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關於行銷、運營、文案、新媒體的超思維思考百分之九十的人想不到

1、什麼是品牌?

好像真正能把品牌說清楚的人非常少。

我都懷疑到底能不能說清楚!

但我知道,出了事能夠站出來,這叫品牌。

能夠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並能努力改進的,這叫品牌。

能夠親密和使用者對話的,這叫品牌。

能夠哪怕一個小小的包裝也打磨幾十次的,這叫品牌。

2、經濟學裡有個很著名的邊際效應,大意是消費者從某物品連續增加投入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邊際效用是遞減的。

比如說,對於一個需要4個饅頭才能吃飽的人來講,

吃第1個饅頭可以使他直接緩解饑餓感,其邊際效用是最大的;

吃第2個、第3個饅頭的邊際效用依次遞減;到吃第4個饅頭時,幾乎是可吃可不吃的了,故邊際效用最小了;等吃到第5個時,饅頭就有可能產生負效用了。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大的餐飲品牌,寧願把餐盤加多加重也不願將飯菜加多。〔實際上多加點飯菜成本也不會多多少)

你放心,老闆們不是心疼這個成術,他們更關心你吃完後對餐館的印象。

要是動不動就吃飽甚至吃撐,邊際效用為負了,你覺得不好吃了,那就玩完了。

3、現在很多中小企業喜歡給品牌取個英文名,甚至集中火力推廣英文名,名日:國際化。

什麼叫國際化?品牌/產品延伸到了很多國家,每個國家都有相對應語言版本的產品。

在海外有英語版產品,在國內有中文版產品,這叫國際化。

都沒出過國門,取個英文名就國際化了?像微信就有國際版,

也有國內版,我也沒看到它國內版用英文名啊。

你看很多國際大品牌,到中國了也得取個中文名。因為他們知道,這才是真正的國際化。

4、用戶焦慮感是近兩年說得最多的一個用戶痛點。

其實人是一個矛盾體,這種焦慮感絕大多數都來自於這麼一件事:身體喜歡隨大流,意識又渴望不平凡。

5、寫好文案的一條真諦:

如果你寫出的一段文案,需要用另一句話去解釋,

那你直接用後面那句話吧。能一句話說清楚的就不要用幾句話。

哲學家維特根斯坦說:“若一個解釋不是最終解釋,一個解釋沒有另一個解釋就懸在半空,它怎麼解釋?”

6、每天都會閱讀大量的文章或書籍,不要為了看而看。

一個小建議:每次看完,關上文章,一段話總結出其精華來,如果總結不出那就再看一篇,還不行,再繼續……

我們要的不是堆積閱讀數量,關鍵是有所得。

7、一份超有技術的徵兵廣告:

來當兵吧!當兵其實並不可怕。因為入伍後無非有兩種可能,有戰爭或者沒有戰爭,沒有戰爭有啥好怕的?

有戰爭後又有兩種可能,上前線或者不上前線,不上前線有啥可怕的?

上前線後又有兩種可能,受傷或者不受傷,不受傷又有啥可怕的?

受傷後又有兩種可能,輕傷或者重傷,輕傷有啥可怕的?

重傷後又有兩種可能,可以治好或者治不好,可以治好有啥可怕的?

治不好又有啥可怕的?因為你已經死了。

用這樣的邏輯來寫文案,真的是厲害極了。

8、消費者花錢買你的產品,很多時候買的是"感覺"。他覺得這個產品好有時比事實好不好更重要。

也就是感覺比事實重要。

就像在網上做美食達人,拍照要花幾個小時,而這個美食十幾分鐘就搞定了。

9、玩別人玩得賊溜而你一竅不通的遊戲,註定會一敗塗地。別想著我幹啥都要超過別人,只要肯堅持肯定能玩過別人。拜託,這是雞湯。

現實是,高手們都是弄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裡,轉換戰場,讓自己領跑。

行銷、運營、文案何嘗不是如此。

10、不管是對於企業行銷還是自媒體的運營,如果說策略是滿足用戶需求,那還不如說是持續增長用戶對你的需求.

所有的動作都應該是圍繞"增長"一詞。要記住,是增長,增長。

11、以前的牙膏被發明出來功能就是淨化口氣清潔口腔牙齒,但是當時是沒有味道的,所以也沒有人重視,因為感覺刷與不刷沒啥區別,人們感覺不到什麼。

然後有人就往牙膏裡添加了薄荷,有了味道之後,人們從心裡上感覺到刷牙後,自己的牙齒和口腔確實清潔了(其實都一樣)。 接著,牙膏成了生活必需品。

所以你看,價值是要能被感知到的。

12、總聽到有人說,公司窮從來不給錢做活動做推廣。

可不可能是這樣:不是公司不主動給,而是你還沒做到讓公司願意給?

