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成都地理圖志|“成都城斜向之謎”:3000年前成都街巷佈局就是斜的

2017年7月2日,成都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召開,首次披露了成都空間佈局優化後的產業佈局和主導產業定位。“五中心一樞紐”,是成都市著眼的城市長遠目標和戰略全域,將中心城區範圍擴大至原一二圈層的11個行政區加高新區、天府新區。

成都是一座先秦古城

延續至今,成都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生命力最為強大的特大城市之一。西元前310年,傳說張儀和張若仿秦國都城咸陽築牆建秦城以來,成都這座古老的城市或毀或重建或擴建,但其城址從來沒有遷移過,名字2000多年來也沒變過。

成都城區的秦城、隋城、清城示意圖。楊仕成製圖

在成都城區中心、古城址範圍內,儘管高樓林立,但它的街巷結構並沒有大的變化。這些傳承至今的街巷結構不僅殘留著古代城市生活的歷史記憶,而且還蘊含著城市合理選址、創建與可持續發展的智慧。

“成都城斜向之謎”

相信很多人在看成都城區地圖時會發現,

成都二環城區內,尤其是內環城區內的街道和房屋佈局,大都是斜的。

東邊的東大街、蜀都大道、武城大街-玉雙路、新華大道4條筆直大道是斜著平行的,西邊的蜀都大道、羊西線、西大街、新華大道也是如此,連長順街左右兩邊的小街巷也一樣。

東大街傾斜角度為橫向東偏南28.43°

蜀都大道傾斜角度為橫向東偏南28.53°。

真是奇怪,成都城區的街道為什麼會是這樣的佈局?

相信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問。

然後呢?可能就沒往深處去想了。

來自四川省天文科普學會的劉聰,平時愛好天文地理,對成都內城並非正南齊北的現象也有同樣的疑問。

他用各種工具測試了蜀都大道、東大街等主要街道,發現偏斜角度為橫向東偏南28°左右。同時,劉聰還發現,金沙遺址的重要建築也與此角度基本相同。這個數值有什麼特殊意義呢?

最近一年多來,劉聰把業餘時間都用在了這個疑問上,奔波於各大圖書館查資料,調閱相關論文和書籍,用軟體計算和類比推測,向有關專家請教,忙得不亦樂乎。

經過孜孜不倦的求索,成都城斜向之謎,有了屬於他的答案。

在解讀劉聰的答案之前,我們先從成都城區的發展史說起。

成都平原:從沼澤地到居住之地

到青城山遊玩的人,稍微細心一點就會發現:路邊岩層裡有貝殼!與貝殼融為一體的是無數細石子,就像公園裡的碎石路用的小鵝卵石。

難道青城山是從海裡冒出來的?

非常正確。

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很久很久以前,四川盆地是一大塊陸地。從5億多年前到3.7億多年前,因地質板塊運動被擠壓而不斷下陷,海水乘勢湧入,成了海洋盆地。

從3.7億多年前到2.7億年前,西邊的龍門山地槽繼續下陷,其他地方慢慢上升,露出海面成為陸地。這似乎松了一口氣,沒想到從2.7億年前後,又下陷成了海洋。

到1.9億年前,盆地四周邊緣逐漸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沒的地區又上升成陸地,由海洋盆地轉為內陸湖水盆地。幾乎整個四川盆地都是湖水,被稱為蜀湖。

7000萬年前

發生了又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盆地四周山地繼續往上噌噌噌地冒,蜀湖水面積急劇縮小。

大家知道甘肅敦煌市沙漠裡的月牙泉吧?那時的蜀湖大致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

2000多萬年前

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盆地西北部抬高,蜀湖水朝東南部流去,就像端著盆子傾斜倒水一樣。蜀湖水流啊流啊,慢慢地就流幹了。

盆地西邊高原的冰川消融,形成多條江河。江河水帶著大量沉積物從高到低往下流,不停地沖刷,沉積物堆積在蜀湖底部,最深處厚達300米。

江河水最終刷出越來越大的平原,形成了西北高、東南低的成都平原,俗稱川西壩子。

成都平原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80公里,面積約9000平方公里,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

