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教師“入戲”,只為讓孩子在戲劇教育中綻放

11月7日至8日,教師版《雷雨》在中國兒藝假日經典小劇場上演,

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十余名教師同台飆戲,共同演繹曹禺先生的經典劇碼。

朱博 攝

11月7日至8日,教師版《雷雨》在中國兒藝假日經典小劇場上演,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十余名教師同台飆戲,共同演繹曹禺先生的經典劇碼。

朱博 攝

班主任老師換上長衫變身周公館大少爺;手握畫筆的美術教師轉臉成為貪財好賭的管家魯貴;女老師“反串”善良率真的小少爺周沖。11月7日至8日,“教師版”《雷雨》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假日經典小劇場上演,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十余名教師同台飆戲,共同演繹曹禺先生的經典劇碼。老師們為何變身戲劇演員?又為何選擇演繹《雷雨》這部劇作?

整合社會資源 學科聯動推進戲劇教育

選擇《雷雨》對燈市口小學而言意義非凡。

燈市口小學始建於1864年,最初定名為“男蒙館”。1900年更名為“私立育英學校”。1952年回歸國有,小學部更名為燈市口小學。1933 年,曹禺先生創作了《雷雨》,第二年,育英學校的“新劇社”就在東四社交堂進行了《雷雨》的公演。可以說,話劇《雷雨》與燈市口小學有著不解之緣。

2014年,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成立,

以“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光彩”為辦學理念,以“藝術綻放人生”為藝術指導思想。也是從那一年開始,資源帶參與北京“高參小”專案,與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合作,打造戲劇課程,成立“小小馬蘭”戲劇社。2014年9月至2017年7月,資源帶開設戲劇必修、選修和社團課程共計5607節次,包括形體舞蹈、劇本賞析、基礎資料表演、英語戲劇等。

同時,資源帶通過“學科聯動”的方式,讓每個學生都在戲劇活動中受益。

比如在排演大型童話音樂劇《馬蘭花》時,學校淡化學科界限,將所有學生動員起來,美術課上製作手工頭飾、繪製海報;音樂課上學唱經典的《馬蘭花》歌曲;書法課上圍繞馬蘭花中所表現的誠實、友善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練習書寫等。

戲劇是形式 育人是本源

燈小資源帶還為學生創設實踐機會,搭建豐富的展示平臺。比如舉辦校園戲劇節,宣導“人人都參與、班班有劇社”,

不登臺演出的學生則化身為班級劇組中的小小劇作家、導演、策劃、劇務、海報設計師、戲劇節logo設計師、攝影師,不僅為班級戲劇貢獻力量,更提升了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的能力。

此外,資源帶成立“小小馬蘭”劇社,排演的大型童話音樂劇《馬蘭花》自2015年起,連續三年在中國兒童藝術劇院的舞臺公演。隨著戲劇教育的深入,資源帶的學生還參與了中國兒藝全英文音樂劇《公主與豌豆》在美國和國內的巡演,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合作的小學生版《茶館》也在北京人藝菊隱劇場上演。

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校長滕亞傑強調,戲劇是形式,育人是本源。戲劇教育作為美育的一種模式,開拓學生藝術視野,增強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教他們學做人、學做事。比如學校原創歌舞劇《愛的煩惱》講述了在二胎政策背景下,孩子們如何與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愛。小學生演給小學生,通過戲劇解決孩子實際生活中面臨的問題。

學校藝術中心主任李嘉表示,在過去的三年中,我們看到了戲劇教育對孩子綜合能力的改變,比如自信心和責任感的提升,團體意識和吃苦精神的增強等。“兩年前一個‘小小馬蘭’劇社的孩子第一次跟我去參加中國兒藝的活動,他非常拘謹膽怯,不想上臺;現在,他已經成為校內的小明星,可以在各種場合中自信得體地表達自我。我們希望,在藝術方面有特長的學生,能在舞臺上展現他們最燦爛的一面,也希望平日沒有相關特長的孩子能通過戲劇舞臺挖掘自己的潛力。”

教師“入戲” 打造全方位戲劇教育氛圍

在“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光彩”的辦學理念下,燈市口小學“力行”教師戲劇社于2017年3月成立,各學科老師都參與其中。

獨具燈小特色的《雷雨》中設置了“戲中戲”,燈小資源帶校長滕亞傑作為劇中的引讀者,翻開《雷雨》一書,用娓娓道來的方式,引領每場戲、每個片段的演出。同時她也引領著老師傳承和發展學校戲劇教育,成為學校戲劇文化的解讀者。