領導和老闆不是傻子,如果有一個可行的big idea,一個優秀的提案,一個回報率超高的方案在眼前,他們也會心動。

這比簡單一句"我要錢",好了太多。

13、行銷的本質是創造客戶價值,行銷的本質是連接,行銷的本質是管理,行銷的本質是人,行銷的本質是互動,行銷的本質是建立信任……

看見沒,隨你怎麼說。是什麼不重要,關鍵在於你怎麼用好。

14、人們更偏好選擇他們熟悉的東西,因為這種偏好會降低不確定性。

這就是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紮榮茨描述的“單因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所以決策難度低的快消品往往會大量鋪貨,這會直接決定他的銷量。因為,人們記住了你,就基本等於選擇了你。

15、在考試的時候做選擇題,我們就算不會也一定會選擇一個選項,因為必定有一個是對的。

所以對於選擇題一般我們都是必做的。而機智的商家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總是會巧妙的給你一個"經過加工"的選擇題,然後你也就順理成章的選了。

比如:你要一個雞蛋還是二個雞蛋?

16、我們每天工作的時候都需要上網查找各種資料,這個時候千萬要注意了,時刻提醒自己你打開這個網頁的目的是什麼。

因為一旦上網你可能被各種五花八門的新聞、八卦、乾貨、聊天所吸引,陷入到“偽工作時間”。

可能你半天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是來查找資料的,極大的浪費掉自己的時間。

警惕警惕,這絕對是超級效率殺手!

17、我最喜歡的增長是可複製可持續的增長,它一般都會有三個關鍵過程:

首先是是小範圍測試,低成本試錯,也就是最小可行性測試,讓ROI最大化;

然後是把測試的最優結果整理為可執行的標準化化流程,前面是樣板,這裡是規範。

最後就是大規模複製,指數級增長。

這樣的方法,誰說行銷、運營、新媒體不能用?不要太好用。

18、把不同商品結合在一起“組合定價”,往往可以最大化銷售利益。

比如KTV,唱歌便宜甚至免費,酒水小吃則很貴。而唱歌不點酒水和小吃又好無趣,因此放在一起酒水小吃就成為利潤點。

還有電影院裡的爆米花和飲料也是很好的組合。

所以,好好思考一下你的產品吸引點在哪?利潤點又在哪?

19、運營類公眾號的競爭對手就是其他運營類公眾號嗎?不是!

是其他所有的公眾號?還不是!

是所有劃走用戶注意力的東西!這是一個搶奪用戶注意力的時代。

當然,你們也可以成為合作夥伴!一起來抱團搶奪用戶注意力。

20、不管每天有多忙,時間安排有多滿,也要儘量找一點時間出來寫作或做筆記,2 3百字也沒問題。

這不只是針對寫作的人,而是面向所有人,因為這是一個總結以及自我提升的過程,且讓自己保持持續的輸出狀態。

沒有高樓大廈是一天建起來的,所以現在開始建吧。

21、經濟學有一個“遲來的獎金”理論。

什麼意思?給你月薪3000做前臺,或者給你月薪2000做總經理助理。你選哪個?

很大學生都會選擇總經理助理,雖然工資暫時地點,但沒關係。

他們會覺得總經理助理機會更大,幫助更多,有“遲來的獎金”可領,哪怕是跳槽也更有底氣。

所以說,這個我們預判的“遲來的獎金”往往比眼前的利益更值錢,直接會影響我們決策。在做行銷和運營時可以好好利用。

22、那些一夜爆紅,零成本刷屏的東西,之所以那麼多大眾媒體都還在報導,之所以自媒體們也津津樂道.

就是因為很少,非常少,完完全全的小概率事件。

所以,踏踏實實的幹,有積累才會真正爆發。

23、這樣的我一說一堆,比如“我愛你,但你不愛我”“我愛你,你卻愛她”“有的人吃飯是為了活著,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吃飯”“要麼戰勝懶惰,要麼被懶惰幹掉”

是不是很有道理?所以說啊,金句都有套路,世道變了!

