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網

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還要家長做什麼?(家庭教育篇)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

常常喊著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口號,要求與孩子平等對話,

然而很多時候卻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很多父母口裡的“尊重”,變成了“遵從”。

錯誤的教育方式,會使得孩子越來越難服管教,也會讓老師越來越無從下手。

今天慧姐給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是一位特級教師發出的忠告,別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這最終受害的會是孩子!

以前上學那會,在學校老師讓把課文抄兩遍沒有人敢只抄一遍。要做到的事情開始了就不能後悔。

但是在當今社會大力提倡個性化教育下,很多家長進入了一個誤區:

孩子想學什麼就學什麼,不想學就不學,美其名曰讓孩子在實踐中尋找自己的興趣所在。

因為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教育上從小讓孩子隨心所欲的發展,

可苦了眾多一線老師。

教二年級語文的王老師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在寫課堂作業的時候經常有孩子跑過來問他,可不可以不寫作業,寫作業很累為什麼還要他們小學生做,爸爸說了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就不用做了。

上課的時候會有學生舉手自己可不可以回家了,已經上了很久的課,其實當時才上午第三節課。

學生從小就受到父母一些錯誤的教育方法,

導致孩子已經把想學就學,不想學就不學這種心理養成了一種習慣,各位老師這裡有幾點必須告訴家長。

1

學習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不僅需要孩子勤奮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這是一位元家長分享的真實事例:

魯尼7歲時上小學一年級。

小傢伙一開始很興奮,特別喜歡去學校上課。可上了兩月後,開始不耐煩了。

一天晚上,他終於說:“媽媽,我今天不想去上課!”

“為什麼啊?”

“我不喜歡上課和寫作業,簡直太無聊了!”

對孩子的這種反應,我早有預料,於是安慰兩句,然後堅定地告訴他:“今天必須得上!

上學、學習知識是每一個人都必須面對的,不能因為困難、麻煩就不去,媽媽會陪著你的。”

“不去,我就不去!”他繼續鬧,然後感歎道:“大人真幸福,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小孩子真不幸福,什麼都要聽大人的!”

我告訴他:“很多事情你們小孩還不懂,不能做決定,

就得聽大人的!”

“學習知識也可以在家裡學,為什麼非要去學校?”

對孩子這樣一問我告訴他:“學校不僅能學習知識還教會你怎麼和去他同學友好相處,這是在家裡學不到的。”

在沒有孩子之前,我曾告訴自己:要成為孩子的朋友,凡事跟他商量,絕不逼他做任何他不想做的事。

然而,有了孩子之後,我的想法漸漸變了。

我發現,

父母絕對不可能與孩子成為朋友,尤其是在孩子還小的時候,父母必須替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有時甚至逼他們做不願意做的事,尤其是在學習上。

2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

常常喊著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口號,要求與孩子平等對話,然而很多時候卻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很多父母口裡的“尊重”,變成了“遵從”。

在孩子對舞蹈、音樂等感興趣時,二話不說,報名。

然而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又遵從孩子的決定,不想學就不學了唄,沒事,孩子快樂就好。

“不要逼孩子學他不想學的東西,孩子快樂就好”,這話聽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負責任。

孩子的學習,自然要尊重其興趣為前提,但大部分由興趣引發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後,必然會遇到瓶頸,這時興趣可能就變成了折磨。

只要堅持下去,折磨過了,興趣變成了特長,接下去就是享受。

這種變成特長之後享受到的樂趣,又會驅動孩子繼續深入學習,由此進入良性迴圈。

以孩子的天性來看,早期處在一個探索階段,對很多新鮮事物都很容易感興趣,但要想僅靠興趣和內驅力讓孩子長期對一種事物感興趣並堅持下去,基本不可能。

任何學習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這時家長不“逼”孩子,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

那麼,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

3

當然,家長的“逼迫”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不要引起孩子逆反。

俞敏洪的女兒從小學鋼琴,七歲獲得“溫哥華少兒鋼琴比賽”第一名。八歲考了鋼琴10級。

當時,他太太以為家裡就要出一個鋼琴家了,於是開始給女兒加量。本來每星期學習一個半小時,增加到每星期五個小時。

這使女兒熱情驟減,就在她想放棄的時候,俞敏洪對女兒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寶貝,長大後,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孤單的時候。

如果那時我和媽媽都不在你身邊,如果能有鋼琴、音樂陪伴你,你就不會感覺到孤單了,因為你能傾訴。

要不要繼續,你自己決定,這是老爸對你的一貫原則。

聽完後,孩子不但沒放棄,反而更加自覺地練琴。後來,她的鋼琴彈得越來越流暢,而且也開始對其他樂器產生興趣。

4

學習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不僅需要孩子勤奮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一個同事,每週風雨無阻送女兒去學鋼琴。女兒上課,她也跟著記筆記、背樂理。

