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濟南人,你知道華山和鵲山曾經如此之美嗎?

身在濟南,你一定得知道趙孟頫這幅名作《鵲華秋色》圖,因為此圖描繪的正是齊州(今山東濟南)名山華不注和鵲山的秋天景色,畫中平川洲渚,紅樹蘆荻,漁舟出沒,房舍隱現。綠蔭叢中,

兩山突起,山勢峻峭,遙遙相對。

鵲華秋色

紙本設色 縱28.4釐米,橫93.2釐米

圓平頂的是“鵲山”

尖峭的是“華不注山”(華山)

此畫由來

話說元朝貞元元年(1295)的一天,

一個文人雅士的酒會在浙江吳興舉行。席間,大家談笑風生,談論名山大川,其中有一人正在大談齊魯的山水之勝,尤其談及濟南的鵲山和華不注山之時,更是情不自禁,使在場的人為之神往,這個人,就是大書畫家趙孟頫。趙孟頫(1254—1322)是宋太祖十一世孫,其人才氣橫溢,精通詩文書畫。

可在座的有一人默默不語,表情沉重。他是趙的好友周密。周密是宋末元初重要詞人,

原籍山東,南宋末年曾任義烏令,滅亡後不再做官,舉家逃難來到浙江湖州,再沒回過家鄉。雖故鄉早已淪於戰火鐵蹄之下,暮年途窮自知已沒有回歸之望,但終其一生都難忘是齊魯後裔,於是他在詞中寫道:“回首天涯歸夢,幾魂飛西浦,淚灑東州”;“一樣歸心,又喚起,故園愁眼”;“歸鴻自趁潮回去,笑倦遊,猶是天涯”。

次日清晨,周密直奔趙孟頫家,訴說思鄉之情。聽了周密的話,

趙孟頫旋即起身,拿出筆墨,對他說:“想不到周兄本是離鄉久遠的山東大漢,卻仍舊對故鄉有著這樣一片深情,我一定滿足大哥的要求。不過小弟不才,唯恐有不詳之處,還是把故鄉的山水畫成畫贈與您,或許可以解周兄的思鄉之苦。”說罷,趙孟頫便提筆揮毫,憑著記憶畫起濟南的山水來,他一邊畫,還一邊給周密介紹濟南的山水、民俗風情等。就這樣,趙孟頫為周密所畫的傳世傑作、被後人譽為思鄉之畫的《鵲華秋色圖》誕生了。

趙孟頫與濟南

趙孟頫38歲至40歲(1292年至1294年),任職濟南路總管兼署府事,這個職務在當時是地方軍政長官。趙孟頫居濟南三年期間,為官清廉,興利除弊,政績卓著,深受百姓愛戴。對此,元代詩人戴表元曾作《寄趙子昂濟南》讚揚他:“濟南官府最風流,聞是山東第一州。戶版自多無訟獄,儒冠相應有賓遊。”

【乾隆與《鵲華秋色圖》】

《鵲華秋色圖》,

在元、明兩朝一直收藏於民間;到了清朝,這幅古畫被收入皇宮,成了乾隆皇帝心愛的寶貝,畫上的鵲華秋色四個大字,就是乾隆皇帝題寫的。可有那麼兩次,乾隆龍顏大怒,竟要將這幅名畫付之一炬!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令乾隆皇帝如此惱火呢?

傳說有一年,乾隆皇帝到山東狩獵來到濟南,閒暇裡登上城門樓賞景,四下一看,嗯?這一帶景色好熟悉,似曾相識啊!哦,想起來了!他欣然一笑:這不是元代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中畫的景色嗎?想到此,立刻叫人回宮去取這幅《鵲華秋色圖》。他是皇帝,說到做到,隨從立刻疾鞭策馬連夜趕回京城把畫取了回來。

帶著畫,乾隆皇帝再次登上濟南城樓,看圖識山,仔細對照,但總是覺得有點不對勁,經過一番比對,乾隆得出結論:趙孟頫所畫《鵲華秋色圖》的鵲、華二山方位有誤,本應鵲在黃河北,華在黃河南,可畫中兩座山怎麼都到一起了呢?出於對江山社稷的考慮,皇上震怒:兩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沒搞清楚,若打起仗來,還不都敗下陣來,這還得了!

隨即,乾隆皇帝下旨:“朕發現古人之畫有失實之處,本該將此畫焚毀,以免誤我大清之戰事,但念此畫流傳幾百年,更得來不易,權且將此畫收入大內,任何人不得觀賞!” 就這樣,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被打入了冷宮。

乾隆皇帝和皇后富察氏來到了濟南。遊歷大明湖之時,乾隆皇帝登臨鵲華橋(鵲華橋是濟南著名古橋之一,為一單孔石質拱橋,東西向橫陳於百花洲與大明湖之間,橋下流水潺潺。畫舫穿行。舊時遊大明湖的人,大都要上橋流覽一番。此橋為明湖畔重要景點之一,過去人們評說明湖風景有"七橋風月"之說,鵲華橋乃七橋之一也。鵲華橋高逾數丈,於其上北向遠眺,近處明湖荷柳爭輝,畫舫往來。遠處西有鵲山側臥,東有華山聳立,二山遙遙相對。田野平疇,房屋茅舍,皆朦朧隱現于煙雨之中。古人稱此為濟南八景之一的"鵲華煙雨")。

乾隆皇帝登上鵲華橋,觀賞眼前如畫景色,忽然又想起宮中珍藏的《鵲華秋色圖》,便立馬派人去取。畫圖取來後,他對畫觀景,看景品畫,興致大發,即興賦鵲華橋詩一首:

大明豈是銀河畔,

何事居然駕鵲橋。

秋月春風初較量,

白榆應讓柳千條。

說也湊巧,乾隆吟詩不久,京師快馬便傳來急報:皇后病故了!