24、不管是做什麼樣的設計,平面設計也好、家裝設計也好、電商設計也好,或者產品設計,都絕不僅僅是專業層面的事,還包含著用戶體驗設計。

我記得設計大師原研哉在他的《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提到過一個例子,這麼說的: 如果要設計一個放傘的架子,其實你不需要額外設計,你只需要在牆邊水泥地上開一道溝,然後把傘尖放在溝上,傘靠在牆上,這就解決了。

大師說話真是厲害,不顯山不漏水讓人醍醐灌頂。一個好的設計,可能不是用戶一看就說:哇,好漂亮!我覺得應該是:恩,就是它了。

25、一個方案在腦子裡不斷推演、不斷思考細節,最終也可能是漏洞百出。

哪有什麼100%完美的方案,要說真有,那也不是在腦袋裡死想出來的。

所以,想到就去幹吧,總是要允許自己搞砸的。

26、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可能就是認知的差別。

技能的差別可以量化,知識的差別也可以學習,而認知的差別應該是本質的。

絕大多數人的認知都處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包括我。

所以,對自己的領導,對老闆,對比自己牛的人,多觀察。看看他們遇事是怎麼思考、怎麼表達、怎麼安排的。不是模仿,而是超越前的準備。

27、解決絕大多數問題只需要5個步驟:

拋出要解決的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進行驗證——解決問題。

別憑經驗就跳過去其中幾個步驟。

28、想學行銷,想學運營,我們都喜歡看“成功案例”,但更應該複盤一下“失敗案例”。

特別是這個年代,成功的契機千千萬萬,但是失敗的原因總是那麼多。

可能你看到一個成功案例,連連稱好;又看到一個,驚歎其創意;再看到一個,又拍案叫絕。我們可以參考的確實挺多。

但是成功的時候,一切都好像是對的,所有人都在喝彩,反而隱藏了其中一些危機。

不受傷又有啥可怕的?

受傷後又有兩種可能,輕傷或者重傷,輕傷有啥可怕的?

重傷後又有兩種可能,可以治好或者治不好,可以治好有啥可怕的?

治不好又有啥可怕的?因為你已經死了。

用這樣的邏輯來寫文案,真的是厲害極了。

8、消費者花錢買你的產品,很多時候買的是"感覺"。他覺得這個產品好有時比事實好不好更重要。

也就是感覺比事實重要。

就像在網上做美食達人,拍照要花幾個小時,而這個美食十幾分鐘就搞定了。

9、玩別人玩得賊溜而你一竅不通的遊戲,註定會一敗塗地。別想著我幹啥都要超過別人,只要肯堅持肯定能玩過別人。拜託,這是雞湯。

現實是,高手們都是弄清楚自己的優勢在哪裡,轉換戰場,讓自己領跑。

行銷、運營、文案何嘗不是如此。

10、不管是對於企業行銷還是自媒體的運營,如果說策略是滿足用戶需求,那還不如說是持續增長用戶對你的需求.

所有的動作都應該是圍繞"增長"一詞。要記住,是增長,增長。

11、以前的牙膏被發明出來功能就是淨化口氣清潔口腔牙齒,但是當時是沒有味道的,所以也沒有人重視,因為感覺刷與不刷沒啥區別,人們感覺不到什麼。

然後有人就往牙膏裡添加了薄荷,有了味道之後,人們從心裡上感覺到刷牙後,自己的牙齒和口腔確實清潔了(其實都一樣)。 接著,牙膏成了生活必需品。

所以你看,價值是要能被感知到的。

12、總聽到有人說,公司窮從來不給錢做活動做推廣。

可不可能是這樣:不是公司不主動給,而是你還沒做到讓公司願意給?

領導和老闆不是傻子,如果有一個可行的big idea,一個優秀的提案,一個回報率超高的方案在眼前,他們也會心動。

這比簡單一句"我要錢",好了太多。

13、行銷的本質是創造客戶價值,行銷的本質是連接,行銷的本質是管理,行銷的本質是人,行銷的本質是互動,行銷的本質是建立信任……

看見沒,隨你怎麼說。是什麼不重要,關鍵在於你怎麼用好。

14、人們更偏好選擇他們熟悉的東西,因為這種偏好會降低不確定性。

這就是社會心理學家羅伯特·紮榮茨描述的“單因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

所以決策難度低的快消品往往會大量鋪貨,這會直接決定他的銷量。因為,人們記住了你,就基本等於選擇了你。

15、在考試的時候做選擇題,我們就算不會也一定會選擇一個選項,因為必定有一個是對的。

所以對於選擇題一般我們都是必做的。而機智的商家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他們總是會巧妙的給你一個"經過加工"的選擇題,然後你也就順理成章的選了。

比如:你要一個雞蛋還是二個雞蛋?

16、我們每天工作的時候都需要上網查找各種資料,這個時候千萬要注意了,時刻提醒自己你打開這個網頁的目的是什麼。

因為一旦上網你可能被各種五花八門的新聞、八卦、乾貨、聊天所吸引,陷入到“偽工作時間”。

可能你半天後才發現自己原來是來查找資料的,極大的浪費掉自己的時間。

警惕警惕,這絕對是超級效率殺手!

