領域從原來的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產業從中低端邁向中高端,本身也是一個由大變強的過程。改革開放近40年,我國已經成為製造業大國、工業大國。但在近40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過多追求的是速度、規模,以自然資源的消耗、生態環境的消耗、人力資源的消耗為代價來推動產業、製造業、工業快速發展。這是在特定歷史時代背景下必然走的一條路。

現在我們提出新時代,那麼新時代下經濟發展的特徵、面臨的任務肯定也不一樣。產業邁向中高端需要不斷彌補我們存在的短板。

技術短板。現在我國有很多技術對外依存度很高,創新能力還存在一些短板,製造業領域的裝備水準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要突破技術的瓶頸,需要加大投入,加強支援和引導,推動製造業模式的改變,使製造技術與資訊技術深度融合。

人才短板。現在我們培養的人才更多是專業化人才,未來的人才更多強調的是複合型人才。複合型人才既懂製造的相關技術,又懂電腦的演算、資訊技術的應用。這就需要引導一批高校、高等技校來培養複合型產業工人,彌補人才短板。

品牌短板。和美國、瑞士等國家相比,在世界500強、品牌500強中,我國的品牌還比較少。我國需要更多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品牌企業出現在500強名單中。因此,我國要積極培育可以走出去的跨國企業,打造國際品牌,這是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的重要標誌之一。

標準短板。做品牌必須要有品質的保證,這就需要有標準。現在的智慧製造,德國有一套標準,中國又是一套標準,那麼就要去建立中德智慧製造合作的標準化。目前,我國很多企業是按照自己生產的規律、產品去設定指標、標準,但是未來的製造裡面要網路化,要資料的共用,首先要解決標準的問題,這也是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必須要解決的一個問題。

體制機制短板。未來改革將會進入深水區,原來的人口紅利現在逐漸消失,但現在還有更好的紅利,就是改革紅利,要讓它更好地釋放出來。比如說金融機制改革,十九大報告提出“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金融機制的改革要與實體經濟結合在一起,而不是一味搞虛擬經濟。

未來的生產佈局、生產模式、生產工藝都會隨著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的應用改變我們原來的生產方式。我國產業發展要不斷增強全球視野,追求技術、產品、標準乃至組織方式的創新,以創新驅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

政策支持助推產業崛起

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政策框架體系該如何構建?

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中高端消費,這是從需求側的角度來講。從供給側角度而言,就必須能對接上中高端消費的需求。這主要涉及製造業轉型升級的問題,也就是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我國產業要邁向全球價值鏈的中高端。

我國是製造業大國,但不是製造業強國,怎麼實現從製造業大國向製造業強國的轉變?中高端產業的崛起勢在必行。從政策角度而言,推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應著力做好以下六方面工作:

一是財稅政策支持。我國中高端產業的發展離不開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的支持。不論是國家的宏觀調控,抑或是相關政策,對於製造業崛起是必不可少的。

二是金融政策支持。一方面,國家政策性銀行對於中高端產業要進行一些必要的扶持;另一方面,應充分利用金融政策工具和金融工具創新,給予中高端產業支援。

三是產業政策支持。應著力在產業組織政策、產業結構政策、產業技術政策和產業佈局政策等方面下足功夫。此外,要處理好壟斷和競爭之間的關係。在產業的發展過程當中一開始出現強的企業對弱小企業的兼併,這有助於提高效率;隨著企業規模的做大,會在市場上形成壟斷,這就會阻礙產業本身進一步的發展。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要在這方面有一個很好的把握。

四是區域和城鎮化政策支援。應處理好一些產業在國家層面以及各個區域之間協調發展的問題,處理好東部、中部、西部地區的協調發展的問題。尤其是應避免出現城鎮化落後於產業化發展,或者產業落後於城鎮化的現象,應全力使二者融合發展,產業集群必須有一個城鎮、城市或者城市群作為依託。

五是繼續堅持對外開放政策。我國有關產業應堅持走出去戰略,與世界最先進的產業研發水平以及標準進行對接,明確中高端的具體標準。走出去,有助於學習先進的技術以及經驗,獲得更大成功。具有競爭力的產業走出國門,也有助於該產業在世界範圍內形成更大的影響力,進一步提高產業的規模和水準。

六是完善人才的配套支持政策。中高端產業最根本的競爭是技術研發的競爭,而技術研發的關鍵因素是人才。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有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目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發展的中後期階段,各國之間的競爭不僅僅是製造業的競爭,而且是研發水平以及人才的競爭,我國應抓住人才競爭的核心優勢。

傳統產業的升級探索

在傳統產業裡面,我們做的是最傳統的——毛針織服裝產業。毛針織產業,最早發展在嘉興的兩個地方:一個叫秀洲的洪合鎮;一個叫桐鄉的濮院鎮。早幾年這個產業是非常落後的,甚至基本看作是要淘汰的。結果,通過創新,這個產業就慢慢從原來的低端走向了高端。

從2000年到現在2017年,我們整整為產業集群做了17年的探索,現在探索出了一條產業集群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的路子。目前,形成的產業集群已經達到了1.5萬多家,銷售額達到600多億元。

產業集群怎麼打造呢?第一,推動小企業在思想意識上轉變。因為大量“低小散”企業存在不規範行為,小企業要想做中高端市場必須要轉變觀念。去年,我們在政府的支援下辦了一個華新小微企業成長學院,就小微企業如何創新、如何對接大中院校、如何創新思維建了一個培訓基地。第二,從治理“低小散”的環境著手,一方面大力推進集群發展,節約利用土地;另一方面提倡小企業升級實行公司化,引導其注冊商標、建立自主品牌並進行納稅。企業辦起來,它的創新動力就來了。第三,我們投資1.2億元建了設計研究大樓,引進了國內外知名設計師來創建研發創新平臺,從設計上著手。此外,我們還推動了綿羊絨原材料標準的建立。

從規範上、從標準上打通產業集群的管道,這是我們為發展中高端打下的基礎。但真正走向中高端,還要發展智慧製造。智慧製造是紡織業必走的一步路。智慧製造就是要個性化定制,要有智慧化的產品。毛衫怎麼智能?一個晶片就可以讓毛衫成為智慧產品,這個晶片可能有保健作用,穿上這個衣服可能對身體健康有好處。如果我們研發這個晶片,對毛衫資料就有了掌握的管道。我們現在準備投資3.5億元,建智慧車間、智慧倉儲物流、智慧產品研發中心,從而帶動整個產業的創新。

(責編:張葦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