成都三環路大約有51公里長,三環內的面積大約是210平方公里。對比一下,就知道成都平原有多大了。

別以為這時的成都平原就可以跑馬開車了。因為水系發達,溝渠交錯,成都平原到處是汊道,大小支流數十條,形成了紡錘形的河網。就像江南水鄉一樣,走不出幾步就會一腳踩到水裡,而且到處是沼澤地。

不過,成都平原的氣候倒是安逸得很,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在18℃左右,舒服得不要不要的。

成都城區駟馬橋北側羊子山土台基址,曾發現5件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這說明,一萬多年前,成都平原已有古人類活動了。

到新石器晚期,生活在成都平原及周邊山地的人類幾個族群,沿著岷江,從西邊的山裡小心翼翼地走了出來。就像歌中唱的那樣:“我從山中來,帶著……”

1946年時的成都城區地圖

1990年以來,成都平原連續發現新津寶墩、都江堰芒城、溫江魚鳧村、郫都古城村、崇州雙河和紫竹村、大邑鹽店和高山等多座古城遺址。它們都屬於同一文化,年代距今4500-3700年。

從這些古城遺址分佈地可以發現,它們大多分佈在成都平原的西部邊緣,那裡是比較高的地方。

曾經是窪地和沼澤

曾任金沙遺址考古隊隊長的張擎說,這些古城遺址的修建,大多根據地勢而建,因地制宜之下沒有什麼規劃,談不上多大的佈局,面積大小也不一樣。

而那時的成都城區一帶,還是窪地和沼澤,每年都遭遇洪水的沖刷,沒法生存。

隨著治水能力的提高,古蜀先民逐步從高地遷移到成都平原的中部,也就是現在的成都城區。

3000多年前,中原地區正處於商周時期,古蜀先民已大規模在成都平原定居了。

成都市區發現多處這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和遺跡,如指揮街發現3000多年前的治水設施,就是明確的證據。

成都平原迎來了以蠶叢、柏濩、魚鳧“三代蜀王”為代表的古蜀先民幾大族群。

他們不是先後的古蜀統治者,也不是一系相承的單一族體,來源不一,族群不同,在成都平原活動的時間也不同。

因為他們的出現,導致成都平原出現了大規模聚落群。作為文明標誌之一的城市,隨之興起。

成都城,在古蜀王朝更迭中發展

2001年2月8日,註定是成都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

這天下午,城西金沙村蜀風花園城社區修建下水管道,從挖掘機傾倒的泥土中,出現了象牙、玉器、青銅器等。

文物專家聞訊趕到,金沙遺址從沉睡中逐漸醒來。

十二橋遺址房屋遺址為T字形,建築佈局方向為西北-東南斜向。

早在金沙遺址被發現的10多年前,1985年底到1987年春,通過搶救性發掘,成都城區西邊的十二橋,發掘出了商朝時期的木結構建築遺址。

由於十二橋和金沙遺址具有相同性,考古學家將其統稱為金沙-十二橋遺址,時間為3100多年前的商末周初。

在此前發掘的三星堆遺址,是3700年前夏末商初時期的古城遺址。再加上羊子山土台基址,位於城區商業街的春秋戰國時期古蜀開明王族的船棺葬等,成都早期的城市發展軌跡有了邏輯上的連貫性。

成都城市的發展,

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古蜀統治者。

古蜀先民是多民族發展融合形成的民族綜合體,繼蠶叢、柏濩、魚鳧“三代蜀王”的統治後,古蜀接下來的統治者是杜宇和開明王朝。

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三星堆文化屬於魚鳧文化。魚鳧是“三代蜀王”的最後一代,也是古蜀的統一者。

商朝晚期,魚鳧的統治被杜宇取代,這是古蜀王國政治史上第一次王朝更迭。杜宇號為蜀王,又號杜主。

周朝取代商朝後,周成王舉行諸侯大會。杜宇王朝派人參加,成為西周八百諸侯之一。

按西周制度,杜宇王朝也實行兩都制,即一個主要的都城加一個別都。

杜宇王朝的都城建在成都,作為“先君宗廟之主”所在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別都在“岷山下邑曰郫”。