17、我最喜歡的增長是可複製可持續的增長,它一般都會有三個關鍵過程:

首先是是小範圍測試,低成本試錯,也就是最小可行性測試,讓ROI最大化;

然後是把測試的最優結果整理為可執行的標準化化流程,前面是樣板,這裡是規範。

最後就是大規模複製,指數級增長。

這樣的方法,誰說行銷、運營、新媒體不能用?不要太好用。

18、把不同商品結合在一起“組合定價”,往往可以最大化銷售利益。

比如KTV,唱歌便宜甚至免費,酒水小吃則很貴。而唱歌不點酒水和小吃又好無趣,因此放在一起酒水小吃就成為利潤點。

還有電影院裡的爆米花和飲料也是很好的組合。

所以,好好思考一下你的產品吸引點在哪?利潤點又在哪?

19、運營類公眾號的競爭對手就是其他運營類公眾號嗎?不是!

是其他所有的公眾號?還不是!

是所有劃走用戶注意力的東西!這是一個搶奪用戶注意力的時代。

當然,你們也可以成為合作夥伴!一起來抱團搶奪用戶注意力。

20、不管每天有多忙,時間安排有多滿,也要儘量找一點時間出來寫作或做筆記,2 3百字也沒問題。

這不只是針對寫作的人,而是面向所有人,因為這是一個總結以及自我提升的過程,且讓自己保持持續的輸出狀態。

沒有高樓大廈是一天建起來的,所以現在開始建吧。

21、經濟學有一個“遲來的獎金”理論。

什麼意思?給你月薪3000做前臺,或者給你月薪2000做總經理助理。你選哪個?

很大學生都會選擇總經理助理,雖然工資暫時地點,但沒關係。

他們會覺得總經理助理機會更大,幫助更多,有“遲來的獎金”可領,哪怕是跳槽也更有底氣。

所以說,這個我們預判的“遲來的獎金”往往比眼前的利益更值錢,直接會影響我們決策。在做行銷和運營時可以好好利用。

22、那些一夜爆紅,零成本刷屏的東西,之所以那麼多大眾媒體都還在報導,之所以自媒體們也津津樂道.

就是因為很少,非常少,完完全全的小概率事件。

所以,踏踏實實的幹,有積累才會真正爆發。

23、這樣的我一說一堆,比如“我愛你,但你不愛我”“我愛你,你卻愛她”“有的人吃飯是為了活著,有的人活著是為了吃飯”“要麼戰勝懶惰,要麼被懶惰幹掉”

是不是很有道理?所以說啊,金句都有套路,世道變了!

24、不管是做什麼樣的設計,平面設計也好、家裝設計也好、電商設計也好,或者產品設計,都絕不僅僅是專業層面的事,還包含著用戶體驗設計。

我記得設計大師原研哉在他的《設計中的設計》一書中提到過一個例子,這麼說的: 如果要設計一個放傘的架子,其實你不需要額外設計,你只需要在牆邊水泥地上開一道溝,然後把傘尖放在溝上,傘靠在牆上,這就解決了。

大師說話真是厲害,不顯山不漏水讓人醍醐灌頂。一個好的設計,可能不是用戶一看就說:哇,好漂亮!我覺得應該是:恩,就是它了。

25、一個方案在腦子裡不斷推演、不斷思考細節,最終也可能是漏洞百出。

哪有什麼100%完美的方案,要說真有,那也不是在腦袋裡死想出來的。

所以,想到就去幹吧,總是要允許自己搞砸的。

26、人和人之間最大的差別,可能就是認知的差別。

技能的差別可以量化,知識的差別也可以學習,而認知的差別應該是本質的。

絕大多數人的認知都處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狀態,包括我。

所以,對自己的領導,對老闆,對比自己牛的人,多觀察。看看他們遇事是怎麼思考、怎麼表達、怎麼安排的。不是模仿,而是超越前的準備。

27、解決絕大多數問題只需要5個步驟:

拋出要解決的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進行驗證——解決問題。

別憑經驗就跳過去其中幾個步驟。

28、想學行銷,想學運營,我們都喜歡看“成功案例”,但更應該複盤一下“失敗案例”。

特別是這個年代,成功的契機千千萬萬,但是失敗的原因總是那麼多。

可能你看到一個成功案例,連連稱好;又看到一個,驚歎其創意;再看到一個,又拍案叫絕。我們可以參考的確實挺多。

但是成功的時候,一切都好像是對的,所有人都在喝彩,反而隱藏了其中一些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