結果,女兒學鋼琴10年,拿到鋼琴10級證書,她也跟著學會了彈鋼琴。

學琴過程中,她女兒也曾有過要放棄的念頭,正是她的這份認真和耐心,才讓女兒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了下去,讓彈琴成為了女兒最大的愛好。

所以說,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一個優秀的孩子,絕不可能橫空出世,其背後必然有著父母付出的無數時間和心血。

蔡康永先生曾說:

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引領孩子走出小小的舒適區,帶著孩子走過前面那段不怎麼順利的道路後,他才能體會到付出後收穫的喜悅。

在學校老師會要求學生把生字、詞語抄寫幾遍,這個過程肯定是枯燥的,但是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寫文造句的時候有詞可用;

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想放棄而家長遵循孩子的意願,那麼孩子在學校面對功課也會放棄,走出社會面對困難就會退縮。

在孩子對待事情的態度方面,父母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而不是老師。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在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對他說聲:“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

建議老師把此文轉給各位家長,別讓“尊重”孩子變成“遵從”孩子。

父母必須替孩子做出正確的決定,有時甚至逼他們做不願意做的事,尤其是在學習上。

2

不知什麼時候開始,中國的父母越來越“尊重”孩子。

常常喊著給孩子“愛和自由”的口號,要求與孩子平等對話,然而很多時候卻矯枉過正、過猶不及,很多父母口裡的“尊重”,變成了“遵從”。

在孩子對舞蹈、音樂等感興趣時,二話不說,報名。

然而孩子學了一段時間之後,又遵從孩子的決定,不想學就不學了唄,沒事,孩子快樂就好。

“不要逼孩子學他不想學的東西,孩子快樂就好”,這話聽上去是對孩子的尊重,實際上卻是對孩子的放任,是父母的不負責任。

孩子的學習,自然要尊重其興趣為前提,但大部分由興趣引發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後,必然會遇到瓶頸,這時興趣可能就變成了折磨。

只要堅持下去,折磨過了,興趣變成了特長,接下去就是享受。

這種變成特長之後享受到的樂趣,又會驅動孩子繼續深入學習,由此進入良性迴圈。

以孩子的天性來看,早期處在一個探索階段,對很多新鮮事物都很容易感興趣,但要想僅靠興趣和內驅力讓孩子長期對一種事物感興趣並堅持下去,基本不可能。

任何學習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這時家長不“逼”孩子,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

那麼,孩子的學習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

3

當然,家長的“逼迫”需要講究方法和策略,不要引起孩子逆反。

俞敏洪的女兒從小學鋼琴,七歲獲得“溫哥華少兒鋼琴比賽”第一名。八歲考了鋼琴10級。

當時,他太太以為家裡就要出一個鋼琴家了,於是開始給女兒加量。本來每星期學習一個半小時,增加到每星期五個小時。

這使女兒熱情驟減,就在她想放棄的時候,俞敏洪對女兒說了一番語重心長的話:

寶貝,長大後,每個人都會有很多孤單的時候。

如果那時我和媽媽都不在你身邊,如果能有鋼琴、音樂陪伴你,你就不會感覺到孤單了,因為你能傾訴。

要不要繼續,你自己決定,這是老爸對你的一貫原則。

聽完後,孩子不但沒放棄,反而更加自覺地練琴。後來,她的鋼琴彈得越來越流暢,而且也開始對其他樂器產生興趣。

4

學習從來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不僅需要孩子勤奮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一個同事,每週風雨無阻送女兒去學鋼琴。女兒上課,她也跟著記筆記、背樂理。

結果,女兒學鋼琴10年,拿到鋼琴10級證書,她也跟著學會了彈鋼琴。

學琴過程中,她女兒也曾有過要放棄的念頭,正是她的這份認真和耐心,才讓女兒十年如一日地堅持了下去,讓彈琴成為了女兒最大的愛好。

所以說,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一個優秀的孩子,絕不可能橫空出世,其背後必然有著父母付出的無數時間和心血。

蔡康永先生曾說:

5歲覺得游泳難,放棄游泳,到18歲遇到一個你喜歡的人約你去游泳,你只能說“我不會耶”。

18歲覺得英文難,放棄英文,28歲出現一個很棒但要會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說“我不會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煩,越懶得學,後來就越可能錯過讓你動心的人和事,錯過新風景。

引領孩子走出小小的舒適區,帶著孩子走過前面那段不怎麼順利的道路後,他才能體會到付出後收穫的喜悅。

在學校老師會要求學生把生字、詞語抄寫幾遍,這個過程肯定是枯燥的,但是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寫文造句的時候有詞可用;

如果孩子遇到困難想放棄而家長遵循孩子的意願,那麼孩子在學校面對功課也會放棄,走出社會面對困難就會退縮。

在孩子對待事情的態度方面,父母承擔著重要的責任,而不是老師。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在孩子想要放棄的時候,對他說聲:“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

建議老師把此文轉給各位家長,別讓“尊重”孩子變成“遵從”孩子。