西周晚期,杜宇王朝離開成都,改別都郫邑為都城,以瞿上(今雙流境內牧馬山一帶)為別都。

到春秋前期的西元前7世紀初時,蜀地遭受特大洪災,杜宇王叫丞相鱉靈治水。鱉靈治水成功,得到老百姓擁戴,人氣指數爆表。

鱉靈乘勢發動戰爭,推翻杜宇王朝,自立為蜀王,號為開明。古蜀進入開明王朝時代。

開明王朝沿襲杜宇王朝舊制,定都於郫邑,後來才遷往成都。

揚雄的《蜀王本紀》中說,開明五世移都到了成都。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說,是開明九世遷往成都。

2011年出版的《成都通史·古蜀時期》一書,採信了揚雄的說法。

開明五世為什麼要遷都呢?

《華陽國志·蜀志》中說:“開明王自夢郭移,乃徙治成都。”意思是說,開明王夢見都城的城郭發生了遷移,決定把都城遷到成都。

這當然是一種冠冕堂皇的說辭。

真實原因是,當時的開明王朝已非常昌盛,郫邑對王朝的統治出現了諸多限制,成都更靠近成都平原中心,其交通、戰略地位非常有優勢。

開明王朝遷都到成都後,王族及平民住在哪裡呢?

考古發掘顯示,開明都城的規劃,部分繼承了金沙-十二橋古城的規劃內涵。也就是說,主要居住地在金沙-十二橋一帶,核心部分是金沙村、黃忠村和十二橋。

金沙-十二橋,在此前的杜宇王朝,就已是王族和平民的居住地了。開明王朝遷都成都後,又對其作了進一步開拓,發展到了少城。

成都城斜向,3000年前就存在了

根據金沙遺址和十二橋遺址的考古發掘,有關城市佈局和方向的現象引人關注。

十二橋發掘出的商朝時期的木結構建築遺址,有專家認為,這個大型建築是宮殿性質的建築,說明十二橋是當時的城市中心所在地。

但考古學者施勁松在《十二橋遺址與十二橋文化》中卻認為,十二橋的建築不是宮殿,十二橋遺址也不是十二橋文化的核心區,核心區在金沙遺址。因為金沙片區三合花園社區出土的大型建築,超過了十二橋的木構建築,更可能是上層人物的居所。

朱章義、張擎、王方撰寫的《成都金沙遺址的發現、發掘與意義》一文,贊同了施勁松的說法。

三合花園社區發現的大量房屋建築,其中5座房屋遺址都是大型排房建築,長度在20米以上;最大的一座至少有5個開間,面積在430平方米以上。

這樣大型的房屋建築,換成現在也不是一般人能住得起的,更何況是2000多年前。

所以,考古學家推測,這樣的大型排房建築,只有古蜀國最高統治階層才有能力修建,估計三合花園社區一帶是金沙遺址的宮殿區所在地。

蘭苑社區發現有大量的房屋建築、窖穴、灰坑和墓葬等遺跡,房屋有一定的佈局結構,估計蘭苑文化堆積分佈區是居住生活區和小片墓葬區。

一切跡象表明,在商周到戰國早期,成都就已是一座大型城邑了。這座城市的中心地在今西門、十二橋到成都中醫藥大學一帶,沿古郫江東、北岸,形成半月形佈局。

十二橋遺址和金沙遺址的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表明,其房屋是有著一定方向規律的。