聽聞此訊,乾隆頓時潸然淚下悲傷不已。傷心之餘,他更是大為懊惱,認為是自己在鵲華橋上寫的詩不吉利,應了牛郎、織女相愛卻分離的事,而勾起他詩興的就是《鵲華秋色圖》,此畫是罪魁禍首。乾隆皇帝當即下令:焚燒《鵲華秋色圖》!

可就在火盆端上來的一霎那,他反悔了。對書畫頗為喜愛精通的乾隆皇帝明白,這幅傳世名畫失而不可再得,若依自己的性子燒了,沒了寶貝,自己會被後人指責!

想到此,乾隆恢復了理智,打消了燒畫的念頭,但他還是再次下旨,將《鵲華秋色圖》打入倉庫,貼上封條,任何人不許再碰這幅畫。從此以後,乾隆皇帝害怕觸景生情,引起傷感,也就再沒看過《鵲華秋色圖》,更不肯再登鵲華橋了。

《鵲華秋色圖》又一次被打入了冷宮。

不論傳說是否真實,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鵲華秋色圖》的確是深藏皇宮,不為外人所見的……直到1949年初,《鵲花秋色圖》連同5500多箱珍貴文物被運往臺灣,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立刻叫人回宮去取這幅《鵲華秋色圖》。他是皇帝,說到做到,隨從立刻疾鞭策馬連夜趕回京城把畫取了回來。

帶著畫,乾隆皇帝再次登上濟南城樓,看圖識山,仔細對照,但總是覺得有點不對勁,經過一番比對,乾隆得出結論:趙孟頫所畫《鵲華秋色圖》的鵲、華二山方位有誤,本應鵲在黃河北,華在黃河南,可畫中兩座山怎麼都到一起了呢?出於對江山社稷的考慮,皇上震怒:兩座山的基本方位都沒搞清楚,若打起仗來,還不都敗下陣來,這還得了!

隨即,乾隆皇帝下旨:“朕發現古人之畫有失實之處,本該將此畫焚毀,以免誤我大清之戰事,但念此畫流傳幾百年,更得來不易,權且將此畫收入大內,任何人不得觀賞!” 就這樣,傳世之作《鵲華秋色圖》被打入了冷宮。

乾隆皇帝和皇后富察氏來到了濟南。遊歷大明湖之時,乾隆皇帝登臨鵲華橋(鵲華橋是濟南著名古橋之一,為一單孔石質拱橋,東西向橫陳於百花洲與大明湖之間,橋下流水潺潺。畫舫穿行。舊時遊大明湖的人,大都要上橋流覽一番。此橋為明湖畔重要景點之一,過去人們評說明湖風景有"七橋風月"之說,鵲華橋乃七橋之一也。鵲華橋高逾數丈,於其上北向遠眺,近處明湖荷柳爭輝,畫舫往來。遠處西有鵲山側臥,東有華山聳立,二山遙遙相對。田野平疇,房屋茅舍,皆朦朧隱現于煙雨之中。古人稱此為濟南八景之一的"鵲華煙雨")。

乾隆皇帝登上鵲華橋,觀賞眼前如畫景色,忽然又想起宮中珍藏的《鵲華秋色圖》,便立馬派人去取。畫圖取來後,他對畫觀景,看景品畫,興致大發,即興賦鵲華橋詩一首:

大明豈是銀河畔,

何事居然駕鵲橋。

秋月春風初較量,

白榆應讓柳千條。

說也湊巧,乾隆吟詩不久,京師快馬便傳來急報:皇后病故了!

聽聞此訊,乾隆頓時潸然淚下悲傷不已。傷心之餘,他更是大為懊惱,認為是自己在鵲華橋上寫的詩不吉利,應了牛郎、織女相愛卻分離的事,而勾起他詩興的就是《鵲華秋色圖》,此畫是罪魁禍首。乾隆皇帝當即下令:焚燒《鵲華秋色圖》!

可就在火盆端上來的一霎那,他反悔了。對書畫頗為喜愛精通的乾隆皇帝明白,這幅傳世名畫失而不可再得,若依自己的性子燒了,沒了寶貝,自己會被後人指責!

想到此,乾隆恢復了理智,打消了燒畫的念頭,但他還是再次下旨,將《鵲華秋色圖》打入倉庫,貼上封條,任何人不許再碰這幅畫。從此以後,乾隆皇帝害怕觸景生情,引起傷感,也就再沒看過《鵲華秋色圖》,更不肯再登鵲華橋了。

《鵲華秋色圖》又一次被打入了冷宮。

不論傳說是否真實,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清朝,《鵲華秋色圖》的確是深藏皇宮,不為外人所見的……直到1949年初,《鵲花秋色圖》連同5500多箱珍貴文物被運往臺灣,珍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