滕亞傑表示,資源帶教師戲劇社的建立營造了師生共同發展、上下貫通的藝術氛圍,深化學校文化內涵。她說:“老師們會將戲劇中的情感表達和方式方法遷移到課堂育人中,打造全方位戲劇教育氛圍。”比如,參演的音樂老師帶著孩子們創作音樂劇,語文老師組織孩子表演課本劇等。《雷雨》中魯媽扮演者、語文班主任崔穎表示,戲劇走進課堂有助於學生突破學習重難點。在學習五年級《釣魚的啟示》一課中,她就讓學生通過表演主人公放走鱸魚的場景,體會小主人公從興奮、委屈到理解的內心變化。

滕亞傑強調:“老師從講臺走上舞臺,是為了更好地從舞臺走上講臺。學習戲劇提升了老師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水準,更把演戲中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質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

■ 教師故事

與學生一起零起點挑戰戲劇

●李霞,四鳳扮演者(之一) 語文老師、班主任

既是語文老師又是班主任的李霞加入戲劇社並非出於興趣,而是為了鼓勵班裡的一名學生站上舞臺。她說:“當時班裡一個男生被挑選為《馬蘭花》的男主角備選,但他以前完全沒有舞蹈、朗誦等經驗,所以打了退堂鼓。為了幫他戰勝自己,我就加入了教師戲劇社,和他約定一起從零起點出發,爭取一塊兒走到舞臺上。於是,他也接受了挑戰。”課後,師生二人會時不時交流排練中遇到的困難,共同探討表演的技巧。

對於李霞來說,排演《雷雨》是個不小的挑戰,“我的年齡比四鳳大了二十多歲,早已沒有了情竇初開的感覺。”因此,她反復閱讀原著、觀看經典演出,對著鏡子不斷練習,慢慢學會用眼神、表情外化人物的內心。

在這個過程中,她真正愛上了戲劇,還將自己的收穫滲透到了日常語文教學中。給一年級小學生上《和大人一起讀-小兔子乖乖》一課時,她和孩子們一起排演了小型課本劇,並鼓勵孩子回家和家長們一起表演,這種教學方法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 學生故事

“小師傅”教你怎麼演

●吳若馨,五年級(7)班

除了請中國兒藝的專業老師指導小演員排練,學校戲劇社還採用學生師徒制的模式,將精彩角色傳遞下去。五年級(7)班的吳若馨在去年公演的《馬蘭花》中飾演小鳥一角,排練過程中,曾飾演過該角的學姐彭瑤給予了她很大幫助。吳若馨說:“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臺詞,彭瑤姐姐都細細地給我講解,特別溫柔耐心。”今年,吳若馨也成了一名“小師傅”,她希望傳承這種無私的精神,讓更多同學感受戲劇的魅力。“傳授經驗的過程很有樂趣,看到自己教過的小同學在舞臺上表演也非常有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我對角色的理解在不斷加深,‘小師傅’和‘小徒弟’互相促進。”

感言

戲劇表演的魅力就在於能讓觀演和表演者都直觀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緒,這樣的感同身受,有利於幫助孩子們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瞭解字裡行間的故事,收穫課本之外的知識和智慧。

——崔穎,魯媽扮演者,語文老師

我們塑造出了無數感人至深的美好畫面,點點滴滴都沁人心脾。成功屬於每一位參與者和背後強有力的支持者,就讓我們繼續在這美好的藝術環境中做好自己,不忘初心,攜手繼續前行。

——王亮,周樸園扮演者,音樂老師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馮倓秋

更多詳細新聞請流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

與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合作的小學生版《茶館》也在北京人藝菊隱劇場上演。

燈市口小學優質教育資源帶校長滕亞傑強調,戲劇是形式,育人是本源。戲劇教育作為美育的一種模式,開拓學生藝術視野,增強學生審美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教他們學做人、學做事。比如學校原創歌舞劇《愛的煩惱》講述了在二胎政策背景下,孩子們如何與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愛。小學生演給小學生,通過戲劇解決孩子實際生活中面臨的問題。

學校藝術中心主任李嘉表示,在過去的三年中,我們看到了戲劇教育對孩子綜合能力的改變,比如自信心和責任感的提升,團體意識和吃苦精神的增強等。“兩年前一個‘小小馬蘭’劇社的孩子第一次跟我去參加中國兒藝的活動,他非常拘謹膽怯,不想上臺;現在,他已經成為校內的小明星,可以在各種場合中自信得體地表達自我。我們希望,在藝術方面有特長的學生,能在舞臺上展現他們最燦爛的一面,也希望平日沒有相關特長的孩子能通過戲劇舞臺挖掘自己的潛力。”