十二橋遺址發掘出的房屋遺址為T字形,東為縱向的廊道,西為橫向的幹欄式主體建築,建築佈局為西北-東南斜向。

金沙遺址考古發掘出的房屋遺址,主要在芙蓉苑、蘭苑和三合花園等。

芙蓉苑社區南發現7處相當於商朝晚期的房屋遺跡,面積較大的平面為長方形,較小的近似方形,方向大多為西北-東南斜向。

蘭苑社區發現的17座商末周初的房屋遺址,平面也為長方形或方形,基本為西北-東南斜向。

三合花園和蘭苑房屋遺址一樣,都是挖基槽的木(竹)骨泥牆式建築,房屋遺址方向,基本上是西北-東南斜向。

《成都通史》一書推測,春秋戰國時的成都城,人口規模已達27萬。

如此眾多的人口,必將不斷地從金沙-十二橋一帶往四方拓展居住。從已發掘出的房屋遺址可推斷,城市街道、房屋佈局和方向,都是差不多的。

由此可見,在金沙-十二橋文化時期,成都城的街道、房屋佈局,就已大面積是西北-東南斜向了。

這種佈局,又源於3000多年前的杜宇王朝時期的規劃。可以說,成都城斜向現象,早在3000多年前就存在了。

修築秦城,遵循古蜀國方位佈局

開明王朝末期,內亂加劇。

西元前316年秋,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率軍從石牛道伐蜀。

同年十月,秦國滅掉開明王朝。蜀地成為秦國的一部分,兩年後被設為蜀郡,成都是蜀郡郡治所在地。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武王元年(西元前310),張儀和張若第一次修築成都城。民間根據此記載,也大都持這種說法。

這是真的嗎?

西元前310年,張儀還在燕國勸說燕王歸順秦國。回國途中,秦惠王去世,秦武王繼位。

秦武王一向對張儀不爽,張儀不敢回國,投奔魏國,第二年死在魏國。

張若是在秦昭王22年(西元前285)才入蜀任蜀郡郡守的,怎麼可能參與25年前修築成都城的工作呢?

《成都通史》認為,這次修築成都城的具體領導者,應該是蜀相陳壯(陳莊)。只是因為陳壯後因謀反被誅殺,成了負面人物,所以把他的政績挪到了張儀和張若身上。

陳壯修築的成都城是大城,少城早就在古蜀國時期就存在了。

大城的規劃、設計、佈局,基本上“與咸陽同制”,也就是模仿當時秦國首都咸陽城的樣子修築。

咸陽城池為長方形,所以,成都城的佈局也大體以長方形規劃設計。大城形狀類似烏龜,俗稱龜城,又叫秦城。

大城城牆修好後,裡面“修整裡闠”,即修建專門的居民區,把外來移民分片、分裡居住。

“修整”二字表明,大城裡此前就已有街道、民房,這次築城主要是按咸陽城的規制進行規範、整理,並非是全部拆掉重建。

這說明,成都城第一次修築,其街道、房屋,大體上仍遵循了此前古蜀國時期的方位和佈局。

張若到成都後,又曾重築成都城。一是重築少城,把成都縣衙遷到少城內;二是修補大城城牆。

這又說明,秦滅古蜀國後,所建的秦城是基於開明王朝時期成都城的規劃建設框架改建而成。

後世王朝對成都城的增修,都是以秦城為基礎。城市的位置和街道佈局,至今仍留有戰國末期開明都城的規劃痕跡。

成都古城的規劃基礎,在3000年前的杜宇時期就奠定了。

成都古城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疊加,形成了現代成都城市的3套路網格局:內城大部分範圍內是秦國時確立的路網,市中心是正南北向路網,內城西部是清朝滿城形成的路網。

有心的讀者可能會問,為什麼市中心天府廣場一帶的街道、房屋不是斜向,而是正南齊北方向呢?

那是因為在明朝洪武18年(1385)建造蜀王府時,完全遵照明王朝的營城制度,確立正南正北的中軸線來定位,並沿襲至今。

這就是如今天府廣場一帶街道走向與四周街道走向不同的原因。

如果將天府廣場一帶忽略,把東、西街道延伸連接起來,整個內城的街道斜向現象就會一目了然了。

從5億多年前到3.7億多年前,因地質板塊運動被擠壓而不斷下陷,海水乘勢湧入,成了海洋盆地。

從3.7億多年前到2.7億年前,西邊的龍門山地槽繼續下陷,其他地方慢慢上升,露出海面成為陸地。這似乎松了一口氣,沒想到從2.7億年前後,又下陷成了海洋。

到1.9億年前,盆地四周邊緣逐漸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沒的地區又上升成陸地,由海洋盆地轉為內陸湖水盆地。幾乎整個四川盆地都是湖水,被稱為蜀湖。

7000萬年前

發生了又一次強烈的地殼運動,盆地四周山地繼續往上噌噌噌地冒,蜀湖水面積急劇縮小。

大家知道甘肅敦煌市沙漠裡的月牙泉吧?那時的蜀湖大致就是這樣的一種感覺。

2000多萬年前

受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影響,盆地西北部抬高,蜀湖水朝東南部流去,就像端著盆子傾斜倒水一樣。蜀湖水流啊流啊,慢慢地就流幹了。

