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金頭盔比賽結束,第一名不是殲20, 而是這款不被看好的戰機

(“金頭盔”自由空戰是全軍航空兵的一次技能大比武)

據媒體報導,2017“金頭盔”全軍航空兵比武正式結束,此次比武,有16支航空兵,上百名飛行員共同角逐6個個人“金頭盔”和1個團隊優勝的“天鷹杯”。確認參加對抗的機型有殲10A、殲10B、殲11A、殲11B、蘇30MKK。殲20據傳聞不參與競技,單純作為“攪局者”考驗參演各機種應對四代機突襲的生存力。“金頭盔”比武與美國空軍“紅旗”軍演類似,都是在實戰化的模擬背景下檢驗空軍戰鬥力的演習活動。

(頭戴金頭盔的飛行員)

經過10餘天的激烈角逐,2017年的“金頭盔”競賽考核成績出爐:團體總分前三都是殲-11B旅,殲11B某旅更是奪得“天鷹杯”;而且金頭盔飛行員有5名是殲11B飛行員,1名殲10B飛行員。而去年的“金頭盔”競技殲11B更是包攬所有金頭盔,而殲10系列戰機除了2011年開始頭幾屆外,近年來在“金頭盔”競賽中一直以來都被殲11B戰機壓制。

殲11B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實際上殲11B從開始研發到今天“金頭盔”競賽大放光彩,經歷了重重磨難甚至險些被放棄。

(殲11B遲遲不能形成戰鬥力只能讓殲11A繼續承擔重任)

殲11B作為一款包括發動機在內所有設備全部國產的重型戰機,

與殲11A完全不同。殲11A是瀋陽飛機工業公司(以下簡稱沈飛)使用俄羅斯提供的零部件組裝而來的戰機;沈飛在組裝完殲11A後開始著手研發完全國產的殲11B,當時的殲11B除了機體構架外,雷達系統、電傳操控系統、動力系統全部改為國內全新研發的產品。從紙面資料上來說,殲11B的所有性能都將大大優於使用俄羅斯部件組裝而來的殲11A。

然而大量使用新技術帶來的高風險、低可靠性開始出現在殲11B專案上,

2004年成都飛機工業公司的殲10戰機開始全面裝備部隊並迅速形成戰鬥力,而沈飛的殲11B卻一直到2006年才正式露面,第一、二批次的殲11B交付部隊後大量的問題被暴露出來,尤其是使用國產發動機的第二批次殲11B頻頻因為發動機故障問題而無奈停飛。裝備殲11的部隊一度連正常的訓練都無法進行,離形成戰鬥力更是遙遙無期。
而在海上驅離外國軍機時,殲10受限於航程問題只能在近海附近執行任務,重任只好繼續由殲11A、蘇30承擔。殲11B遲遲無法形成戰鬥力,使得我國在重型戰機上面臨青黃不接的窘境,而周圍國家開始陸續換裝新型雷達、電子設備的三代機,使得航電水準仍停留在90年代初期的殲11A性能大幅落伍,我國唯一拿得出手的似乎只有百余架蘇30。

(殲11B驅逐巡邏機)

殲11B的問題在世界航空史上其實很常見,美國早期的F14、F15都曾因為發動機等問題而大面積停飛影響戰備,F15因為動輒故障趴窩的表現一度被地勤人員譏諷為“機庫皇后”;新設備可靠性的問題只能靠漫長的經驗累積、摸索來一步步解決,美國花了10多年的時間到80年代末才基本解決了F15的各項問題。有了前車之鑒的沈飛在各種批評聲中繼續著殲11B的改進,2011年開始殲11B陸續出現在熱點海域上空執行任務,標誌著殲11B可靠性問題已經基本解決。2014年8月一海上架殲11B在海上以高風險的近身滾筒機動動作驅逐美國巡邏機,標誌著我國苦等10年的先進重型戰機終於開花結果!隨後形成戰鬥力的殲11B各航空兵部隊開始在“金頭盔”競賽中展露頭腳,壓制了殲10、蘇30蟬聯幾屆“天鷹杯”。

(殲10B面對殲11B力不從心)