教師“入戲” 打造全方位戲劇教育氛圍

在“讓每一個生命綻放光彩”的辦學理念下,燈市口小學“力行”教師戲劇社于2017年3月成立,各學科老師都參與其中。

獨具燈小特色的《雷雨》中設置了“戲中戲”,燈小資源帶校長滕亞傑作為劇中的引讀者,翻開《雷雨》一書,用娓娓道來的方式,引領每場戲、每個片段的演出。同時她也引領著老師傳承和發展學校戲劇教育,成為學校戲劇文化的解讀者。

滕亞傑表示,資源帶教師戲劇社的建立營造了師生共同發展、上下貫通的藝術氛圍,深化學校文化內涵。她說:“老師們會將戲劇中的情感表達和方式方法遷移到課堂育人中,打造全方位戲劇教育氛圍。”比如,參演的音樂老師帶著孩子們創作音樂劇,語文老師組織孩子表演課本劇等。《雷雨》中魯媽扮演者、語文班主任崔穎表示,戲劇走進課堂有助於學生突破學習重難點。在學習五年級《釣魚的啟示》一課中,她就讓學生通過表演主人公放走鱸魚的場景,體會小主人公從興奮、委屈到理解的內心變化。

滕亞傑強調:“老師從講臺走上舞臺,是為了更好地從舞臺走上講臺。學習戲劇提升了老師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水準,更把演戲中不怕苦不怕累的意志品質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

■ 教師故事

與學生一起零起點挑戰戲劇

●李霞,四鳳扮演者(之一) 語文老師、班主任

既是語文老師又是班主任的李霞加入戲劇社並非出於興趣,而是為了鼓勵班裡的一名學生站上舞臺。她說:“當時班裡一個男生被挑選為《馬蘭花》的男主角備選,但他以前完全沒有舞蹈、朗誦等經驗,所以打了退堂鼓。為了幫他戰勝自己,我就加入了教師戲劇社,和他約定一起從零起點出發,爭取一塊兒走到舞臺上。於是,他也接受了挑戰。”課後,師生二人會時不時交流排練中遇到的困難,共同探討表演的技巧。

對於李霞來說,排演《雷雨》是個不小的挑戰,“我的年齡比四鳳大了二十多歲,早已沒有了情竇初開的感覺。”因此,她反復閱讀原著、觀看經典演出,對著鏡子不斷練習,慢慢學會用眼神、表情外化人物的內心。

在這個過程中,她真正愛上了戲劇,還將自己的收穫滲透到了日常語文教學中。給一年級小學生上《和大人一起讀-小兔子乖乖》一課時,她和孩子們一起排演了小型課本劇,並鼓勵孩子回家和家長們一起表演,這種教學方法受到了家長和學生的歡迎。

■ 學生故事

“小師傅”教你怎麼演

●吳若馨,五年級(7)班

除了請中國兒藝的專業老師指導小演員排練,學校戲劇社還採用學生師徒制的模式,將精彩角色傳遞下去。五年級(7)班的吳若馨在去年公演的《馬蘭花》中飾演小鳥一角,排練過程中,曾飾演過該角的學姐彭瑤給予了她很大幫助。吳若馨說:“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臺詞,彭瑤姐姐都細細地給我講解,特別溫柔耐心。”今年,吳若馨也成了一名“小師傅”,她希望傳承這種無私的精神,讓更多同學感受戲劇的魅力。“傳授經驗的過程很有樂趣,看到自己教過的小同學在舞臺上表演也非常有成就感。在這個過程中,我對角色的理解在不斷加深,‘小師傅’和‘小徒弟’互相促進。”

感言

戲劇表演的魅力就在於能讓觀演和表演者都直觀地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緒,這樣的感同身受,有利於幫助孩子們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瞭解字裡行間的故事,收穫課本之外的知識和智慧。

——崔穎,魯媽扮演者,語文老師

我們塑造出了無數感人至深的美好畫面,點點滴滴都沁人心脾。成功屬於每一位參與者和背後強有力的支持者,就讓我們繼續在這美好的藝術環境中做好自己,不忘初心,攜手繼續前行。

——王亮,周樸園扮演者,音樂老師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馮倓秋

更多詳細新聞請流覽新京報網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