盆地西邊高原的冰川消融,形成多條江河。江河水帶著大量沉積物從高到低往下流,不停地沖刷,沉積物堆積在蜀湖底部,最深處厚達300米。

江河水最終刷出越來越大的平原,形成了西北高、東南低的成都平原,俗稱川西壩子。

成都平原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80公里,面積約9000平方公里,是西南地區最大的平原。

成都三環路大約有51公里長,三環內的面積大約是210平方公里。對比一下,就知道成都平原有多大了。

別以為這時的成都平原就可以跑馬開車了。因為水系發達,溝渠交錯,成都平原到處是汊道,大小支流數十條,形成了紡錘形的河網。就像江南水鄉一樣,走不出幾步就會一腳踩到水裡,而且到處是沼澤地。

不過,成都平原的氣候倒是安逸得很,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均氣溫在18℃左右,舒服得不要不要的。

成都城區駟馬橋北側羊子山土台基址,曾發現5件舊石器時代的打制石器。這說明,一萬多年前,成都平原已有古人類活動了。

到新石器晚期,生活在成都平原及周邊山地的人類幾個族群,沿著岷江,從西邊的山裡小心翼翼地走了出來。就像歌中唱的那樣:“我從山中來,帶著……”

1946年時的成都城區地圖

1990年以來,成都平原連續發現新津寶墩、都江堰芒城、溫江魚鳧村、郫都古城村、崇州雙河和紫竹村、大邑鹽店和高山等多座古城遺址。它們都屬於同一文化,年代距今4500-3700年。

從這些古城遺址分佈地可以發現,它們大多分佈在成都平原的西部邊緣,那裡是比較高的地方。

曾經是窪地和沼澤

曾任金沙遺址考古隊隊長的張擎說,這些古城遺址的修建,大多根據地勢而建,因地制宜之下沒有什麼規劃,談不上多大的佈局,面積大小也不一樣。

而那時的成都城區一帶,還是窪地和沼澤,每年都遭遇洪水的沖刷,沒法生存。

隨著治水能力的提高,古蜀先民逐步從高地遷移到成都平原的中部,也就是現在的成都城區。

3000多年前,中原地區正處於商周時期,古蜀先民已大規模在成都平原定居了。

成都市區發現多處這個時期的文化遺址和遺跡,如指揮街發現3000多年前的治水設施,就是明確的證據。

成都平原迎來了以蠶叢、柏濩、魚鳧“三代蜀王”為代表的古蜀先民幾大族群。

他們不是先後的古蜀統治者,也不是一系相承的單一族體,來源不一,族群不同,在成都平原活動的時間也不同。

因為他們的出現,導致成都平原出現了大規模聚落群。作為文明標誌之一的城市,隨之興起。

成都城,在古蜀王朝更迭中發展

2001年2月8日,註定是成都歷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天。

這天下午,城西金沙村蜀風花園城社區修建下水管道,從挖掘機傾倒的泥土中,出現了象牙、玉器、青銅器等。

文物專家聞訊趕到,金沙遺址從沉睡中逐漸醒來。

十二橋遺址房屋遺址為T字形,建築佈局方向為西北-東南斜向。

早在金沙遺址被發現的10多年前,1985年底到1987年春,通過搶救性發掘,成都城區西邊的十二橋,發掘出了商朝時期的木結構建築遺址。

由於十二橋和金沙遺址具有相同性,考古學家將其統稱為金沙-十二橋遺址,時間為3100多年前的商末周初。

在此前發掘的三星堆遺址,是3700年前夏末商初時期的古城遺址。再加上羊子山土台基址,位於城區商業街的春秋戰國時期古蜀開明王族的船棺葬等,成都早期的城市發展軌跡有了邏輯上的連貫性。