同為國產戰機的殲10面對殲11B低迷的表現其實並不意外,這是重型機面對輕、中型機天生的優勢。以殲10B為例,面對殲11B超視距空戰,雖然殲11B只是傳統的平面縫隙天線雷達,其龐大的機頭容量帶來的雷達功率提升面對殲10B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並不見得吃虧。並且殲11B在爬升佔領優勢發射陣位元、加速性方面佔據絕對優勢。

此外,殲11B龐大的機身在電子干擾對抗設備的使用上有天生佔據優勢,競賽中殲10面對殲11B的電子干擾往往束手無策。龐大的載油量讓殲11B在各種機動中不會吝嗇使用發動機加力推力,而近距格鬥中殲10的飛行特性已經在多年的“金頭盔”競賽中被對手摸索清楚,雙發推力的殲11B飛行員更多的使用爬升、持續盤旋等手段消磨單發推力的殲10機動能量,不讓殲10發揮出瞬間盤旋角度大、滾轉快速敏捷的特性。

(殲10失利並不是技術落後的問題)

重型機對輕、中型機的優勢是無法從電子設備、氣動佈局方面彌補的,就像美國的F15和F16的關係一樣:F16擁有F15所沒有的邊條翼翼身融合、先進的電傳操控系統、前緣機動襟翼。但是F16永遠扮演著高低搭配的低端角色,而F15則牢牢佔據著空戰主力的位置。

但是殲10B在“金頭盔”競技的失利並不代表技術水準不行,更多的是先天機體限制帶來的無奈。沈飛十年磨一劍的努力最終讓我國擁有了可靠的三代重型機,其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對中國航空發展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作者:火炎焱燚

(殲11B驅逐巡邏機)

殲11B的問題在世界航空史上其實很常見,美國早期的F14、F15都曾因為發動機等問題而大面積停飛影響戰備,F15因為動輒故障趴窩的表現一度被地勤人員譏諷為“機庫皇后”;新設備可靠性的問題只能靠漫長的經驗累積、摸索來一步步解決,美國花了10多年的時間到80年代末才基本解決了F15的各項問題。有了前車之鑒的沈飛在各種批評聲中繼續著殲11B的改進,2011年開始殲11B陸續出現在熱點海域上空執行任務,標誌著殲11B可靠性問題已經基本解決。2014年8月一海上架殲11B在海上以高風險的近身滾筒機動動作驅逐美國巡邏機,標誌著我國苦等10年的先進重型戰機終於開花結果!隨後形成戰鬥力的殲11B各航空兵部隊開始在“金頭盔”競賽中展露頭腳,壓制了殲10、蘇30蟬聯幾屆“天鷹杯”。

(殲10B面對殲11B力不從心)

同為國產戰機的殲10面對殲11B低迷的表現其實並不意外,這是重型機面對輕、中型機天生的優勢。以殲10B為例,面對殲11B超視距空戰,雖然殲11B只是傳統的平面縫隙天線雷達,其龐大的機頭容量帶來的雷達功率提升面對殲10B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並不見得吃虧。並且殲11B在爬升佔領優勢發射陣位元、加速性方面佔據絕對優勢。

此外,殲11B龐大的機身在電子干擾對抗設備的使用上有天生佔據優勢,競賽中殲10面對殲11B的電子干擾往往束手無策。龐大的載油量讓殲11B在各種機動中不會吝嗇使用發動機加力推力,而近距格鬥中殲10的飛行特性已經在多年的“金頭盔”競賽中被對手摸索清楚,雙發推力的殲11B飛行員更多的使用爬升、持續盤旋等手段消磨單發推力的殲10機動能量,不讓殲10發揮出瞬間盤旋角度大、滾轉快速敏捷的特性。

(殲10失利並不是技術落後的問題)

重型機對輕、中型機的優勢是無法從電子設備、氣動佈局方面彌補的,就像美國的F15和F16的關係一樣:F16擁有F15所沒有的邊條翼翼身融合、先進的電傳操控系統、前緣機動襟翼。但是F16永遠扮演著高低搭配的低端角色,而F15則牢牢佔據著空戰主力的位置。

但是殲10B在“金頭盔”競技的失利並不代表技術水準不行,更多的是先天機體限制帶來的無奈。沈飛十年磨一劍的努力最終讓我國擁有了可靠的三代重型機,其過程中的經驗教訓對中國航空發展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作者:火炎焱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