成都城市的發展,

起決定性作用的是古蜀統治者。

古蜀先民是多民族發展融合形成的民族綜合體,繼蠶叢、柏濩、魚鳧“三代蜀王”的統治後,古蜀接下來的統治者是杜宇和開明王朝。

目前,學術界大多認為,三星堆文化屬於魚鳧文化。魚鳧是“三代蜀王”的最後一代,也是古蜀的統一者。

商朝晚期,魚鳧的統治被杜宇取代,這是古蜀王國政治史上第一次王朝更迭。杜宇號為蜀王,又號杜主。

周朝取代商朝後,周成王舉行諸侯大會。杜宇王朝派人參加,成為西周八百諸侯之一。

按西周制度,杜宇王朝也實行兩都制,即一個主要的都城加一個別都。

杜宇王朝的都城建在成都,作為“先君宗廟之主”所在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別都在“岷山下邑曰郫”。

西周晚期,杜宇王朝離開成都,改別都郫邑為都城,以瞿上(今雙流境內牧馬山一帶)為別都。

到春秋前期的西元前7世紀初時,蜀地遭受特大洪災,杜宇王叫丞相鱉靈治水。鱉靈治水成功,得到老百姓擁戴,人氣指數爆表。

鱉靈乘勢發動戰爭,推翻杜宇王朝,自立為蜀王,號為開明。古蜀進入開明王朝時代。

開明王朝沿襲杜宇王朝舊制,定都於郫邑,後來才遷往成都。

揚雄的《蜀王本紀》中說,開明五世移都到了成都。常璩的《華陽國志·蜀志》說,是開明九世遷往成都。

2011年出版的《成都通史·古蜀時期》一書,採信了揚雄的說法。

開明五世為什麼要遷都呢?

《華陽國志·蜀志》中說:“開明王自夢郭移,乃徙治成都。”意思是說,開明王夢見都城的城郭發生了遷移,決定把都城遷到成都。

這當然是一種冠冕堂皇的說辭。

真實原因是,當時的開明王朝已非常昌盛,郫邑對王朝的統治出現了諸多限制,成都更靠近成都平原中心,其交通、戰略地位非常有優勢。

開明王朝遷都到成都後,王族及平民住在哪裡呢?

考古發掘顯示,開明都城的規劃,部分繼承了金沙-十二橋古城的規劃內涵。也就是說,主要居住地在金沙-十二橋一帶,核心部分是金沙村、黃忠村和十二橋。

金沙-十二橋,在此前的杜宇王朝,就已是王族和平民的居住地了。開明王朝遷都成都後,又對其作了進一步開拓,發展到了少城。

成都城斜向,3000年前就存在了

根據金沙遺址和十二橋遺址的考古發掘,有關城市佈局和方向的現象引人關注。

十二橋發掘出的商朝時期的木結構建築遺址,有專家認為,這個大型建築是宮殿性質的建築,說明十二橋是當時的城市中心所在地。

但考古學者施勁松在《十二橋遺址與十二橋文化》中卻認為,十二橋的建築不是宮殿,十二橋遺址也不是十二橋文化的核心區,核心區在金沙遺址。因為金沙片區三合花園社區出土的大型建築,超過了十二橋的木構建築,更可能是上層人物的居所。

朱章義、張擎、王方撰寫的《成都金沙遺址的發現、發掘與意義》一文,贊同了施勁松的說法。

三合花園社區發現的大量房屋建築,其中5座房屋遺址都是大型排房建築,長度在20米以上;最大的一座至少有5個開間,面積在430平方米以上。

這樣大型的房屋建築,換成現在也不是一般人能住得起的,更何況是2000多年前。

所以,考古學家推測,這樣的大型排房建築,只有古蜀國最高統治階層才有能力修建,估計三合花園社區一帶是金沙遺址的宮殿區所在地。

蘭苑社區發現有大量的房屋建築、窖穴、灰坑和墓葬等遺跡,房屋有一定的佈局結構,估計蘭苑文化堆積分佈區是居住生活區和小片墓葬區。

一切跡象表明,在商周到戰國早期,成都就已是一座大型城邑了。這座城市的中心地在今西門、十二橋到成都中醫藥大學一帶,沿古郫江東、北岸,形成半月形佈局。

十二橋遺址和金沙遺址的文物勘探和考古發掘表明,其房屋是有著一定方向規律的。

十二橋遺址發掘出的房屋遺址為T字形,東為縱向的廊道,西為橫向的幹欄式主體建築,建築佈局為西北-東南斜向。

金沙遺址考古發掘出的房屋遺址,主要在芙蓉苑、蘭苑和三合花園等。

芙蓉苑社區南發現7處相當於商朝晚期的房屋遺跡,面積較大的平面為長方形,較小的近似方形,方向大多為西北-東南斜向。

蘭苑社區發現的17座商末周初的房屋遺址,平面也為長方形或方形,基本為西北-東南斜向。

三合花園和蘭苑房屋遺址一樣,都是挖基槽的木(竹)骨泥牆式建築,房屋遺址方向,基本上是西北-東南斜向。

《成都通史》一書推測,春秋戰國時的成都城,人口規模已達27萬。

如此眾多的人口,必將不斷地從金沙-十二橋一帶往四方拓展居住。從已發掘出的房屋遺址可推斷,城市街道、房屋佈局和方向,都是差不多的。

由此可見,在金沙-十二橋文化時期,成都城的街道、房屋佈局,就已大面積是西北-東南斜向了。

這種佈局,又源於3000多年前的杜宇王朝時期的規劃。可以說,成都城斜向現象,早在3000多年前就存在了。

修築秦城,遵循古蜀國方位佈局

開明王朝末期,內亂加劇。

西元前316年秋,秦惠王派張儀、司馬錯、都尉墨率軍從石牛道伐蜀。

同年十月,秦國滅掉開明王朝。蜀地成為秦國的一部分,兩年後被設為蜀郡,成都是蜀郡郡治所在地。

《華陽國志·蜀志》記載,秦武王元年(西元前310),張儀和張若第一次修築成都城。民間根據此記載,也大都持這種說法。

這是真的嗎?

西元前310年,張儀還在燕國勸說燕王歸順秦國。回國途中,秦惠王去世,秦武王繼位。

秦武王一向對張儀不爽,張儀不敢回國,投奔魏國,第二年死在魏國。

張若是在秦昭王22年(西元前285)才入蜀任蜀郡郡守的,怎麼可能參與25年前修築成都城的工作呢?

《成都通史》認為,這次修築成都城的具體領導者,應該是蜀相陳壯(陳莊)。只是因為陳壯後因謀反被誅殺,成了負面人物,所以把他的政績挪到了張儀和張若身上。

陳壯修築的成都城是大城,少城早就在古蜀國時期就存在了。

大城的規劃、設計、佈局,基本上“與咸陽同制”,也就是模仿當時秦國首都咸陽城的樣子修築。

咸陽城池為長方形,所以,成都城的佈局也大體以長方形規劃設計。大城形狀類似烏龜,俗稱龜城,又叫秦城。

大城城牆修好後,裡面“修整裡闠”,即修建專門的居民區,把外來移民分片、分裡居住。

“修整”二字表明,大城裡此前就已有街道、民房,這次築城主要是按咸陽城的規制進行規範、整理,並非是全部拆掉重建。

這說明,成都城第一次修築,其街道、房屋,大體上仍遵循了此前古蜀國時期的方位和佈局。

張若到成都後,又曾重築成都城。一是重築少城,把成都縣衙遷到少城內;二是修補大城城牆。

這又說明,秦滅古蜀國後,所建的秦城是基於開明王朝時期成都城的規劃建設框架改建而成。

後世王朝對成都城的增修,都是以秦城為基礎。城市的位置和街道佈局,至今仍留有戰國末期開明都城的規劃痕跡。

成都古城的規劃基礎,在3000年前的杜宇時期就奠定了。

成都古城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疊加,形成了現代成都城市的3套路網格局:內城大部分範圍內是秦國時確立的路網,市中心是正南北向路網,內城西部是清朝滿城形成的路網。

有心的讀者可能會問,為什麼市中心天府廣場一帶的街道、房屋不是斜向,而是正南齊北方向呢?

那是因為在明朝洪武18年(1385)建造蜀王府時,完全遵照明王朝的營城制度,確立正南正北的中軸線來定位,並沿襲至今。

這就是如今天府廣場一帶街道走向與四周街道走向不同的原因。

如果將天府廣場一帶忽略,把東、西街道延伸連接起來,整個內城的街道斜向現象就會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